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孝经(中国伦理第一书)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作者 (春秋)孔子
出版社 经济日报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由孔子编著、张广明和张广亮释评的这本《中国伦理第一书:孝经》是对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孝经》的释评。本书以阮元重刊宋本《十三经注疏》为底本,并参照他本对个别字词作了轻微改动。本书的重点放在解读上,用通俗化的语言对原文所包含的深邃思想做了“古为今用”的解读。

内容推荐

《孝经》以孝为中心,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伦理思想,成书于秦汉之际。《孝经》在唐代就被尊为经,南宋以后被列为《十三经》之一。它被看作是“孔子述作,垂范将来”的经典,历史上对传播人伦纲常、维护社会太平起了很大作用。对今天的人们,也不失为规范自我思想行为的准则。

本书《中国伦理第一书:孝经》是《孝经》的释评本,由张广明和张广亮释评。

《中国伦理第一书:孝经》由经济日报出版社出版发行。

目录

孝经序/1

孝经原文/1

孝经释评/9

 开宗明义章第一/10

 天子章第二/23

 诸侯章第三/29

 卿大夫章第四/35

 士章第五/41

 庶人章第六/47

 三才章第七/52

 孝治章第八/59

 圣治章第九/69

 纪孝行章第十/82

 五刑章第十一/88

 广要道章第十二/95

 广至德章第十三/103

 广扬名章第十四/113

 谏诤章第十五/118

 感应章第十六/126

 事君章第十七/136

 丧亲章第十八/144

附录:二十四孝文/155

试读章节

【原典】中於事君,终於立身。

【邢疏】中者在於出事其主;忠孝皆备,扬名荣亲,是终於立身也。

释评:要效力于国君,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

中国的孝观念在传承过程中逐渐地由对父母的孝扩大到对君王的孝(忠),这一过程就起始于《孝经》的“中於事君”这一思想。而细究起来,每一思想的产生、形成、成熟到形诸文字都是需要一个时间过程的,孝到忠的发展和完成过程也不会例外。因此,在从孝到忠的实际生发、传承和形诸文字的过程中,肯定是先有这一思想,然后才能形成《孝经》上的文字的。事实上,在古代的宗法制社会里,家就是国,国就是家,家事与国事是不分的,也是无法分开的;所以在那时由孝扩展到忠应该是很自然的事情。

但在后来的传承过程中,忠君被视作大孝这一思想被渐渐地扩大化了,到了后来,更成了至高无上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了。虽然这一思想的缺点是显而易见的,但在对于国家民族的凝聚力加强的正面作用也是毋庸置疑的。

自从忠君是大孝的思想形成之后,因忠君而死的忠贞之士的事迹就屡屡见于史书了,如刘宋晚期的袁粲父子。

在刘宋的晚期,大臣萧道成逐渐控制了朝政,他图谋代宋的野心也日益明显起来。大臣袁粲和王蕴、沈筱之、刘秉等密谋商议,决定除掉他。袁粲还打算将这一计划告诉与萧道成关系甚笃的褚渊,大家都以为不可,认为这样做太冒险。但袁粲说:“褚渊虽然和萧道成关系很好,但绝对不会容忍萧道成谋反的!”于是他就将行动的计划告诉了褚渊。

然而。褚渊最终却泄露了秘密。这导致了刘秉、王蕴、袁粲他们在建康起兵的失败。情急之下,刘秉翻城逃走了。袁粲则留下来坚决守卫石头城。袁粲对儿子袁最说:“我知道独木是支持不了大厦的,但我一定要这样做。因为作为人臣是不能不尽忠的。”

萧道成手下的人很快就翻越城墙攻了进来,儿子袁最勇敢地用身体挡在父亲的前面,结果,父子二人皆被杀害。

百姓为他父子二人举哀,编成歌谣唱道:“可怜石头城,宁为袁粲死,不作褚渊生。”赞扬袁粲死得有骨气,并鄙视褚渊的无耻行为。

其实,仔细想来。煌煌一部中国历史,讲述的就是忠奸之间的斗争史。在中国老百姓的心中更是以忠奸作为标准,将历史上的人物划为两大阵营;这也是当年曹操虽然取得了客观上的胜利并做了很多好事,但至今仍不能为众多的中国老百姓所认同的主要原因。

而儒家要求的所谓“终於立身”,即是指“忠孝皆备,扬名荣亲”。也就是按照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顺序来磨砺和修炼自己,以达到真正立足于社会的目的。

【原典】《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邢疏】大雅至厥德。夫子叙述立身行道扬名之义既毕,乃引《大雅·文王》之诗以结之。言凡为人子孙者,常念尔之先祖,常述修其功德也。

释评:《诗经·大雅·文王》篇中说过:“你能忘记你祖宗的德行吗?如果你要追念祖宗的德行,那你就得先修持你自己的德行,以继续他的德行!”

中华民族是一个特别敬重祖先的民族,《论语·学而》中就有“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这样的论述。《诗经·大雅·文王》中也有“无念尔祖,聿修厥德”这样的句子。这个句子里的“无”与“聿”都是语气助词,没有实在意义,而“厥”是代词,相当于“其”,这里指代文王。

子孙承父志、承祖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也是孝道所提倡的重要内容之一,正所谓“三年不改於父之道,可谓孝也。”南宋诗人陆游曾在《示儿诗》中说:“王师平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在诗句中陆游希望他的后人一定要继承自己的遗志。以实现国家的统一。

当然,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决定了不可能父祖的每个遗志后人们都去完成;但是,有的父母确实有未完成的事业需要儿女们去接着完成,这是儿女们不可推卸的责任。一般来说,这样的父志往往都是比较大的事情,需要儿女们接着去做的。当然也可能只是局部的事情,或者只是与个人的家庭相关的事情。然而,只要是有益于社会的,就都应该去实现。如果是狭隘的、自私的,或者是非法的“父祖之志”,那就另当别论了。

而事实上,如果真的能继承前人的遗志,守住前人的成果也真的是莫大的功德。例如西汉的相国曹参与汉惠帝就是这样的有功德之人。

曹参本是沛县的一名小吏,当年跟随刘邦起义,攻城夺地,“身被七十余创”,是一位勇猛的战将。曹参和萧何本来关系很好的,可等到萧何当上了相国,因为两人在一些具体问题上的分歧,产生了隔阂。可是萧何临死的时候,却偏偏向皇帝推荐曹参接替了相国;而曹参在山东老家一听说萧何死了,马上就叫人准备行李动身,说自己要去当相国了。

显而易见,这两个人的自知、知人之明,都是非同一般的。曹参一当上相国,便找了一些老实厚道的人当下属,把原来那些精明干练之徒全都赶走。随后就什么也不干,只是“日夜饮醇酒”,不分昼夜地喝起酒来。

其他大臣看曹参整日饮酒,太不务正业,就想劝劝他,可是刚一开口,他就强拉人家一起去喝酒,把他们灌得个不亦乐乎,什么也说不出来了。

汉惠帝看到曹参这副样子,也很不理解。然而碍于他是高帝时的功臣,又不好直接责备。

于是惠帝就把曹参的儿子找来,让他回去问父亲:“高帝刚去世不久,现在的皇帝还年轻,您当了丞相,整天喝酒不问政事,是不是嫌弃皇帝少不更事,不值得自己辅佐呢?”惠帝吩咐完曹参儿子后,又叮嘱他,不许说是他让问的。

儿子回去问曹参,可话还未问完,曹参就把儿子打了二百鞭子,发怒说:“国家大事没你说话的份儿!”

惠帝没有办法,赶忙去曹参家里,承认说是自己让问的。曹参这才免冠谢过,问惠帝道:“陛下您自己觉得自己比起高帝来如何呢?”

惠帝说:“这我哪儿敢比呢?”

曹参接着又问:“那么您看我比萧何相国怎么样?”

惠帝说:“似乎您比不上他。”

曹参这才接过来说道:“陛下之言是也。且先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

惠帝到这时才明白了曹参的良苦用心。

曹参为相三年,老百姓歌颂道:“萧何为相,顺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静,民以宁一。”

P19-22

序言

在中国有没有这样一部书?在这本书中规定了作为一个人,如何做才能正大光明地立于天地之间;如何做才能更好地为人子、为人弟、为人臣;如何做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大写的人?

有!这部书就是《孝经》。正是这部书影响了中华文化两千多年!

《孝经》是儒家最根本的经典——“儒家十三经”之一,是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出现了“五经”之说,即《诗》《书》《礼》《易》《春秋》。汉末又增加了《论语》和《孝经》,并称为“七经”。唐朝时,《春秋》分为“三传”,即《左传》《公羊传》《谷梁传》;《礼》分为“三礼”,即《周礼》《仪礼》《礼记》。这六部书再加上《易》《书》《诗》并称为“九经”,用于开科取士。到了唐文宗李昂时,在九经之外又加入了汉代已列入“经”的《论语》和《孝经》,并增补《尔雅》构成了“十二经”。南宋时,《孟子》正式成为“经”,这样就形成了封建社会具有特殊地位的“儒家十三经”。

《孝经》的作者早期传说为孔子,但是到了南宋时期,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的附会,此后多有人对此考证,并逐渐取得共识,正如清代的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的,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

在“儒家十三经”中,关于《孝经》的版本争议是比较少的。但如同儒家其他的经书一样,《孝经》一书也有今、古文两个版本,这在《汉书·艺文志》中皆有著录。

今文本《孝经》十八章,传说是秦朝“焚书坑儒”时由河间人颜芝所藏。汉惠帝以后,颜芝的儿子颜贞把它献给了河间献王刘德。根据《汉书·艺文志》中的记载:今本《孝经》由长孙氏、博士江翁、少府后仓、谏议大夫翼奉、安昌侯张禹传授,各有名家。古文本《孝经》共有二十二章,孔安国曾经为之作《传》。

由于今、古文《孝经》文字接近,差异不大,所以在汉代一并流行。据《隋书·经籍志》中的记载:“至刘向典校经籍,以颜本比古本,除其繁惑,以十八章为定。郑众、马融并为之注,又有郑氏注相传。”刘向整理的《孝经》,定为十八章,基本以今文为依据,不过也参校了古文的部分内容。

东汉时经学大师郑玄为《孝经》作注,所注的就是经过刘向整理的通行本。魏晋南北朝时期,两个版本的《孝经》及郑《注》、孔《传》都在社会上得以流行。

到了唐代,唐玄宗李隆基亲自为《孝经》作序并注解,这引发了群臣对《孝经》的极大关注。所谓皇帝注经,未必是亲自动笔,但足以说明对《孝经》的足够的重视。唐玄宗的注释以今文为主,并“颁于天下及国子学”,于是,孔《传》与郑《注》便在社会上逐渐消亡了。

到了宋真宗咸平三年(1001年),朝廷命国子监祭酒邢罱为唐玄宗的御注作疏。此注、疏都被收入到了《十三经注疏》中,从此,成为儒家经学的正统。而这个本子就是我们今天见到的通行本。

本书以阮元重刊宋本《十三经注疏》为底本,并参照他本对个别字词作了轻微改动。在具体应用时,像国内许多古籍出版单位在出版释评时所采用的手法一样,直接选取邢禺原文的疏,而舍弃了底本中的大量集注。本书的重点放在解读上,用通俗化的语言对原文所包含的深邃思想做了“古为今用”的解读。在解读过程中多有借鉴、使用前人及当代大家们研究成果之处,在此一并表示由衷的谢意。

远在宋朝就有人感慨地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事实也的确如此,中国人做人做事有责任、有担当,都与孔子宣扬的儒家文化有直接关系,而更与这部《孝经》有莫大的关联。孝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一脉相承的优良文化传统。历史上,无论社会是如何地变幻,也无论中国人民历经了多少的磨难和彷徨,孝道始终是人们所坚守的。所以,今天我们重读《孝经》,更有着深刻而广泛的现实意义。

张广明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14:5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