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春山居(俞国平获奖新闻作品选)》是一部围绕“富春山居图”展开的新闻报道选集。俞国平举重若轻地将自己的实践智慧和经验浓缩成了八个大章,即“合壁团圆”、“直击‘5.12’”、“富阳30年”、“烽火寻迹”、“富春大地”、“春江两岸”、“热点面对面”和“采编经纬”。大部分作品文稿还附有“作品简评”或“记者手记”,一一给你点亮文章内核和脉络。配置的许多资料照片图文并茂,帮你拓展了文章的表达力和可看性,可谓匠心独运。至于撷得的《富春山居》书名,更可见其“借名”的精明!可以说,俞国平给我们呈献了一幅新闻版的《富春山居图》。
《富春山居(俞国平获奖新闻作品选)》按不同主题划分章节:第一章“合璧团圆”,收录与《富春山居图》相关新闻。第二章“直击‘5·12’”,收录在“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采写的有关“抗震救灾、恢复援建”新闻。第三章“富阳30年”。收录纪念富阳改革开放30周年的广播、电视系列报道。第四章“烽火寻迹”,是为纪念“抗战胜利”采写的新闻。然后按新闻体裁列章:第五章“富春大地”。收录消息类作品。第六章“春江两岸”,收录通讯专题类作品。第七章“热点面对面”。是新闻访谈类作品。以上章节包含了广播、电视、报纸三类新闻作品,入选篇目是从作者20多年来采写的新闻中慎选而来,为了达到“精当”之要求。作品必须获得过富阳市级及以上新闻奖项。第八章“采编经纬”,为附记。
《富春山居(俞国平获奖新闻作品选)》中许多作品附以简评及采访手记,旨在让读者了解作品特点和创作背景,从而能更好地审视分析作品的成败得失。附记中的文章,是笔者的一些采访感悟及心得,旨在与大家交流探讨新闻业务,借鉴吸收有益经验,从而提高新闻采写水平。
合璧团圆
温家宝总理深情寄盼《富春山居图》圆合
在富春山水中感悟“画中之兰亭”
富阳举行《富春山居图》特种邮票首发式
两岸画家共绘新《富春山居图》
富阳发出《富春山居图》真迹合璧展出邀约
《富春山居图》真迹团圆为期不远
国际各界人士共同研讨《富春山居图》
温家宝总理谈《富春山居图》合展:期望完整、统一的中国
《剩山图》将赴台湾保险估价超亿元
越剧《山水黄公望》富阳开排
越剧王子赵志刚出演黄公望
《富春山居图》传奇身世
多方努力共推《富春山居图》合璧
“诗画·富春山居”影展即将举行
黄公望钟情富春山水结庐庙山坞
富春江:孕育传世名画的地方
《剩山图》启程合璧之旅原创地呼唤另一半
浙江卫视富阳设点直播《富春山居图》赴台联展
《剩山图》点交台北故宫博物院
《富春山居图》合璧实现总理心愿
富阳赴台文化交流参访团结束“合璧之旅”
“山水合璧”特展搭建两岸交流新平台
越剧《山水黄公望》富阳公演
电影《富春山居图》9月富阳取景拍摄
越剧《山水黄公望》台湾演出
《剩山图》完成台北合璧之旅
新《富春山居图》在国家博物馆展出
期待新《富春山居图》
名画合璧引发两岸文化“走亲”热
直击“5·12”
奋战在地震灾区的富阳人
抗震救灾志愿者——王旭东
我为建峰出份力
青川震区重访日记
富阳30年
富阳30年
改革开放·我这30年
烽火寻迹
富阳抗战足迹寻访
追忆“受降老人”林镇南
富春大地
“百家菜”送周指导
特殊的“移民”
救援在第一时间
新登呈现“天鹅湖”
找省长,还是找市场?
吃铜草在富阳试种成功
万市农民欢庆“神七”飞回祖国怀抱
蹲点白马村
灾民送亲人
“玄帝庙”成了农技推广中心
春江两岸
回家
平凡护士特殊护理
其苗其人
烈火恋歌
富春四小的小戏迷
危难中方显英雄本色
——记全国抗洪抢险模范朱金伟
她为共和国士兵送行
——记富春十杰女性袁晓香
热点面对面
停收过桥过路费
泥石流灾害中的避灾与抢险
采编经纬
结缘《富春山居图》
在地震灾区感受大爱和坚强
责任·继承·创新
——县市台记者“灾区援建新闻”采访实践
七赴青川两上黄蛟
——《青川震区重访日记》创作体会
电视新闻要做出“电视味”
——《富阳30年》创作体会
策划性主题报道需要“接地气”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百家菜”送周指导》创作体会
功夫在于短
“闭门羹”里捡来的独家新闻
浅议电视新闻记者的创新意识
值得经营的“寸土寸金”之地
写广播新闻要善于“放电影”
广播新闻要加强现场口述报道
广播新闻的创优方向
通讯员如何提高用稿率
乡镇报道要跳出“会议报道”的范畴
与阿堂先生过招
我的采访话筒
后记
黄公望钟情富春山水结庐庙山坞
传世名画《富春山居图》的作者黄公望一生历经坎坷,为何会在晚年结庐浙江富阳并钟情于此地呢?一起来了解一下。
黄公望为元代“四大书画家”之首,出生于江苏常熟。他的前半生奔走于仕途,曾因上司张闾贪赃失职受牵连入狱。出狱后已年约半百,阅尽人间沧桑的他归隐于道教中的全真教派,住在富阳的庙山坞。660多年后,庙山坞重新修复,试图重现当年黄公望寄情山间的情景。
【出镜】中央电视台记者袁圆:“从富春江边驱车来到庙山坞这个深山,我们大概要用十分钟的车程就会来到这个地方,看起来是别有洞天,也就是我们史料中所记载的黄公望的结庐地小洞天。在车程中我们看到两边的树木非常茂密,深山也非常拥挤,就会把天空挡成一条缝,而这个地方的视野是非常开阔。我身后的这个地方就是正在修复的结庐地。这个地方会在修复之后,于6月1日向公众开放。”
道教讲究洞天福地,庙山坞人杰地灵的气质与黄公望心目中向往的生活环境非常吻合。庙山坞有泉水叫“筲箕泉”,在这么一个幽静的世外桃源当中,能够听听这么美妙的泉水声音,就好比“何必听丝竹,山水有清音”。
【采访】富阳市黄公望研究会副会长蒋金乐:“你看到黄公望的结庐处小洞天,黄公望在自己的诗中有两句话,他说我这个家开门前面都是松树,我家的后面‘到枕皆丘壑’,我的房子的后面就是靠山了,这就是他的小洞天。他画《富春山居图》在南楼,在这个小洞天的南边,这就是南楼。”
据史料记载,松江曾是黄公望的一个重要居住地,他把居住数年之久的松江居室称为“云间客居”,而在以富阳为题材的画中,他却把富阳称为“富春山居”,“客居”与“山居”之间,足见其对富阳的热爱和钟情。黄公望寄情山水,度过了他人生中最辉煌的20年。临终前,他把墓地也选择在了他晚年居住的庙山坞中。
【出镜】中央电视台记者袁圆:“在庙山坞这座深山里面,从小洞天只有徒步这一种方式,大概30分钟到达黄公望老先生的墓地。我们看到这一块墓地坐落在一个悬崖上面,周围都是茂密的树林。墓地的大小,大概有400平方米,而他的墓冢大概有40平方米。在墓冢的对面,也就是悬崖的上面,有一个风水池,这个风水池大概有200平方米。这块墓地在2010年被发现,现在还没有对外开放,已经被地方政府保护起来。相传这块墓地是黄公望先生生前自己选择的一块风水宝地,由他在净因院的和尚朋友葬于此地。”
2010年古墓被发现,杭州的考古专家对墓冢的封土层进行检验,验证此墓正是630多年前建造。从时间上来看,和黄公望去世的时间十分吻合。
【采访】富阳市黄公望研究会副会长蒋金乐:“我们现在从史料上能找到的、最早的对于黄公望墓的记录,是我们富阳的《富春县志》,是明朝正德时候的县志。正德到元这个距离比较近,它就告诉我们黄公望的墓在庙山坞里面,没具体说某一个点。但是很奇怪,庙山坞有十里,两边这么多的山,再也找不到第二个墓。康熙年间的《浙江通志》也有这样的记载,就说黄公望的墓在庙山坞里面。”
黄公望结庐地现在叫“黄公望村”,为见证6月1日《富春山居图》在台北合璧,村里特意选出了一位名叫余泽亚的村民前往台湾。
【采访】富阳市黄公望村村民余泽亚:“这次去我准备了一部分当地的特产,比如说毛笔、宣纸等文房四宝,还邀请了部分画家画了山水画,还有黄公望肖像画,带到台湾去,让台湾人民也能够感受到富阳风光、富阳山水。”
2011年5月14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中文国际频道播出
袁圆、杨小刚、章晶等参与采写
P28-30
这是本人的第二本新闻作品集,名日《富春山居》。取这书名。当然要感谢元代大画家黄公望了,这几年正是因为他的传世名画《富春山居图》,让我的新闻报道呈现了别样的风采。2010年3月14日,温家宝总理与中外记者谈起“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的故事。从这一天起,我与《富春山居图》结下了不解之缘。2011年初夏,我还被派赴台湾报道《富春山居图》合璧盛典。至今我已做了150多篇有关《富春山居图》的电视新闻,尽管这些报道都在电视里播出了,但许多观众看了还是不过瘾。于是就有朋友建议我出个专集。把“稍纵即逝”的电视新闻永久固化下来。从2011年10月开始,我就在工作之余着手这件事情。
最近几年,头上的白发一下子多了起来,我似乎已经老了。做电视新闻“力不从心”了,所以我考虑“退役转型”。2012年5月中旬,台领导同意我调动。我从洞桥镇调到富阳广播电视台已有10年,这10年正是我“风华正茂”的时候,做了一些有点影响的新闻,还获得了许多奖项。我把自己采写、编辑的有关《富春山居图》的新闻的主要篇目和一些获奖新闻集合在一起,引用《富春山居》这个雅名,给自己的作品“贴金”,给自己的新闻生涯做一个总结。这样做,确实有点高攀,也请黄公望老先生和读者见谅。
这些年来。我参与重大主题报道的机会比较多,有社会影响或者获奖的主题报道也有不少。编辑本书时,首先按不同主题划分章节:第一章“合璧团圆”,收录与《富春山居图》相关新闻。第二章“直击‘5·12’”,收录在“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采写的有关“抗震救灾、恢复援建”新闻。第三章“富阳30年”。收录纪念富阳改革开放30周年的广播、电视系列报道。第四章“烽火寻迹”,是为纪念“抗战胜利”采写的新闻。然后按新闻体裁列章:第五章“富春大地”。收录消息类作品。第六章“春江两岸”,收录通讯专题类作品。第七章“热点面对面”。是新闻访谈类作品。以上章节包含了广播、电视、报纸三类新闻作品,入选篇目是从本人20多年来采写的新闻中慎选而来,为了达到“精当”之要求。作品必须获得过富阳市级及以上新闻奖项。第八章“采编经纬”,为附记。 许多作品附以简评及采访手记,旨在让读者了解作品特点和创作背景,从而能更好地审视分析作品的成败得失。附记中的文章,是笔者的一些采访感悟及心得,旨在与大家交流探讨新闻业务,借鉴吸收有益经验,从而提高新闻采写水平。
尽管本书选录的作品,都曾公开发表,且多为获奖作品,但部分作品还是存在重复累赘、不符语法、错字别字等诸多毛病,所以编辑本书时,对相关作品作了适当删节和修改。
限于本人的水平和能力,所选作品也未必尽善尽美,分类、评介也未必科学恰当。出版本书,如同我从田野里采来“农家小菜”,供大家品评、解析,如读者能提出诚恳之意见,我不胜感激;如对读者有所帮助、有所获益,则幸莫大焉了。
俞国平
2012年6月28日
要做成一件事情是不容易的,出这本书又何尝不是如此!从萌发念想到付梓印刷。遇到难题不少,几度想放弃。好在山重水复之时,总有好人相助鼓励,让我做成了这件事情。心中的感想只有五个字,患难见真情!
2011年8月以后,新闻媒体自上而下开展了“走转改”活动。在富阳广播电视台。我率先开始了蹲点采访,完成了《蹲点白马村》、《我在五丰岛》、《聚焦十里唐昌》等系列报道。在蹲点过程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走基层”、“转作风”的成效。最终要在“文风”上体现出来。于是,我开始寻找“改文风”的路径。我所选择的路径一是“画葫芦”,就是模仿上级台的“走转改”;二是“炒冷饭”。把自己过去做的一些报道整理出来,重新翻读翻读,至2012年4月便形成了这部书稿。
我的“走转改”得到了领导、老师、朋友、同事的肯定,对我出书给予支持。富阳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宋国胜、副部长严琦等为我把握导向。我的老领导张远峰、带教老师彭立、同事王宏、李昌德等不时提出建议,还为部分作品做点评。富阳日报社社长何亚达、富阳市史志办主任蒋寿南、富阳市职高校长陆志松等为我出谋划策。姚太谟老师则邀我蹲驻他的工作室,授予编书、排版技艺,还提供可口的免费午餐。还有富阳市美术家协会主席骆松涛为我题写书名,《板桥报》总编吴美珍、牡丹江师范学院学生钱淑雯为我校对书稿,富阳市摄影家协会会员吴昱、骆晓飞、旭明源等提供了宝贵的照片。更有杭州文广集团调研员、高级编辑张建民老师在百忙中欣然命笔作序。至今未曾谋面的王向阳老师为我牵线搭桥,让我有幸结识浙江大学出版社编辑徐婵老师,进而加快了《富春山居》面世进程……有这些人的热情相助,我更是信心百倍。
这一年中,我的生活变数不断,囊中不时羞涩。有人善意“作梗”,我的调动手续久拖未决,加上这世界总是“人走茶凉”,业已承诺的出版经费化为乌有。就在心念如灰之时,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白骅先生向我抛来橄榄枝,鼎力支持我出版本书。曾经奋战在四川“抗震救灾、灾后援建”一线的赵立群、李卡、金健林、寿伟敏等“震友”也为我筹钱出力。还有曾在我老家龙羊山区担任主要领导的刘渭华、姜香儿,富阳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沈旭明等乡友以及自考学友杨立宏、徐明军等也向我表明相助意愿。这一切让我感激涕零,重拾出书之念想。、
我还要感谢我曾经采访过的人。他们大多生活在黄公望描绘过的“富春山居”之中,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描绘着“富裕阳光的富春山居图”,为富春山水增光添色。他们让我感动,促使我饱含激情地去采访,去把他们的言行、事迹化作一篇篇可看可读可回味的新闻报道。没有他们,哪来我的《富春山居》啊!
最后。还得感谢富阳广播电视台。本书所选的极大部分作品是我在富阳台工作期间完成的。在这个平台上,我痴迷于自己的职业,洋洋洒洒用新闻来记录令人神往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收获颇丰,收益不少。出这本书,也算是我的一个回报,为富阳电视台建台20周年献一份礼。
本书的出版,也意味着我的记者职业生涯归零了,重新回到了“通讯员”的坐标上。我不想再拥有昔日的光环,只求能够自由自在地走在田埂上,去听老百姓讲故事……
俞国平
2012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