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系列之一,这部小说真实而深刻地描绘了十月革命前后乌克兰地区的广阔生活画卷,塑造了保尔·柯察金执著于信念而坚忍不拔的崇高人格,其形象超越时空,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震动着数代人的心弦。无论从思想内容还是从艺术形式来看,这部小说都可以称为20世纪30年代苏联文学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而就它对读者影响的力度和深度来说,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本书从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和认知能力出发,从宏观阅读和微观阅读两个方面,将作品分为精读和泛读,在完整呈现名著原貌的基础上,设置了以下栏目:导语、旁批旁注、名师赏析、回味思考。
本书的故事情节是围绕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展开的。保尔出身于乌克兰的工人家庭,早年丧父,母亲替人洗衣、做饭,哥哥是工人。在小学念书时,神父无理惩罚他,他把烟灰撒在神父厨房里的面团上,因而被学校开除。为了维持生活,保尔开始到车站食堂当小伙计。
十月革命爆发了,一位老布尔什维克朱赫来在保尔家住了几天,给他讲了许多革命道理,使他懂得了不平等生活的社会原因,这对保尔思想的成长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一天,保尔在路口看到一个匪兵押着朱赫来走来,他猛扑上去,抱住押送兵,救出了朱赫来。保尔被抓进监狱,受尽严刑拷打,却没有泄露任何革命秘密。不久,他被敌人错放了出来,躲进了冬妮亚的家里。
冬妮亚是本地林务官的女儿,有一次,她看见保尔把蛮横无理的铁路工厂主的公子狠狠地教训了一顿,就喜欢上了这个倔强、勇敢的工人的儿子,两人渐渐地产生了感情。后来,冬妮亚向保尔表白了自己的感情,但是,保尔没有沉湎于个人感情,他参加了红军。
在红军队伍里,保尔阅读了许多革命书籍,思想觉悟提高得非常快。冬妮亚这个资产阶级小姐和他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保尔毅然斩断了这份情感。
在工作中,保尔与优秀的共产党员丽达建立了真正的爱情,可他以为丽达已经有了爱人,不想陷入庸俗的情场角逐,就躲开了。后来,误会虽然消除了,但保尔认为革命者应该完全献身于事业,不能纠缠在琐碎的个人感情中,便抑制住自己,中断了与丽达的感情。
由于在战场上多次负伤,加上忘我的工作和劳动,保尔的病情加重,彻底丧失了工作能力,党组织不得不解除了他的工作,送他住院治疗。为了重返工作岗位,保尔与疾病进行了顽强的斗争,可是,他几乎全身瘫痪,接着双目失明,终日不得不躺在病床上。离开工作和集体,保尔感到极大的痛苦,一度想到自杀,但他很快控制住了自己的怯懦念头,他告诉自己:要活下去,继续为党和人民作贡献。
这时,保尔结识了一个女工达雅,他帮助她读书,提高思想觉悟,使她摆脱了庸俗的家庭,加入了党组织。后来,达雅成了保尔的妻子,虽然他非常需要照顾,但还是支持妻子做更多的工作,他为她的进步而高兴。
保尔潜心阅读了大量书籍,逐渐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他克服一切困难,以钢铁般的意志战胜病魔,从事写作。1934年,小说终于出版,并受到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保尔终于又回到革命队伍行列。他计划再写一部小说,在这一新的阵地上继续为社会主义革命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四章
国境线——就是两根柱子。这两根柱子面对面地竖立着,默默地互相敌视,代表着两个世界。虽然这两根界桩都竖在一块平整的地面上,但是这两个世界之间却隔着一道难以逾越的万丈深渊,谁也休想不冒生命危险就跨越这六步的距离。
别列兹多夫这座偏僻的小镇就坐落在国境线旁。保尔在这里身兼两职。既担任第二军训营政委,又兼任新成立的共青团区委会的代理书记。自从他们在安娜那里举行那场亲切的晚会以来,已经八个月过去了。但回想起来好像只是不久以前的事。保尔把一大堆文件推到旁边,靠在椅背上,陷入了沉思。
那是在八月份,铁路工厂团委派他作为团组织的负责人,乘上抢修列车,赶往叶卡捷琳诺斯拉夫。他们这一百五十人组成的抢修队,从一个车站到另一个车站,医治战争造成的创伤,清除残破不堪的车厢。直到秋末,列车才把他们送回工厂。各车间都欢迎这一百五十名工人归来。在安娜那里,又经常可以看到保尔了。他额上的那条皱纹舒展开了,也常常可以听见他那富有感染力的大笑声。
一天晚上,当许多年轻人聚集在安娜那儿的时候,保尔出人意料地戒掉了一种多年养成的不良嗜好。他几乎从小就抽烟,那天却毅然决然地宣布:“从今以后,我再也不抽烟了。”
这件事发生得很突然。当时有人提出看法,说习惯比人的意志厉害,并举出抽烟这个例子。接着大家争论个不停。保尔始终没有参加争辩,但是塔莉娅点名要他发表意见。于是他直率地说:
“当然是人支配习惯,而不是习惯支配人。难道我们还能得出别的结论吗?”
茨维塔耶夫在角落里喊了起来:
“说的比唱的还好听。保尔就喜欢来这一套。要是当场戳穿他的把戏,结果会怎样呢?问他自己抽烟吗?抽的。他知不知道抽烟没有好处?知道的。那就戒了呗——可惜戒不掉。不久前他还在小组会上‘传播文明’呢。”说到这里,茨维塔耶夫改用嘲讽的口吻冷冷地问道:“让他回答我们,他那骂人的习惯有没有改掉?凡是认识保尔的人都会说:骂是骂得少了,可是一骂起来就很凶。传教容易做圣徒难哪。”
一阵沉默。茨维塔耶夫的尖刻腔调,大家听了都觉得不舒服。保尔没有立即答复。他慢慢地从嘴上拿下烟卷,揉成一团,然后轻轻地说:“从今以后,我再也不抽烟了。”
过了片刻,他又补充说:“我这样决定,是为了自己,多多少少也是为了茨维塔耶夫同志。要是一个人不能改掉坏习惯,那他就一钱不值。我还有个骂人的恶习。同志们,我还没有彻底摆脱这个可耻的习惯。不过,就连茨维塔耶夫同志也承认,不常听到我骂人了。脏话是容易脱口而出的,比不得抽烟,所以我这会儿还不敢夸口立刻和这种恶习一刀两断。但是骂人的习惯我总归是要彻底改掉的。”
入冬以前,很多顺着河水放下来的木排堵住了河道。秋水泛滥,这些木排被冲散了,顺着水流往下游漂去,眼看大批木料要损失了。索洛缅卡又派出本区的共青团员去打捞这些珍贵的木头。
保尔·柯察金不愿意落在同志们后面,虽然正患着重感冒,也瞒过大家,照样参加劳动。但是一个星期以后,当码头两岸木头已经堆积如山的时候,他却发高烧了,冰冷的河水和秋季的潮湿唤醒了沉睡在他血液中的敌人。他得了急性风湿病,住院两个星期;出院以后,他也只能“趴”在工作台上勉强干活。工长见了直摇头。过了几天,一个毫无偏见的委员会确认他已经丧失劳动能力,让他退职,并且给他领取退休金的权利,但是他愤怒地拒绝了。 保尔怀着沉重的心情离开了心爱的工厂。他拄着拐杖,忍着剧痛,慢慢地挪动脚步。母亲曾几次来信,要他回去看她。此刻他想起了亲爱的老太太,想起了她在临别时所说的话:“只有在你们生病或受伤的时候,我才有机会看到你们。”
在省委会里,他领到两份卷在一起的党团组织关系证明。为了不引起更大的伤感,他几乎没有同任何人告别,就乘车到他母亲那里去了。接连两个星期,老人家不断地用药熏和按摩医治他那两条肿胀的大腿。才过了一个月,他已经可以丢开拐杖走路了。胸中荡漾着喜悦,黄昏又变成了黎明。列车把他送到省城。三天后,组织部开了一份介绍信,派他到省军事委员会去,担任地方武装的政治工作。
又过了一个星期,他来到这个冰天雪地的小镇,担任第二军训营的政委。共青团区委会又交给他一项任务,要求他把分散在新区各地的团员召集起来,建立一个团组织。瞧,生活变化得多快啊。
这里的布尔什维克组织人数很少,全区一共只有十九个布尔什维克。他们紧张地进行着苏维埃的建设工作。在这个刚刚建立起来的新区里,一切都得从头做起。由于靠近边界线,他们随时随地都得提高警惕。保尔每天一跳下马,就坐到办公桌旁边;一离开办公桌,就赶往训练新兵的操场;然后去俱乐部、学校,还要参加两三个会议;一到夜里,又骑上马、挎上枪,厉声喝问:“站住!什么人?”还得细听走私马车辘辘的车轮声——这一切就是第二军训营政委日日夜夜所忙碌的工作。
共青团支部在边境各村一个接一个地建立起来。团区委的干部为这些共产主义运动的幼芽付出了很多心血。保尔整日整夜在这些村子里活动。全区的青年都认识保尔。在各村的晚会上,在街头巷尾,手风琴对宣传工作的开展起到了前所未有的作用。手风琴使保尔成了大伙的“自家人”。大家倾听着手风琴奏出的乐曲,也倾听着它的演奏者——工人出身的军训营政委兼共青团书记的讲话。琴声和年轻政委的话语在他们的心中和谐地融合为一个整体。村子里已经可以听到新的歌曲,各家除了祷告用的赞美诗集和圆梦的书籍以外,也出现了别的新书。
有一天,从波杜布齐传来噩耗:村团支书格里沙夜里被人暗杀了。保尔一听到这个消息,忘记了腿疼,一下子就冲到执委会的马厩里。他用疯狂的速度备好马,用鞭子左右抽打着马肚,朝边界飞驰而去。
在村苏维埃那问宽敞的屋子里,格里沙的尸体停放在一张饰有绿色枝叶的桌子上,身上覆盖着红旗。屋门口有一名边防军战士和一名共青团员站岗,在上级负责人到来之前,任何人都不准进屋。保尔走进屋子,走到桌子跟前,掀开了红旗。
格里沙躺在那里,头歪向一旁,脸色像蜡一样苍白,眼睛睁得大大的,依旧保持着临死前的痛苦表情。他的后脑勺被利器击破,现在用枞树枝遮掩着。是准对这个青年人下了毒手?他是独生子,母亲是个寡妇。父亲从前给磨坊主做长工,后来成了村贫民委员会委员,在革命斗争中牺牲了。老母亲一听到儿子的死讯,立刻昏倒在地。邻居们正在救护这位不省人事的老人,可她的儿子却默默地躺在这里,保守着自己的死亡之谜。
格里沙的死震动了全村。这位年轻的团支部书记、贫苦农民的保护者,在村子里他的朋友远远多于敌人。两个村子的人都来参加格里沙的葬礼。保尔带领他的军训营和全体共青团员来给自己的同志送葬。二百五十名边防军战士在加夫里洛夫指挥下,列队站在村苏维埃门前的广场上。在悲壮的哀乐声中,人们抬出覆盖着红旗的灵柩,把它安放在广场上。这里埋葬着国内战争中牺牲的布尔什维克游击队员,如今在烈士墓旁又新挖好一个墓穴。
格里沙流的血使他生前努力保护的人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贫苦的青年和村民都表示坚决支持团支部的工作。在葬礼上致悼词的人个个满腔悲愤,强烈要求抓住凶手,严惩不贷,并且就在这个广场上,在烈士墓前当众审判他们,让大家都看清敌人的真面目。
一星期后,区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在别列兹多夫剧院开幕了。别列兹多夫执委会主席利西岑神情庄严地向大会作报告:
“同志们,我非常高兴地向大会报告,一年来经过我们共同努力,取得了很大成就。我们大大地巩固了本区的苏维埃政权,彻底肃清了土匪,并且狠狠地打击了走私活动。各村都建立了坚强可靠的贫农组织,共青团组织壮大了十倍,党的组织也在发展。前不久,在波杜勃齐村,富农暗杀了我们的同志格里沙。现已查明,凶手就是磨坊主和他的女婿。他们已被逮捕,不久,省法院巡回法庭就要审判他们。大会主席团接到许多村代表团的提议,他们都要求大会作出决议,请求法院对这帮暴徒处以极刑……”
大厅里响起震天动地的呼喊声:
“赞成!处死苏维埃政权的敌人!”
莉达(别列兹多夫共青团区委会妇女部长)出现在大厅侧门门口。她向保尔招招手。
在走廊上,莉达交给他一封公函,外面写着“急件”两字。他立刻拆开来看:
共青团别列兹多夫区委会。抄送区党委会。省委决定,从你区调回柯察金同志,另行委派重要的共青团工作。
保尔不得不向工作了一年的区委告别。在他参加的最后一次区党委会上,讨论了两个问题:第一,批准柯察金同志转为正式党员;第二,解除他的团区委书记职务,通过对他的品格和工作能力的鉴定。
利西岑和莉达紧紧握住保尔的手,亲切地拥抱了他。当他骑着马从大院出来转向大路的时候,十几名战友为他呜枪送行。
P160-165
世界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出现过许多经典著作。它们涉及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军事、历史、文学等各个学科。这些著作不仅在当时产生过巨大的作用,而且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智慧已经成为全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各种文化日趋繁荣,我们有必要继承和学习这些优秀的文化成果,而文学作品无疑是人类文明宝库中非常重要的瑰宝。阅读名著对培养中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文学素养,对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阅读的总目标是:“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由此,我们特别邀请了国内著名的儿童文学专家、儿童教育专家和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共同编写了这套《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系丛书系列之一,这部小说真实而深刻地描绘了十月革命前后乌克兰地区的广阔生活画卷,塑造了保尔·柯察金执著于信念而坚忍不拔的崇高人格,其形象超越时空,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震动着数代人的心弦。无论从思想内容还是从艺术形式来看,这部小说都可以称为20世纪30年代苏联文学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而就它对读者影响的力度和深度来说,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本书从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和认知能力出发,从宏观阅读和微观阅读两个方面,将作品分为精读和泛读,在完整呈现名著原貌的基础上,我们设置了以下栏目:
导语:帮助读者了解本章节的内容和主旨。
旁批旁注:对本章节中的字、词、句、段进行批注和点评;对文章的整体结构、人物描写方法、小说情节发展等进行分析,以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加深读者对重点段落的理解。
名师赏析:对本章节中的重要段落、人物活动、写作特点等进行评价和鉴赏。
回味思考:这个板块的设计具有开放性。在题目中,尽量留给学生积极思考的空间、主动学习的空间和展示个性的空间,以引导学生积极动口、动脑、动手、动笔,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感悟能力、写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使读者朋友们在阅读中快乐成长!
编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