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有一种基因叫理想--央视评论部那人那事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刘楠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有一种基因叫理想--央视评论部那人那事》编著者刘楠。

央视新闻评论部,诞生了《东方时空》《焦点访谈》《新闻调查》《面对面》《实话实说》等名牌节目,培养了白岩松、崔永元、柴静等众多名主持人,被称作“电视延安阵地”,是中国新闻史的一段传奇。

内容推荐

《有一种基因叫理想--央视评论部那人那事》编著者刘楠。

《有一种基因叫理想--央视评论部那人那事》独家记录20年“南院江湖”里高人林立的人物故事,激情燃烧的岁月。六章内容包括:

1、《拜师学艺》:以亲身交往的经历,讲述陈虻、白岩松、柴静。

2、《高人指路》:剪影记录水均益、崔永元、敬一丹、张泉灵、李小萌、董倩、王志、张羽。

3、《人海精英》:寻访刘春、王利芬、杨树鹏、李玉、石扉客、赵世龙等从评论部走出的高人。

4、《奇闻轶事》:评论部传奇年会、“猫”院长、食堂、神奇保安等

5、《我的习练》:我的南院成长记,士兵突击在《社会记录》、在《新闻1+1》解方程式

6、《南院人说南院》:汇总南院人自我感悟。

目录

第一章 特别纪念 陈虻:“风清扬”仍响彻

第二章 拜师学艺 我接触过的他们(注:名字按拼音排序)

 1、白岩松:有为的“无用论”者

 2、我欣赏的白岩松.10个精彩瞬间

 3、柴静:侠骨的柴 柔情的静

 4、我欣赏的柴静.10个精彩瞬间

 5、董倩:淡然,也有滋有味

 6、我欣赏的董倩.10个精彩瞬间

 7、李小萌:“蘑菇教主”的暖与力

 8、我欣赏的李小萌.10个精彩瞬间

 9、张泉灵:“小灵通”是怎样炼成的

 10、我欣赏的张泉灵.10个精彩瞬间

 

第三章 “大话”南院大腕

 1、崔永元:“东邪”还是“东无邪”

 2、水均益:“西独”可以复制吗

 3、王志:“南递”的飞奔路

 4、敬一丹:“北钙”的正能量

第四章 走出评论部的他们

 1、张洁:“普洱茶”的新闻教旨

 2、刘春:花瓣离开花朵的暗香

 3、王利芬:跋山涉水的高亢

 4、李玉:水穿涟漪的映照

 5、沈亚川:情系“黄亭子”的侠客

 6、范铭:柴静的“柴饭”搭档

第五章 活色生香的南院儿

 1、“南院”的前世今生

 2、我们的年会: “大片”巨献

 3、那些年,一起淘碟的南院食堂

 4 、南院《功夫》之三大高手:司机、保安、勤杂

 5、“猫院长” “猫台长”

 6、南院儿的魔幻碎片

 7、 评论部人的闪亮记忆

第六章 我的习练

 1、“士兵突击”在《社会记录》

 2、在《新闻1+1》解方程式

 3、新闻里,休戚与共的乡愁

试读章节

张洁:普洱茶的“新闻教旨”

住西红门。几年前,附近多了一在建楼盘取名“理想城”。到夜晚,红色“理想城”三字格外醒目。每次加班回家,夜空中的“理想城”似乎成了一种暗示、一种等待。某夜归,习惯性抬头,发现“城”没了,只剩“理想”二字,在黑暗中燃烧。

——张洁

一因为爱,离开。

我第一次听人在KTV唱佛教歌曲。

KTV当然没有录入这类歌词配曲。

他只好清唱:“真心啊风尘,芸芸众生芸芸心,人人心中有真神,不是真神不显圣,就怕你是半心半意人。”

他落落大方、动情深沉,歌里神圣的佛韵一泻千里。

2011年11月25日,周五晚,北京音乐之声KTV。

金碧辉煌的大厅,酷男靓女们云集,掸去工作的尘土,在一间间包房里亮嗓。

隔音效果不太好,我们这大包间里,他清唱佛教歌曲时,穿插着隔壁飞来的强劲《月亮之上》,混搭出一种魔幻效果。

闹中取静,人如其名,就像他的名字“张洁”,在喧嚣中,有种洁净洗尘的力量。

那时,这位央视新闻评论部的副主任,前《新闻调查》制片人,即将调入央视一套工作。我们《新闻1+1》的同事们,一起来和他聚会。

确切说,这是一场送别仪式。

他用20分钟给我们上了“新闻课”,依旧抑扬顿挫的语调,忧国忧民的情怀。

“好的国家、制度,是让个体身上的创造智慧被激活,每个人都能得到好的奋斗平台。

这要求高吗?高吗,不高。不高吗,对今天的中国也高。”

“人人都想干事业,怎样把心之所向和大环境相结合,公共媒体要有公共情怀,作为记者,你会为中国土地上老百姓的痛苦而焦虑,你为小月月事件会痛,就像感觉亲人受侮辱。记者首先在情怀上超越,在爱上超越。”

最后,他送给大家的话是:“当你才华不足,你可以用爱来补偿,来弥补。”

我鼻子酸酸的,很类似都德《最后一课》的读后感觉,又有点欣慰,也许,这个选择对他,是“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洒脱。

我一遇到我敬仰的人,就大脑抽筋,强烈的表达欲。

我送他礼物,书《精神明亮的人》,影碟《放牛班的春天》,信笺中,我感谢精神明亮的他,在我生命中的春风化雨。

我告诉他,在我心中,他是南院的“精神领袖“之一,他离去,一个院子黯淡无光,我的忧伤无法安放。

那晚,我和他说的话,超过了过去的总和。

我不怎么会唱歌,就牢牢坐在他旁边,听他讲工作经验,讲部门的人与事,牵绊和错位,起伏和慰藉,新闻人的惊涛骇浪。

他对人心的剖析,复杂性的辨析,坦诚、不回避。

他说,曾经问一个哲学家,现代为什么人们要通过古典音乐来抒怀,哲学家说,因为从那时到现在,技术在进步,人心没进步。

他说自己焦虑,现在的官员身上看不到人文的影子,柏拉图,贝多芬,莎士比亚有官员在欣赏吗,时代发展,人类的文明难道不起作用了吗?

他给我推荐日本电影《笑的大学》,日本对喜剧实行严格的审查制度,极度厌恶喜剧的审查官,和一个编剧七天七次交锋,从针锋相对,到被感化而惺惺相惜,最后他终于在审查剧本上盖了“合格”章。这部电影在中国被改编为话剧《喜剧的忧伤》,陈道明主演。

我回家找这部电影看。影片最后,审查官偷偷溜到剧场观看喜剧,一向绷紧面孔的他,竟然畅快淋漓笑出了眼泪。

再冰冷的制度,终究敌不过人性中最深沉的温情。

KTV,谈久了,大脑满溢着他的话,身心都有点透支。我说,您再唱首歌吧。

我记得柴静说,张洁主任在聚会时喜欢唱云南民歌《高原女人》,

“太阳歇歇么,歇得呢,月亮歇歇么,歇得呢,女人歇歇么,歇不得,女人歇下来么,火塘会熄掉呢……”,柴静还把这首歌用在了《看见》一期节目“挑山的女人”开头。

可张洁主任说,他想唱另一首歌《从头再来》:

“昨天所有的荣誉,已变成遥远的回忆,勤勤苦苦已度过半生,今夜重又走入风雨,我不能随波浮沉,为了我致爱的亲人,再苦再难也要坚强,只为那些期待眼神,心若在梦就在,天地之间还有真爱,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

离开KTV前,我还是傻傻又执着地问他:“为什么一定要离开?”

他答:“离开,是因为爱,也许,有一天,因为爱,会再回来。”

另类主任

2010年3月,《24小时》播出了系列新闻报道《马路乡抗旱》,纪录片拍摄手法,长镜头、体验式观察,充满泥土气息的质朴。

节目里面有一个陌生的出镜记者。字幕打着:“记者张洁”。

他本来是领导、带队者,在新闻现场,却撸起袖子,自己亲自上阵采访报道。

那是云南旱情严重的大坪村,村民们抢修抗旱公路,由于山体坚硬,乱石丛生,并有一段长达700米的悬崖峭壁,村民们只能靠肩挑手挖。

张洁主任,就在一旁,静静跟拍修路村民干活的全过程,在现场,他用最动态生动、不干扰的方式,给观众介绍其中的细节。

“采访中,最让我意外的,是这个中午不吃饭、喝酒就有干活力气的大妈。”

“刚才村支书说到前面路的艰难,他用了一个词叫尖刚,云南话就是一什么呢,又尖又钢,非常凶险的,非常艰难的意思,那么以后这三点几公里是村民下一站的修路,最需要花大力气的地方。“

“那个村民小组张组长介绍说,动员的时候,在要求村民每家出工出活,没有引起任何的疑义,村民仅仅提了一个要求就是什么?要求修这条公路所需要的炸药由政府来提供,然后呢村民他们还在第一时间通知他们在外打工的亲戚,现在几乎都回到这个大坪村,然后都来修他们自己所承包的这段公路”

作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领导,他身体力行的新闻热情,爆棚到难以想象。

李小萌讲过一个细节,“那年去报道玉树地震,我们带队的总指挥新闻评论部副主任张洁,他本身有病,要带着胰岛素。我们同住一个帐篷,他躲在角落,自己给自己打针。”

柴静曾形容他:“云南彝族人,圆颅大眼,经常给我们组织诗歌朗诵会。”

是的,我还记得,他主持评论部青年“后海诗会”时,气势磅礴地朗诵《恰同学少年》。他也张罗着各种讲座,会请纪录片界的名家来给我们做讲座。

2011年评论部年会的合影照上,我们每个人都系着一条红围巾,这也是他的创意。

他说:“评论部之所以创作出那么多优秀节目,是因为我们有——理想。红色的围巾是新闻评论部理想主义者的标识,这个颜色意味着我们所有的努力、所有的奋斗不只是为了自己好,而是为了使更多的人和这个社会更好。感谢年会的组织者,把这份理想放到了每一个人的肩上。”

他曾是《新闻1+1》的审片领导,一次我在《新闻1+1》策划的节目,内容是袁隆平在他年过80之后,再攀世界杂交水稻史新高峰,亩产超过900公斤。题目起的中规中矩,就叫《袁隆平:81岁的贡献》。

他看了我送的策划案,对节目标题有点犹豫,沉思片刻,他看到袁隆平的一句同期“我觉得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的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种子健康了,事业才能够根深叶茂,枝粗果硕。”他有了主意。

他指着这句话,对我说,不如叫《袁隆平,一粒好种子》。我惊喜,这个名字一语双关,的确更有韵味。  有时他看到感兴趣的题材,也会给《新闻1+1》推荐。

有一次,他给我们推荐《南方周末》的一个封面选题。

34岁的陈刚,合肥工业大学团委副书记,因不满竞聘团委书记过程中拉票行为,在竞选失利后第二天跳楼自杀。留下4000多字《为理想中的工大而献身》遗书:“我要为正工大风气而献身。我会让任何一个胡吹乱侃、投机取巧、不认真做事、完全为了做官的人胆寒心惊,成为工大的一个传说,我的价值就实现了。”

其实,这种个体悲剧新闻,不常进入《新闻1+1》的视野,但是他陈述的理由是:

“陈刚之死,死于权力的滥用——有权力制定程序的人为保障自己的人当选任意设置程序,以法治的外衣行人治之实;陈刚之死,死于他所敬重的规则被破坏,死于潜规则的大行其道;潜规则胜出之时便是理想主义者的死亡之时。”

他是改革的倡导者,却在现实的碰撞中,免不了困顿。

“改革者的困境也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局部的改革受限于系统的不变,往往使改革的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反弹;二是改革的推进取决于上下左右生命意识和价值共识,这一点尤其不易。”

他爱引用学者林达的话,“生活中固然永远在发生悲剧,而制度悲剧则是强加在生活悲剧上的另一层额外悲剧。生活悲剧和人性弱点有关,或许永远无可躲避,而我们必须先尝试卸下制度悲剧,因为这一层额外悲剧并非无法避免。虽然制度灾害也和人性有关,是由一个个普通人在执行,而制度是根源。”

我留意到,他的文字里常出现史铁生:

“寒冬里最冰冷的消息莫过于作家史铁生的去世。刚刚逝去的2010年,梁从诫、蔡定剑这些温暖心灵的一盏盏灯先后熄灭,后继者的我们是否有力量温暖我们自己?”

“史铁生始终敏感于制度对社会的非常凌驾可能带来的大面积灾害,他的视野远远超越自身困苦,他从来没有放松过对这个议题的深入。”

有人说他是理想主义者,他说自己是有理想色彩的现实主义者,希望国家好,国家好了自己才能好。

一条红围巾,也可以把心灵照耀地亮堂堂的。

《新闻调查》六年创新

在经历了张步兵、夏骏、赛纳三朝更迭后,2003年到2009年,《新闻调查》由“制片人张洁四世”牢牢“盘踞”。

六年里,一个虎虎生威的团队突飞猛进。实行记者中心制后,长江、敬一丹的老虎队,杨春的猛虎队,柴静的小虎队,三虎打擂台亮艺。

领导力是一种天分。他爱动脑筋,爱创新。当年,在竞聘《新闻调查》制片人的演说中,张洁清晰地表述了他建立“问题库”想法。在个案中发现问题,把社会现象“问题化”,以议程设置的方式影响公共政策。

题库里,有的好的调查性报道选题,因为难度和风险比较大,放了三个月甚至半年都没人去领。于是他建立了一套绩效评估体系。凡是制作调查性报道,节目的评分就高,摄制组成员拿到的稿酬也就多。根据难度和对抗性,会分别加10分到20分。接着又建立了做调查性报道的风险机制。凡是制作完成的调查性报道,经过制片人验收而没有能播出的,摄制组可以拿到这个节目正常稿酬的80%,这80%的风险由制片人承担。

他开辟的这种量化管理的先河,一度还试图申请国家专利呢。

他倡导团队学习,转录了很多《60分钟》的节目供大家学习。每个季度的节目评奖,都会请来新闻界各路高手,李大同、陆建华等等。

这期间,《新闻调查》的理念选择、口号也越来越清晰,从最初“正在发生的历史,新闻背后的新闻”,到“探寻事实真相”,再到“接近真相,从现场开始。”

在栏目团队核心理念上,他提出一个观点叫做栏目人格化,“人格化是什么东西?生活当中什么样的人事、什么样的行为是能够让你信赖的,去热爱的,我们就把它变成我们记者的行为。一个勇敢的、疾恶如仇、公正、有着博大同情心的人,你周围的同事肯定对你是尊重的。我们希望我们的员工对人、对周围的环境是善意的。”

2004年5月,张洁牵头,联合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新闻学院,举办了调查性报道国际研讨会。世界顶级媒体的调查记者聚于一堂,美国《60分钟》栏目资深编导、《前线》栏目执行制片人、英国调查报道中心主任等人,使中国记者与新闻标杆有了对话的机会。

这次声势浩大的回忆,被《南方周末》评为“2004年致敬之年度新闻专业贡献”。

主办的首届纪实报道电视节,吸引了包括美国《60分钟》栏目资深编导哈瑞?莫赛斯、美国公共广播公司(PBS)《前线》栏目执行制片人路易斯?威利、美国公众诚信中心(CPI)总监查尔斯?刘易斯、英国调查报道中心主任加文?麦克法蒂安、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制片人张洁、执行制片人胡劲草等新闻记者前来参加。

2003年,当我还是中国传媒大学的一名传播学研究生时,任制片人不久的他,带领《新闻调查》团队来交流,学校的小礼堂被塞得满腾腾,我站着听完。

那天广院的交流会,他带了一个刚转正的新编导跟大家交流,说“鼓励年轻编导上手干”,也是我后来的偶像范铭。柴静的亲密搭档,缔造出一串经典的节目:《以生命的名义》《一只猫的意外死亡》。

多年后,我向张洁主任请教,他是怎样培养出范铭这样的编导时,他说,是充分的自由和信任。范铭也曾经犯过错误,节目中很多小毛病,他非常看不上眼。但他觉得,无伤大雅,就保留不改。

他给我举例,范铭曾经在《女子监区调查》节目中用一个火柴点燃的镜头,他认为不妥,对范铭说你先留着,多年后,再看看,想想我的话。

张洁说:“我给她们这样一种包容,她们后来是有加倍的成熟来进行回报。”

范铭感激他:“一个好的制片人就像空气,你平时不会感觉到他的存在,但是他给你提供了一个有氧的空间,你可以自由呼吸,这是最重要的。他以粘花微笑的智慧和宽和接纳了我的无知、无耻和无畏,并看到了我内心作为一个新闻人的可取之处。他的善良与包容后来多次打捞我于情绪的谷底。”

多年的“模范大姐”,《新闻调查》办公室负责人姚志萍这样形容他,张洁耳根子软,听不得别人倾诉自己的痛苦和烦恼,当你遇到困难是,只要告诉他,他肯定会真心帮助你,即使对一些犯了错误的人,他也会在不违反原则的情况下,网开一面,给人以出路。

普洱茶的新闻教旨

2012年8月24日,北京航天桥旁边的“和顺小镇”餐厅。

原汁原味的云南菜馆,他这个云南汉子的最爱。

他熟稔点了一桌家乡菜。牛肝菌、过桥米线、还有我很少见的和顺野菌大包子。

绛红的普洱茶,红浓明亮,醇香飘飘。

这是个特别的饭局。应该说是,英雄会盟(我这个非主流除外)。

都是我钦慕的电视界长辈,除了我认识的南院制片人和大腕们,李伦、刘鸿雁、陈耀文,张文华,还有纪录片业界大腕梁碧波,以及当年《东方时空》开播的一些元老们。。

张洁的计划是,制作一部纪念《东方时空》开播20年的纪录片。

他说,当年《东方时空》开播,正值邓小平南巡后,新的电视改革就像土地承包制,开启了压抑的心灵。那段岁月,值得重溯。

这次,请大家是座谈会,讲一讲过去的故事,筹划开拍的步骤。

张洁,他查了这天是“黄道吉日”,开工吉利。

前一天,他给我电话,希望我能参与,我欣喜了一夜。

我说,虽然我正怀孕身体不便,但是能贡献一点力量,一生荣幸。

当年《东方时空》的眼睛标志,也是我树立人生职业理想的“天眼”。  眼见饭桌上就我一个经验肤浅的小兵嘎,我竖着耳朵,在这千载难逢的时刻,洗耳恭听。

为什么张罗这件事的是他?我理解,就像我写评论部20年的书,是一种血浓于水的“情结”,生命体验中有种一吐为快的贲张力。

1993年的中秋,他成为央视《东方时空》的一员。

他还记得,那天是1993年9月26日,他见到了《东方时空》总制片人时间,刚好赶上参加中秋晚会,白岩松当时主持时说到一句话,说《东方时空》的节目之所以做得那么好,能够那么火爆,是由于这里聚集了一群全国各地的高智商打工仔。

他抑不住兴奋。

“我在《东方之子》的工作使我从大的理念上,找到了从事新闻业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促进社会的和谐。当然,前提是信息得到全面、均衡、准确的传播。”

早年在《东方之子》合作的同事刘爽回忆他:“我们合作最难忘的是世兵赛,我们拿出直播状态,冲进人群,声嘶力竭地要求被重重包围的刚出炉的冠军:‘只要给我们十分钟!”那种疯狂不可重复,至今难忘。”

他自己说,多年以前在《东方之子》打工,听过许多受用终身浓缩着人生精华的语录。剧作家张鲁说:“如果你心里装下一个人,你的心胸就扩大了一倍,如果心里装下无数人,你的心胸就等同于天地。”

在《东方之子》,和采访对象多是在一种和谐的、不发生冲突的环境中进行交流,寻找的是人性中敬仰的东西,到《新闻调查》后也面临艰难转型。他做样片《西古县村纪事》,揭露村官腐败的。节目最终没有播出,他回忆这期节目“这个片子对我来说,是很大的痛苦,要和很多基层官员打交道,分辨真假对错。”

他跟自己较劲,迈步飞跃。

在担任《新闻调查》制片人之前,他这个勤勉的编导,成了《新闻调查》的精品高产户。

他做的节目《第二次生命》获得亚广联特别奖,而事实上,他当初向领导报这个选题时,并不顺畅。领导担心,这个题材填不满25分钟的节目。

他说服对方:“一是这个故事的医学背景,由于器官紧缺,中国每年只有500分之一的尿毒症患者能做肾移植手术,如果亲属供肾能在中国推开,将会使许多濒临死亡的人延续他们的生命;二是故事中的女孩患尿毒症已经五六年了,一直靠昂贵的人工透析来维持生命。一个母亲甘愿把肾捐给女儿,其中肯定有许多无奈故事。”

最后这期纪实风格的节目播出,感人至深。女儿接受母亲的肾脏后,排尿效果一直不好。后期编辑节目时,办公室出现了一道风景,摄制组的成员每天上班都要问张洁:“她来尿了没有”,“来了多少?”  让我们再重温他作品的名字吧:《西古县村纪事》、《公交能否优先》、《公开选拔副局》、《嘉化改制录》、《香港百年大事记》、《真理标准大讨论》、《第二次生命》、《眼球丢失的背后》、《硝烟中的霸权》、《战火中的中国记者》、《鱼死之谜》、《羊泉村记忆》、《厦门远华特大走私案》。

他的同事调侃说,如果张洁是个女性,肯定特别能生育。

有同行送他一个绰号叫“新闻原教旨主义者”,因为他提出采访过程中不能让对方埋单,哪怕是正面报道,要和财富、权势保持一定距离。

2013年,《东方时空》开播20年,云南人张洁,从30岁跨越到了50岁。

他像是越陈越香的普洱茶。

有人说,普洱茶“可以喝的古董”,可是谁知,从杀青到揉捻到渥堆到干燥,其间的酵变,经历了怎样的打磨。真正的普洱茶,任它全发酵半发酵后发酵,要养、要沉。

2011年清明,他去墓园看导师陈虻,回来写到:

“你是冬天里走的,春暖了,来看看你。你未完的故事,我们接着续写。。。。。。”P194-P205

序言

“穿过西客站附近一条小胡同,就到了白岩松工作的地方:一座不起眼的四层小楼。楼道昏暗,室内装饰简单,地板踩起来‘咯咯’直响。”

这段描述,来自一位潜入这里来访的媒体同行。

是的.这个让他心头也“咯咯”直响的地方,是需要暗号接头的。

它隐藏在羊肠胡同里,没有挂牌,只写着“防火重点单位”,伪装成“停车场”的样子。附近的居民只知道:“老见白岩松来这儿”。电视江湖人却熟知:这就是“南院”——央视新闻评论部的工作驻地。

外人熟知评论部容颜,是网络流传《大史记》、《分家在十月》(评论部昔日年会节目)的前卫,是现任央视副台长孙玉胜《语态——改变中国电视的十年》里描绘的革命阵地。

这个近20年的母体,孕育了《东方时空》、《焦点访谈》、《新闻调查》、《面对面》等铁打栏目,而改版也像细胞分裂一样,不断吞吐新旧栏目:《实话实说》、《社会记录》、《纪事》、《小崔说事》、《360度》、《新闻周刊》、《新闻会客厅》《新闻1+l》、《24小时》、《新闻纪实》、《环球视线》、《世界周刊》等等,前赴后继……

每听人感叹,“评论部当年就像电视界的延安,曾以强大的号召力云集各路豪杰”时,我就颤颤地庆幸,“南院”是怎样的胸怀,收留了我这误闯误撞的无名小卒,甚至连“入院仪式”都侠骨铮铮。

那个晚秋,大概是星象吉日吧,仿佛倚天剑与屠龙刀汇合,霎时的光芒偶然间投射于我。

甲申猴年,2004年10月26日,申时,长发飘飘的南院“教父”级人物陈虻(时任评论部副主任),会见了揣着简历、底气不足、研二学徒的我。

也许是我那本诉说11年朝拜路的《评论部赋》打动了他(那时评论部成立11年),也许愈是高人愈心地宽厚,陈大师开着白色雅阁,把“实习生”的我运载到了南院,交到了另一尊仙风道骨的长发师傅——《社会记录》掌门制片人李伦手中。

我的南院8年拜师学艺路,就这样歪打正着地开启了。从《社会记录》到《新闻l+l》,从实习生到记者、策划,摸爬滚打到如今。

漫步南院江湖,高人林立。

这天,抬眼便邂逅了白岩松、水均益、敬一丹;那晚,和你一起在你机房熬夜吃西红柿面、说段子的,就是蜚声江湖的某采访达人、纪录片高手。

这里,是英雄会盟地。各路高手,尽可来此小试锋芒。

就像曾经的评论部才子刘春,在一篇微博里描述的:

“年轻人来此,好的是可以跟随一流的电视人,不好的容易被先进者给淹没了。夏骏、王利芬,你们知道吗?

书评(媒体评论)

刘楠这厚厚的书,成稿于《东方时空》即将迎来二十周年之前,虽然很多是新近发生的故事,却很像是对《东方时空》精神的一种复刻。有时候,一些事情的梳理是需要距离的,距离不仅带来客观,还是对身在其中却已麻木了的人构成一种唤醒:又该出发了。

是的,在央视评论部的故事当中,我不仅看到过去与现在,还更有未来吧。一种无形的力量仿佛有生命一般继续生长,自由而有活力,跨越着回忆的羁绊急速向前。我们必须因此知道,一切都没有结束。

——中央电视台主持人白岩松

刘楠虽然年轻,但她身上有一种严肃而执著的东西,一种精神上的端庄。她的书稿让我吃惊,这么周细的观察和积累,这么大的笔记工程,竟是一位准妈妈在孕期完成的。她对“南院”的情怀,那样的刻骨铭心堪称“爱情”,不仅深沉,而且忠诚,让人动容。

她笔下,作为评论部大本营的“南院”,不仅是个地点,更是一个精神名词,是—个包含了理想、专业、信仰、阵营、偶像、变迁……等众元素的集合。

这是向前辈致敬的书。是纪念,也是追随。让我们感谢这位年轻人,感谢她的情怀和记性,她让我们有机会温习并端详自己,并把尊严颁发给了众人,颁发给一个地点。让我们悄悄把尊严佩戴好。

——中央电视台《看见》拦目主编、作家王开岭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3 22:3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