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作富先生是新中国刑法学科的领军人物,他在刑法学研究领域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尤其以研究刑法各论而著称。新中国法治建设之路留下了王先生厚重的足迹。田宏杰编著的《王作富刑法思想述评》从刑法立法问题、刑事政策问题、罪刑法定问题、单位犯罪问题、特别防卫权问题、交通肇事罪疑难问题、抢劫罪疑难问题、盗窃罪疑难问题、侵占罪疑难问题、故意杀人罪疑难问题、故意伤害罪疑难问题、贪污罪疑难问题、受贿罪疑难问题、挪用公款罪疑难问题、滥用职权罪疑难问题、玩忽职守罪疑难问题等方面总结了王先生具有学术标签意义的思想或观点,对法学界,尤其是刑法学界的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第一编 刑法基础理论研究
第1章 刑法研究方法论
1.1 关于学术导向问题
1.2 关于治学态度问题
1.3 关于方法论问题
第2章 苏维埃及苏维埃刑法
2.1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2.2 国家工业化时期
2.3 农业集体化时期
第3章 刑事政策研究
3.1 从严刑事政策
3.2 两极化刑事政策——以黑客行为为例
3.3 多元化的刑事政策价值——以刑事和解为例
第4章 新中国刑事立法的演进及其评析
4.1 新中国刑事立法演进
4.2 新中国刑事立法评析
第5章 新中国刑事立法的发展与完善
5.1 立法完善的宏观思考
5.2 立法完善的具体构想
第6章 罪刑法定原则
6.1 罪刑法定原则与人权保障
6.2 罪刑法定原则在我国的立法与学说
6.3 罪刑法定原则的价值取向
6.4 罪刑法定原则在我国立法化的意义
6.5 罪刑法定原则与刑法解释的关系
6.6 罪刑法定原则在我国的贯彻执行
第二编 犯罪论研究
第7章 犯罪价值观
7.1 犯罪的本质
7.2 犯罪与刑法的关系
7.3 错误犯罪观的批判路径
7.4 犯罪价值的反思与评判
第8章 犯罪原因分析
8.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犯罪的关系
8.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犯罪特征
8.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犯罪根源
第9章 犯罪的概念
9.1 犯罪的阶级本质
9.2 犯罪的基本特征
9.3 罪与非罪的界限
第10章 刑法因果关系
10.1 必然因果关系和偶然因果关系
10.2 两种因果关系的具体表现
10.3 因果关系与刑事责任
第ll章 刑法中的“单位”
11.1 “单位”的特征
11.2 “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的具体理解
第12章 刑法中的正当化行为
12.1 特别防卫权
12.2 安乐死
第13章 共同犯罪
13.1 资产阶级刑法中的共犯
13.2 共同犯罪与构成身份新论
第14章 结果加重犯
14.1 结果加重犯的概念
14.2 结果加重犯的特征
14.3 结果加重犯的结构要素(一)——基本犯罪
14.4 结果加重犯的结构要素(二)——法定重结果
14.5 结果加重犯的结构要素(三)——法定刑
第15章 转化犯
15.1 犯罪在心理上的转化
15.2 犯罪在结果上的转化
15.3 犯罪在法律上的转化
第三编 刑罚论研究
第16章 谈谈刑罚个别化
16.1 刑罚的任务和目的
16.2 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
16.3 我国的刑罚个别化
第17章 死刑问题
17.1 死刑存废之争
17.2 当今各国死刑适用情况
17.3 几点认识
第18章 职务犯罪死刑立法
18.1 从职务犯罪的发生机理来看
18.2 从刑罚配置的正当性要求来看
18.3 从国际人权公约的死刑适用规定来看
18.4 从职务犯罪在我国的司法适用情况来看
第19章 关于减刑制度的正当性的思考
19.1 减刑原因
19.2 减刑限度的原因
19.3 减刑制度正当性思考
第20章 社区矫正制度
第四编 罪刑各论
第21章 危害公共安全犯罪
21.1 放火犯罪疑难问题
21.2 破坏交通工具罪疑难问题
2l_3交通肇事罪疑难问题
第22章 经济犯罪
22.1 证券犯罪的若干问题
22.2 商标犯罪的立法完善
22.3 专利犯罪的认定问题
22.4 非法经营罪的若干问题
第23章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犯罪研究
23.1 故意杀人罪研究
23.2 故意伤害罪研究
23.3 强奸罪研究
23.4 绑架罪研究
第24章 侵犯财产罪
24.1 抢劫罪疑难问题
24.2 盗窃罪疑难问题
24.3 诈骗罪疑难问题
24.4 侵占罪疑难问题
24.5 职务侵占罪疑难问题
第25章 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
25.1 论淫秽物品犯罪的几个问题
25.2 关于毒品犯罪的几个问题
第26章 贪污贿赂罪
26.1 贪污罪研究
26.2 挪用公款罪研究
26.3 受贿罪研究
第27章 渎职性犯罪
27.1 滥用职权犯罪疑难问题
27.2 玩忽职守犯罪疑难问题
27.3 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疑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