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宗教社会学的角度进入,在社会学研究的视野中,力图建立一种西部社会的研究框架,这个研究框架秉持汤因比对文明形态划分的理论,即宗教信仰乃是文明划分的核心线索之一,将西部中国按照基本的信仰类型划分为三个板块:西北地区——伊斯兰教信仰板块,西藏地区——藏传佛教信仰板块,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信仰板块。
在此研究框架下,本书并非一个对西部社会的综合性研究,而是一个社区形态研究,用空间、时间和社区行为特征作为结构社区的三个维度,从中揭示不同宗教信仰所秉持的宗教精神作为超越和大于物质层面的内涵在形成社区形态中所起到的影响与作用。
第一章 绪言001
腹地与边陲004
研究框架和路径009
研究范式025
资料分析030
概念、术语及相关文献回顾036
第一部分 聚落形态的空间隐喻
第二章 作为空间的背景——三种宗教信仰的空间图式059
第一节 藏传佛教的空间图式060
第二节 伊斯兰教的空间图式065
第三节 西南少数民族信仰的空间图式071
第三章 聚落环境077
第一节 聚落格局077
第二节 聚落的空间特征096
第四章 家庭中的信仰空间 102
第一节 住屋形式103
第二节 住屋中的信仰空间117
小结133
第二部分 聚落形态的时间秩序
第五章 关于时间的背景——时间图式和时间秩序 137
第一节 循环的时间图式139
第二节 以宗教祭会、节庆做节点的时间秩序145
第六章 宗教支付的时间151
第一节 人生重大阶段的宗教参与152
第二节 朝拜与节庆的时间174
第三部分 社区中的信仰和信仰中的社区
第七章 公共资源组织189
第八章 社区伦理和秩序203
第一节 宗教形成社区伦理的基础204
第二节 宗教调整社区秩序216
第九章 结论及引申227
信仰社区235
参考文献238
后记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