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晚报会客厅精选/姑苏晚报文化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刘文洪//詹刚
出版社 古吴轩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我和余秋雨先生

晚报会客厅:就个人来说,我更喜欢的是你与韩少功、莫言等的对话,那套书对苏大出版社都是很有益的推介和提升。因为我也主持了本报两年多的一个“口述人生”,对话的过程很好,似乎一条活泼泼的鱼在手中扭动,那是兴奋和灵动的。

王尧:我们应当感同身受。对话是一种特别的方式,有现场感和创造力。彼此会在对话中激活思维,留下思想的素材。比起那些纯学术的论著,对话体可读性强,容易对读者产生影响。

晚报会客厅:王蒙等的口才好,而贾平凹有些内秀和木讷,这会影响对话的质量吗?

王尧:据我所知,不受影响。对这些大家而言,怎样说话都是一种魅力。对话体本来就要求有不同的说话方式。当然,一个作家如果不太善于表达,可能对话的时间长些,整理起来慢些。

晚报会客厅:还有一个问题。我知道将一个作家与另一个作家比较有些犯忌,但作为读者,还是往往不自觉地要做的。我觉得你与余秋雨有相近的地方,你自己认为呢?

王尧:我没想到你有这个问题,应该不是个问题。如果非要说点话,我想,我和余秋雨先生都是一个有文化关怀的人,有怀抱文章传统的人,这是多数中国人文知识分子的特征。毫无疑问,我无法和余秋雨先生比,尽管不少人对余先生有非议,但就成就而言,许多人和我一样,面对余先生,难以望其项背。

晚报会客厅:“论文散文做”值得提倡吗?

王尧:在现在的学术体制内,论文和散文是两种不同的文体。在以往中国的传统中,分得没有这么清楚。论文当散文做,可能做不起来。但是,论文,特别是人文学科的论文,我觉得还是没有必要排斥作者的情怀的,而且也不应当丢失文字的魅力,在这个意思上说,散文对论文有借鉴意义。我一直赞成一个学者的研究应当融入自己的信仰、操守、人格和情怀。

血管里流淌着80年代的血

晚报会客厅:很喜欢你的《错落的时空》,我觉得苏州读者读来一定亲切且获益匪浅。光是目录就诱人。如:《“苏州”离我们多远》、《如何文化,怎样苦旅》,看了目录就急切想翻书。

王尧:谢谢你的理解与鼓励。这是一本学术随笔集,不是很显眼,但我自己还是比较看重这本书的。我试图把学术和文章合一。这本书很杂,或长或短,但多数是短文章。有点像你前面说的“论文散文做”吧。现在自己回头看,觉得短文章要写好真的很难。我不怎么给朋友送书,有时没有办法了,我就送这本书给朋友。

晚报会客厅:能否说说你目前的写作计划。

王尧:最近有本新书,《一个人的八十年代》,是本长篇散文,我用了一种个人化的方式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文汇读书周报》记者访问我时,我说“我的血管里流淌着80年代的血”。我—直在写一部长篇小说,但总没有时间静心完成。牛年对我来说,一件大事就是完成这部小说。我公开这样说了,是想给自己压力。当然,我的主要精力还是在文学史研究方面。

晚报会客厅:牛年要完成长篇小说,实在是雄心勃勃。而且在我们这里率先透露,给自己加压,不会—不留心写成了另一部《围城》吧?

王尧:中国不会有第二部《围城》了。圈子里的朋友都知道我在写这部长篇小说,已经有了_一段时间。我一直想用虚构的方式表达我对世界和人性的另外一种看法,说实在话,我觉得自己在现实中是拘谨的,一旦进入小说写作,我获得了自由自在的感觉。因为小说尚未发表,我很难具体说这个还在胎中的婴儿。

晚报会客厅:你现在做硕导博导,回首你自己攻硕攻博的历史,也相隔时间不久。知道你是范培松教授的高足,想听听你对自己导师的评价,可以吗?他对你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王尧:大学毕业那年,开始报送研究生,我本来也有机会,领导找我,说就不要申请了,学校需要思想政治工作者。我在《一个人的八十年代》中讲述了这个经历。我是1998年底博士毕业的,十年了,范培松教授是我读硕士、博士学位时的导师。大学期间我就追随范老师,开始做学术是以散文研究为主的,很大程度上受了老师的影响。范老师对散文史研究的贡献为学界公认,对苏州文化建设也起了重要作用。他又是学者中少有的性情中人。导师对学生的影响主要是人格与治学方法。我们师生的历史近三十年,可以说是多年师生成朋友。

晚报会客厅:学者作家的角色之余,你丈夫和父亲的角色是怎么演的?估计读者也很感兴趣,请你能将家事亮出来晒晒。

王尧:我接受过许多采访,但没有回答过私人I生的问题。我曾经写过一篇散文说自己如何陪太太做衣服,我特别敬重的一位长辈看了以后,说我这个年纪还没到写这类散文的时候。女儿在国外读书,我们几乎每天用MsN联系。我是一个很宠爱女儿的父亲,好在没有宠坏。她没有出国之前,我如果回家晚了’进门后第一件事情就是进女儿房间说几句话。如上街,我基本上是买书或者陪女儿挑衣服什么的。我—直很尊重女儿对事物的看法,包括她自己对未来的选择。不久前,女儿在博客上写了我,看过以后我流泪了0女儿的成长,让我兴奋,也让我看到了我们这一代人的局限。

晚报会客厅:你对《姑苏晚报》有什么建议吗?

王尧:我一直很有兴趣读这份报纸。前几年有朋友给我送了这份报纸,今年朋友忘记了,我以为仍会赠送就没有去订阅。年初开信箱才发现没有了这份报纸。因此,我建议,你们还是送我一份《姑苏晚报》。P4-6

目录

触摸苏州的文脉——序《姑苏晚报文化丛书》

王尧:脱去文化的外套,剩下的是

钱缨:见到一个“昆”字,就要看个究竟

叶永烈:当代人写当代史

邢晏芝:把评弹唱进首届春晚

王宗仁:前世是“藏羚羊的外公”

范培松:我的父母都是文盲,但他们是了不起的教育家

荆歌:与苏童、余华比,就缺一个张艺谋?

朱文颖:我喜欢旗袍,但我不是张爱玲

朱永新:新教育不是我一个人做的

苏童:把喜年生活视为写作的最大秘密

赵丽宏:我愿意做一块礁石

李敬泽:作家不要“装嫩”

范伯群:让周瘦鹃们堂堂正正进入文学史

李辉:做一个尽责的历史叙述者

梁晓声:我不仅是个作家

徐刚毅:读不完的苏州 道不尽的古城

华人德:挚爱一生在笔端

周矩敏:散淡人生一路追寻

刘振夏:我以我手绘我心

柳袁照:在“最中国”的学校做校长

朱栋霖:五四九十年再回首

张昕:我是理想实现主义者

汪长根:弘扬苏州的文化本色

范小天:一个玩影视的苏州男人

序言

触摸苏州的文脉

——序《姑苏晚报文化丛书》

刘文洪

苏州这棵大树的根系特别发达。我们看得到的小桥流水、温山软水以及高速公路、高楼大厦,不过是她的如盖绿荫。她的根系则有着两千五百年琥珀般的凝聚和无数曲曲折折的人文故事。这些,需要我们在泛黄的线装书里搜寻,需要我们在风化的城砖里辨析,更多的还需要我们用心灵去倾听和感受。这些根系如同这棵大树地上部分的倒影,她在地下的深度,将决定这棵大树的高度。这座城市幽深而道劲的文脉,恰是这座城市可以以两千五百的高龄依然鲜活如昨的重要因素。

从这个角度来说,生活在苏州这座城市里的人特别幸运,因为先辈人文的光芒给我们以足够的养分,久而久之,历代苏州人都和自己的城市一样,有一种特别的气质。同样的道理,生长在这座城市里的报纸亦幸运有加,因为循着苏州文脉的走向,就可得到源源不断的素材,就会形成独有的风格,形成符合城市特质的品牌。作为苏州人自己的晚报,《姑苏晚报》始终秉承这一理念,持之以恒开掘文化的富矿’在制造具有文化气息的精神食粮的同时,也使自身文气沛然。

就像一个人有没有文化,不是以会背诵几首唐诗宋词为标准一样,一张报纸有没有文化,也不是以刊发了几多散文为参数。诗歌散文是文化的一种形式,《姑苏晚报》从第一天起就有《怡园》副刊。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姑苏晚报》具有一种开阔的大文化的视野,注重整体宏观把握苏州特有的文脉,对读者形成有深度、有规模的供给,尤其是近几年策划的“阊门寻根”“李根源与小王山”等活动以及开设的《晚报会客厅》栏目,超越了一般概念的风花雪月,更多的是对历史文脉的梳理、诠释和领悟。如今结集出版的这套丛书,还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尚有多组仍在进行之中,更有一些是正在酝酿的胸中沟壑;这充分体现了晚报人的追求,也给了读者更多的期待,给了关注苏州的人们几许安慰。

这套丛书的专题性、专栏性很强,甚至某些题材只有一部分读者感兴趣,并非文化普及的大众读物。这可以理解为其弊,但我更愿意将其理解为一种前瞻意识,是对苏州文脉宏观把握前提下的理性开掘。当今社会,浮躁是生活节奏加快的伴生物,而浮躁恰是文化的大忌。诸多文化快餐,不仅无益身心,甚至还不啻是对文化的糟蹋。如何保持一份淡定与从容,对报人来说,应该是一个不小的考验。作者之所以青灯黄卷码下如许文字,不仅是为了引领舆情的责任,更是对历史的一种尊重。做一点快餐和点心,亦是果腹之需,但更有意义和价值的应该是对历史文脉的传承和弘扬,应该是留下历史印记的文化大餐。顺着这一思路,我们完全可以对苏州历史演进过程中形成的生活方式、人文风物纵向切入,条分缕析,形成较为完整的系列,让现代人真切触摸到历史的脉动和岁月的余温。比如,光是城门,苏州除了阊门还有盘门、葑门、娄门等几多弟兄,那些在与不在的门洞里藏着多少如风随行的往昔。

文脉是城市的根和灵魂,是城市记忆的延续。随着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城市的形象可能日渐趋同,但文脉是城市彼此区分的重要标志,让不同地域的城市大放异彩。现代化不应以切断历史为代价,越是现代,越是现代化发展到一定的境界,就越会理解城市文脉是多么可贵,是多么值得呵护与坚守。

对报纸的特征有两句质朴的归纳:“秀才人情纸半张,力举千钧百万兵。”也就是说,你可以把报纸看得无足轻重,也可以认识到其无穷的影响力。我对两句话的理解兼而有之,既深知保护传承历史文脉是个系统工程,一张报纸难敌推土机的威力,同时我也坚信,舆论日积月累滴水穿石般的柔韧终能消弭些许现代人的浮躁与狂野。  尊重历史文化不是古而不化,也不是僵硬地维护自然的衰败,不是在线装书的腐气里盲目陶醉。在这方面,苏州是个成功的典范,古韵今风就是苏州人睿智的集中体现。我们恰是在对历史文脉增进了解、理解的过程中,更增一份对历史文脉的热爱与敬畏。当我翻阅这套丛书的时候,不禁感到一阵悸动,仿佛先人穿越而来,而我们的这些文字不是也要穿越未来么?

至少此刻,我们穿越人潮。

(作者系苏州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

内容推荐

这本《晚报会客厅精选》由刘文洪、詹刚主编,刘放、李婷、沈渊著,是一个注重热门人物话题的文化访谈专版,每周约请一位专家学者、文化名人以特别访谈、深度对话的方式,传播智者之声传达智性之见。《晚报会客厅精选》收录了叶永烈谈名人要人的采访心得,苏童谈获奖作品的里里外外,雷抒雁、高洪波谈新诗的长短、钱缨谈自己对昆曲一往情深……议论风生。启人深思。

编辑推荐

这本《晚报会客厅精选》由刘文洪、詹刚主编,刘放、李婷、沈渊著。本书是明星与读者之间沟通的一座桥梁,敞开心扉,议论风生,启人深思。

本书收入了“晚报会客厅”对王尧、邢晏芝、王宗仁、朱永新、苏童、赵丽宏、梁晓声、徐刚毅等名人的访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18:5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