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讲故事的方式传播历史文化,开展公共外交,是一种好的方法。公共外交可以更为宽松、生动和灵活地采取多种形式在多种场合发出声音,讲述本国的”故事”。
王培军、沈强编写的《平津战役纪念馆故事》是中国纪念馆故事系列图书中的一本,以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展陈材料为选题素材,记述了建党初期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奋斗历程,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平津战役纪念馆故事/中国纪念馆故事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
作者 | 王培军 |
出版社 | 南京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用讲故事的方式传播历史文化,开展公共外交,是一种好的方法。公共外交可以更为宽松、生动和灵活地采取多种形式在多种场合发出声音,讲述本国的”故事”。 王培军、沈强编写的《平津战役纪念馆故事》是中国纪念馆故事系列图书中的一本,以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展陈材料为选题素材,记述了建党初期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奋斗历程,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内容推荐 “中国纪念馆故事”以全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选题素材,把其中故事性较强、意义较大的建筑、文化、人物、事件等元素抽出,编写成通俗易懂、激励人心的一个个小故事,配上大量真实的照片,按专题分篇,并加上有关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相关介绍,教育小读者们牢记历史,热爱祖国。 王培军、沈强编写的《平津战役纪念馆故事》是其中一册。 目录 序 第一部分 枪林弹雨篇 爆破英雄——许学顺 旱桥英雄——刘瑞林 英雄坦克手——董来扶 开路先锋——“小个子” 活捉陈长捷 英雄旗手——王玉龙 神炮手——孙跃东 战场勇士——白玉金 战地女天使——张维 战火中的伟大母爱——戎冠秀 护城河上的钢铁通道——坦 克桥 “风雨雷”成了哑巴雷 三路大军会师——金汤桥 打不断的钢铁运输线——滦 河大桥 冒险奔走的中共地下党员 ——崔月犁 劝父和谈的《大公报》记者 ——傅冬菊 “潜伏”战士——阎又文 险遭暗杀的北平市长——何 思源 人道对待自戕的敌中将军长 曾经侥幸脱逃的国民党高级 将领——孙兰峰 一面高高飘扬的爱兵爱民旗帜 ——吕顺保 活用兵法的前线指挥官—— 刘亚楼 用兵神速的杨得志 斗智斗勇的同乡“对话”—— 刘亚楼与陈长捷 第二部分 文物见证篇 一支派克钢笔立下的功勋 一张城防图的记忆 一位“劝傅归降”和平老人 的日记 一篇见证历史的诗文 一件珍贵的狐皮大衣 一件荣辱相随的军大衣 一张珍贵的历史照片 一封饱含斗志的“安家信” 一块埋藏半个多世纪的墓碑 一封尘封三十六年的密写信 一张从洪水中抢救出来的 烈士遗照 一面永远打不倒的军旗 一门无坚不摧的神炮 一把见证军纪的小镐头 一曲传唱不息的攻城战歌 一件将军的心爱之物 一把非同寻常的比利时手枪 第三部分 传承弘扬篇 生命之约诚信典范 将军建言丰碑矗立 莫烈墙前弥补遗憾 时短青长永忆英魂 并肩支前兄弟情深 生死相依英灵共眠 家乡立碑铭记英雄 捐款义举浓浓真情 传承历史激励后人 兵器列陈壮我军威 奉献自己服务社会 恪尽职守告慰英灵 力抗病魔心灵高尚 忘年之交情深意浓 老兵情际永不褪色 网络视窗壮美画卷 倾心尽力确保演示 借展引展丰富内容 用心讲解传递精神 创造条件精心布展 义务送展延伸宣传 雷锋精神永放光芒 千里凭吊红旅情深 以馆为友十年情深 试读章节 在平津战役纪念馆里,陈列着一张泛黄的旧照片,这就是从放牛娃到将军的刘瑞林。刘瑞林,1930年生于河北迁安,家里十分贫寒,很小的时候他就以放牛为生。改变他一生命运的事情发生在1947年。1947年他光荣地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1949年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先后参加了辽沈、平津、衡宝等战役。刘瑞林是45军134师400团全体官兵的突出代表,1950年被授予全国著名战斗英雄称号。 解放天津的战役打响之后,枪声炮声在整个城市呼啸着、轰响着,浓烈的烟雾,笼罩了整个市区。刘瑞林他们所在的45军第134师400团7连担任掩护任务,位于全团的最后边。前进道路上的顽敌早被我军8连、9连消灭了,只剩下一些正在冒着烟的地堡和被击毙的死尸。一些残兵败将隐藏在阴暗的角落里,不敢动弹。看着别的同志、别的战友奋勇杀敌,浴血奋战,刘瑞林所在的连队也不甘落后。为了能够更好地参加战斗,刘瑞林他们是哪有敌人就往哪冲。整个队伍已经冲散了,刘瑞林和他的战友刘爱民不知跑过多少街巷,多少胡同。突然,一条宽阔的河横在他们的面前,右手边距离他们约五十米的地方,还有一座吊桥,长长地伸向对岸。借着朦胧的月色和汽车的灯光远望过去,可以依稀看见一些敌人,在河的对岸奔走,远处的车鸣声,嘈杂的斥骂声都清楚地传到河这边来据其他战士回忆,直到战斗结束后他们才知道这座桥叫旱桥。在他们的想象中,桥一定都是那种又宽阔又雄伟的建筑,而眼前这座桥呢?却是木头架的,非常普通。但在这座桥附近修筑的工事却是“钢筋铁骨”、“坚不可摧”。沿河架起了密密层层的铁丝网,在桥的这一端,矗立着一个有间房子那么大的钢筋水泥碉堡,借着碉堡内的灯光,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碉堡上面的一排一排枪眼。也许是因为炮声枪声还响在远处,敌人盲目自信,认为解放军不可能马上接近他们的碉堡,所以都拥挤在碉堡里,外边连个哨兵也没有。 当时是黑夜,看到敌人碉堡后,刘瑞林没有犹豫,对刘爱民悄悄地说:“趁着夜色黑瞎,咱俩在桥边一边一个,一块向前冲,如果我牺牲了,你一定冲上去,把敌人消灭。”此时,对面的敌人突然安静了一瞬,趁此机会,刘瑞林一手拿手榴弹,一手举枪,虚张声势地大声喊叫着独自闯进碉堡“3班长4班长,把路口封锁了。”仿佛后面还有千军万马的接应,“你们被包围啦,缴枪不杀”这一招真有效,敌人一个个完全吓呆了,战战兢兢地把枪一枝一枝向碉堡外边扔刘瑞林枪未放,就使这二十多个敌兵乖乖地当了俘虏。这些被俘的家伙,并不怎么老实,当把他们像赶羊似地赶到碉堡外边之后,他们才发现刘瑞林跟刘爱民只两个人,又想造反了。有几个家伙,扑向刘爱民身边,想夺回他们已经交了的枪,但很快就被刘爱民亮晃晃的刺刀给吓回去了。还有几个家伙想从刘瑞林的身边溜走也被刘瑞林拉响的枪声吓住了。在眼看敌人就要开始骚乱时,刘瑞林所在的连队赶了上来,一阵急促的、响亮的脚步声,才把俘虏完全慑服。紧接着,刘瑞林又接应连队主力歼灭守桥敌军一个加强连,为后续部队开辟了道路。正是由于他的机智勇敢,临危不惧,刘瑞林被授予“旱桥英雄”荣誉称号。 刘瑞林1950~席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后任连指导员、营教导员、团政治处主任、团政委、师政委、军副政委。1988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今天的我们听到这些老英雄讲述当年金戈铁马的战争故事,看着他们回忆过去时那安然的表情,不禁使我想起一句话,就是“真正震撼人心的不是激烈和绚烂,而是平和”。也许,用一本书的名字来形容刘瑞林和那些与他并肩作战的战友们更是贴切——”谁是最可爱的人”,是他,是他们,是千千万万的战士们,正是他们的付出,才有了平津战役的胜利,才有了天津的解放,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P9-11 序言 今年年初,成山同志邀请我为即将出版的《中国纪念馆故事》系列丛书作序,并告知中国目前已有1000多家各种类型的纪念馆。 纪念馆对国内观众是学习历史、缅怀先人、传承文化的重要场所,对外国观众则是中国开展公共外交不容忽视的平台。 公共外交和政府外交组成国家的整体外交。“简言之,中国公共外交的基本任务是向世界说明中国,促进外国公众认识真实的中国——包括中国的文化传统、社会发展、经济状况、政治体制和对内、对外政策等。”在这当中,向世界说明中国的历史,尤其是说明近代史中的重大事件和历史人物是顺理成章的。 中国纪念馆应该成为开展公共外交的优势平台。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国际交通的愈加便利,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士来到中国。很多人到达一座城市,往往要参观各种各样的纪念馆,甚或在纪念馆座谈研讨、深入交流,以获得我国的历史文化知识和各种其他信息,从而加深对中国的了解,形成各种各样的印象。在纪念馆中参观交流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公共外交的实践过程,只是参与人可能并未意识到而已。当前,我国正处在文化事业大发展的时期,相信中国纪念馆的阵容会越来越强大,开展公共外交的前景会越来越宽阔。 中国纪念馆发展到今日已经具有开展公共外交的良好条件。更可贵的是,许多纪念馆已经有了强烈的开展公共外交的意识,十分注意跨文化交流的方法创新,主动为来馆的外国人服务。据悉,仅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为例,去年共接待了563万观众,其中有40多万人次来自世界上95个国家。为此,他们不仅配备了12种语言的语音导览器和《展馆简介》,还专门招聘和培训了英、德、日、韩等语种的讲解员。该馆所有的展品和标识都用中、英、曰三种文字标注。不仅如此,他们十分看重国际交流,经常在国内外组织和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和史料展,不仅吸引了学者到会,也有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参加。这些年,他们到过日本、韩国、印度、盂加拉国、以色列、波兰、美国、意大利、丹麦、俄罗斯、菲律宾等国,进行了历史文化与和平友好的广泛交流。这些都属典型的公共外交活动。 各国纪念馆的设计都尽力协调对内和对外的传播。英国曾经在20世纪90年代的中后期,通过通商、观光(包括各种纪念馆)、文化振兴来强化公共外交。他们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没有忘记着力唤醒国民的自豪感,以此努力刷新英国“保守顽固的阶级社会”的国际形象。“9·11”事件以后,美国强调重振公共外交,注意到表达的手段要适合青少年。英美两国的这些做法,几乎与中国纪念馆的工作重点与对象完全一致,除了对外交流,还以本国青少年为对象进行教育,唤醒国民爱国主义的自豪感、责任感和自信心。 用讲故事的方式传播历史文化,开展公共外交,是一种好的方法。公共外交可以更为宽松、生动和灵活地采取多种形式在多种场合发出声音,讲述本国的”故事”。许多历史事件与文化现象往往比较复杂,如用心不够,讲解起来会枯燥、呆板。如果通过纪念馆忠于史实的再描述,把它们变成个个有情、有景、有昧、有吸引力的故事,再配之于一幅幅图片,使历史人物或者历史事件鲜活起来,才能易于人们,尤其是外国人听得明白。 出版这套书是一件值得肯定和支持的好事。我相信《中国纪念馆故事》的出版问世,一定会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也为我国开展公共外交增添一抹亮丽的色彩。 (作者原为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现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常委、外事委员会主任,兼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 后记 根据中国博物馆协会纪念馆专业委员会盐城工作会议精神平津馆将编撰《中国纪念馆故事》系列丛书《平津战役纪念馆事》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成立专门组织,召开专门会议,进认真安排和周密部署,并责成陈列保管部负责书稿编纂的各项具工作。本着尊重历史,还原历史的原则,全书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枪林弹雨篇“,主要收录的是平津战役中涌现的英雄人物和故事.~-mg<:“文物见证篇”,主要收录的是平津馆部分馆藏文物背后的故事;第三部分“传承弘扬篇”,主要收录的是平津馆工作人员在工作实践中所经历的故事。 为了提高编辑质量,推动平津馆研究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我发动全馆人员参与本书的撰写工作。在短短一个月的征稿时间里,接收到近百篇稿件。通过篇篇细心撰写的文章,折射出平津馆干部职工对革命先烈的崇敬,对本职业务的挚爱。经过编委会精心筛选,最终入选66篇。这些故事题目引人入胜,内容短小精干,图文并茂,耐读耐看,发人深思,催人奋进。 在此,本书编辑部衷心地感谢所有参与编写的同仁。但由于时间仓促,加之水平有限,有不妥之处,敬请专家学者和阅读者见谅。 2013年1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