《好诗妙品录》是一部散文集,作者张庆岭既是诗人又是批评家,在关注全国各地的诗歌刊物和作品之余,挑选了其中优秀之作进行鉴赏。通过对张执浩、刘川等人诗歌的分析,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诗歌观点,即诗歌要反映真实的生活情感,“情感大于生活”。文章体现了作者比较深厚的学养和对当代诗坛的熟悉和了解。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好诗妙品录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张庆岭 |
出版社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好诗妙品录》是一部散文集,作者张庆岭既是诗人又是批评家,在关注全国各地的诗歌刊物和作品之余,挑选了其中优秀之作进行鉴赏。通过对张执浩、刘川等人诗歌的分析,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诗歌观点,即诗歌要反映真实的生活情感,“情感大于生活”。文章体现了作者比较深厚的学养和对当代诗坛的熟悉和了解。 内容推荐 《好诗妙品录》共涉及活跃在当今中国诗坛的近百位诗人,以及他们的近一百二十多首诗歌。有著名诗人,也有初露锋芒的新锐诗人。作品全部来自近几年的《人民文学》、《诗刊》、《星星》《诗潮》、《扬子江》、《绿风》、《诗选刊》、《诗歌月刊》等刊物。少有诗评家的僵硬面孔,只有诗歌鉴赏者的个性灵动,内容广阔,别有洞天,形式多样,不拘一格,文笔鲜活。 《好诗妙品录》由张庆岭编著。 目录 第一辑 0809 赏娜夜《相遇》 角度·深度·信度 炼字-炼句·炼意 读商震的三首诗 关于诗的断想 诗,针尖上的艺术 仅有神形兼备是不够的 防止两种倾向 虚实并举 拼命把诗写短 品韩作荣的《自画像》 言与不能言 第二辑 2010 “传统”与“现代”比较观 结识诗点ABC 这首诗好在哪里 我写我的思想就是在写我的艺术 我写我的艺术就是在写我的思想 散文诗诗点营造举例 学于无类远于变法 路也诗的“三气” 把诗写精粹 学会离得越远看得越清 说说“主义” 第三辑 2011 努力把诗写平静 叙述的力量 找到惊心动魄的一瞬 非理性诗写倡导不得 短诗的冲击力 待诗之道 力争把诗写到位 一首打工诗的可读之处 寻求诗意的最大化 谈谈洛夫的诗歌观 叙事只是个道具 看起来轻,掂起来重 坚持怎样的诗写 灵气怎么来 向蝌蚪学习 现代·大美·批判 第四辑 2012 再读大卫 诗人的心态 诗源于细微 诗应特立独行 一首让意象说话的小令 撕心裂肺的三杯酒 请不要将小诗看小 在嬗变中屹立 立象以尽意 各美其美 一首为民生而歌的佳作 短诗更精彩 诗的骨骼 品刘震云“三人行,必有我舅”言 简单·准确·神秘 与诗有关的闲言 第五辑 2013 写实主义贵在发现 视角 抒情大于生活 与诗有关的碎语 短诗也可叙事 诗之养目与养心 呈现手法的冷与热 拉大意象间距,制造审美惊喜 后记 试读章节 视角 创作视角,往往决定诗人的创作成就,它指引并约束着一首诗走向何处,成为什么,或成或败,或大或小,或短命或不朽……一句话,它是指引创作的上帝,它说: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星期天,于是,世界就创造出来了。 纵观诗歌创作史,视角,大凡指向三个区域:其一,现实,现实的人、现实的物、现实的事儿;其二,历史、现实、未来的构合体;其三,梦境。这三种指向,都可以引导诗人写出好诗。一般说来,初学者、早慧诗人,诗创作的视角指向,大都是“现实”。是现实,首先唤醒了他们,促使他们在“现实”中发现了什么,于是,他们便愤而慨之,歌而咏之。如顾城“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去寻找光明”;北岛“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十年的“文革”现实,就是这样给了诗人不可多得的发现机遇。从这个意义上讲,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臧克家的诗《有的人》、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等等,都属于这一类视角区域的作品。这样的诗,是整个中华民族诗歌的主体。但,我要说,无论是从创作题材、创作手法上讲,还是从诗人的创作意识、作品的艺术价值上说,它们还都是单一的、平直的,尽管这种单一、平直各有千秋,各领风骚,但它们却不会走得太远,不会成为人类诗歌史上的黄钟大吕,不会成为史诗。 一个成熟的诗人,一个有志于成为大诗人的诗人,都应该经历蜕变,即由“现实”的创作视角指向,转向“历史、现实、未来的构合体”创作视角区域。大家知道,诗歌的本质特征,是它的“预言性”,诗歌当然不能脱离现实,但,它又绝对不能囿于现实。现实只是诗的影子,小小的影子,诗歌在有着现实的鲜活的同时,必须有着历史的沉重,还要有着未来的惊怵,而这三项内容,又必须通过陌生化的语言予以综合呈现。在这一点上,《荷马史诗》、歌德的《浮士德》,以及屈原的《离骚》,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诗歌创作,要坚持历史、现实与未来的构合体视角走向,就必须做到以下三点:第一,立体式的象征主义。艳齐的诗《某月某日》中有这样的诗句——“镜子破了有一张脸四分五裂/四分五裂被冷月伸出的手/撕碎的夜”。镜子,脸、冷月、夜,都是象征,但它们被一个“意思”统领,立体起来,综合起来,就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空间,就有了你永远想象不完的内涵。第二,意象的并置、叠加与大密度组合。这是践行诗歌创新,不重复自己,更不模仿别人,防止同化的较好创作视角走向。诗人胡弦在他的小长诗《葱茏》里这样写道:“曲折的穹顶下摆放着摇篮/有些丢失的梦像手臂的晃动/这是午后,谈话的声音小了,石头/陷入沉默,林木的倾听却愈加入神,恍惚间/遥远的呼声像树枝上的幼芽;一凝视/又变成了不堪攀援的枯枝”。这里的诸多意象是并置的、叠加的、高密度的,但意象的这种复合体并未妨碍审美,它们在诗人描绘出的诗意蓝图中,纲举目张,各自大放异彩。第三,让内心深处的“小我”彰显出“大我,,光芒。诗写自我,没有错,但它必须有着人性的共通性,也就是有“大我”,否则它就会失去阅读的价值,没有了意义。 梦境,是诗的乐园,诗歌创作不能丢失这一视角指向区域。实践证明,让人震撼令时间记住的大诗歌,大都富有梦幻特征。而它,绝对是超现实的,甚至让人不可思议,似乎是与眼前的一切毫无关系的。但,它又确实存在着,是那么的美丽,那么的令人向往与着迷。而在诗歌创作中,如果我们恰如其分地捕捉到了它,也就等于拥有了我们常说的“神来之笔”。 弗洛伊德说:梦境时入侵的精神状态是一种自我展示,是自我内心某种意愿的体现。而这种“展示”与“体现”,是对人的最本真最不受外界干扰的潜意识的“展示”与“体现”,因此,会更加接近事物及其精神层面的核心。诗,应该就是打开这些人性的解剖刀,当然包括打开人性的最本真的部分——潜意识,并以此来臻成诗的预言性。2011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瑞典诗人特朗斯特罗姆,其所写梦境或以梦幻手法创作的诸多诗歌,就都属于这一类诗歌创作视角走向。 诗歌创作的题材空间与艺术空间巨大,诗人应该永不停歇。 写于2012年12月11日 P239-242 后记 2013年2月的一天,《诗潮》杂志主编刘川先生打来电话,说十分喜欢我的那些品诗说诗的随笔小文,称它们少有诗评家的僵硬面孔,只有诗歌鉴赏者的个性灵动,内容广阔,别有洞天,形式多样,不拘一格,且文笔亦颇为鲜活。嘱我尽快从电子邮箱里,给他发些过去,三十则二十则都行,他将开专栏推出。 刘主编的厚爱与鼓励,让我动了再次出书的念头。 近二十年了,我培植了一个习惯:常年订阅全国著名诗歌报刊。目的是寻找好诗,欣赏好诗。我曾在《找到惊心动魄的一瞬》小文中,写过这样一段话: 一直都在固执地寻找着天下好诗。不管它是中国的,外国的,古代的,现代的,当代的,著名诗人的,不著名诗人的,男性诗人的,女性诗人的,传统的,先锋的,本分的,另类的……只要是好诗,我就记下它,留住它,情不自禁地向别人说说它,一时找不到听众,就厚着脸皮向并不喜欢诗的妻子唠叨唠叨它,我甚至毫无根据且不无荒谬地认为:在这个世界上除去那些好诗,便再也没有诗了。 于是,这么多年下来,我便落下了一个见了好诗就激动,就发飙,就想大放厥词的毛病,直到眼睁睁看着它,发展成了现在的不治之症。 就这样,从2004年到2008年间,先后有了五十多篇品诗说诗的小文。2008年上半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了我的第一本随笔集:《悬空阁说诗》。 之后,又是五年过去,就又有了这近七十则继续发自内心的文字,有了再出一本书的可能。 我是一个年过四十才半路出家,开始诗歌创作的编外诗人,我了解初学者的渴求,也知道小有成就后诗人们的苦恼,更清楚我与诗评大师们的距离到底有多远…… 但,我要爱诗,我要说诗,我要一步一步向诗进逼与诗同甘共苦的决心与作为,却已是不可遏止了。 张庆岭 2013年6月于悬空阁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