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一个人就应该让对方得到幸福。
说什么“只求曾经拥有”,我们要的是天长地久。
在人生的长河中,友谊常常比爱情更高洁,更伟大。
这本书呈现的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爱情故事。男女主人公身份、地位悬殊,但他们冲破俗世的障碍,勇敢地走在一起;婚后又经历了十年的跨国相思,始终不离不弃。其情感之真挚,故事之曲折,令人读后感怀不已。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悬崖上的爱情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麦子 |
出版社 | 花城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爱一个人就应该让对方得到幸福。 说什么“只求曾经拥有”,我们要的是天长地久。 在人生的长河中,友谊常常比爱情更高洁,更伟大。 这本书呈现的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爱情故事。男女主人公身份、地位悬殊,但他们冲破俗世的障碍,勇敢地走在一起;婚后又经历了十年的跨国相思,始终不离不弃。其情感之真挚,故事之曲折,令人读后感怀不已。 内容推荐 爱情是漫漫人生路上一首最美丽的歌,是每个人心底最明亮的一盏灯;真正的爱情经得住时空地域的考验。这本书呈现的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爱情故事。男女主人公身份、地位悬殊,但他们冲破俗世的障碍,勇敢地走在一起;婚后又经历了十年的跨国相思,始终不离不弃。其情感之真挚,故事之曲折,令人读后感怀不已。 目录 作者自序 序曲 笫一章:不对称的恋情 第二章:初试云雨 第三章:抉择 第四章:别开生面的婚礼 第五章:天涯无路觅知音 第六章:一。四号牢房 第七章:纽约地铁的琴声 第八章:绿卡的诱惑 第九章:在爱的十字街头 第十章:权与情的较量 第十一章:革命革到头上了 第十二章:北江遗恨 第十三章:铤而走险 第十四章:苦难的航程 第十五章:“天堂”劫难 第十六章:雪映之死 第十七章:异国重逢 尾声 一首悲凉的老歌——读麦子《悬崖上的爱情》 试读章节 那天早晨,音乐学院声乐系学生鲁娜也来到江边吊嗓子练歌。她也被这流丽缠绵的琴声吸引住了,但又生怕惊动那位拉琴的人,只好远远地驻足聆听: 当那杜鹃啼过, 声声添乡愁。 更哪堪江水呜咽, 南国多情的孩子啊! 当那红花开遍, 瓣瓣是啼痕渲染, 尽都已随春归去, 流浪儿啊你还在嘉陵江边徘徊。 那边就是你可爱的故乡, 就是有水鸟飞翔的地方, 那边白云映红荔村前, 孩子你为什么不回家? 为什么不回家?! 这是马思聪的《思乡曲》!也是鲁娜非常熟悉而且非常喜欢唱的一首歌!虽然她已经记不清自己已经唱过多少遍了,但每次唱起这首歌,思乡之情便油然而生,并且常常情不自禁地流下热泪。凌波拉完《思乡曲》以后,又拉起了《异乡寒夜曲》。鲁娜听着听着,也不由自主地和着琴声唱了起来: 离别了故乡不知多少年哟, 那遥远的祖国。 望了又望, 眼前只是一片渺茫和凄凉! 什么时候才能回到梦中的家园? 静静的夜哟, 冷冷的风, 明月照西窗。 星光暗淡独自披衣起哟, 悄悄向远方。 盼了又盼, 心中只剩一片痛苦和迷茫。 什么时候才能听见妈妈的呼唤? 辛酸的岁月, 苦难的童年, 莫要奔异乡。 歌声和琴声是那样和谐吻合,它飘荡在江面上,回响在山谷里。这首沉郁悲凉的老歌,也是鲁娜从小就喜欢唱的,可万万没有想到,在此遥远荒凉的河滩上也能听到这首歌,也能找到与之心灵相通的知音。阴差阳错的事情常常就是那么巧合,这大概也是一种缘分吧。 其实缘分是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的,即使是唯物主义者或唯心主义者也常常是说不清楚;然而,人生中往往也是因为这种缘分而影响着一个人的命运。我们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所经历的人生悲欢离合,也正是从这次巧遇中开始的。 歌声停止以后,鲁娜三步并作两步,迅速走到凌波跟前,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彬彬有礼地说:“你的琴拉得真棒,几乎把我给融化了。是学院的老师吗?” 凌波抬头一看,只见眼前的女郎身材高挑,曲线优美,水灵灵的眼睛充满着神采和智慧;又高又直的鼻梁显得刚毅大方,唇线清晰,唇下微微露出一排整齐洁白的牙齿,笑起来荡漾着深情的酒窝尤为迷人。那一缕像黑色瀑布般从双肩上倾泻下来的长发,更飘逸着青春活力。总之,在她身上没有一样不富于雕塑般的均匀与和谐,全身上下光艳迷人,超凡脱俗。她是这样的娇,又是这样的艳,娇艳中又有点妖野。这样的模样,既是上帝的杰作,又是凌波心仪的女神维纳斯,让他心醉,让他着迷!眼下,凌波被鲁娜那典雅的气质所倾倒,言不由衷又不知所措。 “是的,我是学院新来的音乐老师!你的歌唱得很好,是声乐系的学生吧?” “对,声乐系三年级,望老师多多指教。”鲁娜落落大方并且还颇为谦虚。 “指教倒谈不上,互相学习吧。”凌波谦让地说完,把绛紫色花朵型的小提琴放回琴盒里,拎起来,迈开大步,便头也不回地走了。 本来鲁娜还想和这位帅气十足的老师多聊几句,或者至少互通一下姓名,握握手,说声再见;可是,他竟如此匆匆地走了。她一直望着他的背影,直到那颀长、俊美的背影消失在河岸边那一片茂密竹林的深处。 凌波走了以后,鲁娜觉得有一种不可名状的感伤与失落涌上心头……这也许就是少女情怀,也许就是一见钟情吧。这种感觉是那样甜美,又是那样奇怪,简直不可理解,不可捉摸。 以后一连几天,鲁娜又到河边吊嗓子练歌,却见不到那位拉琴老师的伟岸身影。她是多么渴望能再次见到他呵——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她自己也说不清楚。不知不觉,她心里慢慢产生一种迷惘,这种迷惘慢慢地又变成了一种失落感。脑子里掠过了一连串问号:他为什么不来江边练琴呢?莫非他是在有意回避我?或者他发生了什么意外……而且,她感到自己似乎有许多话要对他说;但是,如果要说又能说什么呢?她自己也说不清楚。不过,感觉奇妙得很,反正时时刻刻都想见到他! 到了第四天,当鲁娜再次来到江边吊嗓子的时候,仍然见不到凌波的踪影。她正在感到失落和沮丧的时候,忽然从远处又传来了美妙的琴声。侧耳细听,那琴声是从下游数百米处的一个偏僻的河湾里传来的。一阵喜悦掠过鲁娜的心头,因为她断定只有那位心仪的老师才能拉出如此高水准的琴韵,于是便朝着琴声的方向迅速走了过去。 当鲁娜出现在凌波视野的那一刹那,琴声突然停止了。 “老师,您为什么要到这里来拉琴呢?这里道路崎岖难行,万一跌到河里怎么办呢?”鲁娜走到凌波跟前,亲切地说,语气中充满着关爱。 “这里安静,没人打扰。”凌波淡淡地瞥了鲁娜一眼,又说,“即使跌到河里也不怕——我会游泳。” “这么说,你是嫌我打扰你啦?”聪明的鲁娜蓦然领悟到凌波话里的意思,感到有点歉意。 “正是为了避开干扰才转移到这里来的。我希望能够得到一点安宁。”凌波毫不客气地说。 他的话让鲁娜听了既难过又尴尬。本来,她是多么希望有更多机会接触这位音乐奇人,并了解他的真实情况呀!可是他的这番话实在太不友好了,也太刺人了,况且,已明显地表示出他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态度。鲁娜从未见过这样傲慢、这样冷酷的男人。以前,由于她大方活泼的个性,和超前开放的作风,加上特殊的家庭出身和天生丽质,使她不论走到哪里,都会成为所有人屏息凝目的焦点,尤其是男人,更是侧目相看,常常也都是恭维和谄媚。无论她走到哪里,回头率都很高。如今面前这个男人却显得如此高贵骄傲,实在令她感到不可思议。但是冷静一想,有才华的人,总是显得高傲一些,怪癖一些,他们常常需要别人去理解,去适应。并且,正是这种与众不同的高傲和怪癖,反而使鲁娜对面前这个男人产生一种特别的感情和体谅,甚至认为他有个性,有气质,不落俗套,难得可爱。想到这里,鲁娜原先那一肚子委屈和怨恨也就慢慢烟消云散了。 “既然是学院里的老师,为什么学生不可以知道你的尊姓大名呢?师生之间为什么要这样隔阂冷漠呢?”鲁娜几乎用祈求的目光望着对方,这祈求中又明显地带着一点点愠怒和责备。 凌波为了避开这位女学生的纠缠和哕唆,就干脆亮出了自己的政治底牌,在阶级社会,正因为这张底牌常常使人敬而远之,退避三舍。 “不瞒你说吧,同学!我并非架子大,更不是不近人情的冷血怪物,而是一个被编人了‘另册’的人。你知道我的姓名又有什么用呢?”他停了片刻,又说,“况且我姓不尊,名不大——我的名字叫右——派!别人都像躲避瘟疫一样避开我,疏远我,你为什么却偏偏靠近我呢?难道你不怕受传染吗?” 鲁娜听罢凌波无奈的表白,仿佛一下子领悟到其中的奥秘,共产党员高度的阶级警惕性,使她不禁愣了一下,但是眼前这个“右派分子”哪有一丝一毫像是自己的阶级敌人呢?而他的音乐造诣和超凡脱俗气质,又使她产生了一种不可名状的敬仰、爱慕和同情之心,并且由于这些超阶级的人类共同本性的驱使,致使她毫无顾忌地回答:“不管你姓右姓左,对于我来说都不太重要,也不太在乎,我们通个姓名总还可以吧?”期待了一会儿,鲁娜又主动地说:“我叫鲁娜,鲁迅的鲁,安娜·卡列尼娜的娜,我想拜你为师,跟你学拉琴,难道你不可以收我为学生吗?”P7-11 序言 我花了几年时间和心血写成这本小书,实在感觉太累了!爬格子爬了大半辈子,现在才真正体会到拿笔杆的沉重和艰辛。虽然我写的只是十年动乱期间的爱情故事,但是,不知为什么,一些好心肠的朋友总是劝我不要去碰这一类题材,不要重唱这支苍凉的老歌。然而,我还是一意孤行,置友人的劝阻于不顾。我之所以我行我素,原因有二:一是在我的一生中,最苦难、最难以忘怀的就是十年动乱,它给我们的祖国和我本人都带来了沉重的灾难。记得学生时代,老师曾教导我们,写文章应该写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不要无病呻吟,矫揉造作,更不要顶礼膜拜,盲目充当吹鼓手之类。而在我的人生历程中,“感受最深”的就是“文革”这段岁月,所以我也就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这一题材,重新唱起了这支悲凉的老歌;二是像十年动乱这样重大的历史事实,如果轻易地在我们的历史教课书中略过,在我们的文艺创作中淡出,自然也将在我们子孙后代的记忆中留下一片空白,这将对不起子孙后代,对不起历史,更对不起那些曾经受过伤害的人们。 俄罗斯大文豪高尔基曾经说过:“说出和写出真情,是我们意识中最明亮的火花;这种真实的存在,是人对自己提出的道德要求的证明。”历史可以不记仇恨,但不可以忘记。挖掘出被遗忘的事情,连接起被切断的历史,是知识分子的责任和良知。于是,为了给历史留下一点“雪泥鸿爪”,为了给自己的子孙后代讲一个真实的故事,也可以说是对自己提出的一种“道德要求”吧,我也就毫不犹豫地写下了以下文字,至于她的命运如何,人们的反应如何,我就没有考虑太多了。 曾经有人问我,你在书中所写的人和事,是你自己还是有特定的人物?毫不讳言,有些的确是我自己和自己的经历、感受和观点,也有不少内容和情节是来自在十年动乱中深受迫害,不得不冒死犯难逃亡海外的中国一代音乐宗师马思聪先生。我是马思聪先生的朋友,也是他获得平反以后在美国第一个采访他的人,他和他的太太王慕理及女儿马瑞雪曾经对我倾诉了许多肺腑之言,这些饱含着血和泪的故事常常撞击着我的心灵,萦回在我的脑际,构成了我写这本小说的初衷。后来我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克服了重重困难,协助有关方面在广州建立了马思聪纪念馆。马思聪的不幸遭遇,马思聪的爱国情怀以及他的伟大艺术成就,时刻感动着我,激励着我。几年来,我与其他朋友一直想把马思聪搬上银幕,但因种种原因一直未能如愿,于是我也就很自然地把我心目中的马思聪作为模特写入书中了。 岁月如流!我们这一代人——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一批戴上红领巾,第一代加入共青团,也是正正规规地接受了共产党十七年教育的一代人,或者说,这是最驯服,最老实,最勤劳,也是最不幸的一代人,这一代人已经步入迟暮之年,并且已经渐渐衰老凋零了。我希望把这本饱含着深情的书,奉献给我的同辈朋友,奉献给马思聪先生——这就是我写这本书的目的,并聊以为序。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