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舜臣所著的《陈舜臣十八史略(易水悲歌)》为《陈舜臣十八史略》系列的第一本,讲述从神话时代到秦朝末期这段时间内次第出场的历史人物和与他们有关的历史进程。作者擅于把握互相关联着的性格命运截然不同的人物之间的对比和冲突:管仲与鲍叔牙、伍子胥与范蠡、庞涓与孙膑、吴起与商鞅、苏秦与张仪、韩非与李斯、吕不韦与嬴政等等。这样的设置让作品充满了戏剧性的张力,也让读者在品读中得到更多有益的经验。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陈舜臣十八史略(易水悲歌)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日)陈舜臣 |
出版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陈舜臣所著的《陈舜臣十八史略(易水悲歌)》为《陈舜臣十八史略》系列的第一本,讲述从神话时代到秦朝末期这段时间内次第出场的历史人物和与他们有关的历史进程。作者擅于把握互相关联着的性格命运截然不同的人物之间的对比和冲突:管仲与鲍叔牙、伍子胥与范蠡、庞涓与孙膑、吴起与商鞅、苏秦与张仪、韩非与李斯、吕不韦与嬴政等等。这样的设置让作品充满了戏剧性的张力,也让读者在品读中得到更多有益的经验。 内容推荐 《十八史略》为宋末元初曾先之所撰,采撷正史、《资治通鉴》等史书,是简明地叙述中国历史的初学者启蒙书。至明代大为畅行,更东传日本,并且在日本产生了长久的、特殊的影响。 陈舜臣所著的《陈舜臣十八史略(易水悲歌)》,将从上古到宋灭亡之间的历史小说化。尽管与曾先之的著作无直接关联,但是在将历史用简明通俗的方式介绍给大众读者这点上,则有异曲同工之妙。 《陈舜臣十八史略(易水悲歌)》首先在周刊连载,1977年出书,全六卷的销售量,在很短的时间内便超出一百万册。之后,又改版为十二卷,也一再再版,直到2006年还有新的版本出版,成为在日本长销不衰的中国历史作品。 目录 ○一 射日的人 ○二 酒池肉林 ○三 天道是耶?非耶? ○四 龙涎 ○五 怪力自灭 ○六 春秋友情 ○七 创造霸主的双人组 ○八 一心复仇 ○九 兄弟相继逃亡 一○ 怨恨未消 一一 恩怨分明 一二 冤魂百态 一三 逃亡者 一四 王位更迭 一五 日暮途远 一六 囚犯部队 一七 卧薪尝胆 一八 吴宫之蝶 一九 恩仇之路 二○ 春秋落幕 二一 兵法名门 二二 断腿军师 二三 贵为宰相 二四 读心术高手 二五 走钢索的人 二六 鸡鸣狗盗 二七 鬼谷先生 二八 谋略学校 二九 车裂之刑 三○ 投身汨罗江 三一 同门弟子 三二 逐客令 三三 孤独少年王 三四 “大阴”长信侯 三五 骨肉之争 三六 双重逃亡 三七 唯诡策可使 三八 易水悲歌 三九 事未竟成 四○ 老而弥坚 四一 天下一统 四二 谋议复仇 四三 铁球飞翔 四四 博浪沙始末 四五 太公兵书 四六 亡命之日 四七 巨星陨落 四八 阴谋 四九 鸿鹄之志 五○ 陈胜吴广 五一 真与伪 五二 分裂 试读章节 确实有过这么一回事。 只是,这件事情传得很快,而且很广。这一点倒令人觉得非比寻常。 ——恳请大王废止炮烙之刑。倘若大王肯接纳这个谏言,我愿意奉上自己领土中的洛西之地。 前面说的“事情”,指的是周文王以此向天子纣王恳求并被接纳的事实。 洛西乃洛水之西的地区,是一大块肥沃的农耕地,由这个地区征收得到的赋税相当可观。由于酒池肉林、长夜饮以及连年对外征战耗费庞大,当时的商王朝正面临库银阙如的窘状。 纣王喜滋滋地取得洛西之地后,废止炮烙之刑,更任命周文王为“西伯”。西伯乃西部总督,是拥有兵权的职位。 渴望得到洛西之地的纣王,为何不以天子威权直接强行收为己有? 暴君作风的他,难道做不到这一点吗? 后世史家对这个疑问的说法是:纣王虽然贵为天子,但当时西方周的实力已达不可轻视的程度,所以任命文王为西伯,实际上也有施以安抚的作用。 “西伯多么仁慈!” 奉上洛西之地而使纣王废止炮烙之刑,文王的义举迅即得到这样的风评。其实,这是他的儿子周公派人到各地广为宣传的结果。 献洛西之地,也是由周公提议的。哥哥武王原本反对,但,听到弟弟所说的一句话时,便不再表示异议了: “反正,这块土地以后还是会回到我们手里嘛!” 商王朝权威已逐渐崩溃。 纣王对妲己言听计从,而他自己却一点也不这么认为。 ——妲己想的事情,刚巧和我一样,如此而已。 从未被人命令过的纣王,后来甚至把妲己说的话当做必须下达的命令了。 “我最讨厌爱说大道理的人。看到那副苦瓜脸,我就恶心!” 听到妲己如此批评贤臣商容,纣王立刻将他免职。 “我认为费仲和恶来这两个人是可用之材。” 由于妲己说了这样的话,所以,纣王开始重用这两个阿谀之徒。费仲是个马屁精,恶来则以谗言、中伤为能事。奸臣跋扈则忠臣求去,这是一定的现象。 “变得清爽多了!官里的气氛比起我初来时不知好上多少倍,大王,您不觉得吗?” “没错,确实变得清爽多了。” 纣王点头回答。 当时,民间正在悄悄流行这么一句话—— 老天爷为何不赶快毁灭殷商,难道没有天命存在吗? 贤臣祖尹将此事向纣禀告,并且进谏道: “还好,老百姓的这些看法似乎不是自然发生,而是有人刻意散播。什么人在干这样的事情,我会调查,不过,也希望大王多加留意。等到人民自然发出这个心声时,想挽救就来不及了。” “无聊!”纣不屑地说,“说什么天命!我不就是真命天子吗?!谁敢否定我的天子身份!” 祖尹告退回家后,自言自语慨叹道: “对纣进谏,已是无谓之举了。” 他本来有意潜入民间探查事件的来源,但,这份热情显然已完全消失。依据他的猜测,这件事情应该和周有关才对。 随他去吧……如果我是周人,大概也会做同样的事吧? 孤竹国在辽西,这个国家的君主期望自己死后由幼子叔齐继位。君主死后,叔齐坚持谦让,不肯继位。他对长兄伯夷说: “长子继承父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大哥,还是由你来即位吧!” “不,由你继位是父王遗志,我怎么可以不遵奉呢?” 伯夷也以这一点为理由,坚辞不受。 两人互推多日未有结果,后来,伯夷干脆出走。听到此事的叔齐立刻跟在后面,同样逃离故国。 叔齐追上伯夷后,两人同道前往东方。 “我们到哪里去呢?” “到天子所在地如何?” “纣王已不是人心所归的对象啊!” “那我们还有什么地方可以去呢?” “据说,西伯甚得人心。” “对。听说这个人很照顾老百姓,尤其是老人。我们就到周国如何?” “好啊!” 两人通过商都,前往西方。但此二人有所不知,西伯——也就是文王——这时候已经不在人世了。 文王去世后,由武王继位。弟弟周公任辅佐之职,掌管国务的是太公望。周国在这个崭新阵容之下,企图讨伐殷商取得天下。 文王晚年,将国都由岐山山麓迁至丰邑,其地在长安西北方。 伯夷和叔齐来到丰邑附近才知道文王已死。 “怎么办呢?” “来都来了,我们就投靠西伯的儿子吧!” “不晓得他是怎样一位人物?” “我们没有听到不好的风声啊!” “好,那就找他去吧!” 周都丰邑正处于一片蓬勃气象之中。文王去世后笼罩一段时期的愁意已经散去,这个地方此刻呈现的是一股欢腾之气。 ——暴虐纣王非予讨灭不可! ——依天意,行革命! ——周的时代来到了! 伯夷和叔齐进入充满朝气的周都时,刚好看到一列军队行进而来。 “那是什么?”伯夷问路人。 “你不知道吗?那是准备到东方讨伐暴君纣的军队啊!” “头一辆车上竖有一块木牌,那是什么?” “那是已故文王的牌位。军队供奉这枚神牌,准备渡过黄河,在盟津会合诸侯联军后,继续往东进军!” 两兄弟对望一眼。 “这是不对的……” 这句话同时从两人口里冲出。话未毕,两人已拔腿往前奔跑。 在队伍前头的是武王。 伯夷和叔齐由左右两方冲上前去,拉住武王马辔。 父死不葬,爰及干戈(战争),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 《史记》列传以如是之语记载这对兄弟对武王进谏的情形。 ——于服丧期间动干戈,绝不是孝道;以臣属身份弑杀主子,绝不是仁道…… 武王部属立刻拿下两人,并且准备处斩。 “不能动刀!这两位是仁者,不可无礼!” 这时出声喝止的是军师太公望。 太公望——姓吕,名尚,乃东海人。 年迈而贫穷的他,一天于渭水边垂钓之际,为路过的文王瞥见。 文王是前来狩猎的。当时的人习惯于出外狩猎之前占卜。文王这天的卦象指示:今日猎获之物非虎狼之类动物,而是辅佐霸王之人物。 “原来卦文指的是这个人!” 看到垂钓老人时,文王立刻有所领悟。 文王祖父古公亶父曾经预言:“圣人将来到周,周因此人而盛。”他一直翘首等待这位圣人的出现。由于是“太公(祖父)翘首盼望的人物”,吕尚因而被称为“太公望”。 后世的人更以“太公望”指“垂钓者”之意。 周进军至盟津,与八百诸侯举行会议之际,武王向太公望问道: “我们的目的在于推翻殷纣,建立周之天下。这件事情成功几率有多大,希望你毫不保留地说出来。” “十分之八。”太公望回答。 “立刻退兵!” 武王当场下了命令。 十分之八的成功几率不可谓不大,然而,却也有两成失败的可能性。倘若纣不改变其暴虐作风,两三年后,成功几率很有可能成为百分之百。因此,最好的方法是再等待一段时期。 “为什么呢?现在不正是绝佳机会吗?” 诸侯以不满口气请问时,武王回答: “你们不知道什么叫做‘天命’吗?时机尚未成熟啊!” 在武王背后的周公,顿时露出会心微笑。 “哥哥的想法和我愈来愈一致。这和纣王被妲己牵着走一样嘛!” 周公有了这样的感触。P15-19 书评(媒体评论) 看陈舜臣的书,看这样一位日本家喻户晓的历史小说家在给你上中国历史课,想着作者是华裔,总有点奇怪的感觉,但愈发让人觉得好奇:能够贯通中国和日本两种文化,有这种身份背景的人,究竟会怎样看待中国历史。我读了之后,觉得很日本,但又很中国。很中国,写得都是鲜活生动的中国历史,既长知识又长见识;很日本,是他所关注的历史细节,甚至世界观,和我们的很不一样,很值得领略。 ——史杰鹏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