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政策使人文地理学开始了复兴。曾在台湾与香港多年从事经济、人文地理教学与研究的陈正祥教授1983年在香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其《中国文化地理》一书,内容丰富、观点新颖,引起国内学者的注意。但是,该书是以专题形式介绍中国的文化地理(如中国的城,北京的城市发展,黄土·黄土高原和黄河,长城和大运河,台湾地名——文化层分期……)相关内容,对中国文化地理的时、空发展特点的整体性介绍与分析都没有涉及,难以让读者对中国文化地理有一个全面性的了解与认识。在该书出版9年后,王会昌教授的《中国文化地理》出版了。这本书是在宏观大尺度的时空背景下,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演变、融合与区域分类作了全面的、系统的、科学的分析和概括。
本书是一部系统研究中国文化地理的专著。它不仅全面探讨了中国文化在太平洋西岸这一特殊地理环境中形成、发展和文化中心转移的过程与规律,从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研究的角度,阐释了中国文化史上的诸多疑案,而且首次进行了中国文化的地理分区,一一展现了祖国各地异彩纷呈的文化风貌。最后研究了中国文化在时间一空间方面的传播与辐射过程,讨论了汉文化圈的形成,阐明了中国文化何以成为东方文明的灵魂。
本书体系新颖、结构严谨、内容丰富、文笔流畅,不仅适合高等院校地理、旅游专业师生选用,而且对文、理各类专业师生和广大文化工作者都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参考书。
绪论
第一节 文化与地理环境
一、文化的内涵
二、地理环境及其与文化形成的关系
第二节 中国文化地理学的宗旨
一、文化地理学的研究领域
二、中国文化地理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三、中国文化地理学的宗旨
第一章 在中国文明的故乡
第一节 创世纪的苦难历程
第二节 春光明媚的大好时机
第三节 中国文明起源的时间
第四节 中国文明发祥的区域
第五节 文明摇篮的地理背景
一、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
二、得天独厚的自然富源
第二章 中国本土文化的形成
第一节 双源并出
一、中原华夏文化的发展壮大
二、南方楚文化的蓬勃兴起
第二节 合而为一
一、兼并战争与文化大融合
二、统一中国与文化大一统
第三章 中原农业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之间的碰撞一融合
第一节 亚欧大陆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的形成和对抗
一、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的形成
二、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冲击
第二节 气候变化的波动性与文化碰撞一融合的周期性
第三节 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农业文化的冲击
一、第一次冲击
二、民族文化大融合的结晶——盛唐文化
三、第二次冲击
四、第三次冲击
第四章 中国国内文化中心的转移
第一节 关于文化中心转移的基本理论
第二节 中原文化轴心时代
一、政治中心:缓缓向东迁移
二、经济重心:从稳定、倾斜到基本转向江南
三、文化中心:在摇篮中徘徊
第三节 江浙“人文渊薮”时代
一、政治中心:从吴越到燕赵
二、经济重心:稳定在江南
三、文化中心:江浙汇成“人文渊薮”
四、近百年来:东南沿海新月形文化带初步形成
第五章 中国地理环境的特征与中国古代文化的风貌
第一节 中国地理环境的特征
一、偏居一方的地理位置
二、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
三、条件优越的农耕世界
四、幅员辽阔的文化领地
第二节 地理环境影响下的中国古代文化风貌
一、中国文化的气质——内向型
二、中国文化的风格——和谐型
三、中国文化的内核——伦理型
第三节 中国文化的延续性——“不废江河万古流”
一、中国传统文化从未出现“断层”
二、中国地理环境的“保护性反应机制”
三、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很强的“内聚力”
第六章 中国文化的地理区域分异
第一节 中国文化地理区的划分
第二节 中国传统农业文化亚区
一、关东文化副区
二、燕赵文化副区
三、黄土高原文化副区
四、中原文化副区
五、齐鲁文化副区
六、淮河流域文化副区
七、巴蜀文化副区
八、荆湘文化副区
九、鄱阳文化副区
十、吴越文化副区
十一、岭南文化副区
十二、台湾海峡两岸文化副区
第三节 西南少数民族农业文化亚区
第四节 蒙新草原一沙漠游牧文化亚区
一、内蒙古文化副区
二、北疆文化副区
三、南疆文化副区
第五节 青藏高原游牧文化亚区
第七章 汉文化圈的形成
第一节 关于汉文化圈的概念
第二节 汉文化向东亚的播扬
一、中国文化对朝鲜的影响
二、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第三节 汉文化向东南亚的辐射
一、中国文化的踪迹
二、中国文化对越南的影响
三、新加坡华人与中国文化
第四节 关于汉文化圈的沉思
一、唐代是汉文化圈形成的关键时期
二、东亚比东南亚更彻底地接受了汉文化
附录 东亚经济发展的文化地理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