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绪论
一 基本术语的简单界定
二 学界关于“对话”的研究概况
三 本书的研究视角
四 本书语料来源
第一章 语义:“叙事对话”和“语用逻辑”的共同枢纽
第一节 话语与对话
第二节 语用逻辑概说
一 语用逻辑的研究现状
二 语用逻辑的理论前提
三 语用逻辑的研究对象
四 语用逻辑的学科归属
五 研究语用逻辑的意义
第二章 谈话体作品中的叙事对话与语用逻辑
第一节 《论语》中复现式组合的句法形式及使用动因
一 “复现式组合”的界定
二 《论语》复现式组合的句法结构形式
三 《论语》复现式组合的语用动因
第二节 《论语》中的复现式话语衔接
一 顶真型复现式话语衔接
二 回环型复现式话语衔接
三 间隔反复型复现式话语衔接
第三节 从语用角度看《孟子》中的紧缩结构
一 《孟子》紧缩结构的句法功用
二 《孟子》紧缩结构的言语风格
第四节 《孟子》中的条件复句
一 《孟子》条件复句的句法结构
二 《孟子》条件复句的关联词语及其语义功用
三 从认知角度看《孟子》多重复句中的条件关系
第五节 《孟子》中的问句话轮
一 《孟子》中的疑问句及其语用价值
二 《孟子》排比问的修辞效用
三 《论语》和《孟子》排比问的语用比较
第六节 《孟子》中的顶真辞格
一 以词为衔接点
二 以短语为衔接点
三 以小句为衔接点
第七节 白马非马:修辞式推论
一 修辞式推论的语言环境
二 修辞式推论的基本前提
第三章 艺术体作品中的叙事对话与语用逻辑
第一节 《水浒传》对话中的组合问
一 同一个话轮内部的组合问
二 不同话轮之间的组合问
三 双重组合问
第二节 从语用角度看《西游记》对话中的谐音
一 本节的语料来源与研究视角
二 无标记谐音
三 有标记谐音
第三节 从语用角度看《红楼梦》对话中的谐音
一 相关研究现状
二 动态研究的认知视角
三 基于上下文语境的谐音
四 基于认知语境的谐音
五 基于情景语境的谐音
六 结论
第四节 从语用角度看《红楼梦》对话中蕴藏的语汇资源
一 《红楼梦》蕴藏的当今社会口头流行语
二 《红楼梦》蕴藏的熟语
三 《红楼梦》蕴藏的方言语汇
第五节 从语用角度看《红楼梦》对话中的“误称”
一 自指型“误称”
二 近指型“误称”
三 远指型“误称”
第六节 《红楼梦》和《三国演义》对话中的“劝说句组”
一 《红楼梦》对话中的劝说句组
二 《三国演史》对话中的劝说句组
第七节 《雷雨》对话中的组合问
一 同一个话轮内部的组合问
二 不同话轮之间的组合问
三 双重组合问
第八节 《伤逝》的交往理性解读
一 从人际和谐与交往理性的视角看《伤逝》
二 对话和谐:交往理性的基本要义
三 《伤逝》的主体交互性解读
第九节 《因为女人》的主体交互性解读
一 女性与男性的交往困境
二 男女的不平衡博弈:困境形成的主要原因
三 交往理性:女性走出困境的必要条件
第四章 事务体作品中的叙事对话与语用逻辑
第一节 文本语境与法典建构
一 法典:作为语境中的文本
二 篇章语境中的法典建构
三 段落语境中的法典理解
四 句子语境中的法典建构
第二节 语用逻辑:正确理解法典的基础
第三节 法典修改:基于理解的一种言语行为
第四节 法典理解与语用逻辑概观
一 法典的理解与摹状词逻辑
二 法典的理解与道义逻辑
三 法典的理解与狭谓词逻辑
四 法典的理解与模态逻辑
第五节 法典理解个案考察
一 个案考察的对象来源
二 法典理解:群体法典理解与个体法典理解的辩证统一
三 群体法典理解:个体之间的对话过程
四 个体法典理解:一种认知过程
结语
附录
《论语》中的语言和谐思想
试析《文心雕龙·神思》之修辞认知观——兼谈《物色》与《神思》在认知观上的统
陈骥《文则》的修辞研究方法举隅
陈望道《因明学概略》之语用逻辑观
朱光潜《诗论》的语言学思想
康德《判断力批判》的修辞学思想——兼谈康德与亚里士多德修辞观之通变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