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翠平、常爱卿编著的《问渠哪得清如许(那些扣击心灵的经典哲理美文)》选取了诸多经典哲理美文,其内容涉及人生的方方面面,它们有的睿智凝练,让心灵为之震撼;有的灵气十足,宛如一线罅隙中奔涌而出的清泉,悄然渗入心田。编者还在每篇文章的结尾处附注了“哲语沉思”,引导您去品味其哲思与意蕴。
一篇美文就是一道独特的人生风景,让您品味生活的千滋百味;一则故事就是一泓深邃的哲理清泉,助您开启生命的智慧之光。充满哲理的美文,教会我们用心去拥抱生活,用爱去点燃希望。阅读本书,您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聆听动人的故事,感悟人生的真实韵味,洗去遮蔽心灵已久的尘埃。
《问渠哪得清如许(那些扣击心灵的经典哲理美文)》——185篇人生哲理美文,185段经典的人生哲理感悟。一篇美文就是一道独特的人生风景,让您品味生活的千滋百味 一种感悟就是一泓深邃的哲理清泉,助您开启生命的智慧之光。这一篇篇充满智慧的美文,充满哲理的感悟,教会我们用心去拥抱生活,用爱去点燃希望。
《问渠哪得清如许(那些扣击心灵的经典哲理美文)》由姜翠平、常爱卿编著。
追逐时髦
[法国]亨利·德·蒙泰朗
拜伦对一个法国人说:“你们法国人干什么事都是赶时髦。你们自以为喜欢我的诗,可是25年后,你们就会觉得这样的诗令人难以容忍。”后来果真如此。
卢梭描述法国人说:“这个善于模仿的民族中大概有许多稀奇古怪的事。这些事简直让人莫名其妙,因为谁也不敢去做。应当随大流:这是当地表示谨慎稳重时的至理名言。这个能做,那个不能做,这是最高的决定……所有的人都在同样情况下、同时在那里做同样的事情。一切都是有节奏的,就像军队在战斗中的动作一样。你可以说这是钉在同一块木板上,或是被同一根线牵动的木偶人。”
夏多布里昂也说:“在法国,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如果有人听见别人对他的邻居高喊当心传染病,他就会大叫可要了我的命啦!”
凡此种种,人们还以为自己是思考过的,并且是以新的方式思考的。更有甚者,人们还以为自己已经付诸行动。奇怪的是,我们法国人对于前一天自己还鼓吹的东西,第二天却都转过头去不再理会。说起某种生活方式,不论是美妇倩女还是文人学者,动辄斩钉截铁地宣称它已经“过时”,不屑一顾。其实他们自己就是在这样的生活方式中成长的,他们的一切都是靠这样的生活方式得来的。至于青年人,在他们一生的这个关键时期,都有一种特殊的病态:凡是在他们之前已经发明创造过的东西,他们都要得意扬扬、气势汹汹地重新发明创造一番。
精神和道德的风尚不是自然产生的。通常它们都是经过各方面共同酝酿创造出来的,就像妇女的时装一样,完全是由时装行业在确定的日期制造出来的。昔日的宫廷,现在的集团、报纸,甚至政府,都是制造精神和道德风尚的。民众随着一拥而入:他们的千年梦想就是与他人共同“思考”。可是,没有什么是比思想更具有个人特点的了,也没有任何两种思想是相同的,犹如没有两个指纹是相同的一样。民众虽然一拥而入,可是马上又退了出来。
哲语沉思
人类是最善于模仿的动物,而且总是模仿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模仿会使同一个国家、同一个时代的人十分相似,甚至那些好像坚决不受这种影响的个人,如哲学家、博学之士和文人,他们的思想和风格也同样散发着一种相似的气息,纵观其思想倾向、文学作品风格,就可以很快地辨认出他们所属的时代。
时尚的力量如此强大,有几个人具备足够的勇气与时尚作对?
我一直创造着
[法国]罗曼·罗兰
生存何足道!要生活,就必须行动。你在何处,我在向你呼吁,箭手!生命之弓在你脚下横着。俯下身来,拣起我吧!把箭搭在我的弓弦上,射吧!
我的箭如飘忽的羽翼,嗖地飞去了,那箭手把手挪回来,搁在肩头,注视着向远方消失的飞矢。而渐渐的,已经射过的弓弦由震颤归于凝止。
神秘的发泄!谁能解释呢?一切生命的意义就在于此——在于创造的刺激。
万物都期待着在这刺激的状态中生活。我常观察我们那些小同胞,那些兽类与植物奇异的睡眠—一那些禁锢在茎衣中的树木、做梦的反刍动物、梦游的马、终生懵懵懂懂的生物。我在它们身上感到一种不自觉的智慧,其中不无一些郁悒的微光,显出思想快形成了:
“究竟什么时候才行动呢?”
微光隐没。他们又入睡了,疲倦而听天由命。 “还没到时候呐。”
我们必须等待。
我们一直等待着,我们这些人类。时候毕竟到了。
可是对于某些人,创造的使者只站在门口。对于另一些人,他却进去了。他用脚碰碰他们:
“醒来!前进!”
我们一跃而起。咱们走!
我创造,所以我生存。生命的第一个行动是创造的行动,一个新生的男孩子刚从母亲子宫里冒出来,一切都是种子,身体和心灵均如此。每一种思想是一颗植物种子的包壳,传播着输送生命的花粉。造物主是一个劳作了六天而在安息日休憩的有组织的工人。安息日就是主日,那伟大的创造日。造物主不知道还有什么别的日子。如果他停止创造,即使是一刹那,他也会死去。因为“空虚”会张开两颚等着他……颚骨,吞下吧,别作声!巨大的播种者散布着种子,仿佛流泻的阳光,而每一颗洒下来的渺小种子就像另一个太阳。倾泻吧!未来的收获,无论肉体或精神的!精神或肉体,反正都是同样的生命源泉。“我的不朽的女儿,刘克屈拉和曼蒂尼亚……”我产生的思想和行动,作为我身体的果实……永远把血肉赋予文字……这是我的葡萄汁,正如收获葡萄的工人在大桶中用脚踩出的一样。
因此,我一直创造着。
哲语沉思
走自己的路或许会面临一些孤独,但在孤独中享受自己的作为,也不失为人生中的一件美事。一个人只要问心无愧,就尽管放心大胆去走自己的路。
我们的生命,不因别人的喜欢而存在。我们是自己人生的设计师,我们的生活不需要被别人保证,做自己生命的主宰才能活出人生的绚丽多彩。
你要懂得生活
[德国]康德
能够最彻底、最容易地平复一切痛苦的手段是,人们也许可以使一个有理性的人想到这样一个念头:一般说来,生命在有赖于幸运之机的享受方面来说是完全没有价值的,只有在它被用来指向某个目的时才有价值。这种价值不是运气所能带来的,只有智慧才能为人创造它,因而是他力所能及的。谁因担心价值的损失而忧心忡忡,他将永远生活得不快乐。
年轻人!你要放弃满足(娱乐、饮宴、爱情等的满足),就算不是出于禁欲主义的意图,而是出于高尚的享乐主义要在将来得到不断增长的享受。生活情致上的这种节省由于推延了享受,实际上会使你更富有,哪怕你在生命的尽头通常要放弃对这些财富的使用。把享受控制在你手中这种意识,正如一切理想的东西一样,要比所有通过一下子耗尽自身因而放弃整个总体来满足感官的东西更加有益、更加广博。
奢侈是在公共活动方面,在带有鉴赏性的社交生活中豪华过度(鉴赏力是与这种过度豪华的享受相违背的)。但这种过度豪华如果没有鉴赏性,就是公开的放纵。当我们考察享受的两种不同结果时,奢侈就是一种不必要的浪费,它导致贫穷;放纵却是一种导致疾病的浪费,前者倒还可以与民族的进步文明(在艺术和科学中)相一致,后者则是一味享受,最终导致恶心。这两者所具有的虚夸性(表面的光彩)都比自身的享乐性更多。
P9-11
寻一方精神家园
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安居在大地之上。
——[德国]荷尔德林
这句诗深受海德格尔的推崇,他认为:“人在现实中总是痛苦的,他必须寻找自己的家园。当人们通过对时间、历史、自然和生命的思索明白了家之所在时,他便获得了自由,变成‘诗性的存在’。”海德格尔所谓的“家园”,即指人类灵魂栖居的精神家园。
“人的灵魂来自一个完美的家园,那里没有我们这个世界上任何的污秽和丑陋,只有纯净和美丽。灵魂离开了家园,来到这个世界,漂泊了很久,寄居在一个躯壳里面,它忘记了自己是从哪里来的,也忘记了家乡的一切。但每当它看到、听到或感受到这世界上一切美好的事物时,它就会不由自主地感动,它就觉得非常舒畅和亲切——它知道那些美好的东西来自它的故园,那似曾相识的纯净和美好唤醒了它的记忆。于是它的一生都在极力地追寻着那种回忆的感觉,不断地朝自己的故乡跋涉。人的生命历程就是灵魂寻找它的美丽故乡的归途。”柏拉图如是说。
不管我们身在何处,拥有怎样的地位,我们依然会倍感寂寞与孤独,仍然需要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在生命的绵长历程中,我们总是行色匆匆,唯有在精神家园的怀抱中,我们才能真正感受到物我两忘的轻松与惬意。
真正的勇者,可以被毁灭,可以忍受命运毒箭的暴虐和无助的孤寂,但无法容忍精神家园的荒芜。当他们守望的精神家园遭受喧哗与躁动的毁灭性蹂躏时,他们往往会选择以身殉道,用自己的肉身捍卫家的纯粹。《老人与海》里的桑提亚哥,在海上搏斗了两天两夜,最后仅仅赢得了一具空空的鱼架。老人虽败犹荣,高傲地说:“人生来就不是为了被打败的,人能够被毁灭,但是不能被打败。”茨威格说:“我的精神上的故乡已毁灭,我再也没有地方可以从头开始我的生活了,”然后,他端起酒杯,微笑地与妻子对视,以苏格拉底式的从容,静静地死去。
但是,在今天,面对着钢筋水泥打造的摩天大楼,面对着熙来攘去的滚滚人流,在飞速穿过的车流面前,我们更多的是迷失,迷失在红绿灯闪烁的十字路口,更迷失在人生的岔路口。很多人都怀着浓浓的乡愁,渴望能够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
我们所追寻的精神家园究竟迷失在哪里?究竟如何才能寻回我们的精神家园?
朱熹在《观书有感》中写道:“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读书是一种收获,可以让我们受益一生。读书,让我们在朦胧的世界中,学会用缤纷绚烂的生活积累去塑造自我、塑造人生。
本书选取了诸多经典哲理美文,其内容涉及人生的方方面面,它们有的睿智凝练,让心灵为之震撼;有的灵气十足,宛如一线罅隙中奔涌而出的清泉,悄然渗入心田。编者还在每篇文章的结尾处附注了“哲语沉思”,引导您去品味其哲思与意蕴。
一篇美文就是一道独特的人生风景,让您品味生活的千滋百味;一则故事就是一泓深邃的哲理清泉,助您开启生命的智慧之光。充满哲理的美文,教会我们用心去拥抱生活,用爱去点燃希望。阅读本书,您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聆听动人的故事,感悟人生的真实韵味,洗去遮蔽心灵已久的尘埃。
一直以来,想送妈妈一件礼物。
一件独一无二的礼物。
那就是我写的书,我将在书的扉页用钢笔字写上“我爱妈妈”。
我以为,这一天很快就会到来……
直到一月前的一个深夜,电话骤然响起,父亲低沉的声音令人揪心:“你妈妈,半小时前走了……”
那一刻,无声的泪水在脸上疯狂地肆虐……
妈妈身体不好,只是没想到她会离开得这么匆忙!
妈妈走的那天,她刚出院。
中午,我们曾通过电话。妈妈问:“你什么时候回来?”
我说:“您好好养身体,我回来陪您过年!”
没想到,几个小时后,她竟与我们永别了!
那个电话,也成为我与妈妈的最后通话!
现在才明白,妈妈是最后一次在电话里呼唤远方的女儿回家!
如果当时我不顾一切地冲往机场,也许在后来的人生中每次想到这件事时就不会泪流满面……
非常非常遗憾,没能在妈妈离去的最后时刻陪在她身边。
这将是我永远永远无法弥补的人生缺憾……
亲爱的妈妈,一路走好!
阙上心头于2011年12月8日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