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德概说——德者,行之首。官之魂 1
◎先秦时期的官德思想 14
《尚书》:皇天无亲,惟德是辅/18
《诗经》:蔽芾诗章留古今,召伯仁功得民心/23
《周礼》:以六计察群吏,廉为本/26
《论语》: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27
《孟子》:吾菩养吾浩然之气/34
《苟子》:志忍私,然后能公/38
《老子》:无私仁爱、谦卑能容、清静无为/42
O《墨子》:兼爱、利民、尚贤、节用/55
《管子》:法度者,万民之仪表/58
《韩非子》:居官无私,人臣之公义/61
《晏子春秋》:廉者,政之本也/64
◎秦汉时期的官德思想 68
简《为吏之道》:清洁正直,谨慎坚韧/73
《文子》:御之以道,养之以德/79
贾谊《新书》:民之治乱在于吏/89
徐乐:天下之患,在于土崩,不在瓦解/91
刘向《说苑》、《新序》:行六正,除六邪/93
严遵《老子指归》:心如规矩,志如尺衡/99
扬雄《法言》:仁义礼智信,修身从政之道/100
董仲舒《春秋繁露》:以德为国,甘于饴蜜,固于胶漆/101
桓宽《盐铁论》:思仁义以充其位,不为权利以充其私/103
王符《潜夫论》:为国者,以富民为本/15
苟悦《申鉴》:屏四患,修六则/16
马融《忠经》:为国之本,何莫由忠/18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德思想 113
诸葛亮《便宜十六策》与《诫子书》:治国之政,其犹治家/117
O傅玄《傅子》:开至公之路,秉至平之心/121
刘昼《刘子》:禁欲于危微/13
刘义庆《世说新语》:人物高下优劣之品评/136
◎隋唐五代时期的官德思想 144
王通《中说》:无私无偏正其心、恭以俭、清以平/148
唐太宗《帝范》:勤政任贤、纳谏远谗、节制崇俭、无私仁爱/157
武则天《臣轨》:忠正诚信、竭诚利民、公正廉洁、戒慎守道/163
吴兢《贞观政要》:仁爱百姓、任贤纳谏、公平诚信、俭约谦让、戒奢戒贪/17
姚崇“五诫”:公平正直、以和为美、忠实公正、廉慎不贪、冰清玉洁/183
“不倒翁”冯道的为官之德/188
◎宋辽金时期的官德思想 :193
宋太祖《戒石铭》:尔俸尔禄,民膏民脂/197
吕本中《官箴》:当官之法,惟有清慎勤/198
陈襄《州县提纲》:廉,居官者分内事/202
包拯《乞不用赃吏疏》:廉者,民之表/206
司马光《训俭示康》: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207
“北宋五子”:荣利非乐,忘荣利为乐/210
林逋《省心录》:士君子尽心利济,便是立命/213
袁采《世范》:不可一毫妄取于民/215
胡太初《昼帘绪论》:莅官之要,日廉与勤/217
胡宏《知言》:修身以寡欲为要/220
罗大经《鹤林玉露》:士大夫若爱一文,不值一文/222
崔敦礼《刍言》:思治民不可以不裕民/222
何坦《何西畴常言》:惟俭足以养廉/223
真德秀《西山政训》:廉仁公勤四者,为政之本领/224
朱熹《朱文公政训》:平易近民,为政之本/228
佚名《爱日斋丛钞》:处事必公,举职必勤/230
◎元代的官德思想 232
张养浩《三事忠告》:省己自律、修身戒贪、心诚爱民/235
赵素《为政九要》:不沾名不吊利,必享天爵/254
张光祖《言行龟鉴》:当官处事,但务着实/256
徐元瑞《吏学指南》:尚廉尚勤尚能之吏员三尚/259
叶留《为政善报事类》:功于百姓,福泽后裔/262
◎明代的官德思想 267
御制官箴:醒贪惩贪,激浊扬清/273
张居正:惧则思,惧则慎/274
曹端:吏畏吾廉,民服吾公/275
汪天锡《官箴集要》:正心,正己,持廉,正内/278
薛碹《从政录》:居官之七要/283
徐榜《宦游日记》:秉公保民、清廉勤俭/287
徐祯稷《耻言》:忌五蔽,绝四恃六恶/29
佚名《居官格言》:以法律为师/293
高攀龙《高子遗书》:终身不取一毫非分之得/296
王守仁《传习录》:人心得其正者,即道心/298
清言:一盏修身养性之香茗/299
◎清代的官德思想 3ll
《御制人臣儆心录》:深戒八种官场通病/316
章梗《康熙政要》:大臣与京官的正面表率/325
郑端《政学录》:勿做“喜事之吏”/331
于成龙《亲民官自省六戒》:亲民之官自省六戒/335
陈弘谋《在官法戒录》与《从政遗规》:贪欲二字,坏尽世间之人/338
袁守定《图民录》:为民,即是效忠/349
田文镜、李卫《州县事宜》:讲求做个清白吏/356
颜氏祖孙:三十六字官箴的践行/358
汪辉祖《佐治药言》与《学治臆说》:立品正心,吏不可墨/360
方大浞《平平言》:耐苦,不可作受用之想/367
觉罗乌尔通阿《居官日省录》:忍耐割舍省俭,可做好官/374
金庸斋《居官必览》:居官必览之“枕边书”/386
高廷瑶《宦游纪略》:必有一副爱之之心,又必有一副爱之之力/388
叶镇《作吏要言》:“消受得过”四字,良心也,公道也/389
刚毅《居官镜》:居官以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八字为主/390
王永彬《围炉夜话》:寒夜围炉旁的稳当话、平常话/397
◎参考书目42
◎后 记 4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