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记作家约瑟夫·A.巴勒莫是《自己的权利:参议员罗伯特·F.肯尼迪的政治奥德赛》(InHisOunRight:ThePoliticalOdysseyofSenatorRobertF.Kennedy,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2001年)的作者。而《罗伯特·F.肯尼迪--美国理想主义的终结》这本新作关注的是罗伯特·肯尼迪激励民间活动家并激发他们的热情的能力。巴勒莫对于这一点有亲身经历。1968年肯尼迪赢得加州初选时——这是其通向白宫的关键一步,9岁的巴勒莫曾为之欢呼。但是,巴勒莫的振奋很快就被刺杀者的子弹打断了。巴勒莫写道:“我看了几百次肯尼迪在大使饭店从讲台上下来的镜头——我也放给我的学生看,每一次我都想跳进镜头里,抓住他的手,将他从近在眼前的深渊前拉走。”罗伯特·肯尼迪离去了,但这本书正是他不朽的生命力的证明。
“美国传记”选取了美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们或是女权运动的急先锋,或是自由主义的倡导人,或是种族独立的维护者……他们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美国这个独特的国家。
他是约翰·肯尼迪总统的亲弟弟,是肯尼迪总统任期内的司法部长,是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的热门人选,他的死亡代表着美国理想主义的终结!
对于罗伯特·F.肯尼迪,人们所了解的也许只有他是哥哥的得力助手。事实上,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罗伯特一直站在社会运动和政治危机的最前沿,在解决古巴导弹危机和促进民权方面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并且一直坚定地反对越南战争。《罗伯特·F.肯尼迪--美国理想主义的终结》采用了丰富的一手资料,将肯尼迪的人生和当时的几个大事件联系在一起,来分析肯尼迪在其中发挥的影响力,并且对麦卡锡主义、古巴导弹危机和“自由乘车”运动给出了史学概论。
约瑟夫·A.巴勒莫的《罗伯特·F.肯尼迪--美国理想主义的终结》是美国历史的高阶读物,也可作为大学历史系的课程教材。书后的“学习与讨论问题”可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内容,也可作为课堂讨论题。
长大成人
19世纪中叶,英格兰对爱尔兰实行苛刻的殖民控制体系,造成数以万计的爱尔兰人背井离乡。19世纪40年代后期,“马铃薯饥荒”迫使罗伯特·肯尼迪的曾祖父帕特里克·肯尼迪(PatrickKennedy)离开了韦克斯福德郡的顿甘斯顿,来到美国寻求更加美好的生活。当帕特里克·肯尼迪在1849年到达美国时,波士顿的商店橱窗里写着“爱尔兰人无需申报”,这对他来说是最好的欢迎方式。他做过箍桶匠和其他营生,娶了布丽奇特·墨菲(BridgettMurphy)为妻,于1858年死于霍乱。就在这一年,帕特里克和布丽奇特生下了一个儿子,帕特里克·约瑟夫·肯尼迪(PatrickJosephKennedy)。他的出生标志着肯尼迪家族爱尔兰裔美国人分支的产生。
罗伯特·肯尼迪的祖父P.J.肯尼迪在爱尔兰人聚居的波士顿东区长大,是一个码头工人,但最终成为了一名成功的酒廊主人、酒类进口商和政治家。他曾五次就任马萨诸塞州议会议员,从而开始了家族的从政生涯。虽然他不如波士顿的名流精英富有.但在1887年他迎娶玛丽·奥古丝塔·希基(MaryAugustaHickey)时,他已经过上了舒适的上层中产阶级生活。这对夫妇于1888年9月6日生下了儿子约瑟夫·帕特里克·肯尼迪(JosephPatrickKenttedy)。约瑟夫接受教育和获得发展的机会要远远多于其父辈和祖辈,同时他也让他的九个子女也享有同样的机会,这其中就包括罗伯特·肯尼迪。这个移民故事不仅和数千个其他的移民故事有所不同,而且到了20世纪中叶,肯尼迪家族已经成为了美国所能给予的希望和可能的象征。
P.J.肯尼迪把年轻的约瑟夫·肯尼迪送进了波士顿拉丁语贵族学校接受教育,随后又把他送入了哈佛大学(HarVai"dCollege)。当时,富裕的波士顿新教徒会将他们的孩子送人哈佛学习,在那里,爱尔兰裔天主教徒学生还属于新鲜事物。1912年,约瑟夫·肯尼迪从哈佛大学毕业,在一家由爱尔兰裔美国中产阶级创办的小型银行哥伦比亚信托银行(collJmbiaTrust)担任主管。
在波士顿,24岁的约瑟夫·肯尼迪从他那几乎认识所有政坛核心人物的父亲那里继承了很多社会关系。借助这些关系,他成为了马萨诸塞州的银行审查助理。在工作过程中,这名年轻的拼命三郎见识了商业与金融的错综复杂,同时也开始了他一生都钟爱的事业——积累财富。在25岁的时候,肯尼迪从破产边缘救回了哥伦比亚信托银行并接管了它,这使他成为了美国最年轻的银行总裁。这家银行当时已经成为了波士顿重要的储备力量,而成为这家银行的总裁,使肯尼迪在当地的权利结构中占据了有利的位置。
当肯尼迪一家在缅因州的果园海滩(OrchardBeach)度假时,约瑟夫迷上了一名同样和家人在那里度假的女子。这名女子叫罗丝·伊丽莎白·菲茨杰拉德(Rose.ElizabethFitzgerald),是“甜心菲茨”约翰·弗朗西斯·菲茨杰拉德(JohnFrancis“HoneyFitz”gerald)的长女。“甜心菲茨”曾就职于州立法委员会(和P.J.肯尼迪短暂共事),并且三次当选为美国众议员。精力充沛且善于社交的“甜心菲茨”已经在北部的移民中拥有了一批支持者,而他同时也是波士顿政局——这架由权力和金钱来润滑着的政党机器的产物。1905年,“甜心菲茨”当选为波士顿市长。最初,“甜心菲茨”认为约瑟夫·肯尼迪配不上自己的女儿,他曾经将罗丝送到纽约和荷兰的女修道院,试图阻止他们初燃的爱火。 罗丝·菲茨杰拉德是一名虔诚的天主教徒。在欧洲的修道院里,她是一名循规蹈矩的学员,学习了法语和德语。然而,远离波士顿并不能抑制住她和肯尼迪在一起的强烈渴望。最后,“甜心菲茨”别无选择,只有向女儿做出让步。1914年10月7日,红衣主教威廉·奥康奈尔(WilliamOIConnell)在波士顿主持了26岁的约瑟夫·肯尼迪和24岁的罗丝·菲茨杰拉德的婚礼。
这对夫妇在马萨诸塞州的富人区布鲁克莱恩安了家,这是一个英格兰新教徒聚居的社区。除了作为国内最年轻的银行总裁之外,肯尼迪还进入了马萨诸塞电气公司(MassachulsettsE1ectricCompany)的董事会。他熟悉父亲和岳父游刃有余的政治世界,但在当时,他还仅仅将政治视为获得财富的另一种手段而已。约瑟夫和罗丝很快就连续生下了两个男孩:1915年出生的小约瑟夫·帕特里克·肯尼迪(JosephPatrick’Kennedy,Jr.)和1917年出生的约翰·菲茨杰拉德·肯尼迪(JohnFitzgeraldKernaedy)。
美国在1917年4月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约瑟夫·肯尼迪成为了位于波士顿南部富勒河(ForeRiver)的伯利恒造船厂(BethlehemShipyards)的总经理助理。他在造船厂的工作让他有机会认识了海军部长助理富兰克林·德拉……
P5-7
“美国传记图书馆”系列丛书所记录的对象多为重要的总统、震惊世界的发明家、工业巨头以及社会运动的领袖。而罗伯特·F.肯尼迪(RobertKKennedy)并不属于上述人物。尽管他曾为联邦政府效力,并在其兄约翰·菲茨杰拉德.肯尼迪总统的内阁中担任司法部长,但他没制定什么政策。作为一为政治家,他直到38岁才担任要职——当选纽约州联邦参议员,仅42岁就离世——本系列丛书所记录的大多数人物此时才刚刚成名。
那么,为何要写这本传记呢?
尽管历史常常为那些站在舞台中央的人们所主宰,他们对着观众大吼大叫,要求人们听他们说话,但有时,往往是那些不那么起眼的人物更能掌握N家。例如,马克·汉纳(MarkHanna)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直在幕后影响着美国政治;腼腆的飞行员查尔斯·林德伯格(CharlesLindbergh)的壮举体现了美国人的抱负,而他的悲剧也成为了每一个美N人的损失。
正如约瑟夫·八巴勒莫(JosephAPalermo)在这本激动人心的传记中所指出的,罗伯特·肯尼迪让人觉得“充满希望”,这正是“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给入的感觉。1960年元旦,“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已经形成,但罗伯特·肯尼迪并没有立刻成为偶像。在此之前的十年间,年轻的鲍比(罗伯特的昵称)对这个国家展现出了全然不同的敏感性:坚定的冷战分子和有组织犯罪的无情敌人。
但是在60年代,罗伯特·肯尼迪变了,就像这个国家一样。他支持民权运动,这使他的哥哥在分裂的民主党内背负上了极大的政治风险。1962年,苏联在古巴秘密部署导弹,世界即将爆发一场核大战,此时,罗伯特是第一个站出来主张和谈的。1963年,约翰·菲茨杰拉德·肯尼迪不幸遇刺身亡,此后罗伯特致力于反贫困运动和民权运动,并成为了反对越南战争运动的领袖。通过这一切,他表现出了一种年轻的活力和乐观,而这正是那跌宕起伏的十年中最吸引入注意的特点。
传记作家巴勒莫是《自己的权利:参议员罗伯特·F.肯尼迪的政治奥德赛》(InHisOunRight:ThePoliticalOdysseyofSenatorRobertF.Kennedy,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2001年)的作者。而这本新作关注的是罗伯特·肯尼迪激励民间活动家并激发他们的热情的能力。巴勒莫对于这一点有亲身经历。1968年肯尼迪赢得加州初选时——这是其通向白宫的关键一步,9岁的巴勒莫曾为之欢呼。但是,巴勒莫的振奋很快就被刺杀者的子弹打断了。巴勒莫写道:“我看了几百次肯尼迪在大使饭店从讲台上下来的镜头——我也放给我的学生看,每一次我都想跳进镜头里,抓住他的手,将他从近在眼前的深渊前拉走。”罗伯特·肯尼迪离去了,但这本书正是他不朽的生命力的证明。
马克·C。卡恩斯(MarkCCa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