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甲午海战的前世今生/华夏通俗说史文库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晓箭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晓箭编著的《甲午海战的前世今生》内容介绍:中日甲午战争为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它以1894年7月25日(清光绪二十年,日本明治二十七年)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至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告终。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它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日本利用中国的巨额赔款发展自己,很快挤进了帝国主义列强的行列。

内容推荐

晓箭编著的《甲午海战的前世今生》是一部通俗说史类作品。作者在占有大量甲午海战史料的基础上,从人文高度观照史料,高屋建瓴地将当时中、朝、日纷繁复杂的国际关系梳理得眉清目楚,引领读者的视野,从大东沟海战的弥天硝烟和威海卫军港的苍凉,看到列强因为私利如何促成了这场大海战,尤其是大清国自身的病灶和因之在国际上的被动,把思考的触角伸向浩渺的天宇。《甲午海战的前世今生》话语方式具有时尚气息,平和、洒脱、流畅,感情浓烈、真挚,弥漫其间的亲和性,具有感染力和思辨力。

目录

自序

引子华夷秩序,东方曾经的“国际法”

1.华与夷

2.册封与朝贡

3.中、朝、日的渊源

第一章 波谲云诡东北亚

 一、自古,日本叛服无常

1.日本溯源

2.好战的幕府时代

 二、日本“躺枪”,列强撞开国门

1.“大航海”与并发症

2.“拍门”引发的变故

3.从幕府政治走向维新

 三、求补偿,打朝鲜的主意

1.朝鲜,不冷不热的西邻

2.李鸿章强势对日

 四、剑指台湾,踩大清后脚跟

1.可做文章 的琉球国

2.登陆台湾,投石问路

3.一着软棋,遗患无穷

 五、清廷筹议海防

1.恭亲王与丁曰昌的真知

2.王爷们排拒,上谕折中

 六、李鸿章惨淡经营

1.海防经费怎么出?

2.铁甲舰,李鸿章的底牌!

 七、日本染指朝鲜

1.朝鲜的“幸福生活”与日本的投石问路

2.日本与大清的文字游戏

3.“上国”不“铲事儿”,日本摆平朝鲜

 八、一叶障目,永失琉球

1.日本再次瞄准琉球

2.向德宏,琉球的鲠骨之臣

3.心虚的悔约?为时已晚

 九、垂饵虎口,列强再也H0ld不住了

1.手把手,李鸿章开讲

2.朝鲜失去原色

 十、“壬午”、“甲申”之变

1.兵变!日本“合理”涉足朝鲜

2.党争,双方谁的后台硬?

3.大清与日本“坐下谈”

4.《天津条约》遗患连连

 十一、巨文岛斡旋

1.大清与日、俄、英“推手”

2.美国插手,朝鲜开眼了

 十二、海军衙门开张

1.法国炮舰引发清廷鼓噪

2.“国控”海军的尴尬

 十三、长崎争杀

十四、北洋成军

 十五、洋员无实缺

1.北洋水师用洋总查

2.刘琅冲突的根由与辐射力

 十六、北洋海军访日

第二章 焦烟烈火罩碧海

 十七、朝鲜党乱

1.金玉均之死与东学党起义

2.日本军界血脉贲张

 十八、太阳旗飘上朝鲜半岛

1.宗主国受邀,日军不请自来

2.内乱自定,不速之客不想走了

3.日本要把水搅浑,混水摸鱼

 十九、以夷制夷

1.俄、英、日、清,各为小算盘忙

2.俄国掉链子,英国拉偏手儿

 二十、丰岛海战

1.丰岛,日舰开炮了

2.牙山、成欢,清军兵败朝鲜

3.奇特的外交“单干户”

 二十一、清日宣战

1.李鸿章要保船

2.丁汝昌巡洋

3.北洋水师天生的软肋

 二十二、平壤之战

 二十三、鏖战大东沟

1.鸭绿江口,驳船运兵登陆

2.9月17日,冤家终聚头

3.烟云火海大东沟

4.收官之战,铁甲舰痛失良机

 二十四、善后的疑窦

1.战报的说法

2.斩首与晋升

第三章 从旅顺到马关

 二十五、慈禧太后的人事调整

 二十六、北洋放弃制海权

1.修竣舰船的工期

2.功赏恤赐的隐情

 二十七、日军登陆

1.从鸭绿江到花园口

2.金州踏板与六十大寿

 二十八、再伤北洋海军

1.镇远舰触礁

2.诸管带可用否?

 二十九、国人不给力,洋人来“相助”

1.李鸿章孤掌难鸣

2.“洋中介”运转起来

 三十、旅顺大屠杀

1.血案,铁板钉钉

2.信口雌黄的沐冠之猴

 三十一、清廷乞和,日本内讧

1.大清国完全放下了架子

2.日本元老掰腕子

 三十二、二次乞和,再度被拒

1.未授全权的“全权委员”

2.均非“全权”,客方遭拒

 三十三、清廷内耗不绝

1.弹劾丁汝昌

2.日本瞄准威海卫

3.淮军、湘军叫板,威海卫坐困

 三十四、日军荣成登陆

1.硝烟未起,胜负已分

2.藏头露腚,自掣其肘

 三十五、北洋军巷,门户洞开

1.日军迭胜,攻陷南帮炮台

2.北帮炮台无兵可守

 三十六、苦斗与挽歌

1.半夜,定远舰遭袭

2.“鱼雷艇之逃”

3.北洋海军的绝境

4.在丁汝昌的身影里

 三十七、字字血泪说“马关”

1.李鸿章出马

2.双方都会打太极

3.转机乍现,孤忠老臣血

4.步履维艰与步步为营

5.《马关条约》并发症

 三十八、台湾自主抗日

1.割让台湾

2.守台义军的血勇与崩溃

附主要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一、自古,日本叛服无常

1.日本溯源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当中国已经成为气势磅礴的帝国时,日本岛上还只星散着大大小小的部落。

中国知有日本,始见于战国时代的《山海经》,里面称日本为“倭”。“倭”之称谓本无贬义,就如同中国曾被称为“支那”一样,原本亦无贬义;后来“倭”与“支那”都有了贬义,为当事人所不喜。所不同的是,日本人自称为“倭”,中国人并不自称“支那”。

公元一世纪,“倭”字又出现在东汉班固所著的《汉书》里,该书的《地理志》说:“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所谓“乐浪”,就是汉武帝在朝鲜设的乐浪郡。按这个说法,当时,日本列岛上有百余小国(部落),定期向中国进贡。

三百多年后,“倭”字又出现在南朝范哗的《后汉书》里,其中的《东夷列传》说:“倭在韩东南大海中,依山岛为居,凡百余国。自武帝灭朝鲜,使驿通于汉者三十许国。”照此说法,汉武帝灭朝鲜后,日本列岛上的一百多个小国中有三十几个与汉朝有来往。《东夷列传》又载,57年(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国的使者来中国进贡,光武帝刘秀赐以印绶。1984年,在日本福冈县发现了一颗刻有“汉委奴国王”字样的金印,人们推测两者有关,说不定这颗印的背后就是一个册封的故事。107年(安帝永初元年),倭国向中国献奴隶一百六十人。

看来,早在两汉时期,中、日两国已有官方交往,内容是日本来中国进贡。

三世纪早期,日本境内出现了邪马台国(一说在九州,一说在奈良)。238年,邪马台国女王卑弥呼派使臣来到曹魏王朝的首都洛阳,以男女奴隶和班布进贡。魏明帝曹叡赐以“亲魏倭王”称号和金印紫绶,并且下诏说:“可以示汝国中人,使知国家哀汝。”如此口吻,好像曹魏是中央,日本是地方似的。魏明帝是在搞册封,构建华夷秩序,他让女王借重中国宗主的声威,巩固统治地位。那时,日本列岛上有二三十个倭国,邪马台国来中国进贡,难免有拉大旗作虎皮之意。对魏明帝来说,册封藩王以治小倭,于中国君临天下何尝不是件好事呢?240年,曹魏王朝派员出使邪马台国,带去了安抚诏书和赏赐品。卑弥呼女王及臣僚皆大欢喜,上表谢恩不迭——这是自有文献记载以来的第一批中国赴日使节。事见于《三国志》。

三世纪中叶,在奈良盆地东南部的大和,兴起一大国,以地为名,称大和国,国祚三百余年。大和国的最高统治者称“大王”,是“王中之王”的意思,后来改称“天皇”。“天皇”一词,在日本的出现不早于六世纪,此前的“大王”有被后人称为“天皇”的,那是后人的随意。“天皇”一词源自中国,中国神话传说中有“三皇”(天皇、地皇和人皇),天皇有十三个头,地皇有十一个头,人皇有九个头。因此,“天皇”的本事最大,让日本看上了。

四世纪以后,大和国一连有五个大王赞、珍、济、兴、武,遣使来华进贡,请受册封,史称“倭五王”。中国皇帝曾赐下“安东将军”、“征东将军”、“镇东将军”之类的封号。其中武王一生多次讨封,曾自封为“都督倭、百济、新罗、任那、加罗、秦韩、慕韩七国诸军事、安东大将军、倭国王”,遣使来华请准。南朝刘宋皇帝册封下来,竟去掉“百济”,少封了一国。不知是否缘于此故,武王不再讨封,两国关系也渐渐疏远。

从邪马台国到大和国,从卑弥呼女王到倭五王,都谋求获得中国皇帝的承认。这是华夷秩序在东亚的形成时期,日本在其中占有一席之地。自倭五王之后至明朝太祖朱元璋,再无倭王向中国讨封。在这漫长的近千年里,华夷秩序逐步走向成熟,到达高峰,日本却跳出了这种东亚国际关系格局。

593年,日本出了第一位女皇推古天皇,她的政权因建都于飞鸟(今奈良市附近),史称飞鸟时代。她任用十九岁的侄子圣德太子摄政。圣德太子深受中国大一统思想的影响,试图改革,削弱豪强,以天皇为中心建立中央集权。他的改革口号诸如“以礼为本”、“使民以时”、“国靡二君,民无二主,率土兆民,以王为主”等,皆取自中国儒典。圣德太子要恢复中、日关系,向中国取经,但他不肯称臣,回归华夷秩序。据《隋书·倭国传》记载,607年,圣德太子派使节小野妹子来华,其国书有云:“日出处天子,致日没处天子,无恙。”一副平起平坐的口吻,甚至还以“日出”自居,高出“日没”一头。隋炀帝览之不快,对臣下说:“蛮夷书有无礼者,勿复以闻。”在隋炀帝眼里,日本是来进贡的蛮夷,然其出言不逊,自属无礼。

不管好歹,两国已中断一百多年的关系算接上了。《隋书·倭国传》中的这句话,还被疑为是日本国名的出典。日本古籍里讲过这样的故事:公元十世纪的某一天,有学生问老师,为什么咱们倭国改称了日本呢?老师便引“日出”一句解释说,日本就是指太阳升起的地方,用为国名正是“日出”之国。学生又问,日出东方,日本在大唐的东方,确实是日出之国,但从日本本土上看,太阳是从中间升起来的,怎好说是日出之国呢?老师摇头道,反正从大唐的方位看,太阳是从东方升起来的。对于那时的日本人来说,重要的是大唐的角度!又有学生问,日本这国名是唐人给起的,还是我们自己定的呢?老师说是唐人起的。以后日本就有爱国者非常讨厌这个国名,要将“日本”批倒批臭。例如江户时代的学者藤田幽谷就恶狠狠地说:“原封不动地接受‘日本’这一唐人称呼我们国家的国号并用于和唐朝交往,实令人非常厌恶。”不过,在中国的古籍里并没有给日本起名的记载,反倒认为日本是自己定名。如《旧唐书》中说:“倭国自恶其名不雅,改为日本。”《明史》中也说:“日本,古倭奴国。唐咸亨初,改日本,以近东海日出而名也。”这是一段趣话,如下言归正传。

中国到底强大自信有胸怀,弱小的倭国不足齿数,不值得隋炀帝真生气,第二年他就派使臣回访了日本。不久,小野妹子又来了,还带来四名留学生和四名学问僧,这开了日本向中国派员留学的先河。

虽然圣德太子亲华,却开了日本抗衡中华的肇端。这一时期,日本自觉与华夷秩序保持距离,努力做到与中国平等交往。

隋朝短命,618年灭亡,唐朝取而代之。几年后,圣德太子、推古女皇都死了。日本的政治经历了一些内乱,但圣德太子的事业自有来者,中、日交往越来越频繁。630年,日本派出第一批遣唐使。

唐朝贞观二十年(646年)元旦,日本孝德天皇颁布革新诏书,要模仿唐朝制度进行政治经济改革。先模仿了大唐的年号制度,孝德天皇定“大化”为年号,所以,此后的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革新”。

经过大化革新,日本建立起以天皇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制度。从此,进入了持续一千二百多年的封建社会。其中,前半段的五百余年,起自飞鸟时代中期,经过奈良时代、平安时代,由天皇和封建贵族掌握政权。

日本的奈良时代(710-794年),正值中国唐朝(618-907年)的鼎盛期。当时,中国周边几乎无不对唐称臣,王维的诗说“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正是对这种盛世盛况的形象描绘。日本依然故我,不在万国衣冠之列。这一时期,在中日交流史上出现了两个重要人物,一个是日本的遣唐留学生阿倍仲麻吕,另一个是唐朝的高僧鉴真。阿倍仲麻吕在唐三十六年,官至镇南都护,兼安南节度使。阿倍仲麻吕喜读书、热爱中国文化,与诗人王维、李白交情不浅。高僧鉴真的出境是应日本政府的邀请,日本没有传授戒律的高僧,他去传经送宝。鉴真先后五次东渡,皆因台风、海盗等原因失败,心力交瘁致双目失明。六十六岁时,第六次东渡,终获成功。759年,日本按照唐朝寺院布局,在奈良建庙,称唐招提寺。鉴真晚年便在这里传道,至763年逝世。

平安时代(794—1192年)有件事对中、日两国都有影响:894年,日本官员菅原道真建议停派遣唐使获准。没有什么政治原因,为的是海上风险太大,风浪与海盗造成了许多无谓的牺牲。从630年正式派出第一批遣唐使,到894年废止,在二百六十多年间,日本共遣使十九批(包括海上遇难未能抵达中国的情况)。从量上看,还不如现代人一年的交往;从质上论,却不可看轻这种交往,日本一趟趟没白来,到底是取了经的!

从汉至唐,中、日交往是单向度的,即日本汲取中国文化。一方面,中国文化深刻地影响到日本,另一方面,文化引进受到主观选择和海上交通的制约。所以,日本并未全盘“中化”,既没学中国最成功的科举制度,依旧实行自己的等级制度,也没学中国的太监制度。

随着贵族土地私有庄园制度的产生与发展,日本出现了武士势力。武士受庄园主蓄养,与主君结成主从关系。主君待武士以“御恩”,酬以俸禄;武士为主君“奉公”,平时随侍,战时从军。武士力量的壮大,使地方豪强演变为军事贵族集团。相形之下,皇室势力衰落,为权贵所挟。平安时代末期,日本形成了关东源氏和关西平氏两大武士集团。1185年,关东源氏击败了关西平氏,控制了天皇,掌握了中央政权。P9-12

序言

自序

1945年9月2日,包括九艘航空母舰在内的三百八十多艘欧美军舰聚会在日本东京湾。在美军密苏里号战舰上,将要举行的是日本向交战国正式投降的签字仪式。

海风猎猎,旌旗飘扬,刀枪明亮,桅樯如林。举目观望,中国受降代表徐永昌上将油然而叹:五十年前甲午之役果能一胜,我国海军今日不悉何以!是的,就在五十年前,大清国海军还位列世界海军八强,美国海军也不过忝为第十二,日本海军排名仅在第十六位。如今美国领衔受降,日本匍匐阶下,昔日的世界八强安在?甲午一役,樯橹灰飞烟灭,中国海军一蹶不振。何以沦落至此?难道别人偷尽了智慧树上的果实,唯给我们留下苦涩?

我们这个有着一万八千公里海岸线的国家,千百年来都以海洋为陆地的天堑,出人意料的是天堑恰恰是通途,中国的大门不是从陆地而是从海洋上被叩开的——门口站着陌生人,枪口里冒着热气!海洋不是陆地的天堑而是陆地的延伸,人不是被海洋分割着而是由海洋联系着。海上吹来全新的风。

西风东渐非不可思议,匪夷所思的是借中华文明火种引路的日本,也借海路来中国登堂入室。毋庸讳言,日本受惠于中国而成长,给中国造成的灾难却无出其右者。言及于此,不可不提另一位日本的受害者朝鲜。中国、朝鲜、日本是近邻,三国共处东亚之地,往来于辽阔的西太平洋。中国是朝鲜和日本的文化之母,朝鲜是中、日之间的文化之桥。在历史的舞台上,中国挂头牌四平八稳,朝鲜傍角儿不急不躁,日本挎刀二路不甘人下。百余年来,这座舞台上大戏多多,今天,日本嫌戏份儿不够抢镜头,要知它将演的是哪一出,逝去的既往不可不说。

追溯历史,就要谈谈徐永昌上将所喟叹的甲午之役了!徐将军之叹,盖叹甲午海战,但谈海战绕不开陆战,它们是同一场战争相互关联的两个方面。本书重在前者,兼及后者,将要讲述的是日本以祸害左邻右舍为手段而崛起的一段往事,其余绪波及于今。

史实是客观的,史见是主观的。鉴往知来,谨此就教于我的读者。为之序。

晓箭

2013年5月31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20:4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