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竞争力:一位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的职场感悟》是一本适合企业基层干部品味的书。说的是作者李发文从事基层管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从中反复思考的感悟。全书有60多篇文章,全都是基层干部管理企业每天碰到的烦心的事,文章语言平和、通俗、实在、生动,悟出的道理内涵深刻,哲理发人深省。
从本书的各篇独立的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企业管理者的思维方式,有许多在书本理论中未必能学得到,这些精华大多是在长期的基层实践中磨练,吃尽甘苦才能感悟出来的;在基层工作中,每天都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忙、乱、累、烦是常态,挫折不断,但若能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不断思考、学习、提炼、积累,管理经验就会这样日积月累出来;一个基层干部,若存在“情理法”的思维方式,陷于职场的变法和斗争中,是无法提升自己的管理绩效,自身的知识和技能的,只有不断地反思和改进,才能持续提升。读这本书,我们可以从中悟出青年干部真正成长的力量是什么。
《职场竞争力:一位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的职场感悟》详细记录了作者李发文从事基层管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反复思考后的感悟,读者从中可以看到企业基层管理干部的成长脉络。全书以65篇文章讲述基层干部管理企业每天碰到的烦心的事。每篇文章语言平和、通俗、实在、生动,悟出的道理内涵深刻,哲理发人深省。
《职场竞争力:一位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的职场感悟》的不少内容曾在网站上发布过,书中的感悟沁入人心,从一个独特视角写出个人成长的诸多心得,并得到众多网友的认同和回应。这是一本适合职场人仔细品味的书,适合职场新手、职场基层管理人员以及想提高自己职场竞争力的读者阅读。
012 每一段经历都很重要
那年,在马来西亚我跟一位很成功的贸易公司的老板聊天。他一年做好几个亿的生意,在七八个国家有办事处。我跟他请教成功之道,他说:“我十八岁就立志于做生意,所以,我后来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做生意而打基础。二十多岁,我从新加坡国立大学毕业后就加入英特尔,一直做到采购部经理。那时候,我手上有很多项目,所以拥有很多资源,但我却从没有从项目中拿过别人一分钱。有的合作方确实很谈得来,但邀请我的时候,我会百般推辞。如果是非常值得交往的人,我会带上太太,在工作之余另约时间相聚。后来,我29岁时觉得自己准备好了,时机成熟了,所以离开英特尔,开始自己的事业。而那些跟我交往过的人,便都成了我的客户和合作伙伴。”
他的话,我是信的。他是我见过的人里面,难得的看一眼便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人。他做什么,都有清晰的目标,为了达成目标,他真能做到坚持不懈,不屈不挠。
但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大多数的人,职业发展,很难做到像他那样清晰规划,严谨执行。很多时候都是走一步,看一步。一段完成,根据实际情况,再选择下一步。至少我就是这样。
即使如此,我仍然觉得每一段经历都是重要的,每一段经历都不是浪费。在人生或职业发展的道路上,每一段经历所沉淀的东西都有价值。
我十八岁参加工作。第一份工作,做了六年。这六年中,我非常投入地工作过,快速地成长。也曾经彷徨过、痛苦过、怀疑过、止步不前过。但总体上,我对这段时间的打分是蛮高的,因为我没有虚度。虽然参加工作不到三年,就从普通员工升任到部门经理。而后,在这个岗位上一干便是三年半,工资和职位都没有变化过。但我仍然觉得,这段工作经历对于我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即使每年职位和薪水没有什么变化,也仍有很多不同的收获。在这个工厂最大的收获,是培养了我严谨、认真、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到了第六年,我觉得这份工作该画上句号了。于是,我毅然决然离开了原公司,选择了一个完全陌生,一点经验都没有的新行业,新工厂。
这是一家带有浓重国营企业风气的工厂,其气氛和工作方式跟我过去的工厂完全不同。我觉得在这样的环境里上班,简直就是浪费生命,所以上班不到三天差点一走了之。后来没走,一方面是跟我生活的压力有关,不得不妥协暂时上班;另外一方面这个行业是个非常新型的行业,我判断未来会有非常好的发展前途。在这家工厂,对我最大的挑战是人际关系的处理,还有推进一件事情,需要多方位去协调。我是个火爆性格、急脾气,这家工厂,愣是给我磨平了很多。也就是说,我变慢了很多,在很多事情的处理上必须要有耐心,乃至耐力。后来,我和前一家工厂的同事聊天时,他说:“你跟几年前相比简直判若两人,想不到你竟然会变得如此有耐心。”我不知道此话是褒是贬,但至少说明我变了。在这家工厂,我干了四年,直到有一天,我忽然觉得我一天都呆不下去了,所以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离开了。
我的第三份工作,是在一家外资企业做贸易。这也等于是又进入了完全陌生的领域。在工厂工作了十年,我的思维模式和处世方式,完全是工厂式的,因此初期有很多碰壁。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好起来。当时,对我最大的挑战,是每天会有大把空闲的时间,或者跟一些客户、供应商去咖啡厅喝咖啡,或者出去打球,或者晚上玩到很晚,对于在工厂里忙惯了的我来说,这简直是在浪费生命。后来我才理解,这也是一种工作方式,只是时间运用的弹性增大了。另外一个挑战,是要跟很多种类型的人打交道。在工厂有几百上千人,其实跟你打交道的,就那么几类,相当于几个人。在贸易公司,接触的人没有工厂那么多,但每一种都有完全不同的风格,其实远比工厂丰富。最大的变化,是对于工厂、生产与市场的看法改变了。过去习惯了从工厂的角度看市场、看产品,现在从对面看回去,你原来认识的东西面目全非,完全不同了,深度和广度增加了。
再后来,我去了一家规模不大的工厂当厂长,因为对形势判断有误,投资不当,在金融危机中差点倒掉,我狼狈而逃。再后来,我筹建了一家工厂。虽然公司建成后,我因新的、更具有挑战的工作离开了,并没有参与新公司的管理和运营。但这段经历对我而言,确实是不可多得的财富,更是为我后来独立去挑战,管理公司奠定了基础。再后来,也就是现在,我临危受命去挽救一家濒临倒闭的工厂。两年过去了,我们不仅做到了扭亏为盈,并且获得了几千万的风险投资。
在经历这些的过程中,我曾经不止一次感慨过,觉得某段时间虚度了,某段时间不值,某段时间纯粹是浪费生命,某段时间做得太少了。但如今回头看去,却觉得每一阶段其实都很重要,每一阶段都是必要的。如果没有第一份工作的严谨和扎实积累,就无法支撑第二份工作;没有第二份工作的磨练,我就不会有后来承受压力时的耐心和耐力:没有第三份工作的视角和阅历,我很难全方位去理解一家工厂的经营和运营,也就难以去从事第四份工作:没有第四、第五份工作的磨砺,我就难以做到临危受命,去管理现在的这家工厂。诚如苹果公司总裁乔布斯所说:“你不可能预先把点点滴滴学到的东西串在一起,唯有未来再回顾时,你才会明白那些点点滴滴是如何串在一起的。所以你得相信,你现在所体悟到的一点一滴的东西,将来会连接在一块。你得信任这些零零碎碎的东西,直觉也好,命运也好,生命也好。总之,是它让我的人生不同于别人。”
P34-37
身为一名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除了每年要做好自己的工作之外,还要对自己所管理的员工做大量的培训工作。在这么多年持续的培训工作中,我发现,员工最喜欢听的,往往不是那些看似很有道理,但却大而空的概念和理念,而是那些我从身边采集的各种案例。大家觉得这些案例熟悉,鲜活,容易理解并借鉴。长期以来,我养成了从日常工作中采集案例的习惯。也因此,我常常会收到多年前同事,乃至一些已经完全没有记忆的人的邮件,跟我索要我写的某个案例,或者某份培训教材。
去年七月,因为要做一些新课题,在网上搜集资料,无意间,在论坛看到了三四年前,我还在任制造厂长时,针对生产管理,写的一些心得体会。当时因为忙,大多都是在线写的,所以每篇都很短,很匆忙。即使如此,仍然获得了大家的强烈反响和回应。我读着这些旧文,心中忽然一动:我其实不应该一直让那些案例停留在原始阶段,将它们适当提炼总结一下,也许会更有价值。
就这样,我开始了这个系列的写作,前前后后,拖拖拉拉,共写六十多篇。我将部分文字贴到了网上,受到了众多网友的肯定和推荐,大家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还有些不相识的朋友,读过后写信给我,希望我谈谈文中没有涉及,但让他们觉得困惑、烦恼或者有价值的问题。因为在我的脑海里沉淀了很多这样的案例,有些年头不长,有些历经十几年了,再加上我颇能体验很多网友的心里感受,所以写起来很顺畅。
写作时,我其实也是有裁剪的。我有意绕开了那些空洞的管理概念,也不想去讲“职场生存技巧”之类的话题。我甚至都没有在文字中告诉读者:职场竞争力一位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的职场感悟要遵守哪些规矩和所谓的潜规则。其实,在企业里,我们不缺少针对工具和理念的培训,更加不缺少对ISO9000 里那些程序、文件、作业要求的培训。我们缺少的是真正能用于实战的经验和常识!毕竟,我们是活生生的人,我们有七情六欲,在规矩和框架之外,在道理和理念之外,我们还有苦恼、困惑、痛苦、不解、委屈、不满、牢骚满腹、人云亦云、不懂装懂、缺乏自制力、患有拖延症,乃至还会有遭受挫折、打击之后的一蹶不振,我们该如何应对,如何将这些感受和经历转换成职场上的成长经验,让他们变成有价值的知识,而不是陷入其中不能自拔。这些,远比管理书籍能告诉我们的复杂。
我所做的,就是尽量用我的亲身经历过的那些案例做标本,记录下我在经历这些问题的时候,是如何应对和克服的,我有怎样的痛和苦,哪些笑和甜,又有些什么心得、体会,或者错失和遗憾,从而让读者有所借鉴和感悟。说实话,这类东西,没有标准答案,也没有最好的回答。但它却是我们在职场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东西。很多成功者有机会写出这些,但他们大多却将之深深掩藏了起来,不肯示人。很多还没有那么“成功”的人士,又没有机会将之记录下来出版发行,所以我们也就没有机会读到。我稍微幸运一点,有机会将之记录下来,并集结成书,希望职场中人(特别是那些中、基层管理人员,职场白领,以及那些渴望成长的普通员工),将这些文字,能当做一个个案例,或者一种从实践中靠本能来摄取知识的方法来读,从中,或可得到一些借鉴和参考。
最后,深深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夏毓彦编辑,从浩瀚的网络中发现了我的文字,给了我这个出书的机会,让它们有机会与更多的读者见面。
作者
2012年3月
这是一本适合企业基层干部品味的书,说的是作者从事基层管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从中反复思考感悟的体会。全书有65篇文章,全都是基层干部管理企业每天碰到的烦心的事,文章语言平和、。通俗、实在、生动,悟出的道理内涵深刻,哲理发人深省。
中国电子学会会士、中国印制电路行业协会副秘书长 粱志立
你可以把李发文这些文章当小说看,这是一部职场江湖的武侠书,你也可以当管理案例来看,每一个故事的背后,都是德鲁克经典的管理理念,也可以当做一部心灵成长的励志小说,作者可以帮助你排难解愁,与你一起成长成功。
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工会副主席 黄剑峰
看古叔写的东西,有种痒痒的感觉。他像一个邻居大哥和你晚上一起遛弯闲谈的时候,把一个个工作上的小事情像讲故事一样娓娓道来,温和得不行。就这样,即使没经历,你也会感受到很多职场上、生活上的酸甜苦辣。
豆瓣网友 佟小让
古兄善于思考、善于总结,人也很风趣,所以写的有关职场成长、管理、职业发展等文章在豆瓣网深受欢迎,我也是其粉丝之一。这些文章总是寓深意于故事之中、含哲理于趣味之内,读来煞是好看。
豆瓣网友 阿懒@栖息谷
古叔将自己的经验和教训一一详述,却没给人那种精英般高高在上的感觉,很平凡地成长,接地气儿!
豆瓣网友 殳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