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民间服饰/中国民俗文化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作者 贺琛
出版社 中国社会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中国民间文化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其中凝聚着民族的性格、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真、善、美,是中华民族彼此认同的标志,是祖国同胞沟通情感的纽带。今天,我们将把民俗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和真谛展示给包括农民兄弟在内的广大民众,使他们对中华大地、对祖国同胞、对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淳厚的民俗民风怀有更深刻的眷恋、热爱和崇敬。

《民间服饰》是《中国民俗文化丛书》之一,向您介绍了民间服饰款式溯源、近代民间服饰风格、民间服饰文化内涵、民间服饰制作工艺等等。本书由贺琛著。

内容推荐

古代中国文明发展迅速,国力强盛,有“衣冠王国”之誉。汉族是世界上人数最多的民族,历史源远流长、文化辉煌灿烂。汉族民间服饰经过不断发展和改进,实用功能和装饰作用结合得日益完善,创造了带有东方色彩的服饰风尚并对周边国家和地区产生了广泛影响。

《民间服饰》向您介绍了民间服饰款式溯源、近代民间服饰风格、民间服饰文化内涵、民间服饰制作工艺等等。

《民间服饰》是《中国民俗文化丛书》之一,由贺琛著。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民间服饰款式溯源

 檐榆襦褂袄,柄裆褶衫袍——上装演变

 涤器犊鼻裈,旋舞凤尾裙——多变裤裙

 一统六合帽,平定四方巾——冠帽巾帻

 貂裘镶暖耳,珠绣饰抹额——缤纷首饰

 肩臂绕彩缕,襟前覆霞帔——女装佩饰

 雅士披鹤氅,学子着裥衫——文人风范

 乱世分裤褶,定国靠戎衣——短装军服

 抹胸肚兜红,抱腹腰上黄——女子内衣

 新罗绣行缠,朱芾妆蔽膝——民间腿饰

 藕覆遮罗袜,丝履藏莲弓——闺阁足饰

 闲适解脱履,妍姿漆画屐——屐鞋史话

 道袍担日月,袈裟缀水田——宗教服饰

 银锁祝百岁,兜肚避五毒——儿童服饰

 将相同台会,雅俗共赏之——戏剧服饰

 路遥背褡裢,情深佩荷包——随身物件

第二章 近代民间服饰风格

 质朴黑吉辽,华贵冀京津——北国风华

 丰美晋鲁豫,浑厚陕甘宁——中原风尚

 清丽苏浙沪,典雅皖鄂蜀——江南风韵

 绚烂赣湘桂,明艳闽粤琼——岭南风貌

 豪放蒙青新,瑰奇藏滇黔——边疆风采

第三章 民间服饰文化内涵

 衣章辨贵贱,服制明尊卑——社会地位

 蓬门布衣苦,朱户绮罗香——经济生活

 结发合二姓,亲疏论五服——人生礼仪

 裘葛四时异,单馥五色同——色彩时令

 凶邪需慎避,青黄两不宜——服饰禁忌

第四章 民间服饰制作工艺

 勤妇纺丝缕,巧匠鞣毛皮——原料加工

 尺度随心意,针剪摹物形——造型设计

 刺绣千针密,织锦寸金稀——织绣艺术

 巧结同心扣,细制合欢裙——缝制技巧

 款变十年新,图纳百福吉——图案纹饰

参考资料

试读章节

帽子的产生最初是因为防暑御寒的需要,如《后汉书·舆服志》记载:上古衣毛冒皮,后代圣人见鸟兽冠角,乃作冠冕冒。这也就是现在的“帽”。人们把树叶顶在头上以避免日晒雨淋,或将皮毛包在头上以防风驱寒,就是最早的帽子。现在各种取自自然界的帽子仍在边远地区流传着。如鄂伦春猎人戴狍头帽,是用整个的狍子头皮做成的,还带着头盖骨和角,打猎时能起到伪装作用。后来圣人看到鸟兽都有冠和角,而人没有,于是就发明了冠饰。

我们经常可以从古装影视剧中看到,古代男子与妇女一样,也梳发髻,头上总是戴着各式冠或帻,显得潇洒飘逸。这种装束由于清代剃发制度而消失了,只留给我们对远古的想象。

冠,是一种只戴于头顶,固定发髻的罩子,有玉制的、木制的和金属制的。冠的形制为一个冠圈上覆以冠梁,罩在头顶的发髻上,用笄(簪)横插过头发与冠冕,把它们固定在一起。为了防止冠冕掉下去,在冠圈两旁有丝绳,叫缨,可以在下巴下面打结。起初,人们戴发冠只是为了美观,样式也没有什么具体的规定。大约在商朝,开始出现冠服制度。通过冠帽就可以区分出一个人的身份和等级。如,皇帝戴冕冠,诸王戴远游冠,近臣戴高山冠;文儒戴进贤冠,武将戴武冠,执法者戴法冠,等等。

古时候,戴冠是上层男子的特权;下层男子是不能戴的,只能戴巾或帻。帻是一块小头巾,作用是盖住发髻,可以一直盖到前额。帻可以和冠一起戴,也可以单独戴。

巾最初为平民所戴的一种头帕,根据材料和佩戴方式的不同又称绡头、络头、帕头、陌头等各种名称;后来变为一种经过制作的帽子,并且打破了士庶的界线,即使款式相同,但从质料上也可分出高下。如:“汉末王公,……以缣巾为雅,……虽为将帅,皆着缣巾。”缣巾是由细绢制成,王公贵族多采用。“巾以葛为之……居士野人,皆服巾焉。”葛巾则是由蔓草茎纤维制布而成,为平民百姓所使用。魏晋南北朝时期,戴巾风气十分流行,成为时尚的标志。如诸葛亮的“羽扇纶巾”是三国时名士的装束,显出一种从容儒雅的风度。

唐代的幞头也是巾的一种,原为庶民所戴,后来进入上层社会并创造了多种形式,如文官戴展脚幞头,武官戴交脚幞头。因为幞头经常是用青黑色的纱做成,所以也叫乌纱帽。隋唐的幞头一般都用黑色纱罗制成。而宋代的幞头却不限于黑色,在隆重场合也可戴颜色鲜艳的幞头,有的还在幞头上插以金银、罗绢等制成的花朵;现在我们在戏剧服装中还可以见到这种装束。

明代巾帽式样繁多,士大夫所戴的有汉巾、晋巾、唐巾、诸葛巾、纯阳巾、东坡巾、阳明巾、九华巾、逍遥巾等多种,甚至还有用马尾织成的巾。不过,明代民间使用最为广泛的是网巾、四方平定巾和六合一统帽。

网巾是一种系束发髻的网罩。为了不使发髻散垂,明代男子特制网巾包裹发髻。网巾通常是以黑色的丝绳、马尾或棕丝编织而成,也有用绢布做成的。平常家居可以露在外面,外出时却必须戴上帽子,否则会被认为失礼。网巾的造型如同渔网,网口用布帛作边,俗谓“边子”。网巾的造型如同渔网,网口用布帛作边,俗谓“边子”。边子旁缀有金属制成的小圈,圈内穿有绳带,绳带收紧,即可笼住头发。在网巾的上口,也开有圆孔,并缀以绳带,使用时将发髻穿过圆孔,用绳带系紧,名为“一统山河”。明末天启年间,形制变为“懒收网”,就是只束下口而省去上口绳带。

四方平定巾是以黑色纱罗制成,可以折叠,呈倒梯形造型,展开时四角皆方,也称“方巾”,或称“四角方巾”。四方平定巾初兴时,高矮大小适中,其后总在变化,到明末则变得十分高大,故民间常用“头顶一个书橱”来形容。P19-21

序言

人生活于文化之中,正像人离不开空气一样。《周易》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无论汉语“文化”一词是否由此而来,这段话至少说明,我们的祖先向来对文化的重要性有十分清楚和极其深刻的理解。文化确乎是人之所以成为人、人类之所以成为人类的根本标志。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创造了人,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人是文化的动物。

从文化本身来说,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的传统文化可以粗略地、也是相对地划分为两大分流,即所谓上层文化(或称高层文化、雅文化、精致文化……)和下层文化(或称基层文化、底层文化、低层文化、民间文化)。

民间文化是人民群众创造的最古老的文化,因为它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发展的初始阶段;民间文化同时也是最年轻的文化,因为它仍然活生生地存在于人民的日常生活和口碑之中。民间文化还是整个社会文化的基础,并且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上层文化往往是对民间文化选择、改造和精致化的结果。

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是民间文化中最富色彩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在人类创造的一切艺术中,生命最活跃,涉及最广泛。它以古朴纯真的艺术手段,反映着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理想和追求。它的无数珍品,是当之无愧的美的典范。没有了它,人类将失去多少童真的回忆;没有了它,人类的爱祖国、爱家乡将会缺少多少实际可感的具体内容;没有了它,人类的欢乐、悲伤也将变得干枯而平淡;没有了它,人类将会失掉多少生活的甘美和幽默……

万家社区图书室援建和万家社区读书活动,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战略举措。我们作为受到农民兄弟哺育和培养的知识界、文化界,有义务用学来的知识回报衣我食我的广大农村的父老乡亲,这不仅是我们的社会责任,也是我们的荣耀。

中国民俗学会在这项重要活动中,承担有关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约50种图书的撰写工作。我们组织了学养很高的包括大批教授、研究员在内的专家队伍,来完成此项写作任务。他们在相关领域里,学有所长,业有专攻,所有作者都以光荣志愿者的精神,以科学严谨的态度,用生动活泼的文字,把相关的准确而丰富的知识,呈献给农民兄弟和城镇社区的读者。完成这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写作编书任务,是我们人生当中一件值得骄傲、值得自豪的事情。

中国民间文化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其中凝聚着民族的性格、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真、善、美,是中华民族彼此认同的标志,是祖国同胞沟通情感的纽带。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传统文化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的巨大贡献。急遽变化的时代在淘洗着传统的民间文化。在当今时代,我们尤其有必要对我们丰富淳厚、历史悠远的民俗传统立此存照,将其中的优秀部分及其真谛展示给包括农民兄弟在内的广大民众,使他们对中华大地、对祖国同胞、对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淳厚的民俗民风怀有更深刻的眷恋、热爱和崇敬。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创造的非常丰富而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的幸事,也是我们的历史责任。

我希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民间文化之花越开越鲜艳,为我们祖国、为我们中华民族赢得一个永恒的春天。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0:4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