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好老师是自己找的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杨茂秀
出版社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好老师是自己找的》是杨茂秀教授的一本教育故事集,集结自杨茂秀教授发表在台湾《国语日报》上的专栏文章。杨教授思考了很多有关“好老师”的定义,并以故事的形式展现给我们,让我们从中心神领会。

该书通过33篇古今中外好老师的故事,引导出对教师特质及教育现状的探讨,帮助大家更进一步思考教与学、成长与改变的意义。每一篇故事不仅是教师本身所常遇到的困境,更是一幕幕在与学生相处的校园生活中所常看到的景象。杨茂秀教授告诉我们:“教师这一行,最根本的良心不是教学之心,是关怀之心。”教与学的成果,最终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经历从无到有再到无的过程,重要的则是过程里的愉悦体验。

内容推荐

《好老师是自己找的》简介:在教室里,每一个小孩都是一棵树,是珍贵的生命,是夜空中飞翔的萤火虫,是运转的星星,他们有自己的生命。可是那些生命,就在冬天里我们的一呼一吸之间,仿佛是小小的影子在草丛里飘摇跳荡,阳光一照,他们就不见了。教师必须有那种态度跟心灵,去捕捉、去游戏、去体会其中的神秘。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曾说:“最好的老师常常让学生觉得没有学到什么,而实际上老师是在不知不觉中教会他的学生很多很多的东西。”在《好老师是自己找的》中,儿童哲学专家杨茂秀教授则告诉我们:

“教师这一行,最根本的良心不是教学之心,是关怀之心。”

“不要倚赖教人家很多东西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唤醒人家的好奇,就足够去启发人的心灵。不要给人家太多东西,使人负担太重;只要一点点火花,如果有易燃的东西在旁边。就会烧起来。”

“教学是一种艺术,这种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教学的人晓得如何把自己不会的教到他的学生会,而且学生又会回头来把他的老师教会;相对地,学生学会的不只是学习也学会教学,而师生之间共同的特点是:都很会在适当的时机提出良好的问题。”

杨教授用说故事的方式,帮助大家更进一步地深入思考教与学的意义、成长与改变的意义——不管是个人或专业层面。透过33篇古今中外的好老师故事,我们将会发现,教与学的活动其实和孩子在沙滩上的游戏差不多,所有的成果都会随着时间与潮流,从无到有再到无,重要的是过程里的愉悦跟心醉神迷。

目录

自序 我们是小孩,又不是大人

引子 放牛吃草

Part 1 故事,点燃成长的光芒

 1 唐老师手上的大花手环

 2 Didi,你了解吗?

 3 每一个人都会犯错

 4 玛莉老师的两个小故事

 5 我是一个气球

 6 我不要向你学

 7 只画鲸鱼的老师,跟什么都画的学生

 8 故事:华里贾的实验

Part 2 好老师,应该像一首诗

 9 最好的老师

 10 小孩是大人的老师

 11 孔子与稻草人

 12 好老师是一首诗也是一棵树

 13 好老师的“一以贯之”

 14 好老师是要自己找的

Part 3 最好的老师,是学生自己找的

 15 九加九等于十七

 16 五十元叔叔

 17 到处去的艺术老师

 18 水里的葡萄怎么画?

 19 史记老师

 20 总是闲聊的好老师

 21 把人教得对音乐感兴趣的老师

 22 从木头里放动物出来的老师

 23 水池边的校长

 24 稻米老师

Part 4 学习,在不知不觉中

 25 老师作家:玛格丽特·怀兹·布朗

 26 故事艺术的老师罗大里

 27 蓝弟兄的神圣艺术

 28 教育艺术的园丁:威廉·詹姆斯

 29 在玉米田种植芯片的名师:盖尔

 30 五十岁学芭蕾舞的华里教授

 31 儿童哲学之父李普曼

 32 自己设计项链的科学家:基尔奇教授

 33 墨立根老师

后记 沙子,还是沙子

试读章节

2 Didi,你了解吗?

“Didi,我想跟你一样当老师。但是我失败了,都是我的错。”反讽的是,她的失败,让我因此悟出两个教育指导原则:第一,每个孩子的命运,都比社会的要求更重要;第二,我必须承担超出“只对孩子服务”的责任。这是发生在印度的一个故事。

当苏珊娜的爸爸来学校说他要为女儿准备婚礼的时候,办公室六个老师一起惊呼:“什么?”

苏珊娜当时才13岁,是我们班最好的学生。

那时候我在印度,第一年教中学。苏珊娜来自低阶的刹帝利(Chhetri,印度种姓制度阶级之一。早期的吠陀经文,将社会划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合、首陀罗四大阶级。根据法典,各个阶级都有不同的教育内容、人生义务、社交范围和法律制度)家庭,靠着很好的成绩进到最好的班级。从她的神态与表现、热情和自信,样样都可以看得出来,她将来会成为印度某方面的领袖。同学、老师都很喜欢她。

这么早就结婚,很容易就掉进社会系统难以翻身的黑洞里去。结了婚,她就属于那个男人了。那个男人的命运,就是她的命运。我努力想要阻止。我打电话给她爸爸,她爸爸却说,他们这个阶层的男性很难受到高等教育,苏珊娜若继续受教育,会很难找到相配的男性;受教育越高,他越给付不起随之涨价的嫁妆。我找到苏珊娜,她的眼神空洞,好像在说:“我哪能有什么意见!”事实上,她也只是传统文化里的一个卒子。几天之后,苏珊娜结婚了。结婚是很戏剧化的,我相信她对仪式中的誓词并不了解。

新婚之后没几天,她来上学了,我感到好高兴,可是,高兴或希望很快就不见了。她经常缺课,功课没有做完,成绩一落千丈。我看她绑起了辫子,好像有一些变化。才两个月的时间,她从一个活蹦乱跳的小姐,变成一个被打败的成人。“老师,我想跟你谈一下。”她走进办公室,豆大的眼泪,在她的面颊滚动,掉在地上。她慢慢地道出她的新婚生活。

她嫁进一个大家庭。她的丈夫有六个兄弟姊妹。丈夫的妈妈得了重病,需要24小时看护。她每天早晨起床做家事,晚上12点才上床,她没有时间做功课。她想继续学业,但现在没把握了。很显然,夫家希望她成为全天候的看护、仆人。她的丈夫不是要一个太太,她的婆婆也不是要一个媳妇;苏珊娜的爸爸则是完成他的责任——把女儿嫁掉,更精确地说,他把女儿像一盆水一样泼出去了。

在她娓娓道来时,我说:“小心,不要怀孕了。”苏珊娜看起来很害羞。在印度,性以及跟性有关的事,如怀孕,是不公开讨论的。

有一天,我看到她的背影,所有的征兆都显现出她已经怀孕了。她来上课的时间越来越少了。

一年后,我在菜市场看到她。她叫我:“Didi!”这是印度话中对老师的尊称。她说:“Didi,我想跟你一样当老师。我第一天看到你就印象深刻。我想成为跟你一样的老师。下课的时候,一有时间,我就学你最常讲的那句话。你了解吗?Didi,你了解吗?但是我失败了,都是我的错。”

苏珊娜不可能知道我对她未来的憧憬。我是那个学校唯一的女老师,她选择我做她的模范,并不稀奇,但是,我想象的她,将是社群领袖的模范,是个有好学养、知识丰富、可以面对整个印度阶级社会的领袖。

反讽的是,她的失败,变成我后来成功的梁柱。我因为这次经验,悟出两个往后个人发展的指导原则。

第一个原则是:绝大部分的情况,每一个孩子的命运,都比那个社会的要求更重要。我当年应该威胁苏珊娜的父亲:让未成年的孩子结婚是不合法的。虽然她们的传统是这样,但是法律是不允许的。我应该请律师来维护我学生的权益。

第二个原则是:作为一个教育家,我必须承担超出“只对孩子服务”的责任。我当时应该不断跟苏珊娜联络,让她在形式教育无法完成的时候,有机会完成非形式的教育,以补形式教育的不足。

六年之后,我离开中学,到德里念硕士。寒假回到家,我姐姐告诉我,有个学生哈士达来看我。哈士达的状况跟苏珊娜差不多,但他后来进了医学院。我走进客厅,他站在那里,高高的,又强壮,又有自信,他对我敬礼,我忍不住哭了。

P15-17

序言

我们是小孩,又不是大人

哲学家迈克尔·达米特(Michael Dummett)曾经表示:“一本书如果没有序,我读了总是觉得失望。读没有序的书,仿佛应邀去参加朋友的饭局,进了主人家门,直接就上餐桌开吃一般。”

人的行为,缺乏必要的仪式,其实是短少了预备的氛围,总是个可惜。为了避免可惜之叹,我决定写这篇序。

《好老师是自己找的》这本书,除了这篇序之外,全都在过去两年隔周刊载于《国语日报》。两年来,许多人习惯在隔周的周末看到“老师说的故事”。当这个专栏停止时,有不少读者告诉我,他们觉得生活中少了什么似的。其实,我也还想写,因为好老师其实是写不完的。我请他们向报社反映,也许报社还会让我再写下去,可是,我也不敢去问报社有没有人反映还想看,因为,我怕那些朋友的话只是客套话,不是真心话。

哈!我记得很清楚,主编汤小姐小声告诉我:“老师,这个专栏有两年了,专栏写了两年,有点久了,先停一停,如何?”听了这话,我注视她几秒钟之久,才说:“这个专栏是和我在教育广播电台的节目相呼应的,节目今年还做耶!不过,也好,暂停也好。”

你看,我也不想停呀!只是,停了,心头却也一时轻松了起来。两年来,每周都接到汤小姐的电话,有时,人在国外,也不例外。心中总是有几个字:“汤芝萱,好老师。”

长期做一件事,就是自己喜爱的事,也需要有人不断督促的。真的很感谢国语日报给我这个机会,去长期不断重复思考“好老师”的意义。更感谢汤芝萱小姐的无间断“耳提”与耐心等待。

写这些故事,我总是用心的。我的助理彦芬、静仪与杜奇都知道,当时,我常常左思右想,很难开始的。往往在电话中告诉芝萱说“好了,修一修就好了”,其实才正要开始,人还在研究室的榻榻米上,光着脚,踱来踱去,抓着头发呢!

大约是两年以前,有一天,在电话中与老友柯华葳教授谈到教育改革的现况,我们都觉得,自从“四一〇教改运动”(注:1994年4月10日台湾民众第一次走上街头高喊“教育改革”,掀起风起云涌的教改浪潮)以来,最该发声、最该受到服务的教育尖兵——实际在教室从事教育的老师,怎么他们的故事没有人说呢?他们自己也应该有很多有意义的故事要说呀!所以,我们就决定向“教育部”范巽绿“次长”申请在教育电台开“好老师说的故事”这个节目。计划中,也表示希望将一部分节目内容发表在《国语日报》。

两年来,我们每周邀约至少一位老师到教育电台来说他们的故事。我们几乎形成了一个讨论教育理念与教学现况的探索社群。他们的故事,是我经营连载在《国语日报》的故事的“种子”。我希望:由这些“种子”长出来这些故事,有助于我们的社会对教育造就某一种反思。这里所谓的“某一种反思”,不容易说明白,容我举个例子好了。

北投小学的汤老师,在节目中说:

“我们班有两位小朋友打架,我要他们把事情弄清楚之后,在中午以后和好如初。中午过后,原来打架的两位同学,笑眯眯地一起来找我,说他们好了。我看他们早上打成那样,真的过了两三个小时就好了吗?他们会不会只是‘演’给我看的,假和好呢?我问别的同学,他们都表示他们是真和好,刚刚还一起打球。他们大概看见我怀疑的眼光,其中一人便认真地对我说:‘老师,我们是真的和好了啦!你知道吗?我们又不是大人,我们是小孩子耶!”’

后记

沙子,还是沙子

不要倚赖教人家很多东西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唤醒人家的好奇,就足够启发人的心灵。不要给人家太多东西,使人负担太重;只要一点点火花,如果有易燃的东西在旁边,就会烧起来。

把上面的话说给朋友听,他们都觉得蕴藏着很好的教育哲学;遇到有这样感觉的人,我也会以下段的话跟他们分享:

我手里握着一株蓝色的花,是野花,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可是心里想,人类给自然界的东西命名其实蛮表面的,自然本身并不给东西命名。我们去接触自然,最重要的是认识跟了解。就拿这朵花来说吧,我注视着它,好好欣赏它的颜色,将其中的蓝看在眼里,看到心里,把它变成像音符一样地真,然后专心地看它黄色的花蕾,看尽它的细节。看一朵花,要把自己变成那一朵花;看一棵树,要把自己变成那一棵树。你也可以是在风中摇曳的草,在空中飞翔的鸟,在地上跳跃的松鼠。

记得皮亚杰曾经说:“把一样东西教给人家,有时是剥夺那个人自己发现那东西的机会。”光学会名称及那个东西跟其他东西的关联,而缺乏真正进入那东西之所以变成那个东西的专注与深入,有时是一种拒绝——拒绝认识的机会。不管对什么,若要了解,就必须注视、倾听、感知,那需要很久的时间。

看见绿色的东西,你说:“啊!去年春天,我在树林里看过。”这样是不够的,你必须变成可以看到、闻到、摸到的东西,如:树林里一株一株的树干,像一条一条的黑蛇顶着天;还有蕨类植物的叶子,勾着头慢慢舒展开来,必须进入到叶子跟叶子之间小小的沉静里,必须花时间触摸它们所散发的平和与宁静。

教室里的每一个小孩,是一棵树,是珍贵的生命,是夜空中飞翔的萤火虫,是运转的星星;他们都有自己的生命。那些生命,在冬天里我们的一呼一吸之间,仿佛是小小的影子,在草丛里飘摇跳荡,阳光一照就不见了。教师必须有那种态度跟心灵,去捕捉、去游戏、去理会其中的神秘。

本书开始,我引述了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话:“最好的老师常常让学生觉得没有学到什么,而实际上老师是在不知不觉中教会他的学生很多很多的东西。”

我们已检视了好多“好老师的故事”,呼应了海德格尔的话。我有个感想:教学是一种艺术,这种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教学的人晓得如何把自己不会的教到让他的学生会,而学生学会后又能回头来把他的老师教会;学生学会的,不只是学习,也学会教学。这种师生的共同特点是:会在适当的时机提出良好的问题。

在写作这本书的过程里面,我经常阅读西尔维亚·阿西顿·华纳(Sylvia Ashton Warner)的《教师》(Teacher)。她主张:教师、学生、课程、知识、智能,都不可能单独存在,都是有生命的;创造性的教学脱离不了生机,阅读最有效的是生机阅读,写作最有效的是生机写作,教与学最有效的是生机的教与学。小孩子第一个学的字,不应该是从书上来的,不应该是大人想要教他的,而是他想要学的。教师是一座桥,必须做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的桥梁,这个桥要从无知到有知,将孩子内在的感知、生理与心灵的需求,与外在的环境、文化的氛围结合起来,把混沌变成明亮,它不是一种解构,而是一种建构。

另外一本我常参考的书是山姆·史沃普的《我是一支铅笔》,作者是个常常到小学指导学生写作的作家,用作家的眼光接触学校文化。这本书里叙述孩子的心灵世界存在着真真实实的故事,他写作与讨论,并且带着尊敬和谅解来看待跟孩子相处的每一件事和每一段时间。

许多老师的故事,也帮助我了解许多细微的、难以捉摸的人与人之间一直都有的顺情跟逆情。每一次访问老师的时候,我都会讲故事或者分享一首诗,在故事叙事跟诗的分享过程中,自己的经验就会更活鲜,事后总会觉得自己更像个人。

“人是什么?”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却是每个老师都要做的功课,是某一些人的教育哲学中心的问题。“沙子是什么?”这个问题大概比“人是什么?”的问题容易些,著名的女诗人依尼洛·法吉恩(Eleanor Farjeon)有一首诗是这样子的:

沙子

沙子是沙子

一直到你拿着它来玩

不管你想什么

你看

沙子 你要它是什么它就是什么

一座城堡堡垒墙壁

它也可以是隧道

是球是一个洞 或是一艘船或是一张椅子

或是一碗布丁可以吃

一座花园 或是墓园 或是小山岗

随你的便

你要沙子是什么 它就是什么

一直到你回家去喝茶吃点心

浪来了

将你的努力 你的成果你的计划

全部清洗过

结果沙子又只是沙子了

这首诗让我觉得:教与学的活动,其实跟孩子在沙滩上的游戏差不多,所有的成果都会随着时间与潮流,从无到有再到无,重要的是,过程里的愉悦跟心醉神迷。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10:2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