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1
1.1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1
1.1.1 问题提出/1
1.1.2 研究的学术价值/6
1.1.3 研究的现实意义/8
1.2 研究目的和内容/10
1.2.1 研究目的/10
1.2.2 研究内容/11
1.3 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15
1.3.1 研究方法/15
1.3.2 结构安排/17
1.4 本章小结/19
2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20
2.1 VC-E合作关系治理的理论基础/20
2.1.1 交易成本理论/20
2.1.2 资源基础理论/26
2.1.3 委托-代理理论/30
2.1.4 社会交换理论/35
2.2 VC-E合作关系问题研究/37
2.2.1 基于传统委托一代理理论研究VC-E合作关系的局限/39
2.2.2 基于组织间关系的VC-E合作关系的多元化研究/41
2.3 VC-E合作关系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49
2.4 VC投资后管理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51
2.4.1 VC投资后管理的内容/51
2.4.2 VC监控行为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55
2.4.3 VC增值行为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57
2.5 国内外研究简评/60
2.6 本章小结/63
3 VC-E合作治理机制影响因素的数理模型分析/65
3.1 VC-E合作关系的建立/65
3.1.1 VC-E合作关系建立的条件识别模型:技术能力为视角/65
3.1.2 VC-E合作关系的形成/86
3.2 VC-E合作关系治理的影响因素/99
3.2.1 VC-E合作关系治理的对象——交易成本/99
3.2.2 VC-E合作关系治理的影响因素/107
3.3 VC-E合作关系治理实现条件的分析模型/110
3.3.1 基本模型/110
3.3.2 模型均衡分析/119
3.3.3 VC-E合作关系延续的实现条件/125
3.3.4 结论/134
3.4 本章小结/135
4 VC-E合作治理机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136
4.1 VC-E合作关系治理/136
4.1.1 VC-E合作关系的契约治理(Contractual governance 1/137
4.1.2 VC-E合作关系的关系治理(Relational governanee)/141
4.2 VC-E合作治理机制的影响因素/147
4.2.1 资产专用性(Asset specificity)/147
4.2.2 不确定性(Uncertainty)/155
4.2.3 投资吸引力(Investment attraction)/160
4.2.4 文化契合度(Cultural fit)/164
4.2.5 控制变量/171
4.3 VC-E合作关系治理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172
4.3.1 数据收集/172
4.3.2 变量测度/173
4.3.3 效度和信度分析/179
4.3.4 多元回归分析/185
4.4 结果讨论/195
4.4.1 实证结果汇总/195
4.4.2 进一步讨论/196
4.5 本章小结/200
5 VC-E合作治理机制对技术创新绩效的作用:模型构建与假设提出/201
5.1 研究基础/201
5.2 理论基础/204
5.2.1 VC-E合作治理机制(VC-E cooperative governance mechanism)/204
5.2.2 投资后管理(Post—investment activities)/210
5.2.3 过程公平(Procedural justice)/217
5.2.4 冲突(Conflict)/220
5.2.5 技术创新绩效(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erformance)/222
5.3 研究假设/227
5.3.1 VC-E合作治理机制与VC投资后管理/227
5.3.2 VC投资后管理与技术创新绩效/237
5.3.3 VC-E合作治理机制与技术创新绩效/245
5.3.4 调节变量/248
5.4 本章小结/257
6 VC-E合作治理机制对技术创新绩效影响的研究方法/260
6.1 问卷设计/260
6.2 变量测度/264
6.2.1 被解释变量/264
6.2.2 解释变量/265
6.2.3 中介变量/268
6.2.4 调节变量/271
6.2.5 控制变量/274
6.3 数据收集/275
6.3.1 数据的收集/275
6.3.2 描述性统计分析/276
6.4 研究方法/278
6.5 本章小结/284
7 VC-E合作治理机制对技术创新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285
7.1 信度和效度检验/285
7.1.1 被解释变量/286
7.1.2 解释变量/287
7.1.3 中介变量/287
7.1.4 调节变量/289
7.2 相关分析/292
7.3 层级回归分析/294
7.3.1 VC-E合作治理机制对技术创新绩效关系的层级回归分析/294
7.3.2 VC投资后管理对技术创新绩效关系的调节效应检验/302
7.3.3 结果分析与讨论/306
7.3.4 小结/324
8 结论与展望/328
8.1 研究结论/328
8.2 理论创新与实践意义/336
8.2.1 理论创新/336
8.2.2 实践意义/340
8.3 研究局限与后续研究方向/347
8.3.1 研究局限/347
8.3.2 后续研究方向/349
参考文献/352
附录/383
A.企业与风险投资合作关系调查问卷/383
B.科技型创业企业访谈提纲/391
风险投资作为扶持技术创新发展的重要融资模式,日益受到学术界和企业界关注。尽管人们普遍认为风险投资家(Ven-ture Capitalist,简称VC)的投资后管理可帮助企业实现资本增值,但是学术界对于VC投资后管理与技术创新关系问题尚未形成共识,并持续争论了二十多年。有些学者认为VC投资后管理对于技术创新有显著的积极作用,其中以VC增值服务尤显突出。有些学者却认为VC投资后管理对技术创新的正向作用不明显甚至会阻碍技术创新进程。由此可知,VC投资后管理的增值过程仍是一个值得长期关注的问题。
王兰编著的这本《VC-E合作治理机制与技术创新绩效关系研究》认为,造成VC投资后管理与技术创新绩效差异性研究结论的原因是,学者们仅依赖双变量模型来诠释VC投资后管理与技术创新绩效的直接因果效应,难以获得全面和准确的认识。这种分析方法缺乏对多变量和动态性模型的考虑,最终产生VC投资后管理与技术创新绩效关系问题的分歧性研究结果。
鉴于此,《VC-E合作治理机制与技术创新绩效关系研究》首先从社会交换理论出发,根据风险投资是一种关系型投资的特点,将风险投资家(Venture Capitalist,VC)与创业企业家(EntrepreDeur,E)的关系界定为社会交易关系且两者间互动遵循的规则是互惠性与承诺。其次,借助网络治理理论,认为风险投资家与创业企业家(VC-E)合作关系的好坏取决于双方对关系的治理。由此演绎出合作关系治理的视角,将VC-E合作治理机制作为前置影响因子,重新审视VC投资后管理与技术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本书主要从三个方面创新性地展开工作:
①以交易成本理论和社会交换理论为基础,从创业企业所属投资项目的交易属性和关系属性出发,提炼出VC-E合作治理机制的影响因素,并分析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VC-E合作治理机制形成与演变的一般规律。
②以委托-代理理论、资源基础理论与社会交换理论为基础,构筑VC-E合作治理机制、VC投资后管理与技术创新绩效关系的多变量概念模型,将VC投资后管理视为VC-E合作关系的行为表现且作为中介变量,研究VC-E合作治理机制通过影响VC投资后管理进而影响技术创新绩效的作用机理与路径选择。
③调节变量的研究。基于社会交换理论,将过程公平、关系冲突和任务冲突视为调节变量引入VC-E合作治理机制、VC投资后管理与技术创新关系的概念模型,进而分析其对技术创新绩效产生的调节效应。
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和层级回归,研究发现:
①资产专用性、不确定性、投资吸引力与文化契合度是影响VC-E合作治理机制的重要因素。VC-E合作治理机制分为契约治理机制和关系治理机制,因此这些因素对它们的影响机理各不相同。资产专用性与契约治理呈正相关,与关系治理呈正相关。不确定性与契约治理呈负相关,与关系治理的相关关系不显著。投资吸引力与契约治理是负相关,与关系治理是正相关。文化契合度与契约治理呈负相关,与关系治理呈正相关。
②VC-E合作治理机制对技术创新绩效有显著的影响。契约治理对技术创新绩效的两个维度即创新能力、创新产出的影响均表现为倒“U”形非线性关系。关系治理对创新能力、创新产出的影响均是显著的正相关。
③VC投资后管理的中介效应显著。契约治理、关系治理分别通过VC投资后管理的两个维度即VC监控行为、VC增值服务对创新能力、创新产出产生显著的影响。契约治理与VC监控行为呈正相关,与VC增值服务呈倒“u”形非线性关系。VC监控行为与创新产出呈倒“U”形非线性关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是负向关系,其假设得到实证数据的部分支持。关系治理与VC监控行为呈负相关,与VC增值服务呈正相关。VC增值服务与创新能力、创新产出均呈正向关系。
④过程公平、关系冲突的调节效应显著,任务冲突的调节效应比较显著。过程公平在VC投资后管理与技术创新绩效之间起着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关系冲突在VC投资后管理与技术创新绩效之间起着显著的负向调节作用。任务冲突在VC监控行为与创新能力之间起着正向调节作用,在VC增值服务与创新能力之间起着正向调节作用,但是在VC监控行为与创新产出、VC增值服务与创新产出之间的调节作用不显著。因此需要进一步考察任务冲突对技术创新绩效的调节作用。
本研究以合作关系治理为研究视角,以科技型创业企业为数据采集对象,运用交易成本理论、资源基础理论、委托一代理理论和社会交换理论来探究VC-E合作治理机制、VC投资后管理与技术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结论显示,VC投资后管理的价值增值功能持续实现的必要条件是VC和E之间良好的合作关系,而良好合作关系来自两者之间适宜的合作治理机制。与契约治理机制相比,关系治理机制更有利于构筑VC和E之间的良好合作关系,进而促进VC投资后管理对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本研究突破已有研究偏重讨论契约治理而造成的对VC-E合作关系理解的局限,进一步完善了VC-E关系的理论框架,促使理论界和企业家更好地理解各种治理机制,以此在契约治理与关系治理之间寻求最佳平衡。本研究是对风险投资理论与创业管理理论的深化与拓展,对VC-E关系问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王兰编著的这本《VC-E合作治理机制与技术创新绩效关系研究》将VC-E合作治理机制视为VC投资后管理对技术创新绩效影响的前置因子,从其两个构成维度出发,即契约治理机制和关系治理机制,分别考察它们通过对VC投资后管理的两个构成维度即VC监控行为、VC增值服务的影响,进而影响技术创新绩效即创新能力和创新产出的作用机理与路径选择。同时为了考察外部环境对这三变量模型的影响,将过程公平、关系冲突和任务冲突作为调节变量引入此理论模型,以此比较全面地考察了VC-E合作治理机制、VC投资后管理与技术创新绩效的关系,为我国风险投资与创业企业的合作提供有价值的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