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读书笔记》是作家的个人阅读史,也是作家的精彩阅读课,阅读不仅有助于孩子的作文,更在于培养孩子的美感、敏感和善感。
《我的读书笔记》是肖复兴近年来的阅读笔记,记录了作者的阅读经历,以及阅读对于写作帮助和思考的一些体会。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我的读书笔记 |
分类 | |
作者 | 肖复兴 |
出版社 | 广东教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我的读书笔记》是作家的个人阅读史,也是作家的精彩阅读课,阅读不仅有助于孩子的作文,更在于培养孩子的美感、敏感和善感。 《我的读书笔记》是肖复兴近年来的阅读笔记,记录了作者的阅读经历,以及阅读对于写作帮助和思考的一些体会。 内容推荐 《我的读书笔记》分为三辑:第一辑是作者青春阅读的经历;第二辑是作者现在的阅读笔记;第三辑是阅读对于写作帮助和思考的一些体会。对于一个读书人而言,这本《我的读书笔记》,纸上春秋,记录了肖复兴读书的生命轨迹。 目录 自序 第一辑 青春阅读 第一本书的作用力 童年是梦幻的写意 他将长生草留给水 少读宋词 少读唐诗 偷读禁书的滋味 偷来的李长吉 借书情意 借书奇遇 米修司,你在哪儿啊? 百年新娘 《罗亭》笔记 阅读屠格涅夫 难忘泰戈尔 罗曼·罗兰帮我去腥 1971年的《九三年》 第二辑 书边拾穗 大地上的日历 ——读普列什文《林中水滴》 于·列那尔和他的《胡萝卜须》 《一篮枞果》的一个疑问 读契佛 读卡佛 读《朗读者》 格拉斯剥洋葱辣了谁的眼睛 记忆中的影像浮掠而过 ——读安妮·艾诺《位置》 你让我又想起了妈妈 ——读张洁《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 犹如树木进入夜色 ——读余华《在细雨中呼喊》 花园像吊床一样接住星星 ——读巴乌斯托夫斯基《一生的故事》 看和听:世界的两种模式 ——读本雅明·莱贝特《疯狂》 植物中的莎士比亚 ——读迈克尔·波伦《植物的欲望》 房龙和拖鞋上的泥土 一个画家的信史和心史 ——读庞薰琴《就是这样走过来的》 第三辑 读写之间 文学阅读能够给予我们什么 写作入门三部曲 从李白的绝句说起 从杜甫的对仗说起 从短写起 节制是一种性格 观察的乐趣 联想之妙 描写的魅力 主题的发现 好的语言 感情该怎样抒写 试读章节 第一本书的作用力 我第一次自己买的书,是花一角七分钱,在家对面的邮局里买了一本《少年文艺》。我大概上小学三四年级,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那时候,邮局里的架子上摆着好多杂志,不知为什么,我选中了它。于是,我每月都到邮局里买《少年文艺》。 记得在《少年文艺》里最初看到了王路遥的《小星星》、王愿坚的《小游击队员》和刘绍棠的《瓜棚记》,我都很爱看。 其中有美国作家马尔兹写的一篇小说,名字叫《马戏团来到了镇上》,之所以把作者和小说的名字记得这样清楚,是因为小说特别吸引我,让我怎么也忘不了:小镇上第一次来了一个马戏团,两个来自农村的穷孩子从来没看过马戏,非常想看,却没有钱,他们赶到镇上,帮着马戏团搬运东西,可以换来一张入场券,他们马不停蹄地搬了一天,晚上坐在看台上,当马戏演出的时候,他们却累得睡着了。 这是我读的第一篇外国小说,同在《少年文艺》上看到的中国小说似乎不完全一样,它没有怎么写复杂的事情,集中在一件小事上:两个孩子渴望看马戏却最终也没有看成,格外让我感到异样。可以说,是它带我进入文学的领地。它在我心中引起的是一种莫名的惆怅,一种夹杂着美好与痛楚之间忧郁的感觉,随着两个和我差不多大的孩子的睡着而弥漫起来。应该承认,马尔兹是我文学入门的第一位老师。 那时候,在北京东单体育场用帆布搭起了一座马戏棚,在里面正演出马戏。坐在那里的时候,我想起了马尔兹的这篇小说,曾想入非非,小说结尾为什么非要让两个和我一样大小的孩子累得睡着了呢?又一想,如果真的让他们看到了马戏,我还会有这样的感觉吗?我还会爱上了文学并对它开始想入非非吗? 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我忽然特别想看看以前的《少年文艺》,以前没有买到的,我在西单旧书店买到了一部分,余下没有看到的各期,我特意到国子监的首都图书馆借到了它们。渴望看全全部的《少年文艺》,成为那时候的蠢蠢欲动。那些个星期天的下午,无论刮风下雨,我都准时到国子监的图书馆借阅《少年文艺》的情景,至今记忆犹新。特别是国子监到了春天的时候,杨柳依依,在春雨中拂动着鹅黄色枝条的样子,仿佛就在眼前。少年时的阅读情怀,总是带着你难忘的心情和想象的,它对你的影响是一生的。 第一本书的作用力竟然这样大,像是一艘船,载着我不知不觉地并且无法抗拒地驶向远方。 进入了中学,我读的第一本书是《千家诗》。那是同学借给我的一本清末民初的线装书,每页有一幅木版捅图,和那些所选的绝句相得益彰。我将一本书从头到尾都抄了下来,记得很清楚,我是抄在了一本田字格作业本上,每天在上学的路上背诵其中的一首。那是我古典文学的启蒙。 我的中学是北京有名的汇文中学,有着一百来年的历史,图书馆里的藏书很多,许多解放以前出版的老书,藏在图书馆里面另一间储藏室里,被一把大锁紧紧地锁着。管理图书馆的高挥老师,是一个漂亮的女老师,曾经是志愿军文工团的团员,能拉一手好听的小提琴。大概看我特别爱看书吧,她便破例打开了那把大锁,让我进去随便挑书。我到现在仍然清晰地记得第一次走进那间光线幽暗的屋子里的情景,小山一样的书,杂乱无章地堆放在书架上和地上,我是第一次见到世界上居然有这样一个地方藏着这样多的书,真是被它震撼了。 从尘埋网封中翻书,是那一段时期最快乐的事情。我像是跑进深山探宝的贪心汉一样,恨不得把所有的书都揽在怀中。我就是从那里找全了冰心在新中国成立前出版过的所有的文集,找到了应修人、潘莫华的诗集,黄庐隐、梁实秋的散文和郁达夫、柔石的小说,找到了屠格涅夫的六部长篇小说和契诃夫所有的剧本,还有泰戈尔的《新月集》、《飞鸟集》和《吉檀迦利》,以及萨迪的《蔷薇园》,和日本女作家壶井荣的《蒲公英》。 记得第一次从那里走出来,沾满尘土的手里拿着两本书,我忘记了是上下两卷的《盖达尔选集》,还是两本契诃夫的小说集。我们学校图书馆的规矩是每次只能够借阅一本书,大概高老师看见了我拿着这两本书舍不得放下哪一本的样子,就对我说:两本都借你了!我喜出望外的样子,一定如同现在的孩子得到了一张心仪的歌星的演唱会票子一样。我和高老师长达近半个世纪的友情,就是这样开始的。 那时,我沉浸在那间潮湿灰暗的屋子里,常常忘记了时间。书页散发着霉味,也常常闻不到了。不到图书馆关门,高老师在我的身后微笑着打开了电灯,我是不会离开的。那时,可笑的我,抄下了从那里借来的冰心的整本《往事》,还曾天真却是那样认真地写下了一篇长长的文章《论冰心的文学创作》,虽然一直悄悄地藏在笔记本中,到高中毕业,也没有敢给一个人看,却是我整个中学时代最认真的读书笔记和美好的珍藏了。在以后的日子里,有一年,曾经见到冰心先生,很想告诉她老人家这桩遥远的往事,想了想,没有好意思说。 在我初三毕业的那年暑假,我认识我们学校的一个高三的学生,他的名字叫李园墙。那时,学校办了一份版报叫《百花》,每期的上面都有他写的《童年纪事》,像散文,又像小说。我非常喜欢读,特别想认识他。就在这年的暑假,他刚刚高考完,邀请我到了他家里,他向我推荐了肖平的《三月雪》、《海滨的孩子》和《玉姑山下的故事》,借给我上下两册李青崖翻译的《莫泊桑小说选》。 P2-5 序言 这本书是我近年来的读书笔记。读书,带给我的,不仅有努力使自己不落伍的学习动力,还有无穷的乐趣。 牛津大学教授约翰·凯里在他的《读书至乐》一书中这样说:“读书的特别之处在于——书籍这种媒介与电影电视媒介相比,具百不完美的缺陷。电影与电视所传递的图像几乎是完美的,看起来和它要表现的东西没有什么两样。印刷文字则不然,它们只是纸上的黑色标记,必须经过熟练读者的破译才能具有相应的意义。” 我赞同他的说法。电影和电视时代乃至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得农业时代传统的纸面阅读受到了强烈的冲击,约输·凯里教授强调的“必须经过熟练读者的破译才能具百相应的意义”,对于今天的读书而言,格外具有现实的意义。他其实就是告诉我们,如今的读书已经成为一种能力,只百具备了这种能力,才能读出书本中相应的意义,当然还有读出的乐趣。只是,我们现在更加重视的是获取财富或升迁的能力,阅读的能力,越来越被我们忽略,或者仅仅沦为一种应什考试的实用的能力。和前人相比,我们读书的能力,已经大幅度的退步,起码和我们对财富能力的渴望与热度相比,不成比例。 但传统的纸面阅读,毕竟有着自己所不可取代的独特魅力。它古典式的宁静,和在白纸黑字之间弥散着的想象力和慰藉感,是任何其他阅读方式不能比拟的,从而成为现代生活选择的一种美好的方式。它起码让我们的情惑和心绪以及心灵,有了一个与之呼应而充满着悠扬回声的空间。好书总会给予我们一个与现实相对比和对应的空间。好书总能够让我们仰起头,不再只注意自己鼻尖底下那一点点,而重新看一看头顶浩瀚的天空,太阳还在明朗朗地照耀着,只不过太阳和风雨雷电同在。不要只看见了风雨雷电就以为太阳不存在了。 中国是一个拥有热爱读书传统的国家,读书应该成为我们民族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成为这个社会的良心,成为我们所有人感情和思想的一种滋养。 读书确实是需要能力的,这样的能力,谁都需要学习,需要锻炼和培养。而这样的学习、锻炼和培养,首先需要跳出实用主义的泥沼,需要从孩手开始才行。这本小书,当然无法起到这样的作用,但希望能够给予读者特别是孩子们一点参考。 为方便读者阅读,我将书分为三辑:第一辑是我青春阅读的经历;第二辑是我现在的阅读笔记;第三辑是阅读对于写作帮助和思考的一些体会。对于一个读书人而言,这本小书,纸上春秋,记录了我读书的生命轨迹,一晃,已经从孩提时代,就到了人生的秋夸,颇有些棋罢不讫人换世之感,新一代人早已经奔到我的前面。 写完这本书的时候,我在想,如果漫长的岁月里我没有读过这些书,会是什么样的状况?也许,日子照样的过,依然活到了今天,但总觉得会缺少了点什么。什么呢?我又说不清了。大概会少了阅读带给我的那种美感、善感和敏感,以及无穷的快感和乐趣吧?会让我的心粗糙而变成了一块千疮百孔的搓脚石了吧? 有这样两句古语我很喜欢,也常以此告诚自己。 一句是放翁的诗:“晨炊躬稼米,夜读世藏书。”它能让我想起我们先人的读书情景,那时读书只是一种朴素的生存方式,自己一边煮自己躬身稼穑的米粥吃一边读书,而不是现在伴一杯咖啡的时髦或点缀。 一句是北京明永乐年间开业的老药铺万全堂中的一幅抱柱联:“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说的虽是医德,其实也可作读书的座右铭。读书也是一种修合,不是给别人看的,也不是为别人读的,更不是为功名利禄的。读书人的德性,心知书知,天知地知。 愿把这两句古语,连同这本小书一起送与读者朋友。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