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和源的故事》主编者奚志勇。
奚志勇致力于中国养老产业研究,积极探索养老模式创新,是中国养老业界的先行者。先后在《解放日报》、《文汇报》、《亲和源报》等报刊杂志上发表《中国新型老人养老生活模式研究》、《养老:怎一个“孝”字了得》、《养老模式与现代服务的融合》、《养老:社会化,还是产业化》、《养老模式的革命》、《社会企业:中国养老的创新之路》等多篇专题文章。并于2008年出版专著《中国养老》,2009年出版专著《至尊老人的家——亲和源模式》。2012年主编《亲和源的故事》、《养老改变生活——“亲和源杯”上海市老年文化主题活动获奖作品汇编》等书。
《亲和源的故事》主编奚志勇
《亲和源的故事》内容提要:亲和源实践的是一种符合时代精神的养老模式。当亲和源的故事演绎成小说后,为了更好地体现理念和“增强”感染力,在情节上或细节上都会“艺术地”创作。
本故事集的“主人公”,千万不要“对号入座”呵,也千万不要“合理猜想”和“好意攀附”噢。
这本“故事集”,如果能引起关注养老事业和投身养老产业各界人士的关注,并能同亲和源创建者们一样感同身受,那是本书大大的成功。
“很好,请问你们这里怎么收费?”
“我们这里根据老人的身体状况,分为三个护理级别,再根据房间床位不同,收费标准也不同。”
“听上去不错,但我还想实地到你们那里看看。”
“好啊,随时欢迎您过来。”
没多久,王阿婆的女儿王玉来到亲和源颐养院进行了一番考察,感受到它优美的生活环境和完备的服务设施。“代天下子女尽孝,替世间父母分忧”、“亲和源,可以托付一生的地方”这些理念打动了她的心,她又向朋友侧面打听入住亲和源老年公寓、颐养院的老人的基本情况,对亲和源有了全面的认识。
有一天,王阿婆的女儿王玉来到亲和源颐养院,站在办公室门口看墙上标贴的人住流程,她迟疑了一会儿,走进去问道:
“请问你们这里可以收住患有轻度老年痴呆的老人吗?”
坐在桌前的主管忙站起来:“你好,你请坐,请问你是为父亲还是母亲咨询人住?”
“是我母亲,她已经92岁了,目前生活还能够自理,行走靠拄拐杖,就是脑子不好使,经常忘东忘西的,可能一件事情要问你好多次。”
“她还有其它身体疾病吗?”
“她血压也有点高,还有……”介绍完母亲的基础疾病,她急切地问道,“我母亲符合人住条件吗?如果可以的话,我们这个礼拜五就来人住。”
“这个还要我们医务人员和工作人员去你家里进行一个调访,我们要具体看一下老人的自身情况,如果你把她带过来,万一不符合我们的收住条件,王阿婆已经90多岁的人了,来回路上也不方便。”
王玉脸上露出焦虑的表情:“也是,那你们什么时间来家访?能不能尽快给我确定一个时间?”
“那我尽快给你安排好了,就这个礼拜五吧!’,
“好,说好了,礼拜五,我在家里等你们。”
星期五,亲和源颐养院的工作人员果然如期而至,经过一番问询以及医疗人员的检查和初步诊断,发现王阿婆还患有轻度脑萎缩,经常忘记一些事情,但还能够清楚地回答一些提出的问题,最后,评估王阿婆符合收住要求,会尽快安排她人住颐养院。王阿婆的女儿王玉听到答复,终于舒了一口气。
王阿婆的女儿王玉很快办妥了一切手续,好说歹说,终于将不情愿的老母亲送人了颐养院。王阿婆今年90多岁了,身体在同龄人中还算是比较健康,她皮肤白皙,喜欢戴一个黑框眼镜,看起来像个斯文的知识分子,只是不太爱说话。看她闷闷不乐的样子,工作人员热情地主动与她交流,逐渐和老人攀上了话,了解到她过去当过老师,还做过文员,她的父亲还是孙中山的副官,在过去的年代也算是个大家闺秀,但家庭出身也塑造了王阿婆的倔强的个性,她性格清高,有点任性,比较挑剔,很多事情都要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不然就会感到不满,产生抱怨。
没安生几天,王阿婆就开始折腾起来,每天为了老人房间不装浴缸的事抱怨。
“咚咚咚”,办公室的门铃响了,果然又是王阿婆。
“你们谁是领导?我有事要找他,我想给你们提个建议,请你们给老人房间安装一个浴缸,老人泡澡比较舒服。”
“王阿婆,用淋浴比较干净,浴缸会很不卫生,容易带来传染病。,,
“怎么会呢?我在家里都是泡澡的。”
“那是您家里,我们这里的卫生间是公用的呀,不光您用,其他老人也要用的。”
“……,,
苦口婆心终于说通了,等过了半天或一天,办公室的门口又看见王阿婆拄着拐杖像一个蜗牛一样慢慢悠悠向前移动的身影。
“同志,你看我的窗子,下面开了,上面也在开着,这样风吹过来多冷啊,你帮我把窗子关好。” “同志,我的床太硬,你过来帮我看看。” “同志,我女儿电话多少?我记不得了。” “同志,遥控器怎么不好用?” “同志,你帮我给家里打个电话……” “同志……” 时间长了,工作人员不等王阿婆开口,已经知道她要说什么。 每天都能看见王阿婆瘦小的身影穿梭在办公室、房间和前台三点一线间。
经过医生和工作人员的诊断和分析,王阿婆患有轻度老年痴呆症,她缺乏安全感,很怕孤寂,每天往返于房间和办公室的原因是希望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幸好,颐养院已经建立了专业的老年痴呆研究小组,还有专业社工,各部门分工明确,每天给王阿婆找点事情做,经常给她读读报,陪她聊聊天,分散转移她的注意力,希望能取得较好延缓病情恶化的效果。
一天,看着王阿婆徐徐走来,工作人员忙上前一手搀着她的胳膊,一手扶着她的手,还没等王阿婆开口讲话,就先打断她的思路:
“王阿婆,您笑起来真好看,年轻时一定老漂亮的。”
“哎……现在都老了,还漂亮,你们年轻人漂亮。”
“王阿婆,我们到活动室做手工、唱歌好吗?”
“好啊。”
渐渐地,通过工作人员的引导,她似乎忘记了自己每天的“麻烦”,开始投身到颐养院的快乐活动中,每天上午和其他老人在一起读报、做操、唱歌、做手工……变得合群,性格也随和开朗了许多。P3-P5
亲和源是一个养老社区。
亲和源居住着一群热爱生活、追求品质、体现时尚、实现价值的老年人。
亲和源也是一座“小城”,里面的居民都是老年,他们有共同的理想、共同的欢快、共同的准则和共同的激情。
当小河有了欢快,就会激起浪花;当生活有了激情,就会产生故事。
“小城”故事多,亲和源里感人的故事更多。故事变成了文字,就是小说。亲和源的故事,如果不变成文字,便成了传说。如果用文字记载下来,也就成了小说。任何文艺作品,一定来源于生活,也一定高于生活。
亲和源代表了一种养老模式,这种模式是一种创新,一种观念,一种实践。
住在亲和源里的老人,被称为“会员”,所以亲和源就是一所养老俱乐部。
俱乐部,就是大家一起快乐。
多么希望老人都能快乐地养老。常言说,“要想甜,放点盐”。快乐也要有点痛苦作陪衬。
亲和源里的故事,演绎的就是会员们的酸甜苦辣,甚至悲欢离合。
养老,也是生活。生活少不了百味杂陈。
亲和源实践的是一种符合时代精神的养老模式。当亲和源的故事演绎成小说后,为了更好地体现理念和“增强’’感染力,在情节上或细节上都会“艺术地”创作。
本故事集的“主人公”,千万不要“对号入座’’呵,也千万不要“合理猜想”和“好意攀附”噢。
这本“故事集”,如果能引起关注养老事业和投身养老产业各界人士的关注,并能同亲和源创建者们一样感同身受,那是本书大大的成功。
如果能让天下老人在设计和安排自己的养老生活时,在这本故事集得到启示和帮助,那是本书编纂者们的大大的喜悦。
如果亲和源的会员读完故事集,能会意相视,并开怀大笑,那就是亲和源所有~12作人员大大的安慰。
愿亲和源的会员们继续演绎他们丰富多彩的养老生活。
愿天下老人都有一份甘之如饴的晚年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