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西域文化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王勇//高敬
出版社 时事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见证一段无法重来,更无法替代的沧桑历路。

这是一种神秘而独特的文明,让所有碰触的人不禁心生敬意与崇拜,不禁深深陶醉干她的美好意境而不可也不愿自拔;亲历丝绸之路的蹒跚步履,感受敦煌文化的广博深远,静观一个古老文化的沧桑历路。多少精粹的民俗民风在这里交融、衍生,矗人文人墨客在这里流连而忘返,不是每一种文明都能如此幸运,都能深深地植根而如此美妙的土地,都能绽放出如此绚丽的光彩。

内容推荐

本书以历史为经,文化发展为纬,广采素材,精心勾沉,细加整理,全一面而系统地描绘了西域这块神秘土地的历史沧桑、风土人情、文化民俗、丝路奇景、宗教信仰以及物华天宝,揭示出西域文化的真谛。全书分为历史西域、丝路西域、文化西域、民俗西域,神秘西域、美景西域及富饶西域七篇,全景式介绍了西域各民族生活的各个方面。阅读本书,犹如徜徉西域大地,不断领略、欣赏西域文化的神秘内涵,堪称一部关于西域文化的百科全书。

目录

第一篇 历史西域

 第一章 西域历史年轮

第一节 史前西域

第二节 西汉时期的西域

第三节 东汉时期的西域

第四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西域

第五节 隋朝时期的西域

第六节 唐朝时期的西域

第七节 五代、宋、辽、金时期的西域

第八节 元朝时期的西域

第九节 明朝时期的西域

第十节 清朝对西域的经营

 第二章 西域古国撷英

第一节 大宛

第二节 鸟孙

第三节 龟兹

第四节 焉耆

第五节 于阗

第六节 楼兰

第七节 婼羌

第八节 疏勒

第九节 莎车

第十节 车师

第十一节 康居

第十二节 高昌

 第三章 西域古城遗址

第一节 交河古城

第二节 高昌古城

第三节 楼兰古城

第四节 米兰古城

第五节 尼雅遗址

第六节 北庭古城

第七节 惠远古城

第八节 龟兹古城

第九节 塔什库尔干“石头城”

第十节 盘橐城

第十一节 特克斯城

 第四章 西域建筑古迹遗址

第一节 坎儿井

第二节 铁门关

第三节 克孜尔尕哈烽燧

第四节 苏公塔

第五节 乌鲁木齐文庙

第六节 清真寺

第七节 佛教寺院遗址

第八节 王府官邸

第九节 王室陵墓

第十节 阿斯塔那古墓群

第二篇 丝路西域

 第一章 连接亚、欧、非的彩带

第一节 丝绸之路的开通

第二节 丝绸之路之南、中、北道

第三节 丝绸之路的兴衰

第四节 丝绸之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第二章 河西走廊上的丝路名城

第一节 兰州

第二节 武威

第三节 张掖

第四节 酒泉

第五节 敦煌

第六节 嘉峪关

第七节 吐鲁番

第八节 喀什

第九节 伊犁

 第三章 丝绸之路上的石窟艺术

第一节 敦煌莫高窟

第二节 麦积山石窟

第三节 炳灵寺石窟

第四节 榆林石窟

第五节 克孜尔石窟

第六节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

第七节 库木吐拉石窟

第三篇 文化西域

 第一章 丰富多彩的文化

第一节 多语种、多文种交融

第二节 无与伦比的文学长廊

第三节 多姿多彩的音乐歌舞

 第二章 西域的宗教文明

第一节 原始宗教

第二节 萨满教

第三节 佛教

第四节 祆教

第五节 摩尼教

第六节 景教

第七节 道教

第八节 伊斯兰教

第九节 东正教

 第三章 多民族的大家庭

第一节 维吾尔族

第二节 汉族

第三节 哈萨克族

第四节 回族

第五节 柯尔克孜族

第六节 蒙古族

第七节 塔吉克族

第八节 锡伯族

第九节 满族

第十节 乌孜别克族

第十一节 塔塔尔族

第十二节 达斡尔族

第十三节 俄罗斯族

 第四章 西域文化经典——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一节 《玛纳斯》、《江格尔》、《格萨尔》

第二节 维吾尔族木卡姆

第三节 塔吉克族鹰舞

第四节 新疆曲子

第五节 哈萨克族阿依特斯

第六节 维吾尔族达瓦孜

第七节 维吾尔族模制法土陶

第八节 维吾尔族花毡、印花布

第九节 维吾尔族桑皮纸制作技艺

第十节 锡伯族人的西迁节

第十一节 塔吉克族的引水节、播种节

第十二节 狂热奔放的刀郎麦西热甫

 第五章 西域名人

第一节 佛教翻译家鸠摩罗什

第二节 女音乐家苏祗婆

第三节 大唐名将阿史那社尔

第四节 于阗画家尉迟跋质那和尉迟乙僧

第五节 晚唐名将张议潮和归义军

第六节 语言学家马合木德·喀什噶里

第七节 维吾尔族诗人尤素甫·哈斯·哈吉甫

第八节 维吾尔族政治家廉希宪

第九节 维吾尔族农学家鲁明善

第十节 维吾尔族散曲作家贯云石

 第六章 西域留踪的名人

第一节 文化交流使者张骞

第二节 立功西域的班超

第三节 最早的和亲使者细君公主与解忧公主

第四节 玄奘法师的西域情怀

第五节 诗人岑参在西域

第六节 契丹领袖耶律大石

第七节 纪晓岚和《乌鲁木齐杂诗》

第八节 在新疆垦荒的爱国者林则徐

第九节 王洛宾和新疆民歌

第四篇 民俗西域

 第一章 节日民俗

第一节 古尔邦节

第二节 肉孜节

第三节 巴拉艾提节

第四节 塔吉克族巴罗提节

第五节 诺鲁孜节

第六节 蒙古族那达慕大会

第七节 锡伯族的抹黑节

第八节 俄罗斯族的帕斯喀节

 第二章 礼俗与婚俗

第一节 维吾尔族的礼俗

第二节 维吾尔族的婚俗

第三节 维吾尔族儿童成长礼

第四节 塔塔尔族“先嫁新郎、后娶新娘”的婚俗

第五节 锡伯族的无字家谱“喜利妈妈”

第六节 哈萨克族的待客礼俗

 第三章 饮食习俗

第一节 新疆烤“馕”

第二节 手抓饭

第三节 “九碗三行”的宴席

第四节 拉条子

第五节 新疆凉面

第六节 手抓美食“纳仁”

第七节 薄皮包子

第八节 烤包子与帕尔木丁

第九节 油馓子与油塔子

第十节 米肠子和面肺子

第十一节 烤全羊

第十二节 手抓羊肉

第十三节 烤羊肉串

第十四节 曲曲儿

第十五节 奶茶

第十六节 酸奶子

第十七节 粉汤

第十八节 苏甫汤

 第四章 服饰民俗

第一节 维吾尔族服饰

第二节 哈萨克族服饰

第三节 柯尔克孜族服饰

第四节 塔吉克族服饰

第五节 乌孜别克族服饰

第六节 塔塔尔族服饰

第七节 锡伯族的服饰

第八节 蒙古族服饰

 第五章 特色民居与交通工具

第一节 维吾尔族民居

第二节 哈萨克族民居

第三节 柯尔克孜族民居

第四节 塔吉克族民居

第五节 乌孜别克族民居

第六节 塔塔尔族民居

第七节 锡伯族民居

第八节 蒙古族民居

第九节 独特的交通工具

 第六章 传统娱乐民俗

第一节 哈萨克族“姑娘追”

第二节 柯尔克孜族的“追姑娘”

第三节 叼羊

第四节 赛马

第五节 蒙古族摔跤

第六节 锡伯族射箭

第七节 麦西莱甫

第八节 斗鸡

第九节 托包克

 第七章 民俗工艺

第一节 新疆花帽

第二节 艾德莱斯丝绸

第三节 地毯

第四节 英吉沙小刀

第五节 哈萨克族手工刺绣

 第八章 贸易习俗

第一节 热闹的“大巴扎”

第二节 民俗风情画廊:二道桥、民街、国际大巴扎

第五篇 神秘西域

 第一章 西域自然之谜

第一节 新疆虎之谜

第二节 喀纳斯湖的“大红鱼”之谜

第三节 喀拉库勒湖变色之谜

第四节 罗布泊世纪之谜

第五节 地震之谜

第六节 野马之谜

第七节 古鞋印化石之谜

第八节 野人之谜

 第二章 西域历史之谜

第一节 草原石人之谜

第二节 巨幅岩画之谜

第三节 公主堡“汉日天种”之谜

第四节 干尸之谜

第五节 周穆王游历西域之谜

第六节 尼勒克考古三大谜团

第七节 彩色陶罐之谜

第八节 消失的罗马军团之谜

第六篇 美景西域

 第一章 西域湖光水色

第一节 天山天池

第二节 喀纳斯湖

第三节 赛里木湖

第四节 博斯腾湖

第五节 乌伦古湖

第六节 天鹅湖

第七节 艾丁湖

第八节 喀拉库勒湖与布伦库勒湖

第九节 额尔齐斯河

第十节 伊犁河

第十一节 塔里木河

第十二节 开都河—孔雀河

第十三节 阿拉善温泉

 第二章 西域地貌奇姿

第一节 中国一号冰川

第二节 乔戈里峰

第三节 天山大峡谷

第四节 塔克拉玛干沙漠

第五节 吐鲁番沙漠植物园

第六节 鄯善沙漠公园

第七节 驼铃梦坡

第八节 火焰山

第九节 乌尔禾魔鬼城

第十节 五彩湾

第十一节 将军戈壁与将军庙

第十二节 怪石沟

 第三章 西域生物景观

第一节 蝴蝶沟

第二节 胡杨林

第三节 阿尔金山森林生态自然保护区

第四节 南山牧场

第五节 伊犁那拉提草原

第六节 阿勒泰桦林公园

第七节 天山神木园

第八节 果子沟

第九节 红山

第十节 卡拉麦里山

第十一节 艾比湖湿地自然保护区

第七篇 富饶西域

 第一章 美味瓜果

第一节 葡萄

第二节 无花果与无花果王

第三节 核桃与核桃王

第四节 哈密瓜

第五节 伊犁苹果

第六节 库尔勒香梨

第七节 叶城石榴

第八节 巴旦杏

第九节 巴仁杏

 第二章 珍稀药用植物

第一节 天山雪莲

第二节 罗布麻

第三节 新疆贝母

第四节 红花

第五节 甘草

第六节 莫合烟

 第三章 地下宝藏

第一节 玉石

第二节 新疆宝石

第三节 硅化木

第四节 黄金

第五节 石油矿藏

试读章节

第二节 西汉时期的西域

直到西汉时期,西域与内地之间的交流才开始有了明确的文字记载。例如,在司马迁的《史记》中,首先出现的就是匈奴、大宛等西域古国的列传。又如,班固在《汉书·茵域传》中记载:“西域以孝武时始通,本三十六国,其后稍分至五十余。”从这些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在西汉初年,西域共有36个城郭国和行国(即游牧部落政权)分布在新疆境内的天山南北及部分中亚地区,后来分裂为50多个。

所谓“西域三十六国”,实际是地理意义上的“城郭之邦”,尽管其也有君臣王侯以及配套的等级政权机构,却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国家。_在天山以南及塔里木盆地边缘,由于山前降雨及山上积雪,形成了很多河流、冲积扇地形及许多星星点点的绿洲,几个邻近的绿洲就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地区。城郭则是以一个大的绿洲为中心建城堡、四周较小的绿洲为屏障而形成独立的区域或。国家。它们既垦荒农耕,也养牲畜。有的国家因绿洲面积小,农耕生活不足以养民,就以扩大游牧来补足,从而以“能胜兵者”(可以用来当兵的人)数量的多少来衡量国家国力的盛衰。而天山以北的“行国”以游牧狩猎为生,随牧场迁徙,以“控弦之士”数量的多少为国力的标志。

在西域三十六国中,生活在天山以北准噶尔盆地附近的有蒲类海(今新疆东部巴里坤湖附近)、车师前国(今新疆吐鲁番市西)、车师后国(今新疆奇台县西北)、卑陆(今新疆乌鲁木齐市东北)、且弥(今新疆乌鲁木齐)、单桓(今新疆乌鲁木齐市西北)、乌孙(今新疆西北部和中亚一带),这些国家均以游牧生活为主。

在天山以南的塔里木盆地南缘,有蒲昌海(今新疆东部罗布泊),附近有蜡羌(今新疆若羌县。)、楼兰(后称鄯善,今新疆若羌县一带),自此往西有且末(今新疆且末县)、小宛(今新疆且末县南),、精绝(今新疆民丰县北)、戎卢(今新疆民丰县南)、扜弥(今新疆于田县东北)、于阗(今新疆和田)、莎车(今新疆莎车县);在盆地的北缘,自东向西有尉犁(今新疆库尔勒市西)、焉耆(今新疆焉耆县)、乌垒(今新疆轮台县东北)、龟兹(今新疆库车县)、姑墨(今新疆阿克苏市)、温宿(今新疆乌什县、尉头(今新疆阿合奇县一带)、疏勒(今新疆喀什市)。塔里木盆地周围的这些国家多以城郭为中心,兼营农牧,只有少数国家逐水草而居。而在盆地以西、葱岭以南,还有依耐(今新疆莎车县西南)、难兜(今克什米尔巴尔提斯坦)等小国,他们有的城居,有的游牧。

此外,葱岭之外还有大宛(今中亚费尔干纳盆地),其农业与畜牧业均较发达。大宛西南有大月氏(今中亚阿姆河流域),大宛以西有康居(今巴尔喀什湖和咸海之间),二者均从事游牧生活。

上述西域诸国中以乌孙人口最多,达63万,其他国家人口较少,最小的单桓还不足200人。至西汉初年,天山北部的游牧部落和天山南部的绿洲诸国的社会经济已有了很大的发展。

公元前3世纪末,天山北部游牧部落中的一个游牧部族——月氏部族的实力逐渐强盛起来。其最初在今天的甘肃河套附近游牧,后来逐渐向西扩张,直抵阿尔泰山和天山东麓,控制了大部分的西域。

就在月氏部族扩张的时候,匈奴也强大了起来。公元前209年,匈奴的太子冒顿杀死父亲头曼单于,自立为匈奴的单于,一再向月氏发起攻击,迫使月氏开始向西迁移。公元前176年前后,月氏大败,大部分月氏人被迫西迁到了。伊犁河、楚河流域,史称西迁的月氏人为“大月氏”,留下来的小部分月氏人为“小月氏”。此外,哈密附近的乌孙、罗布泊西南的楼兰相继被匈奴征服,天山南部的绿洲诸国也大多表示臣服匈奴。

对于已经西迁的大月氏,匈奴也没放弃迫杀。在战争中,匈奴人杀死了大月氏王,还用其骷髅制成饮酒器。在匈奴的指使下,乌孙人西进袭击大月氏,并占领了伊犁河流域。大月氏人被迫再次西迁,随后他们战胜了阿姆河流域的大夏国,并在此定居。公元前92年,匈奴开始在焉耆等地设“僮仆都尉”,向西域诸国征收赋税、劳役,奴役西域诸国。

早在战国时期,匈奴和内地诸国的战争就已经开始了。当时位于中国北部的秦国、燕国和赵国,都曾经与匈奴发生过战争。秦朝建立后,曾经派大将蒙恬北征匈奴,并修建长城作为防御。西汉初期,匈奴不断侵袭汉的边塞,在那里打家劫舍、劫掠人畜。汉高祖、文帝至景帝为求边境安宁,一直奉行委公主为匈奴妻的“和亲”政策。尽管这样,匈奴始终是汉政权的最大威胁。

汉武帝刘彻继位后,国力已趋于强盛,具有了反击之力,于是断然决定停止“和亲”之策。为了打败匈奴,汉武帝决定“通西域,以断匈奴右臂,隔绝南羌、月氏”,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公元前138年,他派张骞率汉使团从长安出发,出使大月氏。

然而,张骞一行100多人却在途中的河西走廊被匈奴捕获,被扣留了10多年。直到公元前126年,张骞才得以脱身继续西行,经过新疆,翻越葱岭而至大宛,辗转找到了定居在阿姆河流域的大月氏人。而此时的大月氏再无复仇之意,并顾忌匈奴的强势,没能与张骞达成一致。张骞在折身而返的途中,不料又被匈奴捕获,一年之后趁匈奴单于过世、内乱纷争之机得以逃脱,返回长安。张骞的西域之行历经千难万险,历时10多年,虽然没有达到最初的目的,却为汉武帝带回了西域最真实、最全面的政治和地理情报。这是中国官方第一次全面认识西域,史称“张骞凿空”。

就在张骞出使西域后不久,汉武帝发动了进攻匈奴的战争。公元前121年,他发动河西之战,大将军霍去病大败驻牧在河西走廊一带的匈奴浑邪王和休屠王,解除了匈奴对西部边塞的威胁,汉朝得以在此设武威(今甘肃省武威市)、酒泉(今甘肃省酒泉市)两郡(后改为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修筑城塞,切断了匈奴与西羌诸部的联系。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再次出使西域,联络乌孙夹击匈奴,并加强同西域诸国的联系。不料乌孙畏惧匈奴,无意东返故里。张骞的这次出使虽未成功,但乌孙派使者来到了中原,了解到了汉朝的繁荣富强。乌孙王昆莫还以马千匹为聘,迎娶了汉宗室女江都公主细君为右夫人。汉朝同乌孙的联盟使匈奴在西域更加孤立。同时,汉政府还派使者出访了大宛、康居、大夏(今阿富汗北部)、安息(今伊朗高原)、身毒(今印度)等国,他们均为汉武帝带回了各地的可靠信息。汉武帝据此了解到西域的形势后,意图进一步打通西域,于是不断向各国派出使者,加强同西域各国的经济文化往来。

同时,汉武帝还付诸武力,派兵远征西域。公元前109年,汉将赵破奴等率部西征,攻克楼兰、姑师[后称车师(今新疆吐鲁番一带)]等国。公元前102年,汉将李广利攻破大宛,汉武帝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大宛天马——汗血宝马。自此,西汉王朝在西域的威望大增,各国纷纷派使者来汉。公元前101年,西汉政府在渠犁(今新疆库尔勒市和尉犁之间)、轮台(今新疆轮台县一带)设置使者校尉(汉政府设在西域的最早的地方官员),汉朝将士进驻,屯田积谷,以供应往来使者。于是,各屯田点成为汉人进入新疆后最初的分布区域。

汉昭帝继位后,大将军霍光派平乐监傅介子杀死了亲匈奴的楼兰王安归,立亲汉的尉屠耆为王,并改楼兰国名为“鄯善”。自此,沿昆仑山北麓向西的丝绸之路南道畅通无阻。同时,匈奴为抢回姑师、控制西域,在公元前99年至前72年间接连与汉发生了五次大战(史称“五争车师”)。由此,汉朝在乌孙的帮助下,最终大败匈奴。

汉宣帝时期,公元前68年,西汉侍郎郑吉率兵1500人屯田车师。几年后,匈奴的日逐王先贤掸与郑吉联络,率部归附汉朝。郑吉又攻破车师兜訾城,车师完全归汉。自此,经车师沿天山北麓西去的丝绸之路北道完全打通,天山南北诸地均归汉朝中央政府统属。紧接着,西汉在乌垒(今轮台县境内)设立西域都护府,任郑吉为西域都护。郑吉在西域的中心地带乌垒城设立西域都护府,负责管理西域的军事、行政事务,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公元前48年,汉政府又在高昌(当时的车师前国,今新疆吐鲁番市境内)设置戊己校尉,主管屯田。由此可见:西汉经营西域的历史起始于张骞,而完成于郑吉。

西域都护设立以后,中原的政治制度、先进的农耕技术和文化都传入了西域。自此,进入西域的汉人,或为官,或从军,或经商,连续不断。这种民族融合的局面一直持续到西汉末年。

P4-8

序言

“西域”是中国史籍中的一个地理概念,最早见于《汉书·西域传’》,系汉代以后对甘肃玉门关、阳关以西地区的总称。其含义有两种:广义泛指玉门关、阳关以西的广大地区。尽管史籍所载“西域”的范围大小不一,有的还延伸到南亚、西亚、北非及欧洲,但核心部分均为包括我国新疆在内的中亚地区。狭义则专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至葱岭(今帕米尔高原)以东地区,即新疆地区。本书在叙述过程中,将立足广义上的西域,以新疆为主要立足点向更大的范围辐射,力图给广大读者呈现一幅幅员辽阔、壮美绚丽的西域风情画卷。

自古以来,西域的地理特征及多民族、种族的特点,就决定了其历史发展是动荡的、不平凡的。据考:远在青铜器时代,西域地区已有欧洲人种、蒙古人种及混血人种在话动。公元前5世纪,西域地区已形成国家,并独立发展,逐步繁荣。根据《汉书·西域传》记载:西汉初年,共有三十六个城郭国和行国,分布在新疆境内的天山南北及中亚地区,故有“西域三十六国”之称。公元前3世纪末,匈奴成为支配西域各国的一支主要游牧民族势力,汉武帝为“通西域”而派张骞两度出使西域,“以断匈奴右臂,隔绝南羌、月氏”。公元前2世纪,张骞“凿空”西域,丝绸之路正式成为沟通中外的“国道”。公元前60年,西汉王朝在乌垒(今轮台县境内)设置西域都护府,天山南北诸地均归汉朝中央政府统属,确保了西域沟通东西方的“桥梁”作用。由此,西域诸国与冲原开始保持一种朝贡关系,双方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加强了联系。东汉初年,匈奴南下,重新统治了西域故地。时任假司马的班超在西域各地人民的大力帮助下,南征北战,有力地稳定了西域的政治局势,后受封为西域都护“定远侯”。东汉以后,魏、晋、前凉、前秦、后凉、西凉、北魏等政权都到达过西域。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出现,社会大动荡和民族大融合的局面,各民族迁徙往来频繁,许多古代民族进入新疆,如柔然、■哒、高车、吐谷浑等。

隋唐是西域各民族大融合的时期,突厥、吐蕃这两吱古代游牧民族对西域的历史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此时,还发生了西域历史上的两件大事。公元640年,唐太宗在高昌设西州府,并设安西都护。府,同时在天山北路的可汗浮图城设庭州,由此控制了西域东-部地区,为唐朝统一西域打下了基础。公元692年,唐王朝成功阻击了吐蕃势力,于公元702年在庭州设置北庭都护府,统领天山以北、西至里海东部、北部的广大区域。回鹘原称回纥,是铁勒诸部之一,于公元744年在漠北建立政权,并两次出兵帮助唐朝中央政权平息“安史之乱”。公元840年,回鹘汗国因自然灾害、内乱及外族进攻等原因解体,大批回鹘人向西迁徙:进入西域。其中一支迁往今吉木萨尔和吐鲁番地区,建立高昌回鹘王国;还有一支迁往中亚至喀什一带,建立了喀喇汗王朝。自此,塔里木盆地周围地区受高昌回鹘王国和喀喇汗王朝统治,当地的居民和回鹘互相融合,形成后来的新疆民族主体——维吾尔族。

北宋时期,西域同时存在着以吐鲁番为中心的高昌回鹘王国,以和田为中心的于阗王国,横跨葱岭、以喀什为东都的喀喇汉王朝三个并立的地方政权。高昌、于阗都信仰佛教,喀喇汗王朝迫于政治原因改信伊斯兰教。南宋时期,喀喇汗王朝征服于阗王国,伊斯兰教随之传播到塔里木河流域。1124年,辽皇族耶律大石率众西迁西域,建立西辽政权,一批契丹人进入西域。

13世纪初,蒙古汗国崛起漠北,成吉思汗率军进入西域,占领高昌、喀什,1271年改国号为元。蒙元时期,西域大部分地区为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的封地,堤为察合台汗国。此时回鹘人进一步同化,融合了部分契丹人、蒙古人。

明代,西域处于东察合台汗国的统治之下。明朝中叶,东察合台汗国演变为叶尔羌汗国。明中叶以处,瓦刺崛起漠北,瓦刺即卫拉特蒙古,是明代对漠西蒙古的总称,分土尔扈特、杜尔伯特、和硕特、准噶尔四部。1630年后,以伊犁为中心的准噶尔部称雄西北。17世纪70年代,准噶尔占据伊犁河流域,成为四部之主,并统治南疆。

清代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空前巩固和发展的时期,清军与准噶尔军周旋了数十年,至18世纪中叶先后平定了天山北部准噶尔贵族和南部大、小和卓的叛乱,统一了西域,并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治理措施。这对于我国西北疆域的最后界定,西域各主要民族及其分布格局的一形成,以及西域各民族之间,西域与中原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与交流,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759年后,改称西域为“新疆”或“西域新疆”,清政府在新疆各地置官立府,行使中央政府对天山南北各地的管辖治理。可以说,西域各族人民为保卫和开拓祖国边疆、繁荣西域经济、发展科学文化技术做出了卓越贡献。

毋庸置疑,西域的历史决定了西域文化的深厚、广博。在笔者看来,西域文化就是在西域这片独一无二、纷繁多样的土地上,发生、衍化、遗留下来的各种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自然文化现象的总称。它的丰富多彩不但源自6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多民族、多宗教的民风民俗,草原游牧与绿洲农业相依偎的生产生活,更源自东、西方文化碰撞、交融的世界文明,以及横跨欧亚大陆、辉煌了1600多年的古丝绸之路。我国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曾说过: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仅为四个——中国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伊斯兰文化,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就只有中国的新疆地区和敦煌。这些文化在轻柔丝绸的引领下来到西域,与本地文化相互交融后便形成了独特的西域文化。

丝绸之路沿途遗存着众多享誉世界的古文化遗迹,如举世瞩目的楼兰古城,保存较好的交河、高昌古城,我国开凿最早、地理位置最西的佛教石窟克孜尔石窟,以及诸多关隘、烽火台、墓葬遗址:古建筑,它们皆具有巨大的艺术价值和科研价值。此外,草原石人、阿勒泰岩画长廊、准噶尔恐龙化石也一再成为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研究对象。可以说,这里是一个人种和文化的博物馆,而这些历史古迹就是这个庞大博物馆中的收藏品,也是开启西域乃至世界古代历史的神奇之匙。这里更是举世闻名的歌舞之乡、瓜果之乡、玉石之邦,其多情的民俗、丰富的物产以及灿若星辰的珍宝,让每一位亲临者都乐而忘返、心醉神迷……

此外,本书更不惜笔墨地向读者展示了以维吾尔族为主的新疆各兄弟民族的民族文化、民风民俗,管中窥豹地揭示了当地少数民族的精神风貌。但愿本书能成为您了解西域文化的向导,使知音者可以感同深受,泛览者可以心灵愉悦,求知者可以受益匪浅。然而,由于编写仓促,加之水平与经验有限,不尽如人意或失误之处,还望专家、读者不吝批评和指正。

编者

2010年9月

书评(媒体评论)

如果让我选择生活的时代和地方,我愿意生活在公元一世纪佛教传入以后的西域。

——英国历史学家 汤因比

新疆是一首最美丽最深情的歌。新疆是一幅最绚烂最悠长的画卷,新疆是一个充满激情和等待、幻想和野性、天真和活力的地方。

——当代作家 王黎

天山万笏耸琼瑶,导我西行伴寂寥。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

——林则徐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2 13:5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