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走进中山陵(记忆故事解密)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刘波//任青//任桐
出版社 凤凰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南京中山陵,一代伟人孙中山先生的长眠之地,全球华人共同景仰的地方。

本书以生动的事实,再现中山先生奉安南京的珍贵历史画面,讲述中山先生奉安南京鲜为人知的动人故事,突显今日南京中山陵园的迷人风采。

内容推荐

南京金陵之声广播电台于1986年11月12日,即中山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日正式播音,20余年来致力于弘扬中山先生思想、推动海峡两岸和平与进步。适逢中山先生奉安南京80年,金陵之声于2009年初发起采制大型系列报道《走进中山陵》,报道采制用时三月,以生动的事实,再现中山先生奉安南京的珍贵历史画面,讲述中山先生奉安南京鲜为人知的动人故事,突显今日南京中山陵园的迷人风采。约60集在金陵之声广播电台播出。

本书乃这一大型系列报道转化而成。

目录

特稿——永远的孙中山

孙中山小传

孙中山四次台湾行

文脉南京与中山陵

中山伟陵

孙中山铜像的故事

从“乡愁”到“再登中山陵”

中山陵感怀

初拜中山陵

回望——孙中山奉安前后

孙中山北上

孙中山的三个遗嘱

暂厝香山

北上迎榇

移灵公祭

奉安盛况

寄托哀思:奉安大典的纪念品

解密——南京中山陵之谜

孙中山为何要安葬在南京

奉安日期缘何一改再改

孙中山遗体改殓易棺之谜

孙巾山遗体今安在

迎榇路线是如何确定的

吕彦直的名字永远刻在中山陵

费尽艰辛建成伟陵

博爱中山 天下为公

中山陵的墓道与石阶

孙巾山的墓室

孙中山大理石坐像、卧像

中山陵主体建筑色彩为何选择宝蓝色

中山陵的音乐台

中山植物园的由来

藏经楼藏的是佛经吗

光化亭:珍贵的建筑艺术品

伴伟人同眠于紫金山麓的名人

追思——名人与南京中山陵

宋庆龄:追随中山 承志中山

宋庆龄:缘何不葬在南京中山陵

蒋介石:主持奉安大典

蒋介石:建别墅选墓地

汪精卫:从反清斗士到民族罪人

汪精卫:缘何不能死得其所

孙科:奉荫而仕

冯玉祥:碑廊寄情

谭延间:南京中山陵碑文书写者

傅焕光:中山陵园绿化设计师

戴季陶:孝经鼎的秘密

于右任:当代草圣

邓演达:中国农工民主党的创始人

连战:中山美陵

吴伯雄:天下为公人民最大

宋楚瑜:富强尚未完成两岸仍需努力

人物——孙中山与友人

孙中山与孙眉:倾情手足守望相助

孙中山与蒋渭水:遥相呼应推行主义

孙中山与黄兴:真诚可感金石光辉可照日月

孙中山与邵力子:弘扬主义矢志不渝

孙中山与范鸿仙:一支神笔胜十万师

孙中山与赵凤昌、杨杏佛:与一代伟人结下的两代情缘

孙中山与朱庆澜:亦师亦友共赴时艰

孙中山与陈去病:十年袍泽患难同尝

孙中山与李大钊:近代中国革命的两位巨星

孙中山与瞿秋白:超越时代的革命情谊

孙中山与宫崎寅藏:风雨同舟推心置腹

叙事——南京中山陵风雨八十年

拱卫伟陵十春秋

国共两军同护中山陵

打造世界级的旅游景区

将南京中山陵完好无损地传给子孙

两岸同胞共同的向往之地

南京孙中山纪念馆:海内外交流交往的重要平台

让爱国主义精神播撒四方

与伟人心灵沟通的窗口

名扬四海的旅游名片

后记

试读章节

拱卫伟陵十春秋

张猛,字国森,越南归侨,1920年来到孙中山身边,担任孙中山警卫团机关枪连长,后因保护孙中山夫妇有功,被委任为“大元帅府副官”。

张猛时刻护卫在孙中山身边,执行着孙中山一系列革命使命:北去梧州代表大元帅委任莫雄为中央直辖第一旅旅长,西去联络滇军将领张开儒、贵州将领刘玉山,组成联军东下,打垮叛军陈炯明;又乔装赴香港,折返上海、福建劳军,赴越南筹款……为孙中山的革命事业尽职尽力。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不幸逝世。张猛离开元帅府,在北伐军第六军任四十九团团长。该团作为北伐军先头部队率先占领雨花台,攻克南京。

抗战胜利后,张猛离开军界,去了台湾,与台北中坜中学任教务主任的潘景晴女士相识,并在当时的台湾省教育厅长谢东闵夫妇撮合和主持下,结为伉俪。

1949年后,张猛夫妇返回大陆。当时的南京百废待兴,中山陵一片荒凉,张猛无限感叹,当即给北京的李济深先生写信反映情况。李济深回信说:“诚如所言,已向共方谈及,甚为注意。”同时他委托张猛全权处理他在南京鼓楼附近的私宅事务,并希望他留在中山陵园工作。尽管此时张猛已是年近花甲,仍接受了中山陵园拱卫组副组长的职务,组长是孙中山原卫士范良先生。

从1951年到1961年,张猛在中山陵园度过了10个春秋,妻子潘景晴在南京张府园的24中任教。1961年秋,张猛才因病申请全家回广州定居。

大陆十年动乱(1966—1976)时期,张猛夫妇先后被关进“牛棚”。在这期间,张猛坚持收集整理有关孙中山和宋庆龄的资料和照片。在其妻潘景晴帮助下,开始撰写关于孙中山先生革命言行的回忆录。潘景晴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被宋庆龄基金会(中国)吸收为理事。

1981年10月9日,张猛夫妇应邀参加辛亥革命70周年纪念大会,这时张猛已是88岁高龄的老人了,这天,他走进人民大会堂湖南厅,见到了阔别多年的叶剑英元帅,叶剑英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几十年沧桑岁月,千言万语无从说起,叶帅只是频频点头,双手紧握张猛的手。接着,邓小平也微笑着紧握张猛的手。首长接见后,中共中央又派出专机、专列,送他们夫妇与外宾一起参观张猛在北伐中曾经战斗过的南京、上海、桂林和梧州等地,实现了张猛多年的夙愿。  1985年7月30日,张猛在广州去世,享年91岁。

国共两军同护中山陵

80高龄的刘维才,被称做是最熟悉中山陵的人。1948年的秋天,19岁的刘维才来到南京,当上了陵园管理委员会拱卫处的一等卫士。

刘维才怎么也没想到,他这一当,就成了中山陵的“终身卫士”。虽然60多年过去了,中国经历了很多重大的政治转折,但他始终与中山陵在一起。

1949年初,孙中山的儿子孙科是当时国民政府的行政院院长,他在离开大陆前动员卫士们继续留守在中山陵,理由是:“毛泽东、周恩来对孙总理是很尊敬的,不会为难你们的。”

此言非虚。4月24日凌晨,进入南京后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得到的命令是:国民党中山陵拱卫队,改编为二连,解放军派来驻守的则为一连,共同担负保护中山陵的重任。

正如孙科所说,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们对孙中山都非常崇敬。1946年5月,周恩来到南京参加国共和谈时前来中山陵谒陵,给中山陵的卫士留下40万元钱。邓小平分别于1975年4月和1985年2月两次来中山陵谒陵。1973年4月,江泽民陪同外国友人来中山陵,胡锦涛也于1996年11月来过中山陵。

中山陵在现代中国发生翻天覆地变化时,始终安然屹立在紫金山上。而中山陵园经过南京市投入40多亿元修缮后,范围有了新的拓展,环境更加优美。

2009年,时任中国国民党主席的吴伯雄从台湾前来谒陵时,对中共南京市委书记朱善璐说:你们管理中山陵做得很好,就是我们来管,也不见得比你们做得好。

2005年,时任中国国民党主席的连战来到这里。他是在两岸分隔56年后,首次谒陵的中国国民党主席。

中国国民党在中山陵的拜谒活动,通过电视直播,给当代人以很深的印象。

连战在中山陵博爱广场上演讲说:“中山先生是今天我们两岸大家共同尊崇的前辈。在大陆,他也被尊称为革命的先行者。让我们大家一起追随革命先行者的脚步,共同来努力,奋发图强,让我们能够在21世纪真正地做一个扬眉吐气的中华民族。”

连战在中山陵博爱广场上演讲中说的这段话,成为近年来中山陵举行的各种谒陵活动的共同主题。

刘维才是这些两岸交往和谒陵活动的历史见证人,也是国共两党共同维护中山陵的历史见证人。

P189-192

后记

南京中山陵,一代伟人孙中山先生的长眠之地,全球华人共同景仰的地方。

1929年,中国国民党遵照孙中山之遗愿,奉安孙中山先生于南京中山陵。是年6月1日,举行了隆重的奉安大典。2009年6月1日,中山先生奉安南京整整80年。

岁月如梭,相较漫长之历史长河,80年不过白驹过隙。然中山先生“爱国爱民”、“天下为公”之精神,灿若星辰,永远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和平、奋斗、救中国”之呐喊,洪如惊雷,引领全球华人为中华民族之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180年来,不管物换星移,或者昨是今非,南京中山陵一直是全世界华人缅怀、追思孙中山先生的重要场所。

南京金陵之声广播电台于1986年11月12日,即中山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日正式播音,20余年来致力于弘扬中山先生思想、推动海峡两岸和平与进步。适逢中山先生奉安南京80年,金陵之声于2009年初发起采制大型系列报道《走进中山陵》,报道采制用时三月,以生动的事实,再现中山先生奉安南京的珍贵历史画面,讲述中山先生奉安南京鲜为人知的动人故事,突显今日南京中山陵园的迷人风采。约60集在金陵之声广播电台播出。

该系列报道得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湾广播的鼎力支持,主体节目全部在这一平台上获得播出。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海峡飞虹网络电台、美国洛城电台等媒体也积极响应,或播出,或全部文字配以相关图片在网络刊载,所获效果实可欣慰。

本书乃这一大型系列报道转化而成。

谨向信佳源、赵国勤、殷越、谢如璧、陈光明、陈光中、陈民、蔡子民、黄建龄、邵黎黎、范烈孙、杨小佛、朱权、陈达力、傅绍昌、王建华等文字原作者致谢!

因水平有限,难免存有错漏之处,敬请指正。

编者

2009.12.南京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7 8: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