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徒生是十九世纪丹麦著名的童话家,也是世界童话文学的创始人。他自幼非常热爱文学艺术创作,在1835年,他的长篇小说获得了国际声誉,但令他闻名世界的却是他的童话。安徒生的童话故事体现了丹麦文学中的民主传统和现实主义倾向,叶君健先生的翻译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翻译。
《安徒生童话全集(经典插图版共4册叶君健权威译本)》收录了安徒生的一百六十余个故事,主要读者对象为中学阶段学生。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安徒生童话全集(经典插图版共4册叶君健权威译本) |
分类 |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童话寓言 |
作者 | (丹)安徒生 |
出版社 | 天津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安徒生是十九世纪丹麦著名的童话家,也是世界童话文学的创始人。他自幼非常热爱文学艺术创作,在1835年,他的长篇小说获得了国际声誉,但令他闻名世界的却是他的童话。安徒生的童话故事体现了丹麦文学中的民主传统和现实主义倾向,叶君健先生的翻译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翻译。 《安徒生童话全集(经典插图版共4册叶君健权威译本)》收录了安徒生的一百六十余个故事,主要读者对象为中学阶段学生。 内容推荐 叶君健先生是中国第一位从丹麦文翻译并系统全面地介绍安徒生童话的著名翻译家,他因翻译丹麦文版安徒生童话故事而享誉世界文坛。 在《安徒生童话》现有的上百种文字译本中,叶译本被丹麦专家评价为最好的:“只有中国的(叶君健)译本把他(安徒生)当作一位伟大作家和诗人来介绍给读者,保持了作者的诗情、幽默感和生动活泼的形象化语言,因而是水平最高的译本。” 1988年,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隆重授予叶君健“丹麦国旗勋章”;当年,安徒生也因为童话创作成就而获得“丹麦国旗勋章”——这开创了译者与作者因同一部作品而获得相同勋章的先例,叶老也因此成为全世界唯一一位因为翻译安徒生童话而获此殊荣的翻译大家。 《安徒生童话全集(经典插图版共4册叶君健权威译本)》收集安徒生童话故事一百六十余篇。 目录 序 打火匣 小克劳斯和大克劳斯 豌豆上的公主 小意达的花儿 拇指姑娘 顽皮的孩子 旅伴 海的女儿 皇帝的新装 幸运的套鞋 雏菊 坚定的锡兵 野天鹅 天国花园 飞箱 鹳鸟 铜猪 永恒的友情 荷马墓上的一朵玫瑰 梦神 玫瑰花精 猪倌 荞麦 安琪儿 夜莺 恋人 丑小鸭 枞树 白雪皇后 接骨木树妈妈 织补针 钟声 祖母 妖山 红鞋 跳高者 牧羊女和扫烟囱的人 丹麦人荷尔格 卖火柴的小女孩 城堡上的一幅画 瓦尔都窗前的一瞥 老路灯 邻居们 小杜克 影子 老房子 一滴水 幸福的家庭 母亲的故事 衬衫领子 亚麻 凤凰 一个故事 一本不说话的书 区别 老墓碑 世上最美丽的一朵玫瑰花 一年的故事 最后的一天 完全是真的 天鹅的窝 好心境 伤心事 各得其所 小鬼和小商人 一千年之内 柳树下的梦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天上落下来的一片叶子 她是一个废物 最后的珠子 两个姑娘 在辽远的海极 钱猪 依卜和小克丽斯玎 笨汉汉斯 光荣的荆棘路 犹太女子 瓶颈 聪明人的宝石 香肠栓熬的汤 单身汉的睡帽 一点成绩 识字课本 沼泽王的女儿 老栎树的梦——一个圣诞节的童话 赛跑者 钟渊 恶毒的王子一一个传说 一个贵族和他的女儿们 踩着面包走的女孩 守塔人奥列 安妮·莉斯贝 孩子们的闲话 一串珍珠 笔和墨水壶 墓里的孩子 两只公鸡 “美” 沙丘的故事 演木偶戏的人 两兄弟 古教堂的钟——为席勒纪念册而作 乘邮车来的十二位旅客 甲虫 老头子做事总不会错 雪人 在养鸭场里 新世纪的女神 冰姑娘 蝴蝶 素琪 蜗牛和玫瑰树 风车 茶壶 鬼火进城了 一枚银毫 波尔格龙的主教和他的亲族 在小宝宝的房间里 金黄的宝贝 风暴把招牌换了 民歌的鸟儿 小小的绿东西 小鬼和太太 贝脱、比脱和比尔 藏着并不等于遗忘 看门人的儿子 迁居的日子 夏日痴 姑妈 癞蛤蟆 干爸爸的画册 幸运可能就在一根棒上 彗星 一星期的日子 阳光的故事 曾祖父 烛 最难使人相信的事情 全家人讲的话 舞吧,舞吧,我的玩偶 海蟒 园丁和主人 烂布片 两个海岛 谁是最幸运的 树精 家禽麦格的一家 蓟的遭遇 创造 跳蚤和教授 老约翰妮讲的故事 开门的钥匙 跛子 牙痛姑妈 老上帝还没有灭亡 神方 寓言说这就是你呀 哇哇报 书法家 纸牌 幸运的贝儿 没有画的画册 请你去问牙买加的女人 穷女人和她的小金丝鸟 乌兰纽斯 安徒生童话的翻译——代后记 试读章节 打火匣 公路上有一个兵士在开步走——一、二!一、二!他背着一个行军袋,腰间挂着一把长剑,因为他已经参加过好几次战争,现在要回家去。他在路上碰见一个老巫婆:她是一个非常可憎的人物,她的下嘴唇垂到她的奶上。她说:“晚上好,兵士!你的剑真好,你的行军袋真大!你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兵士!现在你喜欢要有多少钱就可以有多少钱了。” “谢谢你,老巫婆!”兵士说。 “你看到那棵大树吗?”巫婆说,同时指着他们旁边的一棵树。“那里面是空的。如果你爬到它的顶上去,就可以看到一个洞口。你从那儿朝下一溜,就可以深深地钻进树身里去。我在你腰上系一根绳子,这样,你喊我的时候,我便可以把你拉上来。” “我到树底下去干什么呢?”兵士问。 “取钱呀,”巫婆回答说。“请听我说。你钻进树底下去,就会看到一个大厅。那儿很亮,因为那里点着几百盏明灯。你会看到三个门,都可以打开,因为钥匙就在门锁里。你走进第一个房间,可以看到当中有一口大箱子,上面坐着一只狗,它的眼睛非常大,像一对茶杯。可是你不要管它!我可以把我蓝格子布的围裙给你。你把它铺在地上,然后赶快走过去,把那只狗抱起来,放在我的围裙上。然后你就把箱子打开,你想要多少钱就取出多少钱。这些钱都是铜铸的。如果你想取得银铸的钱,就得走进第二个房间里去。不过那儿坐着一只狗,它的眼睛有水车轮那么大。可是你不要去理它。你把它放在我的围裙上,然后把钱取出来。可是,如果你想得到金子铸的钱,你也可以达到目的。你拿得动多少就可以拿多少——假如你到第三个房间里去的话。不过坐在这儿钱箱上的那只狗的一对眼睛,可有‘圆塔’那么大呀。你要知道,它是一只凶猛的狗!可是你一点儿也不必害怕。你只需把它放在我的围裙上,它就不会伤害你了。你从那个箱子里能够取出多少金子来,就取出多少来吧。” “这倒很不坏,”兵士说,“不过我拿什么东西来酬谢你呢,老巫婆?我想你不会什么也不要吧。” “不要,”巫婆说,“我一个铜板也不要。我只要你替我把那个旧打火匣取出来。那是我祖母上次下去时忘掉在那里面的。” “好吧!请你把绳子系到我腰上吧。”兵士高声说。 “好吧,”巫婆说,“把我的蓝格子围裙拿去吧。” 兵士爬上树,一下子就溜进那个洞口里去了。正如老巫婆说的一样,他现在来到了一个点着几百盏灯的大厅里。 他打开第一道门。哎呀!果然有一条狗坐在那儿,眼睛有茶杯那么大,直瞪着他。 “你这个好家伙!”兵士说。于是他就把它抱到巫婆的围裙上。然后他就取出了许多铜板,他的衣袋能装多少就装多少。他把箱子锁好,把狗儿又放到上面,接着他就走进第二个房间里去。哎呀!这儿坐着一只狗,眼睛大得简直像一对水车轮。 “你不应该这样死盯着我,”兵士说,“这样你就会弄坏你的眼睛的。”他把狗儿抱到女巫的围裙上。当他看到箱子里有那么多的银币的时候,他就把所有的铜板都扔掉,把自己的衣袋和行军袋全装满了银币。随后他就走进第三个房间——乖乖,这可真有点吓人!这儿的一只狗,两只眼睛真正有“圆塔”那么大!它们在脑袋里转动着,简直像轮子! “晚上好!”兵士说。他把手举到帽子边上行了个礼,因为他以前从来没有看见过这样的一只狗儿。不过,他对它瞧了一会儿以后,心里就想,?现在差不多了。”他把它抱下来放到地上。于是他就打开箱子。老天爷啊!那里面的金子真够多!他可以用这金子把整个的哥本哈根买下来,他可以把卖糕饼女人所有的糖猪都买下来,他可以把全世界的锡兵啦、马鞭啦、可摇动的木马啦,全部都买下来。是的,钱可真是不少——兵士把他衣袋和行军袋里满装着的银币全都倒出来,把金子装进去。是的,他的衣袋,他的行军袋,他的帽子,他的皮靴全都装满了,他几乎连走也走不动了。现在他的确有钱了。他把狗儿又放到箱子上去,锁好了门,在树里朝上面喊一声:“把我拉上来呀,老巫婆!” “你取到打火匣没有?”巫婆问。 兵士说:“我把它忘得一干二净了。”于是他又走下去,把打火匣取来。巫婆把他拉了出来。所以他现在又站在大路上了。他的衣袋、皮靴、行军袋、帽子里全都盛满了金币。 “你要这打火匣有什么用呢?”兵士问。 “这与你没有什么相干,”巫婆反驳他说。“你已经得到了钱——你只消把打火匣交给我好了。” “废话!”兵士说。“你要它有什么用,请你马上告诉我。不然我就抽出剑来,把你的头砍掉。” “我可不能告诉你!”巫婆说。 兵士一下子就把她的头砍掉了。她倒了下来!他把所有的钱都包在她的围裙里,像一捆东西似的背在背上;然后把那个打火匣放在衣袋里,一直向城里走去。 P25-28 序言 叶君健 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Hans Christian Andersen,1805—1875)是世界各国人民所熟知的童话作家。100多年来,从终年积雪的冰岛到烈日炎炎的赤道,到处都流传着他那美丽动人的童话。这些童话以各种民族的文字刊印发行,总册数已经不可数计了。 童话,自人类在摇篮时候起就已经产生,通过奶奶、母亲们的编织,在人类开始认识这个世界的时候就已经成为他们精神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植根于人民中间,最初以口头传播的形式出现。在文字发展到了一定阶段的时候,一些有心的学者把散在民间的这类故事以民间文学的方式收集、加工成册,使其成为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永远地生存下来。在这方面作出最大成绩的人,恐怕首先得推法国的贝洛尔(1628—1703),接着便是德国的格林兄弟(1785—1863和1786—1859)。他们所收集的民间童话都成为世界名著。安徒生是继他们之后的一位童话大师,但他又不同于他们。他不是童话的收集者,而是直接的创造者,因而更为重要。他开辟了世界儿童文学的新时代,使后来的儿童文学作家有广泛的活动空间。现在,世界儿童文学在题材、创作方法和表现技巧等各个方面能够如此丰富多彩,不能不说是始于安徒生在这方面的大胆创新。应该说,安徒生是现代儿童文学的奠基人。 安徒生把他用40年心血所精心编织的168篇童话故事,用一个丹麦字Eventyr加以概括。它的意义要比我们所理解的童话广泛得多。它不仅包括“故事”,还涉及以“浪漫主义幻想”手法所写的儿童“散文”、“散文诗”和以现实主义手法所写的儿童“小说”。他写的童话具有很强的吸引力,甚至令人“着迷”。这是他的童话艺术的独到之处。更为重要的是,他以童话反映了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及其社会生活,深厚地表达了平凡人的感情和意愿。他满腔热情地歌颂人民的优良品质,同时又尖锐地揭露出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丑恶,以此来衬托人民的心灵美,使读者从感人的诗境和意境中发现真理,发现人类灵魂中最诚实、最美丽、最善良的东西,从而使人们的感情得到净化与升华。从这一点上讲,安徒生堪称是一位伟大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但安徒生不只是一个童话作家。他是从写成年人的文学作品开始的:他写过诗、小说、剧本和游记,其中也有不少的名篇。不过他对丹麦文学——从而也对世界文学贡献最大的却是童话。他这方面的作品,对世界儿童文学创作的发展所起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 安徒生的童话创作,自1835年起到他逝世前两年的1873年止,其间很少中断过,发表了168篇作品,在世界的童话作家中,很少有人像他为小朋友们写过这样多的东西。他的童话作品受到了国内外广大读者的喜爱,这种成功主要是因为他的作品表现出一种民主主义精神和人道主义精神,这在当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因为它的对立面是封建主义的残暴和新兴资产阶级的无情剥削,因而在一定程度上表达出人民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安徒生在语言风格上具有高度的创造性,在作品的内容上又是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者。这两种结合使他的作品在儿童文学中放出异彩,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 安徒生的童话创作大致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1835—1845)——讲给孩子们听的故事:从1835到1845的10年间,他所写的童话是专门给孩子们看的,所以他把这一时期的作品叫做“讲给孩子们听的故事”。 就在安徒生开始从事童话创作的第一年,他出版了第一本童话集。这是一本仅有61页的小册子,收入了《打火匣》 《小克劳斯和大克劳斯》《豌豆上的公主》和《小意达的花儿》四篇童话。这部代表他早期作品的集子充满了美丽的想象,其中不时洋溢着浓厚的诗情。因为它们是讲给孩子们听的故事,所以内容生动有趣,富有吸引力。这之中,我们还可以明显地看出他早年所听到的关于《一千零一夜》中某些故事的痕迹。如《打火匣》与《一千零一夜》中的《阿拉丁的神灯》的情节就有类似的地方。《打火匣》充满了奇妙的幻想,通过一个普通士兵当上国王的故事,否定了君权神授的神话,宣传了人人平等的民主主义思想。当时,丹麦是个半封建国家,故事中关于刑场造反的生动描写,正反映了广大人民对暴君的不满。《小克劳斯和大克劳斯》是一篇富于幻想的童话,但它却反映了现实生活。小克劳斯和大克劳斯为了钱,为了财产,不惜互相暗害,甚至对老祖母也不留情。从曲折生动的故事中,读者所领悟到的是社会中存在的人间的残忍,反映了资本主义兴起时期资产阶级不择手段追求金钱的特点。在这个小册子的后面两篇童话中,安徒生摆脱了民间故事的影子,推陈出新,创作了《豌豆上的公主》和《小意达的花儿》两篇具有个人特色的童话,表达了他对现实生活的观察与想象。这为他后来的童话创作开辟了一条新路。 《豌豆上的公主》是一篇具有讽刺意味的童话。难道“公主”的皮肤真的是那么嫩,连20床垫被下的一粒豌豆她都能感觉得出来?这里面有虚伪和诈骗。仅凭这一粒豌豆的测验,她居然就被证明是一位“真正的公主”,和王子结了婚,那颗豌豆还被放在博物馆里作为文物。某些统治者就是这等荒唐!但《小意达的花儿》却是一篇诗意浓郁、富于幻想的童话。它细腻地描写了一个天真无邪的孩子的丰富想象和美好意境。单这两篇童话就已经展示出安徒生的才华,但却遭到了当时一些文人的攻击和谴责。连安徒生的几位朋友也说他没有写童话的天才,要他以后放弃这方面的创作。有人甚至还攻击这个集子:“不仅没有趣味,还会产生不良影响……”而奉劝安徒生“切莫白白浪费时间”。安徒生说:“经这样一说,我倒更要写了。”安徒生在给一位朋友的信中说:“我现在要开始写给孩子们看的童话。你要知道,我要争取下一代!”不久,他在另一封信中谈到他坚持要为儿童创作的时候说:“这才是我不朽的工作呢!”从这时起,他把全部精力和生命都贡献给了这“未来的一代”。他对这“不朽的工作”非常勤奋,每年圣诞节他都要献给小读者一本童话集,作为礼物。圣诞节在欧洲是孩子们的节日,他选择了这个节日出版他的童话,这不仅说明他对孩子们的感情,也表示出他认为童话创作是他毕生的严肃事业。 …… 安徒生的视野是开阔的,憧憬是宏伟而远大的。他个人一生所走过的道路是崎岖不平的,充满了“荆棘”,这影响到了他的作品——特别是他中年以后的作品,使它们染上了一种感伤的色彩。但从人类的宏观上看他是高度乐观的,充满乐观的、豪迈的——有时也夹杂一点悲壮的情绪。他那诗一般的作品如《光荣的荆棘路》、《没有画的画册》、《新世纪的女神》和《海蟒》等,都在这方面作了充分的说明。“欧洲的火车不久就要伸到亚洲闭关自守的文化中去——这两种文化将要汇合起来!”这是安徒生在1861年发表的《新世纪的女神》中说的话,也就是距今近一个多世纪以前说的话。这话现在正在逐渐变为现实:安徒生甚至在那时就已经预见到我们当前的开放政策! 但我们的开放政策也是走过了一段相当漫长的“荆棘路”的。这条路也是光荣的,我们走在这条路上应该感到幸福。现在不妨从《光荣的荆棘路》中再引下一段,以说明安徒生的话对我们现在的中国人还是那么亲切和接近:“人类啊,当灵魂懂得了它的使命以后,你能体会到在这清醒的片刻中所感到的幸福吗?在这片刻中,你在光荣的荆棘路上所得到的一切创伤——即使是你自己所造成的——也会痊愈,恢复健康、力量和愉快……历史拍着它强大的翅膀,飞过许多世界,同时在光荣的荆棘路的这个黑暗背景上,映出许多明朗的图画,来鼓起我们的勇气,给予我们安慰,促进我们内心的平安。这条光荣的荆棘路,跟童话不同,并不在这个人世间走到一个辉煌和快乐的终点,但是它却超越时代,走向永恒。” 这事实上是一首诗,一首激励我们向上、向创造、向人类最高的境界前进的诗。安徒生自己知道他那么热情为人类“未来的一代”写童话的使命是什么,他也知道正如他27岁时写给他故乡奥登塞镇上的一位女友的信中所说的那样,“在奥登塞这个名字下,将会出现这样一行字:一个瘦高的丹麦诗人安徒生在这里出生!”他将要成为一个诗人——一个写童话的诗人。安徒生是一个一贯极为谦虚朴素的人。这句话绝不是表示他的狂妄自大,而是表示他已经从心底深处体验到了他即将要开始写童话的使命感——而这话也正是他在考虑写童话的头三年讲的。这里我想也附带作一个自我表白:我最初被安徒生所吸引,也是因为我感觉到他的童话是诗,而我也是把它们当作诗来翻译成中文的。 这个全集是根据安徒生的出生城市奥登塞的佛伦斯德特出版社与安徒生博物馆合作出版的《安徒生童话和故事全集》(Eventyr og Historier)翻译的。全集的主编是安徒生博物馆的原馆长斯汶·拉尔生(Svend Laesen)——现已退休。这个版本共有16册,是迄今一个最权威的丹麦文版本。丹麦文字的拼法和写法在本世纪进行了一些“现代化”的改革,但这个全集仍按照安徒生创作这些童话和故事创作时的手稿排版,缀字没有“现代化”,为的是保存原样。所以这个版本同时也是一个“学院派”的版本,可供安徒生研究者研究安徒生时参考。当然,这种文字学上的特点,在我的译文中看不出来。 20世纪80年代我曾再度多次去哥本哈根,并多次访问了那里的丹麦皇家图书馆。在安徒生的一些手稿和信件中我发现了两个小故事,迄今世界各国的“安徒生童话全集”都不曾收进去过。我现在把它们译出来,加进这个新编的全集。因为它们过去没有发表过,所以也就没有发表年代。它们是:《穷女人和她的小金丝鸟》和《乌兰纽斯》。 在每篇童话或故事后面,我写了一点有关作品的写作和出版的背景,以及我个人对有关作品的粗浅体会——说不上是解释,只能说是“见仁见智”的理解。我引了有关作品的个别语句来作为我的“体会”的依据。我这样做的目的是为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安徒生有关作品的特点及其创作意图,同时也给儿童文学作家及儿童文学研究者提供一些参考。安徒生的童话虽然表面上是“为孩子们讲的故事”,但实际上也都适合成年人和老年人阅读。我的这些“体会”自然也可以为他们作参考。 后记 《安徒生童话的翻译》 我最初接触到安徒生童话,是在20世纪30年代初学习英文的时候。那时学英文是用英国出版的课本,里面选有安徒生的童话。我记得那时给我印象最深的一篇是《野天鹅》,童话中的主人公艾丽莎,为了救助她几位被巫婆皇后坑害了的哥哥所表现出的决心、毅力和勇气,深深地感动了我。后来我在世界语中又读到了更多的安徒生童话。原来世界语的创造者柴门霍夫,为了使他的语言成为文学语言,从而奠定它的牢固基础,亲自译了许多世界名著,其中包括从德文转译的当时他所能搜集到的安徒生童话。《海的女儿》这篇故事,更触动了我的心,我一直忘不了“小人鱼”的生动形象和她在爱情上所遭到的悲惨结局。 抗战期间,我生活倥偬,再也没有机会、也没有心情读这些作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我在英国战时宣传部工作,向英国人民宣传中国的抗战事迹,以配合英国准备开辟欧陆第二战场的国内动员。大战结束后我去剑桥大学英王学院研究西方文学,生活变得意外地安静起来。在这情况下,我又不时翻阅起安徒生的童话来——特别是在夜间感到疲劳的时候。我一进入童话人物的生活和感情中去,我的感情也就立时活跃起来了。由此安徒生的国家和人民也引起了我的兴趣。1946年以后,战时一度消沉了的剑桥大学又变得生气勃勃。许多服兵役的大学生又回到了学校,外国留学生和学者也不少。我在他们中间结识了一些北欧的知识分子,他们在寒暑假期间常常邀请我去他们的国家度假。从1947年开始,几乎每个寒暑假我都去瑞典或丹麦,住在他们的家中。丹麦我去的次数最多,有两个家庭几乎把我看做是他们中的成员——1988年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授予我“丹麦国旗勋章”时,我又应丹麦文化部的邀请同老伴访问了丹麦三个星期。 当年住在丹麦,自然要看每天的丹麦报纸。我得学丹麦文——为了同一目的我也学了瑞典文。逐渐我也通过丹麦文读了一些安徒生的童话。我发现过去通过英文或法文所读的那些童话,不少与原作大相径庭。首先,那些译者可能为了适应本国图书市场的需要,常常在译文中作些删节或改写,有的改写对原作的损害——甚至歪曲——相当严重。至于原作中的浓厚诗情和幽默以及简洁、朴素的文体,那些译文几乎完全没有表达出来。很明显,有些译者只是把这些童话当作有趣的儿童故事,而未意识到这些作品是诗,是充满了哲理、人道主义精神和爱的伟大的文学名著。于是我便感到手痒,想把这些作品根据我自己的理解,直接从丹麦文译成中文,我在剑桥,空闲时候就开始做这件工作。 翻译本身是一种语言的训练,是对作品及其作者深入理解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痛苦,也有愉快。如何把一种语言转化成为另一种语言,而又使原作的思想、感情、风格,甚至行文的节奏,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是一项极为艰苦的工作。但这项工作完成后,心情上总是无例外地感到一阵轻松,因为许多难点克服了。我当然没有什么翻译计划,只是在有空时把我最欣赏的作品译出来。 在欧洲住了一段相当长的时间以后,特别是在那宁静的大学城剑桥一口气住了五年以后,我的视野、感觉、甚至心态,也就慢慢适应了那里的气氛——大概也不得不如此。回到国内以后,遍地都是人,城市不论大小,总是熙熙攘攘,热闹非凡。这使我联想到,我们的下一代其数目自然也是庞大无比。这又使我联想到我在西欧所见到的情景,那里每逢圣诞节,所有的书店,不论大小,总要摆出许多丰富多彩的儿童读物,供成年人选购,赠送给他们的儿童作为礼物。伦敦《泰晤士报》的文学增刊,每个季度还要出一期儿童读物专号,评介新出的儿童书籍。那专号一般约有20万字的篇幅,这也说明他们所出版的儿童读物之多。儿童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未来,对他们的成长和培育的重视,应该说是天经地义的事。 但是在我们中间,情况却不尽如此。我们当然也重视儿童,但往往只是为了“传宗接代”和“养儿防老,积谷防饥”。过去儿童发蒙不久,能认识几个字,就得背诵《四书》、《五经》——我小时候在私塾所受的教育就是如此。至于我们现在所理解的“儿童文学”,即民间故事、神话、童话和科学幻想故事等,那时被认为是离经叛道的东西,都在禁止之列。中国本来有很丰富的、由民间创造的儿童文学,但没有出现像德国格林兄弟那样的学者和像法国贝洛尔那样的作家,把它们记载下来或再创造。我们的那些民间故事和童话,大都失传了。 我们现在开始从新的角度重视对儿童的培养,有了专业的儿童书籍出版社和儿童文学作家,出版了大量儿童文学读物,但数量和品种还远远不能满足需要。由于我们没有太多厚实的儿童文学传统和遗产,我们的作家也就有一定的局限性,有提高自己的素养和借鉴外国优秀儿童文学的必要。由此我自然就想起了安徒生,他的童话是世界优秀的儿童文学遗产之一,我们没有理由不向他借鉴。把他的全部童话移植过来,以丰富我们的儿童文学读物、并为我们的儿童文学作家提供一份重要的参考,也成为必要。我就是这样决定有计划地把他的全部童话作品译完,在我国分册出版。 这些分册很快就在少年儿童和成年人中得到广泛的欢迎。许多儿童文学作家也认真研读,并且鼓励我不断改进译文质量。我开始意识到作为译者的责任重大,在分册出齐后,我决心把译文从头到尾仔细修订,事实上等于是重译,最后汇集成为全集,补进过去不曾发表过的新发现的篇章,并且在每篇作品的篇后加上简洁的评注。 翻译是一种“再创造”。既然如此,就不能只限于对原手稿、写作背景和作者生平的考据和推敲,从而在文字上“精确”地表现出原作字面上的意义,那只是把一种文字机械地移植到另一种文字的生硬过程——过去所谓的“直译”大概就是如此吧。也许对数学论文和机械说明书人们可以这样做,但即使这样做,也还得具有严复所提出的翻译三个标准中的两个标准,即“信”和“达”。文学翻译则还必须满足第三个条件:“雅”。但这三个标准也还不过是“文字”的标准,我想还应该加一个“文学”的标准。安徒生是诗人、哲学家、民主主义者,他的童话作品,也像世界许多其他的名著一样,也是诗、哲学和政治思想的结晶,虽然这些作品是“为讲给孩子们听”而写的——其实青年人、中年人和老年人都喜欢读,特别是老年人,生活阅历深,最能从中体会出“人生的真谛”。但对这种“真谛”的实质,并非人人都是“英雄所见略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体会和理解。其所以“不同”,也就是各人的生活经历、文化水准和政治及哲学素养的差异。我对安徒生童话的理解,就是我在各方面的“素养”的一种表现。我的译文的所谓“风格”就为我的这种理解所制约,因此这里面有很大的个人主观成分。尽管我在翻译时逐字逐句紧抠原意,但当我把它们转变成为中文的“文章”时,我个人的“文字风格”就发生作用了。我所选择的词汇及通过它们我所希望产生的联想和所掀起的感情冲动,就带有很深的个人色彩——所谓“文如其人”,在这里也露出了它的马脚。但有一点认识我是坚持的,即安徒生的童话是诗,因此我希望我的译文也能具有“诗”的效果——是否达到了这个愿望,那当然只能由读者去判断了。 在安徒生以前,大多数作家所写的童话基本上都是民间故事的复述,如上述的格林兄弟和贝洛尔就是这样。安徒生早期有极少数的童话,也带有民间故事的痕迹,如《打火匣》,但他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作品都是从实际生活中汲取素材,再注入他个人的想象和哲学观点——也可以说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产物。这就大大地开拓了童话创作的领域,把这种创作提高到与其他文学创作同样的深度和广度,使童话也成为文学中的一个同样重要的品种。 安徒生童话在世界上有各种文字的译本,在有些文字中还出现了好几种、甚至几十种不同的译本。基于前面说过的有关翻译的一些因素,有的译本站住了,流传下来;有的译本经过时间的考验已经自动消亡。新的翻译总在不断地出现。但有些译文,如果他们真的具有独特的优点,也可以作为一定历史时期或一个文学时代的成就而永垂不朽,成为世界文学名著。我的这种译文当然也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将来也许会被时间所淘汰。不过在目前,根据哥本哈根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汉学家埃格罗教授在“丹麦、挪威、瑞典东方学会”出版的《东方世界》上所写的有关我的中译本的评论认为,这个译本可以与美国让·赫尔舒特的译本并列,是“当今世界上的两个最好的译本”。正因为如此,丹麦的跨国公司宝隆洋行特从中文的全集中选出一本《安徒生童话选>于1979年出版(以后又陆续重版过),作为非卖品,赠给与该公司有联系的海外华文机构和读者。安徒生博物馆附属的弗伦斯德出版社也与哥本哈根的汉斯·莱泽尔出版社从中译文中选出一本《安徒生童话选>,联合在丹麦出版。丹麦当然不会有多少读者购买这样一个中文选本,但作为文献,安徒生博物馆还是认为有必要在丹麦出版这样一本书。这是一种重视严肃文学翻译的友好姿态,也是对我作为一个译者的鼓励,当然我也认为这是我做完这项工作后所得的另一份奖赏。 叶君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