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昌照回忆录》由钱昌照编著,主要内容包括:青少年时代、在外交部的短暂工作、任国民政府秘书、教育界的周旋、投身工业建设、几件大事、离开资源委员会以后、新的工作、我所结识的几个显要人物等,本书信息丰富,“为治民国政治、工业和教育史所不可忽视的重要资料”,同时也为了解民国时期一部分名人提供了更多的侧面材料。可供相关读者阅读学习。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钱昌照回忆录/文史资料百部经典文库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钱昌照 |
出版社 | 中国文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钱昌照回忆录》由钱昌照编著,主要内容包括:青少年时代、在外交部的短暂工作、任国民政府秘书、教育界的周旋、投身工业建设、几件大事、离开资源委员会以后、新的工作、我所结识的几个显要人物等,本书信息丰富,“为治民国政治、工业和教育史所不可忽视的重要资料”,同时也为了解民国时期一部分名人提供了更多的侧面材料。可供相关读者阅读学习。 内容推荐 《钱昌照回忆录》由钱昌照编著,展现了他的一生,自青少年时代的成长、求学述起,以工作的不同阶段分别叙述了任职外交部、担任国民政府秘书、教育部工作、参加工业建设,以及建国后的新工作的经历。特别详述了国民政府主办重工业的机构——资源委员会的创办和演变内幕,与蒋介石、黄郛、宋子文等的交往,以及参与一些重大事件的经历等。《钱昌照回忆录》信息丰富,“为治民国政治、工业和教育史所不可忽视的重要资料”,同时也为了解民国时期一部分名人提供了更多的侧面材料。 目录 第一章 青少年时代 第一节 我的家庭 第二节 幼年 第三节 中学时期 第四节 出国留学 第五节 赴美、日考察 第六节 留学归国 第二章 在外交部的短暂工作 第一节 宁案 第二节 济案 第三章 任国民政府秘书 第四章 教育界的周旋 第五章 投身工业建设 第一节 国防设计委员会 第二节 抗战以前的资源委员会 第三节 抗战时期的资源委员会 第四节 抗战胜利后的资源委员会 第六章 几件大事 第一节 币制改革的经过 第二节 西安事变的前前后后 第三节 苏联之行 第四节 美加借款 第七章 离开资源委员会以后 第一节 出路何在 第二节 出国考察 第八章 返回祖国 第九章 新的工作 第一节 在中央财经委员会和计划局 第二节 在全国政协财经组 第三节 任第一届至第四届人大代表 第四节 新时期的工作 第十章 我所结识的几个显要人物 附录 在第一届政协全体会议上的发言 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届第三次会议上的发言 三门峡工程和黄河下游的防洪灌溉问题 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届第四次会议上的发言 华北平原土地盐碱化问题 海南岛经济技术开发考察报告 钱昌照生平大事记 试读章节 我1899年11月2日出生于汀苏省常熟县鹿苑镇。鹿苑镇由一个十字形的街道组成,东街较短。我家住西街口外,距离常熟县城约30华里。 常熟一称虞山,又名琴川,风景优美,有东湖和西湖。这里读书的多,在清朝,有功名的人也多,仅次于苏州,出过六个状元。从鹿苑镇到县城有水路相通,进城常坐自家的船,30华里的水程,却要花不少时间。 我的先人,曾祖父一辈,武人居多。书斋里有这样一副对联:“韬略一门,五登蕊榜;簪缨四世,六宴琼林。”说明这是个世代相传的官绅之家。 我出生的时候,正值国家由积弱而濒于危亡之际。清廷腐败,列强侵凌。我家与清末的一位著名人物翁同稣家是世交,来往较密。翁同稣被遣返原籍后,我父亲常到虞山鹁鸽峰去探望他。通过翁同稣的关系,我父亲得以和南通张謇结交,张是翁的得意门生。19世纪末,一般志士仁人对国事日非,无不痛心疾首。翁同稣当时思想比较进步。戊戌政变失败,翁因曾保荐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唐才常等人,遭到慈禧嫉恨,被遣回原籍,并由常熟县令监视其行动。 我父亲名荃琛,字召诵,进学以后即放弃举业,经常往来于上海、南京、北京之间,秉性豪爽,善与人交,挥金如土,我父亲对慈禧当权的清廷,甚为不满,认为军事、外交所以一败涂地,是由于国家贫弱,而要富国强兵,端赖振兴实业,因此在年过30以后,即热心于垦殖及工业。他和南通名人刘一山、陈楚涛订金兰之盟,共同致力于盐垦,打算开荒植棉,兴办纺织厂。 我父亲平生仗义疏财,可以举这样一个例子。1897年他在上海时,上海道抓到三个反日的台湾同胞,日本领事馆要求引渡。我父亲很同情那三个爱国志士,为了避人耳目,在妓院里约了几个朋友,其中有李平书(绅士)、施德之(医生)等,一起拼凑了10万两银子,送到上海道那里,买放了这三个台胞。三个台胞中只知一个人姓林,被放出来后,他们就登上英国船去了英国。抗战胜利后,我第一次去台湾时,听到说那位姓林的家住在台中。 1908年,我还不满9岁的时候,为了和两江总督张人俊商量盐垦事宜,父亲从上海去南京,坐的是日本商轮“大福丸”。船行经镇江,忽起大火,船长和我父亲相识,就把自己的救生圈拿出给了他。父亲拿到救生圈就往水里跳,另有几个人也跟着跳入水中,但是他的随从却没有和他一起跳。后来在镇江江边沙滩上找到我父亲和另外两个无名氏的尸首。家中一连接到由上海、南京和镇江发来的三封告知父亲不幸遇难的电报,记得当时我正在书院读书,消息传来后家人匆忙把我接回家中。我刚一进门,就听到一片哭声,才知道父亲已不幸去世(享年43岁)。 父亲突然逝世,家庭经济大成问题。我家那时的家境并不富裕,常要借债。父亲的脾气是,借钱给人从来不要借据,可是借人家的钱一定出借据,而且每借必还。父亲逝世后,所欠的债由母亲变卖田产陆续偿还。以后伯叔等六人分了家,我们这一房经济困难,所有费用全靠变卖田产维持。当我从英国自费留学回来时,田产已变卖殆尽。 我母亲是清末文学家、思想家、诗人龚自珍之孙女,龚家与翁同稣家也是世交。龚自珍字定庵,浙江省仁和县人。龚定庵的次子名陶字念匏,做过金山知县。我母亲是龚陶的独女,由翁家与曾任贵州巡抚的庞鸿书家介绍,和我父亲结了婚。 关于龚自珍,我想补充几句。毛泽东在《介绍一个合作社》一文中,曾引用龚写的一首祭神诗,使这首诗在大陆广为流传,即:“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我对龚自珍的诗文也特别爱好,曾经写过这样一首七言绝句,诗题“别好”:“江山代有才人出,胸次风云笔底驰;文艺生平两别好,石涛图画定庵诗。”《龚自珍全集》,时常放在我的案头,每年出外度假,也是随身携带。近年更访得一幅龚的手迹,挂在客厅正中。1988年去杭州,恰值杭州市园林局请我共同确定龚定庵住在杭州的旧址。经与当地老住户交谈得知,目前尚存的一套清末旧宅并非龚所有,但确系龚宅左近,因此辟为龚定庵纪念馆,我为纪念馆题了字。 P2-4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