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一骗千金(史上十大金融欺诈案)
分类 人文社科-法律-法学理论
作者 (芬)卡里·纳尔斯
出版社 法律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一骗千金(史上十大金融欺诈案)》勾勒了世界上最令人称奇的金钱骗局!

本书将向读者提供对这些事件的绝佳观察,同时也对人们邪恶的幸灾乐祸思想提供养料!

本书主要介绍了卡里·纳尔斯精选的史上“十大”金融骗局。所有这些案例都十分有趣、各不相同乃至令人震惊,并且,这些案例都牵涉大批民众,在当时均成为新闻头条,绝大部分骗局还具有很强的创造性。

内容推荐

《一骗千金(史上十大金融欺诈案)》勾勒了世界上最令人称奇的金钱骗局!

《一骗千金(史上十大金融欺诈案)》主要介绍了卡里·纳尔斯精选的史上“十大”金融骗局。所有这些案例都十分有趣、各不相同乃至令人震惊,并且,这些案例都牵涉大批民众,在当时均成为新闻头条,绝大部分骗局还具有很强的创造性。

为了保证可读性,本书没有涵盖一些难以用简单方式描述清楚的案例,例如垃圾债券大王迈克尔·米尔肯,以及从事内幕交易的伊万·博斯基的故事。因为衍生交易而给巴林银行造成数十亿美元损失的尼克·李森,以及给法国兴业银行造成巨额亏空的杰洛米·科维尔也没有包含在本书中。

金钱并不会凭空消失,它只是在不同人的口袋中挪移而已。希望本书能够阻止众多善良的人们沦为冷酷的金钱骗徒的受害人。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引子

伯纳德·麦道夫梦魇

太阳底下无新事

不义之财留不住

第二章

金钱膜拜

作为前进动力的金钱

金钱诱惑和七大罪

第三章

欺诈手法

金钱大盗的欺骗手段

金字塔集资的吸引力

白领犯罪和法律

警惕多层次营销

法人欺诈手法

避税天堂的灰色名单

权益融资公司的骗局

骗子的成功标准

金钱骗子:罪犯中的贵族

被捕的风险

第四章

何以可能?

堆积的谎言

信任为基础的投资

骗子和受害人之间的关系

骗子会悔罪吗?

第五章

骗予养成

罪犯背景和白领犯罪

骗子的人格特点

诈骗犯通常具有反社会倾向

女性较少成为诈骗犯或受害人

第六章

全景透视

两类金融巨骗

第七章

南海泡沫

罪魁祸首约翰·布朗特

伦敦股票交易所的疯狂炒作

股价顶点

股价跳水引发自杀浪潮

被捕或者逃亡的主犯们

清算之日

理性泡沫和动量投资

铁路投资狂热之前铭记泡沫

第八章

虚构国度

Poyais国王子抵达伦敦

大肆吹嘘虚构之国

出售土地和对外借款

首批受骗者启程

到岸之后的震惊

悲伤返英

骗局在法国持续

黯淡的结局

第九章

出僻铁塔

神秘的印钱机器

出售埃菲尔铁塔给巴黎商人

卡彭也上当

冒险伪造货币

阿尔卡特拉斯监狱度余生

第十章

庞氏骗局

在加拿大的犯罪序曲

期待在美国的新冒险

庞兹欺诈倒计时

巨款涌入

第一次挫折

金融分析师巴伦察觉疑点

投资者纷纷逃离

监狱大门洞开

返回意大利

未出版的回忆录

目的地里约热内卢

最终谢幕

第十一章

丑火柴大王

工程师的成功开端

迈向世界火柴大王之路

克鲁格开创性融资方式

克鲁格事业之巅

大逆转

主角缺席的庆生会

绳套收紧

股价下跌和流动性压力

最后的努力

枪声回荡巴黎

艰难调查和致命伪造

遗产破产

美国投资银行关闭

瑞典首相下台

赢家瓦伦堡

克鲁格之谜

性格冷漠和事业动力

第十二章

花花公子

投资基金的兴起

康菲尔德的灵感

欺诈投资者

国际海外投资服务公司的崩盘

好莱坞甜美生活

第十三章

恶棍历史

恶意收购国际海外投资服务公司

逃亡加勒比海

无可争议的流亡金融家之王

在古巴从自由到铁窗

第十四章

丑闻之首

安然的辉煌及其真相

肯尼斯·雷伊聪明的同谋

股价跳水和投资者离场

拖延战术和最终破产

严厉的指控

政界关联和安达信之死

第十五章

胜利资本

逐步建成的金字塔

全力以赴的销售代理

受骗者的心理

胜利资本受害者的情况

会员费和货币交易指示信号系统

错乱的营销信息

获利和自杀

警方大规模调查

第十六章

世纪大盗

办公室假象背后

麦道夫吸引力的关键之处

秘而不宣的投资策略

可疑的利润和预警

作为狩猎场的豪华高尔夫俱乐部

疏忽的富豪和基金经理

作为中介的银行

麦道夫之谜

美国富豪们的巨额损失

被麦道夫拖下水的欧洲富豪

“杀熟”和“骗子的名单”

安全的投资?

钱哪里去了?

妻子的角色

主要联接型基金

麦道夫的骗局为何能持续如此之久?

恐惧压倒了贪婪

严重反社会紊乱症?

第十七章

结语

金字塔集资是如何开展的?

并非人人受损

政策不对、银行不善、运气不好——以及监管不力

牢记现实

巴菲特的经验

骗子世界中的黄金法则

试读章节

今天最惯用也最容易令人上当的骗术就是金字塔集资。运用这一手法,需要事前精心设计,以提高可信度和吸引力,还需要设立一家公司作为输送金钱的渠道。

集资活动一旦有了良好开端,巧舌如簧、打扮入时和举止有礼的销售人员立即行动,与经过挑选的众多潜在顾客联系,许以丰厚利润,投资回报从麦道夫的每年10%到15%并且不收管理费,到每年百分之几百(如庞兹、胜利资本俱乐部)。投资者通常都会被这套工于心计的营销说辞,以及外汇、股票或其他投机交易经过复杂程式计算出来的超额利润所打动。

从骗子的角度看,金字塔集资的“美妙之处”在于,一开始它能给人以牢靠的印象,“投资正在有条不紊地运行”。原先承诺的投资回报准时以现金或者转账形式付给了早期投资者——在庞兹案例中,投资回报高达每年360%。奖金激励下的销售代理通常都会当着客户的面抖动银行单据,证明投资者确实能够全额及时地获得投资回报。通过口耳相传,任何人只要有兴趣加入就可轻松赢得快速回报的谣言,便迅速扩散开来。

由于金字塔集资计划事实上并不从事任何该计划所宣称的经营活动,因此,早期投资者获得的利润,其实是来自于后来投资者缴纳的投资资金。庞兹和麦道夫都是这方面的典型例子。

金字塔集资方案的另一优点,是投资者通常对一开始的高回报乐不可支,不仅会把原有的本金和利润继续留作投资,而且还会追加新的投资。这样一来,集资方案的资金流出可以最小化——最终,投资者的损失则相应地会最大化。

一些拿到高额回报,因此信赖集资活动的最初投资者会被聘为销售代理。每带进来一名新的投资者,销售代理都可以获得很高的费用。

如果销售代理本身就是当地受到敬重的人物,或者与目标客户之间存在亲密个人关系,例如父子、兄弟、亲戚、同事、锻炼伙伴或者教友,对金字塔集资的推广活动可就大有裨益了。这两种情况下,销售代理都被受害人视作自己人,可以很快获得受害人的信任。此类特殊的销售代理的现身说法j要比“不可信赖”的媒体、令人生厌的银行经理或者彻头彻尾的陌生人有说服力得多。

有关投资成功的消息就像野火一样迅猛流传。最终,当资金逐渐耗尽或者当局查封资金,警方开始介入调查,情形立即大为不妙。

白领犯罪和法律

金钱欺诈通常都要承诺虚假的投资回报和编造资产价值。骗局也往往离不开商业贿赂、操纵股市、侵吞财产和税务欺诈,臭名昭著的犯罪头目卡彭就曾将之称为“合法的打劫”。

约翰·弗林在评论数十年前美国猖獗的白领犯罪现象,并将之与政治领域相比较时,如此断言:

“比起商业领域的欺诈活动来说,一般政客的贪污本领

可以说只是小儿科水平。”

与许多其他类型犯罪不同,像金字塔集资这样的欺诈活动完全发生在合法的商业环境下。欺诈之徒还常被外界误以为是好人,这对骗局的成功更是推波助澜。举个例子来说,麦道夫就曾被各方广泛认为是声誉卓著的股市巨头。

此类骗局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它们通常都是私下交易。在私密的幌子下,骗子们设立的商业机构,其组成人员外界难以知晓。保密是此类机构的内在要求。不仅外部人难以窥知这些机构的运作,投资者(即受害人)同样浑然不解。

有了私密的保护,骗子们就可以振振有词地反驳关于欺诈的指控。外界很难证明他们从事的是非法活动。迈克尔·克拉克指出,通常人们会围绕被指控欺诈的行径在多大程度上构成不当行为,以及该如何予以处罚而展开法律辩驳。

对此类犯罪的惩罚通常并非刑事处罚,例如监禁。相反,许多骗子都逃脱刑罚,但受到了民事制裁,例如高昂的罚款。

由于商业犯罪往往牵扯到政治或者司法争斗,检方并不一定总能占优。反倒是抢劫或者盗窃这一类犯罪,可能会更单纯地从法律的角度加以处理。  与斗殴或者街头犯罪不同,骗子们很少破坏公共秩序。商业犯罪通常没有对人身或者财产施加暴力。交易也是由具有商业联系的双方私下而非公开进行。

只有当受害人信任骗子,甘愿上当受骗,骗局才成为可能。这也就是为什么欺诈活动中大都不存在威胁,也不会有什么物质损害。

欺诈活动的这些特点也部分解释了为何警方对某些骗局缺乏兴趣。首先,很容易理解的一点是,警方将维护公共领域秩序视为首要职责。传统犯罪(谋杀、斗殴、盗窃等)显然破坏了公共秩序,也损害了私人利益。

其次,警方和其他公共当局通常无法进入私人场所(如办公室和住宅)进行盘问,除非有合理依据怀疑发生了犯罪活动。对公共权力的这一限制,为骗子提供了一定的空间,也给官方调查增加了难度。

再次,欺诈行为的复杂程度意味着调查并非轻而易举。受害人和加害人之前存在的各种关系,往往导致事件陷入法律争辩。

最后,警方可能会认为受害人不够谨慎,完全是咎由自取;或者受害人有能力借助律师,以及通过民事诉讼,至少挽回部分损失。P10-13

序言

本书勾勒了世界上最令人称奇的金钱骗局。

本书将向读者提供对这些事件的绝佳观察,同时也对人们邪恶的幸灾乐祸思想提供养料。

事实的真相在于,富裕的西方社会鼓励的是很容易将人引向白领犯罪的价值观、人生态度和个人品格。用伊恩·泰勒的话来讲,市场经济通过如下途径鼓励人们实施犯罪:

“它放大了对社会地位和资源的达尔文式竞争,鼓励人们追求经由合法渠道其实无法保障所有人都能达到的消费水平。”

在这种环境下,骗徒们创设了形形色色十分诱人且往往也很有创造力的金钱陷阱,向轻信的人们许诺高额的回报。受害人经受不住赢取巨额财富的希望带来的诱惑,往往认为自己够资格立即享有巨额财富,结果却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冰冷无情的骗徒们以身试法,因为对他们而言这是最为简便的一夜暴富捷径。除了攫取财富的欲望之外,骗徒们还有一层想法,就是人们对竞争中胜者的能力和动力向来都是顶礼膜拜,在竞争中获胜,便可以炫耀自己在经济体系中占据的地位举足轻重。

在我们这个时代,重要犯罪活动已成为公众最为关注的焦点之一。媒体几乎天天都在报道令人震惊的谋杀、抢劫和街头犯罪。我们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暴力犯罪之上,以至于许多金融欺诈案件并未引起应有的关注。

根据美国参议院司法委员会的估计,在20世纪70年代,包括欺诈活动在内的公司犯罪每年给公众造成的损失,按今天币值估算约为5000亿美元到7000亿美元。当时,每一起抢劫的平均犯罪金额也不过434美元,只是公司犯罪造成损失的一个零头。

白领犯罪,例如欺诈活动,通常都牵涉违背信任。骗徒们背叛了受害人给予他们的信任:受害人包括投资者、存款人、银行、公司董事会、公司雇员以及媒体。由于他们违反了西方社会的基本行为准则——诚实、信任和透明——因此,骗子们削弱了社会道德观念,导致了社会的无序和混乱。而其他类型的犯罪,诸如抢劫或者盗窃,对社会道德或者社会制度几无影响。

作为一名经济学家和银行家,我在金融领域工作了将近五十年,包括在位于华盛顿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工作,长期担任位于巴黎的欧洲开发银行理事会主席,出任北欧投资银行和位于伦敦的欧洲复兴开发银行董事,担当芬兰央行和财政部官员等。在此期间,我很诧异地看到,许多忙碌的人们对于自己的个人财务根本毫不上心,也不假思索。

本书主要介绍了我自己精选的史上“十大”金融骗局。所有这些案例都十分有趣、各不相同乃至令人震惊,并且,这些案例都牵涉大批民众,在当时均成为新闻头条,绝大部分骗局还具有很强的创造性。

为了保证可读性,本书没有涵盖一些难以用简单方式描述清楚的案例,例如垃圾债券大王迈克尔·米尔肯,以及从事内幕交易的伊万·博斯基的故事。因为衍生交易而给巴林银行造成数十亿美元损失的尼克·李森,以及给法国兴业银行造成巨额亏空的杰洛米·科维尔也没有包含在本书中。

我在书中首先对金融欺诈活动展开一般性分析:什么人会是骗徒?他们的思维过程是什么样的?谁应当对他们沦为罪犯负责?他们如何设计犯罪方案以及如何能够从诚实大众手中骗取巨额金钱?他们在自己的“行当”中都使用了什么手法?谁最有可能让受害人掉进陷阱?除此之外,我还会交代这些巨骗们的最终结局以及赃款的下落。

从一开始就让我感到很有意思的现象,便是在我所描述的这十个案例中,没有一个主犯是女性。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在这些欺诈案件中,女性受害人所占的比例也远低于男性。女性真的比男性诚实?还是女性更加多疑,因而也更为警觉?所有这些问题,在书中都将详细地一一加以讨论。

这本书的写作除了依靠我自己对金融领域长达五十年的敏锐观察之外,还有赖于自己家庭中丰富的财经图书,有赖于广泛收集了各大学图书馆藏书、金融出版物、网络上的事实评论以及大量的财经新闻报道。

本书中若存在某些不确之处,部分原因是由于警方和法庭关于这些欺诈大案的调查和诉讼记录一般并不公开,或者即便公开,也不充分,甚至相互矛盾。被指控的欺诈者会提出他们所认为的“真相”,而受害人也会提出自己认定的“事实”。出于可理解的原因,警方通常并不愿完全揭示骗徒所采用的具体骗术。很多受害人出于各自的原因也会隐瞒部分事实真相,例如自己投资资金的来源,或者是否有税务欺诈等。

金钱并不会凭空消失,它只是在不同人的口袋中挪移而已。我希望本书能够阻止众多善良的人们沦为冷酷的金钱骗徒的受害人。不过,只要想想那么多无辜民众早已轻易地成为巧言令色又严酷绝情的骗徒们的受害者,上述这种美好愿望,只怕是又要落空了。

卡里·纳尔斯

2011年1月15日于赫尔辛基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5: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