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书中,罗伯特·J·希勒通过大量的证据来说明,如果20世纪90年代末的股市,目前房地产市场的繁荣中隐含着大量的泡沫,并且最终房价可能在未来的几年中开始下跌。他认为,2000年股市泡沫破灭之后,许多投资者将资金投向房地产市场,这使得美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房地产价格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涨。因此,非理性繁荣非没有消失,只是在另一个市场中再次出现。在第一版的基础上,希勒教授描述了金融市场波动的心理根源,并且着力列举和论述了自由市场经济中,资本市场所固有的不稳定性。比如,艾伦·格林斯潘著名的“非理性繁荣”演说给人们带来的影响。他认为,最终摆脱这种困境的途径在于社会制度的改进,比如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增加保险品种以保障人们的收入和住房,以及更加分散化的投资选择。就像该书的第一版一样,《非理性繁荣(第2版)》一定会吸引更多的人阅读和讨论。
《非理性繁荣(第2版)》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以一种更加清晰和彻底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那些可能动摇经济运行和严重影响人们生活的市场泡沫的产生和破灭。在第一版中,罗伯特·J·希勒教授曾经成功地预言了股市的下跌,而在《非理性繁荣(第2版)》中,他将研究扩展到了目前炙手可热的房地产市场,用了一章的篇幅来论述美国国内和国际房价的历史走势。
希勒教授通过大量的证据来说明,如同20世纪90年代末的股市,目前房地产市场的繁荣中隐含着大量的泡沫,并且最终房价可能在未来的几年中开始下跌。他认为,2000年股市泡沫破灭之后,许多投资者将资金投向房地产市场,这使得美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房地产价格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涨。因此,非理性繁荣非没有消失,只是在另一个市场中再次出现。
希勒教授认为,最终摆脱这种困境的途径在于社会制度的改进,比如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增加保险品种以保障人们的收入和住房,以及更加分散化的投资选择。
第1章 股市价格水平的历史回顾
第2章 房地产市场的历史回顾
第一篇 结构因素
第3章 诱发因素:市场经济的疾速发展、互联网以及其他事件
第4章 放大机制:自然形成的蓬齐过程
第二篇 文化因素
第5章 新闻媒体
第6章 新时代的经济思想
第7章 新时代与全球泡沫
第三篇 心理因素
第8章 股市的心理定位
第9章 从众行为和思想传染
第四篇 理性繁荣的尝试
第10章 有效市场、随机游走和泡沫
第11章 投资者学习和忘却
第五篇 采取行动
第12章 自由市场中的投机风险
参考文献
索引
1996年12月5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the Federal.Reserve Board)主席艾伦·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在华盛顿发表了一次讲话。 在这次原本很沉闷的讲话中,他用了“非理性繁荣”(irrational exuberance)一词来形容当时股票市场中投资者的行为,这立即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全球股市应声而落。次日,日经(Nikkei)指数下跌3.2%,香港恒生(I{angserlg)指数下跌2.9%,德国I)AX指数下跌4%,伦敦FT-sE 1【)(]指数则在一天内一度下跌4%,而美国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the Dow.Jones IndustrialAverage)刚一开盘就下跌了2.3%。此后,格林斯潘使用的这个词(“非理性繁荣”)被许多人引用,至今仍广为流传。
随着时光的流逝,人们也许已经不再记得当时的状况,但是“非理性繁荣”这个词却不曾被遗忘。渐渐地,它已经为市场上的每一个人所熟知,成为格林斯潘的所有讲话中被引用最多的一个词。
在我看来之所以在多年后人们仍然关注“非理性繁荣”,是因为许多人已经把它看做20世纪90年代发生的一系列社会现象的代名词。事实上,当股市在人们市场心理的影响下被炒到了一个不正常的、难以维系的高度时,所谓的“非理性繁荣”就出现了,并且这一幕已经在历史上多次重复上演。
很多人都认为在20世纪90年代股市跌宕起伏的过程中,市场上弥漫着非理性的气氛。但是人们对于非理性本质的认识却不那么清晰。它并不是如一些作家所描写的,20世纪20年代股市投机过剩时期投资者的疯狂状态,而是一种我们在一生中某个热情高涨的时候都可能作出的错误判断。“非理性繁荣”恰当地描述了市场超出正常运行规律时的状态。
非理性繁荣是投机性泡沫(speculatlve bubble)的心理基础。我将投机性泡沫定义为这样一种情况:价格上涨的信息刺激了投资者的热情,并且这种热情通过心理的相互影响在人与人之间逐步扩散,在此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加入到推动价格上涨的投机行列,完全不考虑资产的实际价值,而一味地沉浸在对其他投资者发迹的羡慕与赌徒般的兴奋中。在本书中,我们将对产生泡沫的各种因素进行深入探讨。
格林斯潘关于非理性繁荣的演说发表不久,就发生了一场也许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股票市场的投机高潮。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以下简称“道指”)1994年初还在3 6。O点附近徘徊,而到了1999年却已经突破了11 000点大关。仅仅在新千年开始的两周后,2000年1月14日,道指就达到了11 722.98点的顶峰。以道指为代表的股市整体价格在5年内的总涨幅超过了2。O%。其他股票指数也在随后的两个月中达到顶峰。从那以后,直到本书出版时,道指再也没有达到过这样的高位。令人好奇的是,道指(以及其他股票指数)的顶峰与新千年庆典结束的日子如此接近:似乎新千年庆典本身是市场推动因素的一部分,而它留给人们的宿醉又将市场重新拉了回来。
然而,同期的一些基本经济指标并没有同幅增长:美国居民个人收入和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不到30%,如果剔除通货膨胀因素,这个数字还要降低近一半;而企业利润增长也不到60%。从这些数据中我们不难看出,股价如此大幅度的增长是缺乏实际经济基础的,而且从历史上看,这种情况……
P3-4
2005年6月,中国的股票市场终于结束了长达四年之久的黑色熊市,从1 000点起步,仅仅两年的时间,股指就迈上了6 000点。与此同时,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也出现了波澜壮阔的大幅上涨行情,2006年凭借130%的年度涨幅勇夺全球涨幅第一桂冠,这一趋势在2007年得到了进一步延续。国家统计局对全国35个大中城市的调查显示,仅2007年二季度我国房屋销售价格就比去年同期上涨了10.4%。股市和房市成为人们狂热追寻之梦,而关于两市泡沫的争论也再度升温,并成为市场参与者最关心的话题,因为一旦两市泡沫破裂,将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灾难。
我想起了在耶鲁大学访问时的合作导师罗伯特·希勒教授。
2000年,耶鲁大学的著名行为金融学家罗伯特·希勒教授出版了一本新书——《非理性繁荣》。在书中,针对美国股市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出现的繁荣景象,希勒教授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那是一种脱离实际的反常现象.是一种“非理性繁荣”,并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系统详细的分析。不知是出版的时机适当,还是这本书本身给投资者带来了重要的影响,该书出版不久,美国股市就开始了深幅下跌行情,从2000年3月初开始,道琼斯指数在短短几周之内下跌了近20%,纳斯达克指数的下跌超过30%。是一位洞悉华尔街的先知。他认为投资者们正在被冲动、从众行为、席问闲谈、直觉、新闻媒体,以及不甘人后等各种非理性因素所左右。他的理论为不断蔓延的对股票市场的不安提供了及时而合理的解释。”该书被《经济学家》杂志评为“2000年最佳图书”,该杂志对其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严肃经济学理论的现代经典之作。即使你不是这一领域的专家,亦能从中获得乐趣。”
《非理性繁荣》的第一版获得了巨大的成功,“非理性繁荣”也成为经济学的常用术语,但希勒教授的思考并未止步。除了股票市场,美国的房地产价格也开始大幅上涨。2000—2005年问,美国中等住宅平均房价就从14.36万美元狂涨到21.96万美元,升幅达52.9%。2005年末,希勒教授出版了《非理性繁荣》第二版。对第一版的内容作了相当大的修订,专门增加了一章来探讨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许多国家都经历的房地产泡沫,并且贯穿全书。在第二版中希勒教授以经济学家严谨的分析,运用最新的经济事件,从市场观念演变的过程、经济发展结果和前途的影响因素等方面对国家经济“非理性繁荣”给予了更加全面的阐述和分析。
有趣的是,2005年希勒教授的《非理性繁荣》第二版面市,2006年美国房屋抵押贷款次级债危机初现端倪,2007年3月爆发,美国股市和房市双双大跌,并波及全球市场。2007年7月美国国会联合经济委员会发布报告,预计从2007年中到2009年底,美国因无法偿还次级抵押贷款而丧失抵押品赎回权的案例将达到130万美元,直接涉及的房产价值超过710亿美元,而导致周边房屋贬值一类的间接损失也将达到320亿美元。希勒教授再次成为华尔街的精神教父。
联想到中国经济的现状,我们在希勒教授和中国人民大学的梁晶教授的大力支持下,开始尝试进行《非理性繁荣》(第二版)的翻译工作,希望能够使更多的中国读者分享到这位世界著名行为金融学家与众不同而又令人信服的独特见解。
我们希望《非理性繁荣》(第二版)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有所启迪,更希望中国的经济理性繁荣,一路走好!
本书的翻译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基金(70671053)、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及“2005年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105080)”,以及教育部创新基地“南京大学经济转型与发展研究中心”子课题“行为金融学及其应用”的支持,在此,译者表示深深的感谢!同时,还耍再次感谢梁晶教授的大力支持!感谢本书第一版的译者!
虽然译者和校者尽了很大的努力,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译文中可能还存在着一些未尽人意甚至错漏之处,对此我一直心怀不安和歉疚,真诚地希望读者批评指正。
李心丹
希勒先生揭示了金融市场非理性的一面,在这方面,他比同时代的其他任何经济学家做得都多。
——保罗·克鲁格曼,《纽约时报》
本书不仅预言了市场的衰落,更为重要的是,它对于解读投机性泡沫的产生和持续进行了严谨而有益的尝试。
——约翰·卡西迪,《纽约客》
本书信息丰富且论述精辟,对当前“形势一片大好”的看法提出了冷静而理性的纠正。
——杰夫·马德里克,《纽约书评》
在本书中,希勒先生对于当前的市场提出了通俗易懂的且切合实际的意见。
——戴维·沃什,《波士顿环球报》
耶鲁大学经济学家希勒认为,投资人存在着明显的从众心理,当前市场仍然没有摆脱价格严重扭曲的局面。
——罗伯特·J·萨缪尔森,《华盛顿邮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