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干部的幸福在哪里--马克思主义指引下适应不同群体的幸福理念和路径》编著者谢国民。
《党员干部的幸福在哪里:马克思主义指引下适应不同群体的幸福理念和路径》是一部完全没有八股腔和书院气,说理如同谈心,论述如同对话,是理论普及化、大众化的成功一例,伦理道德研究领域难得一见的优秀读物。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党员干部的幸福在哪里--马克思主义指引下适应不同群体的幸福理念和路径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
作者 | 谢国民 |
出版社 |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党员干部的幸福在哪里--马克思主义指引下适应不同群体的幸福理念和路径》编著者谢国民。 《党员干部的幸福在哪里:马克思主义指引下适应不同群体的幸福理念和路径》是一部完全没有八股腔和书院气,说理如同谈心,论述如同对话,是理论普及化、大众化的成功一例,伦理道德研究领域难得一见的优秀读物。 内容推荐 《党员干部的幸福在哪里--马克思主义指引下适应不同群体的幸福理念和路径》编著者谢国民。 《党员干部的幸福在哪里:马克思主义指引下适应不同群体的幸福理念和路径》比较准确而娴熟地运用科学世界观方法论,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什么是幸福,怎样看待幸福,怎样追求和达到幸福等一系列为当下人们所关注和热议的问题,有较强的时代特色和现实针对性。 目录 第一篇:幸福是什么? 第一章:大胆追求幸福——追求幸福是每个人颠扑不破的原则 1.指导幸福历程:马克思主义怎能缺席? 2.追求幸福是包括党员干部在内每个人的权利 3.幸福是人生的最高目标但不会一帆风顺 第二章:幸福定义——幸福是快乐和意义结合所产生的满足感 1.幸福的定义虽然模糊,但你必须有明确的概念 2.快乐是幸福的情绪反应 3.意义是幸福的理性自觉 4.幸福程度:取决于你的快乐感受和对快乐意义的评估 第三章:幸福根源——有意义的人生追求是幸福的最大源象 1.轰轰烈烈不如平静。幸福没有那么容易 2.幸福就在我们对人生意义的执著追求里 3.把握自己的价值观就能把握住幸福的命脉 第四章:幸福至高境界——恰恰在于坚持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 1.“彭字案”引发的社会焦虑 2.人生应该追求什么才能获得最大的幸福? 3.坚持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就是坚守自己的幸福乐园 第二篇:党员干部如何实现幸福? 第五章:走出幸福的思想误区——每十人都可以使自己更幸福 1。不要低估自己获取幸福的能力 2.金钱绝对买不来幸福 3.沉迷于权位不可能带来幸福 第六章:设定幸福目标——用共产党人的价值观引领幸福航程 1.一些党员干部为什么深陷“工作无成就感”的烦恼? 2.让目标成为通向价值观的幸福阶梯 3.让习惯成为体现价值观的幸福状态 第七章:踏上幸福旅途——在学习和工作中怯乐前行 1.为什么人们如此关注国人年均读书量? 2.体会学习中妙不可言的感觉 3.在工作中寻找和创造乐趣 第八章:营造幸福空间——左和谐的亲情、友情和闲情中享受生话 1.幸福亲情:与最爱之人的心灵守望、不离不弃 2.幸福友情:与亲密朋友的相互帮助、共同成长 3.幸福闲情:与身心灵魂的亲密接触、深度交流 试读章节 马克思主义政党从来“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在努力追求人民幸福的同时,也切实地尊重并保障包括党员在内的每个人追求幸福的神圣权利。16世纪文艺复兴在西欧盛行以来,个人和个体价值得到肯定和张扬,19世纪以来同样发源于西欧的马克思主义运动,却常常被人轻率地认定,这是一个过于重视集体而导致个体价值被轻忽的运动。其实,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决不会疏略个体的自由发展和幸福生活。早在1847年。6月9日,也就是第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组建之时,恩格斯就这样告诫他的同志们:“每一个人的意识或感觉中都存在着这样的原则,它们是颠扑不破的原则,是整个历史发展的结果无须加以证明的……例如,每个人都追求幸福。” 每个人都追求幸福!党员干部,不管赋予他什么角色定位,也不管他担任什么职务,首先,不管怎样,他是人。是人就必然要追求幸福,这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更不存在需要避讳的禁忌。 按照美国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哲学家埃里希。弗洛姆在其著名的《爱的艺术》中的说法,追求自己幸福是有能力的表现。人们对自己的生活、幸福、成长以及自由的肯定是以爱的能力为基础的。如果一个人有能力关怀人、尊重人、了解人并有责任心,那他必然也爱自己。爱自己、理解自己是对自己完整性和独特性的尊重。不能发现和重视自己内在的、真正的需求,缺乏对自己的爱和关心,表明这个人缺乏“认识你自己”的能力,内心缺少生命力,这会使他感到空虚和失望。结果很可能就是想方设法通过金钱、权力、虚荣等各种其他的满足来弥补他失去的幸福。 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在任何时候,个人总是‘从自己出发的’。”这是对具体的人,日常生活中的人的动机的经验性概括。同时,马克思把人概括为“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马克思基于唯物史观对人的抽象化概括,并倾注全力从社会关系的改变上谋求人类的解放和自由。马克思孜孜不倦追求的,不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是切实地改变世界。这是日常生活中的马克思“从自己出发’’选择的奋斗方向,并从中充分实现了他卓越的人生价值。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由衷地表示,马克思“已经是幸福的了”。作为信奉马克思主义的党员干部,怎么可能不会“从自己出发”追求自己的幸福呢? 我自己就是一名党员干部。大学时期读的是史政教育专业,毕业后在高中教政治,研究生读的是科学社会主义,进省级机关后从事的是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我算得上一个很“讲政治”的一个人了。但我一直就在追求幸福。说这话,我发自内心,而且理直气壮。这决不仅仅是因为恩格斯讲了那句话,恩格斯不过是客观地指出了每个人的真实想法而已。如果对这点还唧唧歪歪、遮遮掩掩的话,那才真叫虚伪,甚至欲盖弥彰。 事实上,在实际工作中,中国共产党不仅从来没有忽视党员干部的幸福,而且是切实地关注、关心着党员干部的幸福。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强调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同时,明确要求基层党组织要“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 P10-P12 序言 这部书稿比较准确而娴熟地运用科学世界观方法论,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什么是幸福,怎样看待幸福,怎样追求和达到幸福等一系列为当下人们所关注和热议的问题,有较强的时代特色和现实针对性。 书稿有四个突出的特点和优点: 一、理论严谨,导向正确。全文始终贯穿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我们党倡导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基本原则与要求,而且论证充分,说服力强。这反映了作者有着扎实的理论功底和良好的理论素养。 二、旁征博引,广泛采撷古今中外哲人名家的经典式格言、名句、观点、论断,以及当今国内外一些研究机构的调查统计数据来说明所论问题,信息量大,知识性强。这反映了作者博览群书,知识面很广。 三、不仅行文流畅,而且极具文采,完全没有八股腔和书院气,使人愿意读,读得下去,并读得饶有风趣甚至手不释卷。这反映了作者具有深厚的文学修养和文字功底。 四、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特别是能紧扣读者心态,巧妙地运用口语化表达方式,说理如同谈心,论述如同对话,是理论普及化、大众化的成功一例。这也反映了作者深谙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有很强的驾驭文字的能力。 总之,我认为这是伦理道德研究领域一部难得一见的优秀读物,对于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颇具启迪作用和参考意义。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