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有资于治道。《资治通鉴》是一部文采斐然的政治百科全书,自从问世以来,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都视如珍宝,争读不止。陈君慧编著的《资治通鉴谋略(全四册)》收《资治通鉴》谋略故事若干。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资治通鉴谋略(共4册)(精)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陈君慧//刘洋 |
出版社 | 线装书局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有资于治道。《资治通鉴》是一部文采斐然的政治百科全书,自从问世以来,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都视如珍宝,争读不止。陈君慧编著的《资治通鉴谋略(全四册)》收《资治通鉴》谋略故事若干。 内容推荐 《资治通鉴谋略(套装全4册)》简介:中国古代学者王充对古今关系有过这样精辟的见解:“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读史的最终目的无非知古通今,以期古为今用。《资治通鉴》就是这样一部史书。它可以认识历史、了解历史、理解历史。 《资洽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编年体通史。它记载了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至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取材十分广泛,内容非常丰富,以记载重大政治、军事事件为主,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经济、文化、制度等情况。全书共分二百九十四卷,三百余万字。《资治通鉴》史实考信,史论精当,考评历史兴衰,镜鉴后世治道。 本书自成书以来受到中国古代历朝统治者的青睐,成为他们常看不厌常看常新的佐政良史。马上皇帝元世祖忽必烈非常重视《资治通鉴》,专请儒士为他们讲解其中的治国之道,用蒙古语言写了《通鉴节要》作为教材。明太祖朱元璋更对此书倍加推崇,他每天清晨早起研读《资治通鉴》,认为“习闻明知古代帝王之道,身体力行《通鉴》原则”,并常常以此训诫左右大臣。清圣祖康熙对《资治通鉴》更是达到了痴迷程度,经常翻阅,认为《资治通鉴》“事关前代得失,甚有裨于治道。” 《资治通鉴谋略(套装全4册)》由陈君慧编著。 目录 (第一册) 第一编战国争雄 三国分晋 智伯之死 豫让报仇 魏文侯的故事 吴起善为将 聂政侠义 吴起论山河之固 子思向卫侯荐苟变 子思与卫侯言 齐威王重政 商鞅变法 桂陵之战 小人如狗 为兄请仕 商君之死 苏秦合纵御秦 败纵连横 田文用谏 伐蜀之错论 务虚名而乱国 孟子答齐王 郭隗献贤策 胡服骑射 鸡鸣狗盗 白马非马 主子怜子成祸 蔺相如与廉颇 田单封君 田单恤民 田单攻狄 赵奢收田租 阏与之战 范雎之死 触龙说赵太后 长平之战 毛遂自荐 奇货可居 第二编天下一统 范雎罢相 蒙骜伐魏 郑国渠 老骥伏枥 李园献妹 李斯客于秦 韩非使秦 荆轲刺秦王 王翦伐楚 齐王建之亡国 初并天下 焚书坑儒 赢政之死 赵高一手遮天 斩蛇起义 秦赵于钜鹿之战 赵高弑主 刘邦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 鸿门宴 西楚霸王 韩信拜将 汉王用陈平 韩信破赵 楚汉相争 半壁江山 项羽之死 第三编大汉天下 刘邦论因何得天下 五百壮士 刘邦赦季布 刘邦封萧何 刘邦封雍齿 冒顿单于 贯高不累张敖 匈奴和亲 汉王被围白登山 栾布悲彭越 吕后废太子 不能马上治天下 刘邦赦萧何 曹参随萧何 封诸吕为王 驱吕复刘 文帝治国 赵佗归汉 南越谢罪 张释之行法 汉文帝召季布 晁错进言 冯唐进谏 周亚夫治军 文帝遗诏 七国之乱 文景之治 出行轶事 汲黯赈灾 汲黯折服汉武帝 李广与程不识 武帝崇仙 张骞出使 卫青不居功自傲 张骞之识 汲黯谏汉武帝勿妄杀 汉武帝诛颜异 张骞二次出使 南征西进 泰山祭祀 汉公主远嫁西域 汉与西域睦邻友好 贰师将军西征 苏武气节 戾太子事件 汉武帝下罪己诏 霍光辅政 班固、司马光论汉武大帝 燕王谋叛 伪卫太子 汉昭帝与霍光 废黜昌邑王 夏侯胜对诏书非议 汉宣帝施政 渤海治乱 丙吉不言功 张安世荐贤 疏广不立产业 赵充国平羌 公主还朝 宣帝责太子 四海臣服 婕好护驾 石显变诈 (第二册) 侯应论戍边 成帝好色 飞燕身轻 谏臣朱云 二王来朝 王莽复出 孙宝免官 王莽篡权 改革币制 祭遵严格执法 兴武中兴 光武帝降朱鲔 宋弘之人 冯异讨敌之策 任廷不奉诏 郅恽不受诏 光武帝修文德 光武帝查办官吏 光武众臣 强项令 老将马援 明帝尊师 马皇后抑制外戚 佛教始传 塞朗奏梦多冤狱 班超出使 马太后不封亲 孑L僖之人 外戚干政 班超归汉 杨震拒金 张衡上疏 周举参劾左雄 苏章任冀州太守 太后临朝 李云上书 清高廉洁的徐稚 贤人郭泰 寇荣上书讨死 史弼弹劾刘悝王 杨秉忠心逐逆臣 党锢之乱 襄楷劝君 贾彪明事理 陈蕃遭贬 贾彪诤言,范滂铁骨 史弼以实为实 奸臣作乱 段颁破羌兵 党锢群英生不逢时 蔡邕反对“三互法” 灵帝之事 崔烈当官 灵帝节水 黄巾起义 宦官专权 第四编三国鼎立 品评曹操 汉室气衰 四方伐卓 桃园三结义 董卓之死 吕范领都督 击鼓骂曹 神机妙算 吕布被捆 袁绍谋曹 官渡之战 三顾茅庐 崔琰、毛蚧共选才 孔融之死 赤壁大战 曹操重贤才 若饮醇醪 孙权劝说 刘备人蜀 诸葛亮论治国 汉中称王 水淹庞德 杨修之死 吴下阿蒙 败走麦城 辛毗劝谏 祸起萧墙 孙权降曹 刘备托孤 杨颐进谏诸葛亮 平定南中 马谡失街亭 六出祁山 吴王重用吕范 张绂遗书 刘哗机巧 智星陨落 司马光论为治之要 是仪据实答 蒋琬雅量 司马懿诛曹爽 魏国灭蜀 孙亮辨奸 假刀杀帝 竹林七贤 乐不思蜀 晋武帝赏罚失当 周处改过自新 吴主昏庸 吴国被灭 三国归晋 直臣刘毅 石崇王恺争豪 赵王废后 齐国同伐相 河间王诛司马 二王攻义 东海王败归东海 八王之乱 苟唏不徇私 第五编南北对峙 祖逖闻鸡起舞 陶侃运砖 非议“举过有赏” 游子远谏赵主 石勒不记平民之恨 王导负友 王彬抗乱 王敦谋篡 陶侃检约 桓温清谈 桓温废立 咄咄怪事 暴君苻生 违法贵戚受惩治 东山再起 当仁不让 孙盛坚守史实 谢安不惧桓温 苻坚自以为是 (第三册) 淝水之战 书籍最善 刘裕北战 宋武帝节俭 魏主纳谏 临终训子 崔浩认错 拓跋焘之为人 古弼谏言 尊道毁佛 宁死不易辞 勿营园田取利 高允爱劝谏 班禄认酬廉吏 魏孝文帝 虞愿直言 魏明帝下新诏 范缜不信佛 惩处贪污受贿者 江左风流 孝文改革 魏迁洛阳 三载考绩,三考黜陟 自为诏策 大义废太子 按察官吏 懦夫与勇士 宽之应以法 敛财不厌 不避帝姊 太子之贤 奇士苏绰 降将北归 沙苑之战 智取玉壁 侯景之乱 苟济焚身 纸鸢传书 王思政守长社 魏收撰《魏书》 李集面谏 无愁天子 高祖伐齐 不诛叛臣 杨坚篡周 隋初新政 梁彦光治相州 淫逸误国 隋文帝代陈 爱民如子 乐师预言 临事不同,所虑有偏 隋文帝免秦王官 独孤后谗害忠良 杨广夺嫡 直言不便事 梁毗劾杨紊 息谤之道 为政之事 炀帝奢靡 隋炀帝夸富 东征高丽 牛角挂书 李渊兴兵 苟且偷安 秦王取洛阳 第六编大唐盛世 受敕必勘审” 李素立谏言唐高祖 开文学馆 深宫暗斗 检校南宁州都督 公私分明 玄武门之变 智退突厥 和亲远交 李渊限佛 唐太宗按功赏惕 宗室郡王降为县公 唐太宗与众臣谈如何止盗 不愿署敕点中男 以法陷害人 戴胄执法 心服善言 唐太宗高谈弓矢 魏征进谏 崔仁师巧治狱 兼听则明 唐太宗怕魏征 房谋杜断 群臣论执诏敕 论隋文帝 谏止封禅 魏征受长孙皇后称赞 不面从而后言 论用人 以无忌为司空 唐太宗纳谏 仁孝俭素 勿以私爱忘公义 人主之“十思” 明主善察 创业与守成 布衣之交 富不易妻 文成人蕃 房玄龄问营缮 以人为镜 进谏访其渐 唐太宗教子 直书其事 房玄龄还宫唐太宗亲载 论成功之由 唐太宗遗言 临终上表谏太宗 太宗驾崩 武则天得天下 养人之道 弹劾李义府 不自诬 二圣临朝 宠辱不惊 勿以柏杀二将军 凤鸣朝阳 开告密之门,滥杀无辜 武氏神鬼先行 武氏消灭李氏宗室 武则天称皇 宁死不做告密人 不罪沈全交 狄仁杰被来俊臣诬害 整顿吏治 剖胸明实况 来俊臣招报应 谏臣狄仁杰 巧治凉州 武太后用岑羲为员外郎 谋复唐室 中宗和韦后之死 让李隆基为太子 太平公主 (第四册) 玄宗掌权 唐玄宗治国 宰相姚崇 力主捕蝗 坚不改史 宋璨之刚直不阿 不营家产 用人依循资格 宦官得宠 韩休正直 李林甫当政 口蜜腹剑 贵妃宠侍 割剥求媚 狡黠邀宠 不以万人命易一官 安史之乱 马嵬事变 评定张巡死守睢阳 临别谏肃宗 颜公忠节 李辅国弄权 宁死不诬人 郭唏被责 挺身往说回纥 郭子仪打儿子 奏除属吏未获准 阿上被贬官 除官偏滥 论选用之法 杨炎、刘晏死于谗言 辩疑释嫌 不畏强暴 为韩混辩诬 用人各随其长 唐德宗相约李泌 人民家问乐苦 论宰相 陆贽答德宗 谏德宗用人之失 指无为有 关于阳城 王叔文、王1丕用事 认帝王之道 李铸叛乱 李绛与宪宗的谈话 拒故人求官 抑制京畿豪强 不进羡余 公卿大夫子弟被选为婿 讨伐淮西 平蔡之战 韩愈被贬 论兴太平之政 唐玄宗之政理先而后乱 笔谏唐穆宗 勿幸东都 计平朱克融 为河东节度使 甘露之变 朋党的危害 杖杀神策军将 用人不掩其恶 柳公权具备诤臣风采 论政治之要 固权宠之术 拒选倡女人宫 愿相公不要权势 万寿公主被责 擢用李行言和李君奭顺民意 法治庄吏 不赦乐工罗程 面察刺史 南诏请和 冲天将军 装神弄鬼 不受密饷 黄巢兵败 张金义治河南有道 柳砒告诫子弟 唐昭宗和朱温 夹寨之战 胆识过人严可求 以法论寇 多谋韩延徽 不以公物为私礼 徐知诰治吴 大城无锡 梁晋之争 后唐当立 李存审教子 君臣谈年景 恶有恶报 石郎造反 后晋高祖甘当儿皇帝 后晋败契丹 高无赖, 生地狱 不夸其功 朝中内讧 兵变澶州 后周太祖 郭威为百姓着想 论冯道 北抗契丹 选练诸军 统一之策 南征淮水 刘仁赡斩子 曹彬不受馈遗 世宗归天 江南未服,为之远虑 试读章节 第一编战国争雄 三国分晋 【原文】周威烈王二十三年 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 臣光日: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谓礼?纪纲是也;何谓分?君臣是也;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夫以四海之广,兆民之众,受制于一人,虽有绝伦之力,高世之智,莫敢不奔走而服役者,岂非以礼为之纲纪哉!是故天子统三公,三公率诸侯,诸侯制卿大夫,卿大夫治士庶人。贵以临贱,贱以承贵。上之使下,犹心腹之运手足,根本之制枝叶;下之事上,犹手足之卫心腹,支叶之庇本根。然后能上下相保而国家治安。故日:天子之职莫大于礼也。 文王序《易》,以乾坤为首。孔子系之日:“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言君臣之位,犹天地之不可易也。《春秋》抑诸侯,尊周室,王人虽微,序于诸侯之上,以是见圣人于君臣之际,未尝不倦倦也。非有桀、纣之暴。汤、武之仁,人归之,天命之,君臣之分,当守节伏死而已矣。是故以微子而代纣,则成汤配天矣;以季札而君吴,则太伯血食矣。然二子宁亡国而不为者,诚以礼之大节不可乱也。故日:礼莫大于分也。 夫礼,辨贵贱,序亲疏,裁群物,制庶事。非名不著,非器不形。名以命之,器以别之,然后上下粲然有伦,此礼之大经也。名器既亡,则礼安得独在哉?昔仲叔于奚有功于卫,辞邑而请繁缨,孔子以为不如多与之邑。惟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政亡,则国家从之。卫君待孔子而为政,孔子欲先正名,以为名不正则民无所措手足。夫繁缨,小物也,而孔子惜之;正名,细务也,而孑L子先之。诚以名器既乱,则上下无以相有故也。夫事未有不生于微而成于著。圣人之虑远,故能谨其微而治之;众人之识近,故必待其著而后救之。治其微,则用力寡而功多;救其著,则竭力而不能及也。《易》日:“履霜,坚冰至”,《书》日:“一日二日万几”,谓此类也。故日:分莫大于名也。 呜呼!幽、厉失德,周道日衰,纲纪散坏,下陵上替,诸侯专征,大夫擅政。礼之大体,什丧七八矣。然文、武之祀犹绵绵相属者,盖以周之子孙尚能守其名分故也。何以言之?昔晋文公有大功于王室,请隧于襄王,襄王不许,日:“王章也。未有代德而有二王,亦叔父之所恶也。不然,叔父有地而隧,又何请焉!”文公于是乎惧而不敢违。是故以周之地则不大于曹、滕,以周之民则不众于邾、莒,然历数百年,宗主天下,虽以晋、楚、齐、秦之强,不敢加者,何哉?徒以名分尚存故也。至于季氏之于鲁,田常之于齐,白公之于楚,智伯之于晋,其势皆足以逐君而自为,然而卒不敢者,岂其力不足而心不忍哉?乃畏奸名犯分而天下共诛之也。今晋大夫暴蔑其君,剖分晋国,天子既不能讨,又宠秩之,使列于诸侯,是区区之名分复不能守而并弃之也。先王之礼于斯尽矣。或者以为当是之时,周室微弱,三晋强盛,虽欲勿许,其可得乎?是大不然。夫三晋虽强,苟不顾天下之诛而犯义侵礼,则不请于天子而自立矣。不请于天子而自立,则为悖逆之臣。天下苟有桓、文之君,必奉礼义而征之。今请于天子而天子许之,是受天子之命而为诸侯也,谁得而讨之!故三晋之列于诸侯,非三晋之坏礼,乃天子自坏之也。 呜呼!君臣之礼既坏矣,则天下以智力相雄长,遂使圣贤之后为诸侯者,社稷无不泯绝,生民之害糜灭几尽,岂不哀哉! 【译文】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 周威烈王姬午始命晋国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国君。 司马光日:我知道天子职责中最重要的是维护礼教,礼教中最重要的是区分地位,区分地位中最重要的是匡正名分。礼教是什么?就是法纪。区分地位是什么?就是君臣有别。名分是什么?就是公、侯、卿、大夫等官爵。把四海这样广袤的土地.亿万万的人民,都让接受一个人的统治,即便谁有超人的力气,高出于世人的智谋,也没敢不为君主奔走效力的,这难道不是礼作为纪纲的作用吗?所以天子统帅三公,三公带领诸侯,诸侯辖制卿大夫,卿大夫统治众人。尊贵的临驾在卑贱的上面,卑贱的事奉尊贵的。上级支使下级,就像心腹指挥手足,根本控制枝叶;下级事奉上级,就像手足保卫心腹,枝叶庇护本根一样。这样才能上下相保,国家治安。所以说,天子的职责没有比维护礼更重要的了。 文王编排易卦时,把乾、坤两卦编排在前边。孔子解释道:“乾为天,坤为地o:天尊地卑。乾坤两卦就是这样排定的,卑下的和崇高的不同排列,就使卑贱的和尊j贵的地位得以体现。”这意思是说,君、臣的地位,就像天和地不能更换一样。《刳秋》书中贬抑诸侯,尊崇周室,周王的势力虽然微弱,也排在诸侯之上,从这里喇以看出圣人对君臣之间的际分,一向是十分专注的。不论是桀纣那样的残暴。或是汤武那样的仁德,只要人民归顺他,上天支配他,君臣的等级是应当坚守节操,一直到死方可罢休。因此,如用微子代替纣王,成汤就永远配祀天帝;如用季札充当吴君,太伯就能享受杀牲的祭祀了。但是微子和季札两个人宁肯亡国而不作君主的缘故,实在是认为礼这个大节不可破坏啊。所以要维护礼,没有比坚守等级更重要的了。 礼的作用,就是排比贵贱,区分亲疏,裁断万物,处理诸事的。没有名号作称谓,一切都不明确,没有器物来象征,一切都无法体现。只有用名号来确定尊和卑,用器物来标志贵和贱,然后上上下下才能明白有序,这便是礼的大纲。如果没有名号和器物,那礼怎能单独存在呢?从前仲叔于奚对卫国有功,在行赏的时候。他不要封邑而请求赐给特为诸侯配用骏马腹带的饰物。孔子认为赐给他这种饰物。远不如多赐给他一些封邑。只有器物和名号,不可以随便借给人用,这些是属于君王专管的。君王若丧失了政权,国家就跟着灭亡了。卫君期待孔子帮他办理政事,孔子首先想的是辨正名分。他认为名分不正,会导致人民手足失措,马腹带饰看来是件小器物,可是孔子吝惜它;正名看来是宗小事情,可孔子把它当作急务。实因名和器一旦乱了。那么上下级的关系就没法保持了。世间的一切事物,没有不是产生于微小而最后发展壮大的。圣人深谋远虑,所以能在事物微小的时候就治理它;凡人的识见浅近,所以必定要在灾祸明显了才去补救它。治理在微小的时候,就会用力少而收效多,等灾祸明显了再去补救,即使竭尽全力,也来不及了。《易经》上说“踩上霜就知道坚冰快要到来。”《书经》上说“一日二日万几,每日每时都要从万事的细微处留意。”说明道理是相同的。所以说坚守等级,没有比辨正名号更重要的了。P1-3 序言 中国古代学者王充对古今关系有过这样精辟的见解:“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读史的最终目的无非知古通今,以期古为今用。《资治通鉴》就是这样一部史书。它可以认识历史、了解历史、理解历史。 《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编年体通史。它记载了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至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取材十分广泛,内容非常丰富,以记载重大政治、军事事件为主,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经济、文化、制度等情况。全书共分二百九十四卷,三百余万字。《资治通鉴》史实考信,史论精当,考评历史兴衰,镜鉴后世治道。 该书自成书以来受到中国古代历朝统治者的青睐,成为他们常看不厌常看常新的佐政良史。马上皇帝元世祖忽必烈非常重视《资治通鉴》,专请儒士为他们讲解其中的治国之道,用蒙古语言写了《通鉴节要》作为教材。明太祖朱元璋更对此书倍加推崇,他每天清晨早起研读《资治通鉴》,认为“习闻明知古代帝王之道,身体力行《通鉴》原则”,并常常以此训诫左右大臣。清圣祖康熙对《资治通鉴》更是达到了痴迷程度,经常翻阅,认为《资治通鉴》“事关前代得失,甚有裨于治道。” 《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1018—1086年),字君实,陕西夏县(今属山西)人。自小聪明好学,20岁中进士,开始了他的学术和政治生涯。他在政治失意的情况下,开始钻研史学。司马光认为,《春秋》之后至北宋千余年,《史记》至《五代史》,一千五百余卷,历代史书繁杂,人们不能便览。他要以左丘明《左传》的形式,写一部简明扼要的编年体通史,以成一家之书,为方便读者阅读。这是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的主要原因。 司马光不仅是史学家,也是政治家。他说:“臣常不自揆,欲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并通过史书“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嘉善矜恶,取是舍非,足以懋稽古之盛德,跻无前之至治。”(《进资治通鉴表》)可见,司马光撰写《资治通鉴》的目的是为君主提供治国经验和教训。 在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中,《资治通鉴》可以说是集各方精粹之大成者,是古代典籍的精品,可谓一卷在手,尽窥前年之得失、千古之兴废。相信当今世界,无论是政界领袖还是企业巨子,是商界富豪或是文化学人,都会从中吸取到丰富的精神营养,采撷出古代贤者珍藏于其中的奇珍异宝。 由于《资治通鉴》文字量大,普通读者很难全面地阅读。为了方便读者,我们组织了精通中国历史和古汉语的专家,学者数十人,选择了其中主要的,有代表性的章节,对其进行逐字逐句的翻译和考订,文白对照,编辑了《资治通鉴谋略》,以飨广大读者。 本书在校译过程中参考了各种校点本,译文中的古代纪年后加注公元纪年,地名加今地名,官名直录不译,以免造成读者理解上的偏差。应该说明,历史的和现在的一些有关《资治通鉴》的作品,包括专著、论文、注释以及辞书、年表等,都对我们的工作给予很多的启示和教益,在此向这些学者表示深深的谢意。《资治通鉴》精深博大,所论纵横千年,因编者水平所限,译文中难免会有所纰漏,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科技的进步,朝代的更替,不会也不能阻断事理的沟通。曾经带给我们借鉴的历史将继续影响并改变我们的今天,如果阅读此书的读者能从中得一点裨益,将是编者最大的欣慰和荣幸。 本书主编陈君慧女士是中国民航飞行学院讲师、古代文学博士,刘洋女士是《哈洽会会刊》编辑。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