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透曾国藩用活胡雪岩(经典典藏版)》由朱立春编著:
吃透曾国藩,人生不平凡;用活胡雪岩,命运能改变!
这是一本汇集曾国藩、胡雪岩做人做事智慧的成功学全书,揭示了曾国藩实现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玄机,阐释了胡雪岩白手起家、既富且贵的秘籍,让你一书在手。即可领悟两大绝学,轻松掌握做人做事艺术的精髓。
经商从政的至高学问,为人处世的鲜活教材!
曾国藩、胡雪岩在政商两界各被尊为楷模,亦都是做人做事的成功典范。若能将二人的成功之道结合起来,将二者的人生智慧融会贯通,灵活机智地应对人情世故,游刃有余地谋事成事,定会占尽先机,轻松驾驭生活中的各种局面,早一步开创美好人生。
《吃透曾国藩用活胡雪岩(经典典藏版)》由朱立春编著:曾国藩、胡雪岩同为晚清时人,在政商两界各被尊为楷模,后世一直流传着“为官须看曾国藩,为商必读胡雪岩”的说法。曾国藩由一介布衣起家,最终成为“晚清三大重臣”之一,赢得了显赫的功名,实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完成了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事业。胡雪岩最初不过是个钱庄的学徒、跑街的伙计,在短短十数年间便迅速发迹。成为呼风唤雨的商界巨擘。他周旋于官府势力、漕帮首领、洋商买办之间,经营筹谋,又力助左宗棠西征,参与洋务,成为获清廷特赐二品顶戴、赏黄马褂、准紫禁城骑马的绝无仅有的“红顶商人”。
曾国藩和胡雪岩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在于他们拥有一套为官经商及为人处世方面的绝学,这使得他们能从常人中脱颖而出,并开一代风气之先。这些绝学是他们历经官场、商场磨砺之后对人生成败得失的深刻体悟,是他们对中国五千年传统智慧的独特应用。《吃透曾国藩用活胡雪岩(经典典藏版)》是一本汇集曾国藩、胡雪岩做人做事智慧的成功励志书,将二人做人做事的思想精华有机结合,揭示了曾国藩成为“做人之圣贤”的玄机,阐释了胡雪岩富甲天下的秘籍,让你一书在手,即可集曾国藩、胡雪岩二人的成功智慧于一身,领悟两大绝学,在社会竞争中脱颖而出,成就辉煌。
第一章 曾国藩的慎始慎终之绝
欲速不达,该稳则稳
恒言“平稳”二字极可玩,盖天下之事,惟平则稳。行险亦有得的,终是不稳,故君子居易。
——曾氏良言
人们都说这世上只有两种动物能爬上金字塔尖,一个是雄鹰,一个是蜗牛。前者依靠的是天赋,后者则是一步一步地累积。虽然蜗牛爬得慢,但是它比起投机取巧之徒更容易取得成功,因为投机取巧之人始终走的不是正途。
欲速则不达。曾国藩觉得人无法顾全环境中的变化因素,所以需要踏实地走出每一步。成功的人分为两种:一些人身负异禀很早就崭露头角,另一些人则大器晚成。两者的区别为前者“小时尔尔、大时未必佳”,后者则是“梅花香自苦寒来”。曾国藩从不信先天的优劣能够决定一切。他更看重的是一个人后天的努力,人做事就应该稳中求胜,这才是正道。无论带兵打仗还是仕途求官,曾国藩都坚持着这样的正道。
就拿天京一役来说,曾国荃的湘军已围困天京一年之久,却不见取胜。试过了各种方法,无论火攻还是挖地道都没办法攻入城内。朝廷和舆论的压力随之而至,可是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曾国藩依然没有冒进。他写信规劝曾国荃“望弟无贪功之速成,但求事之稳适”,又言“我辈办事,成败听之于天,毁誉听之于人,唯在己之规模气象,则我有可以自主者,亦日不随众人之喜惧为喜惧耳”。就这样僵持了两个月,他们取得了此次战役的胜利,天京终于被攻占。
曾国藩稳扎稳打的方法我们要学习,当机会来临的时候,我们也要牢牢地将它抓住。积累足够的实力,凭着经验作出最正确的判断,绝对不能冒进。成功者、聪明者懂得计算认输所损失的比率,知道如何做才能增加成功率,在有绝对把握的时候,他们能够忍受别人无法想象的苦难,甘愿委屈自己。
范雎是战国时期魏国人。他才华横溢,却由于出身寒微,只能在魏国中大夫须贾的府中任事。一次,须贾奉魏王之命出使齐国,范雎作为随从一同前往。齐襄王早知道范雎有雄辩之才,等他一到,齐襄王便差人携金十斤及美酒赠予,以表示他对智士的敬意。范雎对此深表谢意,却未敢接受赠礼。他受赏这件事招来了须贾的猜忌,须贾执意认为他出卖了魏国。
须贾回国之后,将“范雎受金”的事告诉魏相魏齐。魏齐不辨真假,对范雎用了大刑。范雎肋骨被打断,牙齿脱落,蒙冤受屈,申辩不得,只好装死以求免祸。他假死后,魏齐让人用一张破席卷起他的“尸体”,放在厕所之中。范雎买通厕所守卫,侥幸逃脱,在一个叫郑安平的朋友的帮助下隐匿起来,改名为张禄。
此时秦国一个叫王稽的使节来到魏国。郑安平得知此事,便扮成吏卒去侍奉王稽,寻找机会向他推荐范雎。一天,王稽在下榻的馆舍向郑安平打听魏国有没有愿意与他一块西去秦国的贤才智士,郑安平立刻向王稽陈说范雎的才干。王稽立刻接见了范雎,被他的谈吐折服,带着范雎归秦。
他们一路紧赶,来到秦国境内的京兆湖县,不巧遇上了秦国穰侯魏冉。此人厌恶招纳别国的客卿。又是权臣,得罪不起,范雎主动要求藏匿,躲过了魏冉两次的搜索,与王稽顺利回到秦都成阳。入秦后,他充分施展辩才游说秦昭王,取得信任。秦昭王采用范雎的谋略,对内加强了秦国的中央集权,并采用远交近攻之法完成霸业。数年之后,范雎被秦昭王任命为秦相,成就了自己的一生。
范雎两次避难,都采取委曲求全的方法,成功地避过了各种祸端。他没有因为灾难重重而气馁,相信自己终会被用,并且一步步走向成功。两位智者都能够稳健踏实地走人生路上的每一步,就算是有困境,也不会放弃。他们总是能够运用自己的才智转危为安,最后取得成功。对于整个人生而言,没有人会一辈子一败涂地,除非毫不争取,成功的概率是巨大的,关键是看你如何用“不成功”来促使“成功”的产生,学会从“败”中取胜,“稳”中求赢。
富贵权势,纵然令人垂涎,但也讲求方法。人应该懂得不在无准备的时候冒险。不是每个人都是爱因斯坦,拥有高人一等的智商,作为普通人,更应该遵从曾国藩的教导,像蜗牛一样,坚定不移,一步一个脚印地向成功进发。
慎独乃守身之先务
慎独乃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
——曾氏良言
曾国藩在临死的前两年,对儿子曾纪泽、曾纪鸿提出了全面的修身养性的要求,其中第一条就是慎独。曾国藩说,能够做到慎独,就可以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可以泰然处之,可以快乐、满足、欣慰、平静。慎独就是真诚,真诚就是快乐。难怪孟子说,反问自己是真诚的,就是最大的快乐;难怪荀子说,没有比真诚更好的养心方法了。因此,在他看来,慎独“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
慎独,是宋明理学家最重要的修养方法。《礼记·中庸》云:“莫见乎隐,莫显利微,故君子慎其独也。”郑玄注:“慎独者,慎其闲居之所为。”也就是说,一个人在无人独处的时候,对自己的行为也要加以检束。
曾国藩把大学三大纲领——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看作份内事。他说:“若看作份外事,不能体贴到身上去,虽能文能诗,亦只算得识字的牧猪奴,不得谓为明理有用之人,不能整躬率物,任官莅民。朝廷若用此等人作官,无异于牧猪奴。”说得何等透彻。曾国藩主张“立志以植基,居敬以养德,穷理以致知,克己以为行,成物以致用”,也正是往古儒者诚正修齐以迄开物成务的一贯作风,把学问事功,凑成了合拍的节奏。
“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务耕耘”这十六字,是他自订的严格课程,也就是诚意慎独的极端表现。在他的日记中,有不少痛白劾责力求改过的自讼之言,如:“闻誉则心忡,几不自持,何可鄙一至于是,此岂后得为载道之器乎?凡喜誉恶毁之心,即鄙夷患得患失之心也,于此艰打不破,则一切学问、才智,适足以欺世盗名矣!”“闻人得别敬,心为之动。昨夜梦人得利,甚觉艳羡,醒后自惩责,谓好利之心,至形诸梦寐,何卑鄙若此!方欲痛自湔洗,而本日闻言,尚怦然欲动,真可谓下流矣!”见己过而内自讼,便是曾国藩大过人处,故能自拔于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更于受之以虚之外,将之以动,植之以刚,贞之以恒,归之以诚,其勇猛精进,卓绝艰苦的伟大精神,实足为后人所师法。
曾国藩在他的《金陵节署中日记里》说:慎独则心安。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心既知有善知有恶,而不能实用其力,以为善去恶,则谓之自欺。方寸之自欺与否,盖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独知之。故“大学”之“诚意”章,两言慎独。果能好善如好好色,恶恶如恶恶臭;力去人欲,以存天理,则“大学”之所谓自慊,“中庸”所谓戒慎恐惧,皆能切实行之。即曾子之所谓自反而缩,孟子之所谓仰不愧、俯不怍。所谓养心莫善于寡欲,皆不外平是。故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断无行有不慊于心则馁之时。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
曾国藩这一番关于“慎独”的宏论可谓透彻而精彩。 除了慎独之外,曾国藩还把每日三省作为每天必行的修身方法。
荀子《劝学篇》中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如果一个人广泛地学习,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他就会变得聪明,而且行为也没有过错。这里最难的不是“博学”,也不是“省乎已”,而是“日”和“参”,不仅“每天”,而且“多次”反省自己。
曾国藩对自己的要求比苟子还严格,要求也更具体。在道光二十二年正月的日记中,他这样写道:“凡事之须逐日检点,一旦姑待,后日补则难矣。况进德修业之事乎?(汤)海秋言:人处德我者不足观心术,处相怨者而能平情,必君子也。”
曾国藩不仅逐日检点,而且事事检点,曾国藩的这种检点思想,并不是他心血来潮的奇思异想,实在是扎根于深厚的文化传统的自然秉承。孔子就说过“见贤思齐(看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看到别人有毛病就反省自己,孔子大概是中国第一个善于反省的大师,曾国藩最服膺于他,表示愿终身私淑孔子”,“虽造次颠沛”也愿“须臾不离”。而孔子是从别人对自己行为的反应中来反省的,他最著名的方法就是“反求诸己”:爱人不亲,反其仁(反问自己的仁德);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曾国藩认真钻研过的程朱理学也强调“正己为先。”曾国藩正是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来“逐日检点”的,由于认为检点是事关进德修业的大事,所以他才对自己要求得那样严格,不许自己有一天的怠慢。
至于如何检点,曾国藩很赞赏汤海秋的话,那就是与怨恨自己的人相处,因为怨恨自己的人往往是对自己的缺点或过错最敏感的人,也往往是对自己的缺点能给予无情抨击的人。然而接受他人的批评是需要勇气和胸襟的,尤其是接受那些与自己有矛盾的人的批评;有人总是怀疑他人的批评怀有敌意,不管正确或错误一概拒绝,这种人没有气量不说,更重要的是失去了一次检点自己的机会。
曾国藩的这两条修身要诀,可以说极尽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从他后来人格的发展看,这两条是很有用的。但是,五四以来,中国人这种修身传统几乎断绝,连讲修身的经典也很少有人去谈,实在是一种莫大的悲哀。扬雄说,学是为了行,其次是著书立说,其次是教育别人,最后是学了等于没有学。这其中的“学”,就是传统文化,这种文化本质上是一种修养,而不能仅仅作为知识来看,而其中的“行”,就是修养、修炼,就是传统文化在修养和行动上的体现。可惜今人很难有人这样理解了。
P3-7
曾国藩,中国晚清叱咤风云的人物,被誉为“中兴名臣”,“修身、齐家、治国之中华千古第一完人”。梁启超赞他道:“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毛泽东也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的话。而蒋介石则认为曾国藩可以做自己的老师。将《曾文正公全集》常置案旁,终生捧读不辍。曾国藩为何能得人们如此赞赏?因为他是儒家标杆,实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完成了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事业;他是升官最快、做官有道、保官最稳的“官场楷模”,在官场风风雨雨几十年,始终屹立不倒;他是培育、推荐和使用人才的高手,经他提拔的人才有近千人之多;他是中国传统持家教子的典范,他的家族一百多年来没有纨绔子弟,代代有英才;他是中国传统文化人格精神的典范式人物,他志向远大,意志超强,自少年起就“立志自拔于流俗”;他是近代儒家宗师,其文集兼收并蓄,博大精深,更有传世家书成为家教样板,可谓“道德文章冠冕一代”。
胡雪岩,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个极富传奇色彩的商界人物,人称其为“旷世不遇的商贾奇人”,鲁迅先生则称他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位商人”。他以开钱庄起家,层层托靠,周旋于官府势力、漕帮首领、洋商买办之间,办药局,开丝行,贩运粮食、军火,坐收渔利,迅速成为商界巨擘,名动天下。他会逢乱世,结缘权贵,纳粟助赈,为朝廷效犬马之劳;他延洋匠,引设备,参与洋务,颇有劳绩;他筹饷械,借银款,力助左宗棠西征;他开设国号药局,形成“北有同仁堂,南有庆余堂”之势,声名远扬。他虽未熟读诗书,却能既富且贵,名扬四海,成为中国晚清的第一大富商;他白手起家,建立起跨领域、跨行业的商业帝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与外国银行开展金融业务往来的人;他是获清廷特赐二品顶戴、赏黄马褂、准紫禁城骑马的绝无仅有的“红顶商人”。
曾国藩、胡雪岩为同时期人物,在政商两道各被尊为楷模,后世一直流传着“为官须看曾国藩,为商必读胡雪岩”的说法。然而,他们二位的出身并不高贵:曾国藩由一介布衣起家,最终成为“晚清三大重臣”之一,赢得了显赫的功名;胡雪岩最初不过是个钱庄的学徒、跑街的伙计,在短短十数年间便迅速发迹,成为呼风唤雨的富商大贾。曾国藩和胡雪岩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在于他们拥有一套为官经商及为人处世方面的绝学,这使得他们能从常人中脱颖而出,并开一代风气之先。这些绝学是他们历经官场、商场磨砺之后对人生成败得失的深刻体悟,是他们对中国五千年传统智慧的独特应用。其中的智慧和成功经验很值得普通人研究、学习和借鉴。
曾国藩认为:做人应坚挺,遇到艰危时刻,必须坚忍卓绝,不动摇、不气馁,要“打落牙齿和血吞”;做人应谨慎,在日常的处世中,更要藏匿自己的锋芒,避免过于暴露自己;做人应以和为贵,在待人接物中坚持和气,在治家理政中坚持和睦,在自我修养上坚持“中和”等,才能获得周围人的鼎力支持,成就一番伟业;做人要明智,只有在为人处世过程中善于自保,才能安全渡过各种险恶之途,成就功业;做人应有平淡心境,否则会被外物所扰,只有胸中自有一片淡定,才能得人生之乐……他的做人之道、处世方略,让他在宦海沉浮中游刃有余,终得善终。
胡雪岩对做人做事则有自己的一套手段。他本江湖俗人,但行事不俗,所以每每能被读书人赏识,称他有春秋战国策士味道;他做事有心计,凡事坚持义在先,利在后,在品质上下苦功;他随机应变,因势利导,做事圆滑,不露痕迹;他以和为贵,笑脸巧迎人,懂得慷慨也善于回收;他善于投人之所好,知道有能人撑腰腰杆才更直的道理,因此巧寻强靠山,躲在大树底下好乘凉;他巧结人脉,结交天下真英雄,能以宽和博取信任,以博爱网罗人才;他善于审时度势、把握时局、顺势取势,还能无势造势;他心机灵活、心思缜密,总是摸清情况才行动;他总是泰然自若,处变不惊,所以能成竹在胸,胜券在手;他注重形象,以义举服人,声名远播……他的这些做人做事方法,让他十余年间积累了全国近半财产,成为后人眼中的“商圣”。
尽管曾国藩、胡雪岩离我们的时代已有一百多年,但是他们的绝学却不会过时,仍然是今天的人们走向成功、走向卓越的智慧来源之一。本书汇集曾国藩、胡雪岩的做人做事智慧和思想精华,揭示了曾国藩成为“做人之圣贤”的玄机,阐释了胡雪岩富甲天下的秘籍,让你一书在手,即可吃透曾国藩,用活胡雪岩,集二人的成功智慧于一身,在社会竞争中左右逢源,从而开创成功辉煌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