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余秋雨先生
晚报会客厅:就个人来说,我更喜欢的是你与韩少功、莫言等的对话,那套书对苏大出版社都是很有益的推介和提升。因为我也主持了本报两年多的一个“口述人生”,对话的过程很好,似乎一条活泼泼的鱼在手中扭动,那是兴奋和灵动的。
王尧:我们应当感同身受。对话是一种特别的方式,有现场感和创造力。彼此会在对话中激活思维,留下思想的素材。比起那些纯学术的论著,对话体可读性强,容易对读者产生影响。
晚报会客厅:王蒙等的口才好,而贾平凹有些内秀和木讷,这会影响对话的质量吗?
王尧:据我所知,不受影响。对这些大家而言,怎样说话都是一种魅力。对话体本来就要求有不同的说话方式。当然,一个作家如果不太善于表达,可能对话的时间长些,整理起来慢些。
晚报会客厅:还有一个问题。我知道将一个作家与另一个作家比较有些犯忌,但作为读者,还是往往不自觉地要做的。我觉得你与余秋雨有相近的地方,你自己认为呢?
王尧:我没想到你有这个问题,应该不是个问题。如果非要说点话,我想,我和余秋雨先生都是一个有文化关怀的人,有怀抱文章传统的人,这是多数中国人文知识分子的特征。毫无疑问,我无法和余秋雨先生比,尽管不少人对余先生有非议,但就成就而言,许多人和我一样,面对余先生,难以望其项背。
晚报会客厅:“论文散文做”值得提倡吗?
王尧:在现在的学术体制内,论文和散文是两种不同的文体。在以往中国的传统中,分得没有这么清楚。论文当散文做,可能做不起来。但是,论文,特别是人文学科的论文,我觉得还是没有必要排斥作者的情怀的,而且也不应当丢失文字的魅力,在这个意思上说,散文对论文有借鉴意义。我一直赞成一个学者的研究应当融入自己的信仰、操守、人格和情怀。
血管里流淌着80年代的血
晚报会客厅:很喜欢你的《错落的时空》,我觉得苏州读者读来一定亲切且获益匪浅。光是目录就诱人。如:《“苏州”离我们多远》、《如何文化,怎样苦旅》,看了目录就急切想翻书。
王尧:谢谢你的理解与鼓励。这是一本学术随笔集,不是很显眼,但我自己还是比较看重这本书的。我试图把学术和文章合一。这本书很杂,或长或短,但多数是短文章。有点像你前面说的“论文散文做”吧。现在自己回头看,觉得短文章要写好真的很难。我不怎么给朋友送书,有时没有办法了,我就送这本书给朋友。
晚报会客厅:能否说说你目前的写作计划。
王尧:最近有本新书,《一个人的八十年代》,是本长篇散文,我用了一种个人化的方式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文汇读书周报》记者访问我时,我说“我的血管里流淌着80年代的血”。我—直在写一部长篇小说,但总没有时间静心完成。牛年对我来说,一件大事就是完成这部小说。我公开这样说了,是想给自己压力。当然,我的主要精力还是在文学史研究方面。
晚报会客厅:牛年要完成长篇小说,实在是雄心勃勃。而且在我们这里率先透露,给自己加压,不会—不留心写成了另一部《围城》吧?
王尧:中国不会有第二部《围城》了。圈子里的朋友都知道我在写这部长篇小说,已经有了_一段时间。我一直想用虚构的方式表达我对世界和人性的另外一种看法,说实在话,我觉得自己在现实中是拘谨的,一旦进入小说写作,我获得了自由自在的感觉。因为小说尚未发表,我很难具体说这个还在胎中的婴儿。
晚报会客厅:你现在做硕导博导,回首你自己攻硕攻博的历史,也相隔时间不久。知道你是范培松教授的高足,想听听你对自己导师的评价,可以吗?他对你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王尧:大学毕业那年,开始报送研究生,我本来也有机会,领导找我,说就不要申请了,学校需要思想政治工作者。我在《一个人的八十年代》中讲述了这个经历。我是1998年底博士毕业的,十年了,范培松教授是我读硕士、博士学位时的导师。大学期间我就追随范老师,开始做学术是以散文研究为主的,很大程度上受了老师的影响。范老师对散文史研究的贡献为学界公认,对苏州文化建设也起了重要作用。他又是学者中少有的性情中人。导师对学生的影响主要是人格与治学方法。我们师生的历史近三十年,可以说是多年师生成朋友。
晚报会客厅:学者作家的角色之余,你丈夫和父亲的角色是怎么演的?估计读者也很感兴趣,请你能将家事亮出来晒晒。
王尧:我接受过许多采访,但没有回答过私人I生的问题。我曾经写过一篇散文说自己如何陪太太做衣服,我特别敬重的一位长辈看了以后,说我这个年纪还没到写这类散文的时候。女儿在国外读书,我们几乎每天用MsN联系。我是一个很宠爱女儿的父亲,好在没有宠坏。她没有出国之前,我如果回家晚了’进门后第一件事情就是进女儿房间说几句话。如上街,我基本上是买书或者陪女儿挑衣服什么的。我—直很尊重女儿对事物的看法,包括她自己对未来的选择。不久前,女儿在博客上写了我,看过以后我流泪了0女儿的成长,让我兴奋,也让我看到了我们这一代人的局限。
晚报会客厅:你对《姑苏晚报》有什么建议吗?
王尧:我一直很有兴趣读这份报纸。前几年有朋友给我送了这份报纸,今年朋友忘记了,我以为仍会赠送就没有去订阅。年初开信箱才发现没有了这份报纸。因此,我建议,你们还是送我一份《姑苏晚报》。P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