挟《这个历史挺靠谱》畅销之势,百万级畅销书作家袁腾飞再推新作
中国全景式通俗解读战争的开山之作
再现“史话体”讲史风格,讲别家史书之未讲,诙谐、生猛、妙语如珠
一本书让您彻底读懂二战史《战争就是这么回事儿》。
袁腾飞目前已成为中国图书市场畅销的金字招牌。袁腾飞每出一部作品,都至少会狂销30万册。“袁腾飞讲战争史”是袁腾飞谋划五年,倾力推出的重磅作品。出版界超强公司博集天卷全力强推,想不畅销都难!
现代,是历史的重演。参透二战史,当今国际云遮雾罩下的真相,一眼尽可看穿。钓鱼岛纷争不断,菲律宾上蹿下跳,美日韩联合军演……这一切都是为了什么?读懂了“袁腾飞讲二战”,一切疑问你皆可了然于胸。
《战争就是这么回事儿:袁腾飞讲二战·上》内容简介:
钓鱼岛纷争不断,到底为何?
菲律宾上蹿下跳,目的何在?
美日韩联合军演,醉翁之意不在酒!
现代格局,是历史的延续。现代纷争,是历史的重演。
参透战争史,看穿当今风云变幻的国际格局真相!
二战世界,犹如中国战国。合纵连横,奇谋频出,英雄与枭雄同在。希特勒张牙舞爪,墨索里尼洋相百出,丘吉尔力挽狂澜,斯大林磨刀霍霍,小日本阴险偷袭,罗斯福拍案而起……
欧洲战场血肉横飞,非洲战场黄沙起舞,亚洲战场倭寇肆虐,太平洋战场航母大较量……
血与火的交融,情与欲的再现,袁腾飞究竟会给你讲哪些连官方都不敢说的史实?袁腾飞继《这个历史挺靠谱》再出力作《战争就是这么回事儿》。
第一章 熙熙攘攘争名利(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
别信那些傻话,最勇敢的人最先死去,活到最后你才能看到真相。
——题记
01.问天下谁有我“惨”
老兵很不服气
战争是世间最残酷的游戏,第二次世界大战(下文简称“二战”)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战争。传统观点认为,二战由德国首先挑起。有位叫朱维毅的旅德中国学者,写了本《寻访二战德国兵》的书,在这本书里有个德国老兵发问,你们公认的二战爆发的标志是什么?他得到的回答是德国打波兰。那位老兵很不服气地说,打波兰可不是德国一家干的,还有苏联!他认为是德国跟苏联一块儿发动了二战。
亲历者的观点,往往和教科书不一样,其中虽有立场问题,但对这些观点我们不能完全忽视。今天,中国流行的观点,依然认为德国闪击波兰是二战爆发的标志。
凄惨的德国
德国为什么要挑起二战?第一次世界大战(下文简称“一战”)就是德国挑起的,但它没有获胜,过了20年它又发动二战,为什么?二战中意大利与日本,都与德国结了盟,为什么这几块料会凑到一起?实际上,这跟这几个国家一战后的经历有非常大的关系。
一战以同盟国的战败而告终,同盟国就四个国家,德国、奥匈帝国、土耳其和保加利亚,这四个国家全部战败。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在这次战争之后解体,德国延续了数百年的霍亨索伦王室下台。当时的德国什么状况呢?可以说真的像是到了世界末日,人心惶惶,百业凋敝。持续时间共四年零三个月的一战,不光战败国伤痕累累,战胜国也都损失惨重。以英国为例,英国自维多利亚女王以来几十年的积累荡然无存,战胜国都这样,你想德国作为一个战败国,得什么样?
丘吉尔参加过一战,他在回忆录中记载,一战即将结束时,德国的状况令人沮丧,伴随着日益加剧的听天由命之感,德国人开始感到不寒而栗。德意志民族已经开始绝望,士兵们慢慢地显示出他们的郁郁寡欢。恶性事故时有发生,逃兵增多,度假士兵不愿归队。仗打到了这地步,一般的德国士兵,甚至老百姓,都看出同盟国没戏了。
一战进行到第三年和第四年时,德国兵的思想就从胜利转为保命。除了极少数顽固分子之外,大部分人都能明白现在是种什么样的状况。1916年,德国城市里粮食就供应不上了,冬天人们啃蔓菁,有点类似于咱们的腌咸萝卜,连面包都没有。如果这场战争有胜利的希望,如果这场战争能得到很大的好处,我们至于吃不上面包吃蔓菁吗?所以,度假不归的士兵数量就大为增加,我好不容易度一回假,你再让我回去上前线,那不是去送死吗?我当然不愿意去了!
要有贵族气派
有个德国士兵回忆,苏俄根据《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释放的战俘,在回国前就染上了“列宁病毒”。什么是“列宁病毒”呢?简单点说,“列宁病毒”就是布尔什维主义。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列宁说要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号召人们推翻本国的资产阶级。可想而知,被苏俄释放的战俘一回到德国,自然拒绝再上前线,那军官怎么办呢?只能通过打骂、责罚士兵,让他们上前线。这个德国兵回忆说,反对军官无辜责骂士兵的活动开始蔓延,为什么呢?因为那些军官虽然严格训练我们,但在物资匮乏的时候却不与我们同甘共苦。
那些军官如此表现,是有原因的。德国军官大部分都是由贵族出身的世袭职业军人,爸爸、儿子、孙子,沿袭下来。他们特别强调贵族气派,即便生活品质再怎么着,也要穿军礼服,用银制餐具,得这样体面地活才行。跟士兵一块儿趴冰卧雪,啃土豆,喝袋装咖啡,门儿都没有,人家不干。鉴于这种情况,士兵们一看,你平时教导我们玩命,赶着、踹着,轰羊似的,让我们学打仗,等真打到没吃没喝的时候,你还吃香的喝辣的,可我们连土豆都吃不上,我为什么还要去卖命?这样,德国普通士兵与军官之间就产生了矛盾。
越打越吃力
除士兵这个群体外,当时德国的老百姓是怎么看待这场战争的?有位德国妇女回忆起当时的情况,说大战之前,人们认为战争即使真的打起来,也不会持续太久。一战时德国皇帝威廉二世送士兵出征,说树叶飘落之前你们就可以返回来。大战1914年8月爆发,欧洲很冷,9月份就掉树叶,威廉二世承诺一个月就让人回来,他想象的还是拿破仑时代的战争,速战速决,一场混战顶多三天,死不了几个人。可令威廉二世没有想到的是,大战进行了四年多。
战争打到这份儿上,进入了一种胶着状态,人们又难以相信它会结束,整天缺胳膊断腿的人往下运,我们与正常的生活好像被一条鸿沟所隔开。可是,在我方已无法取胜之后,这战争还有意义吗?这时连德国普通市民也已看出,战争对于德国来说毫无希望,物资匮乏、人力匮乏。在拼人力时,法国可以招非洲人,甚至招越南人来当兵。但德国没那么多殖民地,所以越打胜算越小。但德国怀着复仇的使命仍坚持战斗,德国人到这时候不打不行。随着英国的封锁,德国主要生活用品的供应被切断。因为打仗和被封锁,德国人的元气耗尽,此时对于战争的抵触,便成为千百万人公开的意见!
02.齐聚巴黎开个会
舰队送死去
在1916年大家啃蔓菁时,德国只有少数人抱怨战争,大多数人还相信战争能打赢。而此时大家已看到再打下去,弄不好自己的民族就要灭亡。同时德国军队也无力再战。不过,德军当时的情况具有某种迷惑性,因为你从表面上看不出来。一直到1918年,德军在西线仍然保持着进攻态势——这种态势和后来的越南战争、苏军入侵阿富汗很相似——你赢得了每一场战斗,但却输掉了整个战争。
在一战当中,德国200万人死于前线,150万人伤残,还有100万人死于饥饿和瘟疫,德国国力已经支撑不住,青壮年男子基本上消耗殆尽。特别是那个时代的军官,基本上都是贵族,军官的大量死亡,也就是国家精英的大量死亡。这对整个德国是个很沉重的打击。
1918年10月1日,德国的鲁登道夫将军跟高级军官们讲,最高统帅部和德国军队已经完了,战争无法取胜,彻底的失败即将到来。鲁登道夫是一战中的英雄,德军的灵魂人物,他都坦言德国已经完了。可德国统帅部却不正视现实,于1918年10月25日下令基尔港的公海舰队出海。当时公海舰队的指挥官是曾指挥过日德兰大海战的舍尔,他让舰队出海攻击英军,提出的口号很逗:要么辉煌地胜利,要么光荣地沉没!
实际上,德国海军在此之前已经很久没出海了,日德兰大海战之后就一直在军港里闷着。1916年都打不赢,到1918年了连燃料都没有,还想去打败敌人?打鸟粪呀!你让水兵们要么辉煌地胜利,要么光荣地沉没,毫无疑问,那肯定是光荣地沉没,不可能辉煌地胜利。这时候连傻子都看出来德国没戏了,你还让舰队出海送死去,这怎么可能呢?没有意义。
成立共和国
公海舰队不愿去送死,所以水兵起义,爆发“十一月革命”,成立了苏维埃。德皇威廉二世仓皇逃往荷兰,直到1941年去世,都待在荷兰。这样,霍亨索伦王朝就倒台了。
在霍亨索伦王朝倒台之后的1919年2月,在歌德、席勒、李斯特的故乡——德国小城魏玛,人们通过宪法,成立了魏玛共和国,这是德国历史上对于共和制的第一次尝试。其实,魏玛共和国在德国历史上是一个不存在共和党人的共和国。德国在一战后选择共和制,这并不是由于大众民主意识有所提高,而是德国在帝制崩溃后对西方强国政体无可奈何的一种机械模仿。
灰溜溜的首相
魏玛共和国一成立就赶上了一件恶心事儿——巴黎和会。一战打完之后,战胜国得分赃,瓜分战败国。巴黎和会特有意思,说是五巨头,英、法、美、日、意,但和会主要讨论的是欧洲问题,日本不感兴趣,英、法、美、意这四国派来的都是政府首脑和外交部长,美国总统、国务卿,英国首相、外交大臣,法国总理、外交部长,意大利首相、外交部长,只有日本派来的是前首相和前外长,因为它对这事儿不感兴趣,所以和会上讨论欧洲问题时它不说话,被称为沉默的伙伴。但一说到中国山东的归属问题,它就开始说话了,说得很多,只有涉及自身利益的时候它才发言,一般情况下不说话。因此,和会的主要参与国就是英、法、美、意这四国。
意大利在战争中的贡献是负的,瓜分战利品的时候,不把你瓜分就不错了,你还要什么好处?所以意大利也就没什么可说的,而且意大利对德国不感兴趣,它对奥匈帝国感兴趣,想要的领土都在原来奥匈帝国的亚得里亚海沿岸。同时,英、法、美也不拿意大利当回事儿,,这使得意大利首相奥兰多很生气。这哥们儿很有个性,一生气就回国了——这会我不开了。他回去没人挽留,不是说你走了这会就开不成,你走你的,走了更好,少一个白吃饭的,饭票省了。
他一回去,国内议会问,你从巴黎带回来了什么?他说什么也没带回来,那哥儿几个气我,我回来了。议会不干了,你给我回去接着开。他又回到法国来,回来也没人表示出惊喜,没人说哎哟,你可回来了,正等着你呢。没有,你愿意走就走,愿意来就来,多你一个不多,少你一个不少。他的境遇,跟意大利的国力联系很紧密。
一开会就吵架
在巴黎和会上,最逗的事儿就是英、法、美三国各有各的要求,任何一国都跟另外两国有矛盾,而任何两国都可以联合起来对付另一国。比如说,美国谋求世界霸权,1894年人家工业产量就是世界第一,当了20年老大,它不甘心再做欧洲的小伙伴,由着欧洲人呼来唤去,可问题是当时在经济方面美国是老大,但它的军事力量不行,政治还是以欧洲为中心。美国说是1917年参加一战,其实它是训练了一年多,1918年才开始打的,而且武器都是法国的。与其说一战美国出的钢,不如说它出的人,100万棒小伙子,它主要出的是这个。
美国要谋求世界霸权,而法国呢,想法很单纯——欧陆霸权。法国就希望把德国肢解,最好让德国再回到俾斯麦统一之前的混乱状态。英国想要殖民霸权和海上霸权,还希望维持欧洲大陆的均势。
美、英、法三国的要求一放到一起,就显得特别有意思,为啥呢?美国要谋求世界霸权,英、法肯定不干,所以美国和英、法有矛盾,英、法联合起来对付美国,咱哥们儿新大陆开辟以后称雄500年,它北美野牛,凭什么当老大?咱哥们儿是中心。法国要欧陆霸权,肢解德国,英国不干,美国也不干,谁愿意欧洲大陆再出一个“东方不败”,不听我们的?英国要谋求殖民霸权和海上霸权,法国、美国又不干。这样一来,就剩吵架了,用老百姓的话讲就是“在那儿扯淡”。
巴黎和会是1919年1月召开的,地点在巴黎凡尔赛宫镜厅,为什么要在这地方?因此普法战争结束后,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是在这儿加冕的,对此法国总统得意洋洋地说:“48年前德意志帝国诞生在这间大厅里,因为它生于不义,所以它死于耻辱!”明显看得出来,法国是心存报复。
了却一桩“心头大事”
热衷于“纸上谈兵”,酷爱战争史
每个人,人生都有一件大事。对我来说,就是能够出版一套讲述战争史的书。这是我长久以来挥之不去的愿望,此愿望之强烈,连我自己都不敢相信。也许,这就是真正的“热爱”吧。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男人的情怀!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终不还。”男人的霸气!
一直觉得,男人可能天生就是军事发烧友。小时候家里没有闲钱买玩具,父亲便用木头给我削了把手枪。每次玩“打仗游戏”时,我都挥舞着这把木枪冲锋陷阵。受战争题材电影的影响,那时我认为打仗是件很好玩的事儿,完全不晓得战争的残酷。
随着年事渐长,不能再挥舞木枪,于是便爱上了“纸上谈兵”。平时读书,除了看历史就是看军事,尤其喜欢读各种战争史。可以说,我现在的知识储备,70%是战争史方面的。
对战争史的热爱,已经渗透到了我的骨子里。
因诸多限制,往往使人不能尽兴
对于战争史,我不但爱看,更爱给学生讲。在中学课堂上,限于《教学大纲》,往往不能展开了讲,每次讲到兴起处,一看手表,却不得不戛然而止,实在是不过瘾!在精华学校授课时,鉴于学校的私立性质,不像公立学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限制,因此对于自己了解得比较多的东西,还是可以多讲几句的。
现在的高中历史选修课中,有一门课叫“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这门课程的人教版教材,我也曾参与了编写,但北京市并没将其列为必修课。精华教育的廖中扬、李峰学两位老总,也是军事爱好者,他们曾想让我专门在精华学校讲这门课,以便录制下来作为学校的特色选修课,但我觉得现在中学生的课业负担比较重,恐怕没时间听一门跟高考完全无关的课程,因此便婉言谢绝。两位老总又劝我将自己所擅长的战争史讲出来,并整理成书,这样便可以不再受中学《教学大纲》的限制,还可以使中学生以外的更多人看到,对战争史的普及也有好处。所以,我便动了心。
什么叫“史话体”?我有自己的定义
现在市面上有关战争史方面的书很多,但我觉得大体上分为两类:学院派和戏说体。学院派所讲的战争史过于严肃,一大堆外国人名、地名、军队的番号,从这个格勒进攻那个斯克等,往往看得人晕头转向,除非手边随时准备着世界分区地图,左图右史,才能看明白是怎么回事。这样的战争史,更适合做军事院校的教材,不太适合非专业人士阅读。而戏说体又过于调侃,不怎么讲史实,大多是作者的评述,让人感觉信息量不是很足,干货太少。
因此,我和这套书的特约策划徐杭先生研究之后,决定结合学院派和戏说体的长处,尽量避免其不足,将这套书定义为史话体。
什么叫“史话体”呢?说白了就是在叙述大事的同时,照顾细节——讲故事、讲段子。比如讲“二战”时,不按年代把发生的战役一一陈述,而将大事交代清楚之后,多讲战争中鲜为人知的故事,比如苏联吞并波罗的海三国、泰国在二战中的角色、波兰海军在战争中的英勇战斗、大战中敌对双方的情报活动等。这些细节,往往在严肃的战争史中是看不到的。
术业有专攻,我只讲自己最擅长的
古今中外,有关战争史的资料浩如烟海,我只是爱好者,并非军事方面的专业人士。因此,如有谬误之处,敬请指正。有关中国的战史,因写作的人较多,加之我平时涉猎又浅,所以就不敢在各位面前班门弄斧。我这套书计划出版6本,其中“二战”2本、“一战”1本、“世界近代战争”2本、“世界中世纪战争”1本,讲述的重点是外国战争史,涉及到中国战史的部分,一般不会着墨太多。
这套书之所以能够顺利出版,要特别感谢精华教育的廖中扬、李峰学两位老总,他们为我联系到了博集天卷;非常感谢博集天卷的领导层,他们不以拙作鄙陋,愿意让它付梓;感谢博集天卷的部门总监一草和编辑李吉军,为拙作所做的大量工作;感谢拙作的特约策划徐杭先生为我搜集材料、编定大纲、整理文字;此外,还要感谢许多为拙作出版提供了帮助的朋友们。
衷心希望这套书,能让您了解一段不同于以往的战争史,并希望能够得到您的认可与喜爱。
袁腾飞
212-11-4
相比太多照本宣科式的教学,袁腾飞致力于引导学生对知识产生兴趣。他嬉笑怒骂的讲述风格引起了争议,但袁腾飞认为,自己的任务只是普及历史知识,并且让这种普及变得有趣。
——《中国青年报》
我们习惯于心存敬畏之心,听人正儿八经地说史,评书好听,那是野史,袁腾飞从历史中提炼出幽默来,让人听着可乐听得上瘾,还真是难得。
——《广州日报》
袁腾飞感情滚烫,一口京片子生脆而凶猛,砍瓜切菜痛下针砭,如同老北京的豆汁,初入口毁人朵颐,细回味悠长绵然。
——《羊城晚报》
无论是虚拟世界里的网民,还是现实课堂里的学生,所有人最被袁腾飞吸引的,是他把“死去”的历史“活生生”地带到大众面前。
——《文汇报》
冷静、平和的心态,使袁腾飞将自己对历史的喜爱发挥到了一种极致,他清楚地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
——《京华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