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寻觅旧京(精)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林京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内城角楼(城垣角箭楼),共四座,分建子内城东北、东南、西南、西北四隅:平面呈曲尺形,形似两个箭楼相接;通高二十九米,两外侧面均宽三十五米,两内侧面均宽二十三米,两窄面均为十二米;四层,开辟箭窗一百四十四孔。

外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建,四十三年(1564)增建瓮城及箭楼;全长近十四公里,墙高七点七米,其北墙分别与内城东、西墙南端相接,使内外城平面成为“凸”字形。外城原计划修四面包围内城,但因皇帝用大量资金修建道观,致使修城经费不足,仅包了内城南面便草草收工。正因如此,外城城门亦建得矮小简陋。共设七门:北墙东为东便门,西为西便门;东墙一门称广渠门;南墙三门,正中为永定门,东侧为左安门.西侧为右安门;西墙一门称广安门(明代称广宁门)。

一层又一层方方正正的城垣,穿插着整齐如棋盘的街道,这是帝京城的一个特点。它的另一个特点是:一条自南向北的中轴线,起自外城南墙正中的永定门,经正阳门、大清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前三殿、后三宫、神武门、北上门、景山万春亭、皇寿殿、地安门、鼓楼,到北终端钟楼止。城内所有主要建筑都沿此中轴线东、西对称排列。帝京城的建造,虽经历了数百年、几十代人,但却遵循着一则明确的整体规划:帝京的建筑布局要鲜明地体现以皇家宫室为主体的思想,以一条南北长达七点五公里的中轴线为全城的骨干,所有的皇室宫殿、坛庙、朝廷衙署和其他重要建筑都依附着这条中轴线结合在一起,体现了皇权至上的思想。皇帝从京城到皇城到紫禁城,建造起一座座高大的城门,城门之上建有城楼,既壮观瞻更用于储蓄武力以守门户。我们从北京城的外城往北数,可以看到在十五华里的直线上,几乎都是门。外城正门永定门是城市中轴线的南始点,一条宽坦的大街由此向北直达正阳门。中轴线对于中国历史的意义首先是文化价值上的大统一,是中国传统哲学与中国核心价值观的展现。这条线上的建筑在层层递进中就像群山一样庄严肃穆、深沉凝重,有一种绵延无穷的生命力,表达了对圣贤、对天地万物、对一个国家所能达到和谐状态的敬畏,展现了中国人在浩瀚的宇宙中寻找安身立命所在的追求,鲜明地表达了中国人在宇宙中的哲学立场:“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种中国传统文化在中轴线的皇权建筑中充分体现,“在德而不在险”。就是说以德服人,而不是靠武力。这种哲学思想与中轴线完美的结合,让所有征服者都意识到刀剑并非万能。

大明门,清代称大清门,辛亥革命后改名中华门,2。世纪5。年代扩建天安门广场时拆除。在大清门与天安门之间有一条宽阔平直的石板御路,两侧配以整齐廊庑,称子步廊。清代在此存储百货,户部的米仓与工部的木仓也在此处。

天安门,皇城南门,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时称承天门,表示皇帝“承天启运”、“受命于天”。清代改名天安门。高三十三点七米,面阔九间,进深五间,以“九五”示帝王尊严。凡国家有大庆典(如皇帝登基、册立皇后等)在此举行“颁诏”仪式。天安门堞口正中设有宣诏台,用木雕的金凤衔诏书由滑车系下(明代是用龙头竿以彩绳系下),由礼部官员托着“朵云”盘承受,放在“龙亭”内,抬到礼部,用黄纸誊写,分送各地,称“金凤颁诏”。清宣统三年(1911)十二月二十五日,隆裕太后颁布溥仪皇帝退位的“颁诏”仪式,也是在此举行的。这是中国封建王朝最后一次“颁诏”仪式。

天安门至午门和北上门至承光门安排得最为巧妙。门可以分隔空间,空间大的地方,多设几道门,便使空间显得较小;相反,空间小的地方,少设几道门,空间便会显得较大。但是,上述两处却没有按这种一般办法处理,而是采取了相反的做法,取得了更加强烈的正面效果。从皇城正门天安门到紫禁城正门午门有五百多米;按一般做法可多设几道门,如此重重宫门,可烘托大内的深远。但规划设计师们偏偏在这一里多地的空间内,只设了一道门即端门,端门两厢却布置了外观单调一致的连檐通脊的七十多间朝房。如此空畅、如此漫长单调的空间,突出了悠远的感受,使人倍觉天街漫长、天宮遥远。从景山正门到宫内御花园不足百米,是前者的五分之一。站在景山门外,一眼便可望见御花园中钦安殿的后背,目光可以深入皇宫腹地。若按常规,这百米之内不必再设宫门,可是如此一来,深远的宫阙尽现子外,神秘的气氛顿时消息。于是,设计师们反常道而行,在这紧凑的空间里又添设了三道门。景山门前加盖北上门,神武门内有顺贞门,顺贞门里、钦安殿后檐下再立承光门。各门的建筑造型也处理得各不相同,北上门为平座殿堂式,顺贞门为随墙琉璃门,承光门为牌楼式。各门两厢建筑与门协调配合。

P44-45

后记

我的父亲出生在泰国曼谷,祖籍广东澄海汕头,那里系著名侨乡,父亲是位知名爱国归侨,新中国首任北京展览馆馆长。我生在北京,是土生土长、地道的北京人,对北京城的沧桑巨变有着深切的感受。20世纪60年代,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北京城的城墙和城门大多被拆除了,还记得我最熟悉的西直门当年拆到一半的时候,里面竟然露出了一座年代更久远的元代城楼,在惊叹古人工同鬼斧的同时,我们将从上面拆下的大城砖连同墙内的夯土一趟趟地运回学校,夯土烧成红砖与完整的城砖一起砌筑了防空壕,当年全北京城都是这样。到了20世纪70年代,我到故宮博物院工作,还曾在院内红墙北边的城墙里挖筑防空洞。在那备战备荒和城市改造发展的年代,明清两代遗留下来的北京内外城的城门与城墙就是这样被毁殆尽的。20世纪80年代,北京市还曾组织过全市民众捐献城砖的活动,我参加了修复东便门城墙的义务劳动。这一拆一建,是多么地讽刺与无奈。

我在故宮行走了近四十年,几乎走遍、拍遍了紫禁城的每一个角落。宏伟宫殿建筑群里的阴晴雨雪,晨钟暮鼓下的红墙黄瓦,夹带着历史的厚重气息和摇曳的叹息。这一切,让人情不自禁地去窥秘、探索、考证、揭示……

当年我在故宮图书馆第一次看到日本小川一真所摄《清国北京皇城写真贴》的时候,就被百年前帝京的风貌深深震撼。小川的照片全方位地层现了京城、皇城、宫殿外朝、内廷的风貌,用四个词来形容就是:图像清晰,视角独特,技法高超,场面恢宏。每当面对这些拍摄子一百多年前的珍贵文献,我都会有一种激动。

故宮博物院建院八十周年时,当代摄影师又用大座机按百年前小川一真所拍紫禁城的场景与角度对应拍摄,各五十幅,在日本举办了《故宫百年》照片展,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这是故宫第一次没有携带文物在海外举办展览,但这次活动,却使历史的瞬间永久留存世人心间。

这本《寻觅旧京》的出版是向京城营建三千年、为都缔造八百六十年、紫禁城兴建六百年、故宫博物院建院九十周年的献礼。特别感谢原文化部副部长、故宮博物院院长郑欣淼先生为本书作序,感谢书法家卢中南先生亲笔题写书名,感谢作家富察建功先生撰写《庙会市井皇城根》一章,感谢故宮出版社编辑王志伟先生撰写《九门内外绘风情》一章并提供弥足珍贵的历史照片,感谢人民文学出版社王一珂先生专业尽职的编辑工作。本书在撰写过程中还参考了《清宫述闻》《国朝宫史》《帝京景物略》《曰下旧闻考》等史料,从中我受益匪浅。

帝京遗迹,岁月沧桑;时光流转,洗尽铅华。愿这本承载着丰富文化气息的《寻觅旧京》能够将昔日北京的历史辙痕和风貌传播给今天与明天的读者。为研究帝京城垣、宮殿、门阙、御苑、市井、民俗和摄影爱好者们提供翔实可靠、弥足珍贵的形象史料。

目录

紫微中天帝京丽

里九外七皇城四

天子五门见等级

建极绥猷太和殿

正大光明乾清宫

帝后寝宫何其多

苍穹缩影惟天坛

琼岛春荫话白塔

宫畔西苑中南海

黄寺黑寺雍和宫

三山五园布海淀

庙会市井皇城根

九门内外绘风情

后记

序言

1826年,法国人尼埃普斯(Joseph Nicephore Niepce)拍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张照片一一《窗外的风景》(Window At Le Gras)。十三年后,1839年8月19日,法国科学院向全世界正式公布了由达盖尔(Louis Jacques Mande Daguerre)发明的“银版摄影法”。这一事件标志了对人类历史产生深远影响的伟大发明摄影术的诞生。

其实,中国人与摄影术的渊源并不比西方人晚。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的墨子就发现了摄影术必备的重要光学原理一一“小孔成像”,并记录在《墨经》之中。就在“银版摄影法”公布五年后,法国人于勒。埃迪尔在1844年携带整套达盖尔摄影器材来到中国,拍摄了广州、澳门一带的风景照以及当时少数中国人的人像照,这是保存至今最早的中国照片。同年,一位名叫邹伯奇的中国人独立制作出了属于中国人的第一架相机一一摄影器,并摄得“平远山水”一幅。可以说,于勒.埃迪尔与邹伯奇是揭开中国近代摄影史序幕的两位开创者。

故宫博物院现存清末以来各种基质的照片上万张(件),其拍摄时间最早可以上溯至、9世纪60年代,所摄内容以清末民国人物、宫廷建筑为主。在为数众多的影像收藏中,众所周知的慈禧太后系列照片,总量在七百张以上;包括紫禁城、三海、西郊园林在内的大量宫殿园林照片,在很大程度上指导着今日对现存古建筑的保护与利用;19世纪80、90年代清宫曾拍摄过一批中央部院大臣及京外官吏的组照、反映逊帝溥仪退位后“小朝廷”生活的历史照片及其曰后寓居天津的生活掠影,还有民国时期在政治、文化、实业、教育、军事、外交等方面的知名人士旧照等等,均是故宫博物院在影像收藏方面的特色种类。

《寻觅旧京》的作者林京是一位在故宮工作了近四十年的“老故宮”,紫禁城中每一处院落、每一座建筑都留下了他奔波取景的身影。在许多图书、画册中,经常可以看到林京的作品。他拍摄的紫禁城题材照片主题鲜明、视角独特,且不局限于紫禁城这一方城池,像西苑三海、西郊园林、避暑山庄这些往日的皇家宫殿与苑圃,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很多著名历史风物的拍摄机位与视角都是他独创的。在拍摄之余,林京还将大量精力投入到对老照片的整理与研究,对故宮博物院藏清宫旧影的整理与出版,倾注了大量的心血。20世纪80、90年代,由林京等人翻拍的慈禧太后等清宫人物的照片,第一次系统、清晰地向社会公开了这些著名人物的影像,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掀起了一股老照片热潮。在研究方面,林京广泛搜求第一手资料,特别是寻访了包括溥杰、溥任、完颜爱兰等皇室成员在内的诸多历史的亲历者,与他们谈往事,话变迁,挖掘老照片背后的故事,并将其付诸绘声绘色的文字中去。四十年来,林京发表在报刊、图书上的文字以数十万计,对很多资料的收集与保存带有抢救性的意义,这是难能可贵的。  林京的《寻觅旧京》,是他的前一本专著《皇朝落日》的姊妹篇,前者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为主线,后者则更多反映清末到民国这段时间北京的建筑风貌、市井民俗,在内容上更为生动活泼,两册各有侧重,互为补璧。

“阅今千年峨天阊,地灵信比长安长。”乾隆皇帝曾这样形容帝都北京。希望这本《寻觅旧京》能够将千年帝都旧时美丽的影子展现给广大读者,以示传承,垂之永久。

内容推荐

林京著的《寻觅旧京(精)》主要载录的是与老北京相关的建筑影像及其背后的故事,百余年来紫禁城、北海、中海、南海、天坛、雍和宫、清漪园、西黄寺、东黄寺等帝京著名景物的旧影悉数收入。反映清末到民国这段时间北京的建筑风貌、市井民俗。

编辑推荐

这里凝固的美丽,已然逝去;这里展现的风情,早成往昔。这里,我们将旧京寻觅……

林京著的《寻觅旧京(精)》是《皇朝落日》一书的姊妹编。此书主要载录与老北京相关的建筑、风情等影像及其背后的故事,百余年来紫禁城、北海、中海、南海、天坛、雍和宫、清漪园、西黄寺、东黄寺等帝京著名景物的旧影悉数收入,庙会市井、究竟风情皆娓娓道来。这些旧影定格的美景,由于多种原因,许多今天已经不复存在;一组组照片和作者的解读,将读者带入了一个逝落的旧京,让人感叹,令人深思,给人启迪。平装本出版后已经售罄,此次精装修订,再次以崭新的面貌呈献给读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7: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