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月》是哈珀公司“现代文学经典”系列中的一种,是著名华裔作家包柏漪的成名作,被《出版人周刊》誉为“中国的《乱世佳人》”。
这部讲述历史巨变下一位中国女性命运的优美小说,出版当年即在《纽约时报》最佳畅销书的书目中占据了七个月之久,成为美国最佳畅销书之一,迄今已在美国发行了二百多万册,收获赞誉无数。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春月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美)包柏漪 |
出版社 | 外文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春月》是哈珀公司“现代文学经典”系列中的一种,是著名华裔作家包柏漪的成名作,被《出版人周刊》誉为“中国的《乱世佳人》”。 这部讲述历史巨变下一位中国女性命运的优美小说,出版当年即在《纽约时报》最佳畅销书的书目中占据了七个月之久,成为美国最佳畅销书之一,迄今已在美国发行了二百多万册,收获赞誉无数。 内容推荐 《春月》以春月——一位出身于苏州名门望族的女性的情感故事作为主线,以一个女性的视角,记录了中国自近代以来的历史巨变。戊戌变法、义和团之乱、辛亥革命……春月在这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出嫁、守寡、流离失所……在繁华到动荡、绚烂至凋零的过程中,这位始终保持着中国女性坚毅、温婉性格的女主人公,历经磨难而百折不回,自有一种“映日晖、融冬雪”的动人气质。《春月》的结尾,春月印证了家族的箴言,亲眼看到了五世同堂。然而这团圆中的苦涩和遗憾,那些岁月中不可言说的隐秘和伤痛,也只埋藏在这位女性的心中。 作者包柏漪曾提到,希望这本书能增加美国人民对中国的了解,促进中美两国的友谊。事实上,这部优美的文学作品,更寄托着她对一个更美好、更精致的古中国的哀思。主人公春月更是一个理想的中国女性形象,在她身上,寄托着作者心目中传统的精魂。 目录 追忆母亲吴世良(英达) /1 献词:大幸福与大悲痛原是一体 /4 书中主要人物 /8 开篇 /1 第一章 西风 /23 1. 族长 /25 2. 维新 /43 3. 飞鞋 /51 4. 军人 /56 5. 庚帖 /67 第二章 春火 /87 6. 新娘 /89 7. 悲欢 /101 8. 默等 /110 9. 神拳 /114 10. 生离 /127 11. 死别 /133 12. 居孀 /137 第三章 金灰 /143 13. 归宁 /145 14. 贤妻 /158 15. 新年 /162 16. 密谋 /168 17. 赐帛 /173 18. 刺客 /186 19. 算命 /195 第四章 夏酒 /209 20. 插曲 /211 21. 顺命 /219 22. 瞒天 /224 23. 书简 /231 24. 正名 /239 第五章 玉凤 /255 25. 毕业 /257 26. 礼物 /266 27. 正直 /275 28. 好逑 /285 29. 龙舟 /288 30. 骑虎 /292 31. 酒令 /298 32. 先锋 /303 33. 母女 /309 34. 求婚 /315 第六章 黎明 /325 35. 心印 /327 36. 干部 /332 37. 分裂 /341 38. 清债 /351 尾声 /363 跋 /391 试读章节 骄阳已经偏西,春月还午梦未回。房里很凉爽,年深岁久的墙头上弯弯翘起的青瓦屋檐遮住了阳光。她舒适地蜷卧在床深处,罩在粉红色的罗帐和檀木的香气里。她的呼吸轻得没有声息。 突然,一缕阳光从屋檐下钻进来,穿过一扇开着的窗棂,在罗帐上找到一条隙缝,亮晃晃射了满床。被阳光一触,春月动了动,拉起被子蒙上头。她依稀还看得见那只红箱子。她命令自己重新入梦,可是不行了。 “梅花,”她掀被坐起叫道,“你为什么让帐子敞着缝?我正做一个顶好的好梦,这下子完了。” 那确是顶好的那种梦,奇幻又迷离。挑夫们从远方抬来一只红漆箱子,箱盖上有古怪的金字,连大伯伯都不认识。挑夫们说,“这是送春月姑娘的礼物”。他们告诫她必须等三天三夜,准准到她出生的时辰,箱子自会像颗炒熟的栗子般“嘭”地爆开来。 她就等呀等。好容易申时陕到,阳光却把她搅醒了。这下子她永远没法子知道箱里装的是什么了。 春月叹了口气。里头一定是最奇妙的东西。也许是一枚会唱曲的仙桃核,不然,就是能把椒粒变成糖果的神水。梅花真不该让帐子敞着缝,哪怕就针眼大。 “梅花?” 还是没人答应。春月提高了声音。 “梅花,我睡醒午觉了。我醒了你就不许再睡。答应我呀。” 她拉开帐子。房里没有人。 “梅花,你是和我捉迷藏吗?”春月爬下床,朝床下张望。床下只有一枚顶针,还有正对她枕头的位置上放着一个葫芦,那是为了驱邪。 春月直腰站起,停了片刻,眉尖微蹙。接着她飞快地把缠紧的双脚登进粉红色的绣鞋,披上旗袍,出门走上“睿心院”的游廊。这个院子很小,没有能藏人的地方。她挨门把自家这院的三溜儿厢房都看了一遍,哪里都没有梅花。一个人都没有。 这丫头到哪里去了?春月突然一阵害怕,心突突跳。只有两头蛇才会把梅花吓跑。不然的话……是不是被姆妈叫走了?今天早晨胖妈不是喊头痛吗?也许叫她去代替胖妈服侍姆妈了。 小姑娘一溜烟出了“扇门”,穿过三叔公住的“静篁院”,经过老太爷的侄辈们住的几进院子,到了“往返桥”和“懿德院”。一走近大厅门口的朱红廊柱,就听得见里面嗡嗡的人语声和清脆的骨牌声。一时间她有些犹豫。如果姆妈又输给了三婶婆,那怎么办?不过,也说不定她正在赢牌,那就会兴致很高。春月毅然决然走完最后几步路,跨过前廊,到了敞开的门口。 在门槛边她又停下来,在人群中寻找梅花和母亲雪芳。这一屋子的女人,有祖母辈的,有母亲辈的,有守寡的,有大太太,有姨太太,有小姐,有丫头,还有仆妇,都聚居在这三十多进院子的祖宅里。春月的眼光掠过那三位已订亲的堂姐和那位从天津嫁过来的婶婶。这位婶婶正往一把纨扇上描花,不曾发现她的一位妯娌在身后模仿她一门心思噘着嘴的样子,给老太太取乐。那位干瘪的老太太不露声色,仿佛没有看见,其实大家都知道什么也逃不过她的眼睛。她端坐在房间的正中,两名丫鬟左右侍立。丫鬟的容貌娟秀,服饰讲究,表明这户人家的财富和地位不凡。 和三婶婆打牌的人中间没有母亲雪芳,春月松了一口气。一听三婶婆得意的声调,就知道她准定又在赢牌。但仍旧没有那丫头的踪影。春月的目光掠过一个又一个人群,心里又惊慌起来。她终于见到了母亲的紫红绸衫。雪芳多年以前就认定了这颜色对她最合适,此后除了紫红,不穿别的。她正在西窗下就着落目的余辉绣花。春月钻过人群。 “姆妈!”.她牵牵雪芳的袖子,“姆妈!” 雪芳打了那只捣乱的手一巴掌。“做什么,讨厌鬼?一阵风地跑进来,打搅了长辈也不请安!人家只当我没好好管教你呢。你呀,坍祖宗的台!” 春月低下头。“我错了,姆妈。”她转身慢步朝老太太走去。 老太太此时正一心教导五侄孙媳妇,那少妇垂下眼睛望着自己的衣裾,一面恭听有关胎教的训诫。 “……还有,记住,不要吃杂七杂八的东西,不然将来孩子会粗心大意……” 春月等着长辈先来理她。 “……还有,不要想伤心事,那也会传给孩子。”老太太点点头。“好,你可以走了,喝茶去吧。”她转向春月。 春月突然想起她午睡起来忘了洗脸,脸烘地发热了。奶奶当然一看就知道,她什么都知道。你可不知道她在想什么,因为厚厚的粉完全盖住了她的表情,就像大伯伯行前送她那个泥人的京戏脸谱一样。每回老太太一看她,春月就觉得自己像一粒芥子那样渺小。 “嗯?” 小姑娘用力咽了口唾沫,然后深鞠一躬。“奶奶安好。我不对,来了没有马上给奶奶请安。” 老太太微微一笑,留神不张开嘴,以免露出光秃秃的牙龈。“看你那毛里毛躁的样子。” 春月呼吸松快了一些。 “什么事,孩子?” 经这样一问,话就冲口而出了。“奶奶,梅花不见了。我到处也找不着她。” 像听见了鬼魂的声音似的,女人们都停下了缝纫、闲谈、吃喝和玩牌,转过来朝她看,侧起耳朵听。 P4-6 序言 追忆母亲吴世良——英达 我的母亲吴世良出身江南大户,传说中的大家闺秀说的就是她老人家。吴氏姊弟五人,姓字排行的是“温、良、恭、俭、让”,透着江南士族的那么一股子儒雅,跟俺们北地顽童什么“栓柱”“铁锁”“狗剩子”听着就不是一路货。 母亲生于名门,开蒙也早,背书描红,填词作赋,同窗男孩子没有一个比得上她。学罢国学母亲又入圣约翰攻读电机,继而转投沪江,直到进入清华园,遇到我的父亲。父亲回忆初见母亲,是在外文系大二迎新会上,包括他自己在内的多少男生都盯上了这个刚从上海转来的娇小姐。母亲总说这第一面没啥印象,只记得后排有个人一直在讲笑话,不时逗得全体哄堂大笑。父亲兑现了他的诺言:他逗我母亲笑了一辈子。 这一对青年毕业后双双考入了新建的北京人民艺术学院,母亲显示出比父亲更耀眼的艺术才华。在父亲被发去档案室整理资料的时候,母亲则领衔主演了剧院的开场大戏《夫妻之间》并大获好评。之后又陆续出演《布谷鸟又叫了》等经典之作,星途一时大亮。谁能想到,此后接踵而至的政治运动掀起的漫天风暴,将把母亲湮没沙尘,直至埋入大狱!一千多个潮湿阴冷的铁窗日夜,我难以想象我那上海娇小姐的母亲是怎样熬过来的。我只记得,当我看到被释放回家的母亲已是头发花白、满面蒙尘时,我的第一个念头是:这不是我妈妈!这是他们派的什么街道大妈,监视我来的!但她是我的妈妈。我的妈妈她人格高贵,秉性坚强。请允许我在此借用《春月》作者包柏漪形容我母亲的一段话,因为我觉得任何语言都不可能更准确和精练了: 她从不诉苦,从不怨天尤人。她身上有一种内在的尊严,一种博大的历史感,使她坚定自若,不被生活的播弄所左右,赋予她一种独特的高尚的气质。 沧海横流,我的母亲方显出大家风范。她洗尽铅华,荆钗布裙,厅上厨下,相夫课子。古文课、英语课、绘画课、数学课、体育课、表演课??从小到大,我和姐姐的每一门课,都有母亲在旁,或教或习,切磋评判,点拨指引,无异于最佳导师。母亲中西古今通透,文武昆乱不挡,自幼习就的十八般技艺皆派上了用场。我相信,我的妈妈正是在陋室灶间卑微琐碎之中,完成了她从一个聪慧才女到一位伟大母亲的升华。不夸张地说,我,和我的画家姐姐,乃至我那名满天下的父亲,都是我母亲用她的时间和才华,一斧一凿,精雕细刻出的毕生作品。 但别以为我这个儿子对妈妈的牺牲和奉献就心存感激。没有!光觉得我这老妈咋这么烦?就盼着早一天脱离她的掌控。那些年母亲和我之间,永远是一场教育和叛逆的战争。《春月》序中提到,母亲和包柏漪谈起回家后给儿子洗澡的情节,我还记得遭我拒绝后母亲苦笑离去的神情。少不更事的我,曾多少次伤了母亲的心! 直到上大学离家,我才开始怀念起在家的日子。那里留下了母亲的知识,母亲的唠叨,母亲的饭菜,还有我假装熟睡时母亲留在我额头上的吻。 把我送进大学,把姐姐送去国外,又把父亲送入文化部,母亲终于可以做些自己的事了。从毕业后和我父亲联手初译涅克拉索夫的《在俄罗斯谁能快乐而自由》,到1959年集结成册出版的《比昂逊戏剧集》,母亲其实多少年来从未停止过在译林中的开垦和跋涉。这一次,母亲看中了《春月》。这不仅是一本上榜《纽约时报》33周的畅销书,更难得的是,这是一个由华裔作家写就的中国故事。 母亲喜欢这个故事,因为它就像母亲自己的故事。 母亲为《春月》投入了毕生积累和全副精力。她似乎知道这将是她的最后一次爆发,就像夜空中的超新星一样。但上天似乎注定吴世良的一生必须是悲剧,就在译书还剩最后一章之际,她病倒了。正在留学的我和她通越洋电话时,妈妈说她打算译完这最后一章就去医院。我几乎是吼叫着叫她立刻去。她去了,再也没有出来,29天后去世。 我的父亲从罗马的拍摄现场赶回,替那个40年前被他追到手的女生合上了双眼。然后坐下来,译完《春月》的最后一章。这是他们今生最后一次合译。 这就是你手中的这本《春月》。感谢铁葫芦图书慧眼识珠,时隔20年后再版本书,让我可以藉此追怀我那不凡的母亲。 后记 一九三八年十一月三日,我母亲有两桩要事必须办。第一桩是拍一个电报到湖南,向我父亲报告我出世的消息。第二桩是去请外公来替我算命。 外公是位中医、诗人兼书法家,但也通晓算命和相法。他仔细研究了我的掌纹,眉间的距离,耳垂的大小,头骨的隆起,和脸上五官的位置种种。他又查看了复杂的星相图和表,指出我的降生时刻是寅年丑时。不迟不早生在这个时辰可是非同小可,因为只有夜半丑时,才是老虎大展神威的一刻。还有,我母亲也是属虎的。最后,我又正巧和我父亲,我祖父同一天生日。 外公推算完毕之后下结论说:“大女儿,我从来没见过一个小毛头有这么好的命。她前程远大,性格坚强。你一点不用担心。这孩子一生都会有福气的。” 我几乎不记得外公本人,但他的预言时时都鼓舞和安慰着我。我难得意气消沉,偶一有之,我立刻愤怒地向命运之神反击,提醒他们当初的许诺。我不知道究竟什么缘故,但外公的这些话使得我的航程比较平稳。和很多中国人一样,我心底里是信命的——我太入世,不易接受宗教;又太迷信,未能否定神明。而在某些地方我又受到道家玄学的诱惑,令我相信外公的预言不仅仅是抚慰女儿的套话。到现在为止,确是如此。 上天最近又赐我一项恩惠,让我在生命的春天和夏天里,就完成了我命运的整个循环。环的起点是我在中国出生:然后到了美国,现在已成了我的家:它的顶点是我在最顺遂的情况下回到我祖先的故乡。 命运之神让我等了二十七年才回来,是大有道理的。因为只有到了三十五岁,我才能够从两方面来看生活:既是母亲又是女儿,既是中国人又是美国人,既是小辈又是长辈,既是个人又是家族的一员,既热爱历史又热爱梦想,不再觉得生命有无限可能而死亡只不过是一个字眼。在我生命之杯半干半满之际,正是我踏上中国大地的适宜时机。在那里我听到了我祖先的故事,看到了我亲属们的生活——也是我原本可能过的生活。 从那次旅行里活下来的是<春月>的精魂——它越过报纸的要闻,共产主义的理论,西方的原则,文化的鸿沟,政治的隔阂,和语言的障碍,深入到我家族的心灵和思想。他们遍布全国,从上海到西安。他们有老有小,有共产主义运动的英雄,也有“文化大革命”的殉难者;有扫街人也有副主席:有失意的,也有得志的……有活着的,也有死去的。 有一段时间,我因为只晚了短短的三年而没赶上见到外公,感到很悲伤。不过,如果我回来时真的和他老人家手握住手,心贴着心,恐怕天神也会眼红得发疯,千方百计要惩罚我们以泄怒吧。但这个场面没有出现,我们命定的会见静默无言,也就不曾惊动嫉妒的神祗。 外公长眠在苏州近旁的泥土里。他有山峦为他挡风,绿色的田野供他骋目,一片竹林替他遮阴,还有太湖的广阔宁谧,和地平线上蕴含着歌声的烟雾。他还有一个名字,在石碑上刻痕犹新。这个人曾生到世上,活过,死去。这块石碑不会被犁到土下、被砸碎、或者被遗忘,被搬走。它将屹立。它将长存。为我的外祖父。为我们。为我的中国根。这样,有一天,我的孩子们的孩子们,以及他们的孩子们,他们都不会说中国话了,长得不像中国人了,甚至也不了解中国了,但当他们来看望这位寂寞的先人时,会感觉到自己是中国人,就像那个下午我在他坟前时一样。 我鞠了三个躬。我留下了菊花,把宁静带回去给我的母亲。 外公的预言仍然是对的。 包柏漪 纽约一九八一 书评(媒体评论) 我创作了一部带有中国韵味的西方交响乐,而吴世良必须用编钟、琵琶、琴瑟、胡琴、锣鼓铙钹为它完成配器。 在我的小说里我写过:大幸福和大悲痛原是一体。 我巨大的悲痛是我失去了一位知音。我巨大的幸福是能看到我的作品译成了中文。我如果有能力以中文写作,那么这就是我要写的《春月》。 ——[作者]包柏漪 吴世良最后的作品是将包柏漪的《春月》译成中文。她直到去世时还没有完成,我最终将它译完,作为对她的纪念。 ——[戏剧家、翻译家、外交家、前文化部副部长]英若诚 母亲为《春月》投入了毕生积累和全副精力。她似乎知道这将是她的最后一次爆发,就像夜空中的超新星一样。但上天似乎注定吴世良的一生必须是悲剧,就在译书还剩最后一章之际,她病倒了。正在留学的我和她通越洋电话时,妈妈说她打算译完这最后一章就去医院。我几乎是吼叫着叫她立刻去。她去了,再也没有出来,29天后去世。 我的父亲从罗马的拍摄现场赶回,替那个40年前被他追到手的女生合上了双眼。然后坐下来,译完《春月》的最后一章。这是他们今生最后一次合译。 这就是你手中的这本《春月》。感谢铁葫芦图书慧眼识珠,时隔20年后再版本书,让我可以藉此追怀我那不凡的母亲。 ——[著名演员]英达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