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一百周年纪念发行。
丘吉尔——三巨头之一,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英国人之一,唯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政治家。
伟人反思历史之巨著,岛国和大陆如何走向战争。
总结二十世纪创伤的根源,发现历史背面的内在脉络,
丰富、详实的第一手资料呈现历史背后不为人知的真实。
《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1世界危机1911-1914)(精)》由温斯顿·丘吉尔编著。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1世界危机1911-1914)(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英国)温斯顿·丘吉尔 |
出版社 | 青岛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一百周年纪念发行。 丘吉尔——三巨头之一,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英国人之一,唯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政治家。 伟人反思历史之巨著,岛国和大陆如何走向战争。 总结二十世纪创伤的根源,发现历史背面的内在脉络, 丰富、详实的第一手资料呈现历史背后不为人知的真实。 《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1世界危机1911-1914)(精)》由温斯顿·丘吉尔编著。 内容推荐 《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1世界危机1911-1914)(精)》主要叙述1911—1914年欧洲史实。在剖析一战的真正起因时,丘吉尔揭示了1870年以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间利害冲突的历史渊源和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概述了临近一战时扩军备战的状况,介绍了两大集团频繁的外交活动。丘吉尔把一战爆发后的1914年8月到12月,称为战争的第一阶段。描述了战争开始后德国突袭中立国比利时,入侵法国的情况,随后英国渡海支援法国。此阶段法英联合发动了规模巨大的马恩河等战役,死伤数十万,徒耗生命而一无所获。 除此之外,本书还描述了英德最初阶段的海战,和德国海军炮轰英国沿海城市、不断进行骚扰的状况。同时,更仔细介绍了即将影响一战全局的土耳其与巴尔干各国的关系。 《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1世界危机1911-1914)(精)》由温斯顿·丘吉尔编著。 目录 第一章 积压已久的愤怒情绪 第二章 大规模战争的里程碑 第三章 阿加迪尔危机 第四章 在海军部 第五章 北海前线 第六章 爱尔兰和欧洲均势 第七章 危机 第八章 海军的动员 第九章 战争:陆军渡海 第十章 入侵法国 第十一章 马恩河战役 第十二章 海战 第十三章 安特卫普与海峡各港口 第十四章 费希尔勋爵 第十五章 科罗内尔和福克兰群岛 第十六章 炮轰斯卡伯勒和哈特尔浦 第十七章 土耳其与巴尔干各国 试读章节 从1873年到1900年德国海军公开宣布,并不存在打一场“对付强大海军国家的海上战争”的可能性。而在1900年德国却出台了一个性质十分不同的《舰队法》。 这个文件的序言宣称:“为了在现有条件下保护德国的贸易与商业,只要办成一件事就足够了,那就是德国必须拥有一支具备如下实力的战斗舰队:甚至对于最强大的海上对手来说,与德国这样的舰队作战,该国将冒丧失自身最高地位的风险。” 欧洲大陆第一陆军大国决心要同时成为至少是第二海军大国,是世界事务中头等重要的大事。要是它完全实现,无疑将重现以前历史上已证明了的、对不列颠岛国人民有极可怕意味的那种形势。 迄今为止,所有英国海军部署都是根据两个大国总和的标准进行的,也就是要足以超过两个比她稍次的强国加在一起的力量,在那些日子里这两个强国指的是法国与俄国。出现比这两国中任何一个国家更强的第三支欧洲舰队将彻底影响英国的生存。如果德国建立公开表示针对我们舰队的海军,我们就不能维持在欧洲体系以外的“光荣孤立”。在这种环境中我们必须寻找一个值得信任的朋友。我们找到了处在地球另一边的同样处境危险的另一个岛屿帝国。1901年英国与日本签订同盟条约,但我们仍然较难承担出现与法、俄两国同时发生纠纷的危险性。1902年,贝尔福和兰斯多恩勋爵领导下的英国政府明确地着手解决我们与法国的分歧。但在采取这些步骤之前我们还是向德国伸出我们的友谊之手。我们邀请她加入我们与日本的联盟,邀请她共同努力解决摩洛哥问题。但两次邀请均被拒绝。 1904年俄、日战争爆发,德国主要同情俄国;英国准备履行与日本签订的条约,同时加强与法国的良好关系。在这种状态中各大国等待远东战争的结果。结果使除英国之外的所有国家感到震惊。日本在陆上和海上打败俄国,俄国内部的动乱使欧洲局势发生彻底变化。虽然德国势力与日本相对立,但同时也感觉到俄国崩溃使自己的力量大大加强了。德国在欧洲大陆的支配地位恢复了。她在每一方面的自信心明显而日益迅速地表现出来。另一方面,法国再次衰弱,日益被孤立并陷入真正危险的境地,越来越急于与英国达成协议。英国的政治家对欧洲内幕独具慧眼,他们正确地估量了日本的战争力量,显著地获得了力量与安全。她的新盟国日本因胜利而得意洋洋;她古老的敌人法国寻求她的友谊;德国舰队尚在组建之中,与此同时,所有在中国海的英国战舰能够安全地调回来了。 英、法之间主要分歧的解决在继续进行,最后在1904年签订《英法协定》。协定有各种不同的条款,但其基本精神是,法国人不再反对英国在埃及的利益,英国对于法国关于摩洛哥的看法给予总的支持。这个协定得到英国保守势力的喝彩,在拥护者中间,视德国为威胁的思想业已生根。它也得到自由党政治家有点儿目光短浅的欢呼,把它看作是与我们的宿敌消除误解与分歧和保证普遍和平的措施,因此它几乎得到普遍的欢迎。只有一个思想深邃的观察家发出反对它的声音,那就是罗斯伯里勋爵,“我悲哀地深信,这个协定更可能导致纠纷而不是和平”。这个不受欢迎的评语遭到英国两党从大相径庭的立场出发的愤怒的藐视,普遍的指责落在这位评论者的身上。 英国及其主张的一切已使自己背离了“光荣孤立”的政策,她站在反对德国一边重新出现于欧洲。自1870年来德国第一次不得不考虑在自己的体系以外的一个强国,这个国家决计不会屈服于威胁,必要时她有能力单独与德国作战。1905年德国做出要求把德尔卡塞逐出法国政府的姿态,1908年装扮“身穿闪光盔甲”的幽灵准备扫平俄国,但德国无法从拥有强大舰队的海上霸主的独立岛国那里获得同样的顺从。 直到此刻,德、奥、意三国同盟从整体上说比法国和俄国强大。 P12-P13 序言 客观事实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国家两大集团间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殖民地而进行的战争,它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危机的产物,是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不平衡的结果。后起的德意志帝国凭其经济、军事实力在欧洲组成德、奥、意三国同盟,企图打破老牌列强占有殖民地和世界市场的格局;英、法、俄则为维护既得利益和扩大原有利益在大战爆发后结为协约国,与三国同盟对抗。意大利在大战初保持中立,后退出三国同盟,加入协约国。说得具体一点,德国企图夺取英、法、比、葡的殖民地,取代英国的霸权地位,还想夺取俄属波兰、乌克兰和波罗的海沿岸,扩大在巴尔干的势力。奥匈帝国则试图吞并塞尔维亚,侵占俄国、意大利和罗马尼亚的部分领土。英国参战的目的,是为了打败德国,保持世界霸权地位,法国则欲夺得德国手中的阿尔萨斯一洛林和萨尔产煤区。俄国想摧毁德、奥在土耳其和巴尔干的势力,并夺取君士坦丁堡和博斯普鲁斯海峡与达达尼尔海峡,以便俄国海军自由进入地中海,日本想霸占被德国占领的中国胶州湾,奴役中国,称霸东亚。 这场人类史上第一次世界规模的大战的爆发有其必然性,但直接起因则是,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太子斐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遭年轻的塞尔维亚民族主义激进分子刺杀。7月28日奥匈帝国以此为借口,在德国的支持下向塞尔维亚宣战。俄国为了对抗奥匈帝国,立即进行全国动员。德国随后分别向俄国、法国发出要求俄国停止动员,要求法国在战争中保持中立的最后通牒。但俄、法置之不理,于是德国于8月1日、5日分别向俄、法宣战。3日当夜,德国公然违反国际公约入侵比利时,实施其在战前早已周密制定的、假道比利时进攻法国的“施利芬计划”。4日英国对德宣战,5日奥匈帝国对俄宣战,随后英、法对奥匈帝国宣战,不久日本也对德宣战,出兵占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殖民地。大战期间参加同盟国的有土耳其、保加利亚;参加协约国方面的有意大利、罗马尼亚、希腊等,美国、中国于1917年参加协约国作战。大战开始后,主战场一直在欧洲,出现了三条战线:西线从北海伸展到瑞士边境,这里是英、法、比三国军队对德作战;东线北起波罗的海,南至罗马尼亚,这里是俄军对德、奥作战;第三条是巴尔干战线,这里是奥军对塞尔维亚作战。后来战争从欧洲扩大到亚洲、非洲和美洲。 …… 尽管是帝国主义性质的战争,但蓄意挑起和发动战争的一方,理应受到最强烈的谴责。一场大战使5000余万人死伤,财产损失无法估量。回过头来看,实施民族激进主义或恐怖主义,难道能被赞同而不予谴责么?实施这种方针的一方,通常是弱小的一方,本值得同情。但蓄意谋杀或屠杀,图一时痛快,泄心头之愤,这能解决民族矛盾吗?密谋制造事端,成了战争的导火索(当然蓄意发动战争的一方,没有借口也可以制造借口,甚至“莫须有”都可以挑起战争),引爆了战争,把国家、民众推入了战争,那么民众还有宁日吗?密谋制造事端者难道不明白吗?不把人力、物力、财力努力用于和平建设,民众有好日子过吗?把恐怖主义推崇为民族英雄主义,是否正确,后果如何?多少历史早就做出评断,今后也自会做出评断,拭目以待吧! 本书作者温斯顿·丘吉尔(1874-1965),英国作家、政治家,1940~1945年和1951—1955年任英国首相。1900年进入国会开始他的政治生涯,1906年起历任殖民、贸易、内政、海军、空军、财政、军需、陆军部…大臣。他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获胜起了重大作用,在世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西方世界享有盛誉。2002年英国民意测验推崇丘吉尔为英国第一伟人,凌驾于伟大的剧作家莎士比亚和为英国海上霸权献身的海军上将纳尔逊之上。作为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出于本阶级的理念,丘吉尔仇视苏俄革命,视工农革命为“暴乱”,视苏维埃政权为“暴政”,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曾积极支持白俄军势力,并努力策划协约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因协约国不齐心,未果而终;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丘吉尔出于本国利益考虑,则积极提出联苏制德的主张,在1941年希特勒德国入侵苏联时,立即声明援苏抗德;可是,在1946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丘吉尔再次鼓吹西方联盟对抗苏联,揭开了“冷战”时期的序幕。著者的作品,除本书外,另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6卷)、《英语民族史》(4卷)等。 上文讲过,战争爆发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但战争如何进行,政治家、军事家在战争舞台上的如何活动,这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在一定范围内其结果也可能是多种多样的;在重大的战略问题上,军政要员意见分歧对战争的进程会产生重大影响,不同决策会有不同的结果。例如,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命运至关重要的进攻达达尼尔海峡之战——它集中反映了丘吉尔的政治策略和战略决策的远见——丘吉尔有大量描述。此外,对战争中政治与军事的关系,丘吉尔也有独到的见解。读者,特别是军事指挥人员,或许对这些有浓厚兴趣;本书关于战斗、战役、战略的成败探讨,也颇有借鉴之处。 从丘吉尔的政治生涯和历任内阁要职来看,4k_fr_~尔直接参--b谋划了战略的进程来看,本书作者既是重要的当事人,又拥有可靠的第一手资料且直接调用了英国海军部和国家档案。用丘吉尔的话说,本书的史实“经得起考验”“不会被历史学家推翻”。因此,本书对研冤第一次世界大战历史是难得而珍贵的文献资料。 本书原名“世界危机”共5卷。第1—5卷,副标题分别是:“1911—1914”“1915”“1916--1918”,这三卷主要讲述西线战争;第4卷单独叙述东线战争,并以“东线战争”为副标题;第5卷副标题为“战后”。由于原书出版于20世纪20年代,当时的地图绘制设备、制版技术远落后于现今,清晰度不足;又由于图小、一些图内文字是手写的,较难辨认,译者只得参照正文,参照有关地图册将其译出。又因为有一些图小、文字多,汉字较难植入,所以将图内译文单列在原图下面或旁侧以供参考,为求体例统一,全部地图文字都按如此处理。由此若给读者带来不便,祈请原谅。 丘吉尔学识渊博,思想敏锐,目光犀利,叙事妙笔生趣,评论大人物的功过用语巧妙、得体,写作不乏幽默感,可谓大手笔,195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汉译本书时,译者、校者深感文字不易。我们尽了最大努力,力求深入理解原文,并尽量使表述清晰达意;但译、校者限于水平,译文仍会有错误或不妥之处,望读者不吝指正,以供再版时修改。 上文提到过丘吉尔仇视苏俄革命,他以西方制度形成的自由、民主理念观察俄国革命及其领袖列宁制定的政策等,作者在叙述这些历史时,自然带有阶级性和个人色彩,文中有一些辱责之词,本书出版者对此略有删节。译、校者相信读者对丘吉尔的观点自有鉴别能力。尽管对这两个大国发动战争对这三国来说是一项可怕的压力,但其最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