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朝唐听得闷闷不乐,想不到世局败坏如此,心想:“爹爹常说,中华是文物礼义之邦,王道教化,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人讲信修睦,仁义和爱。今日眼见,却大不尽然,还远不如淳泥国蛮夷之地。”感叹了一会,在一张板凳上睡了。
刚蒙咙合眼,忽听得门外犬吠之声大作,跟着有人怒喝叫骂,蓬莲蓬的猛力打门。老婆婆下床来要去开门,老头儿摇手止住,轻声对张朝唐道:“相公,你到后面躲一躲。”张朝唐和张康走到屋后,闻到一阵新鲜的稻草气息,想是堆积柴草的所在,两人缩身在稻草堆中。只听得格啦啦一阵响,屋门推倒,一人粗声喝道:“干么不开门?”也不等回答,啪的一声,有人给打了记耳光。
老婆婆道:“上差老爷,我……我们老夫妻年老胡涂,耳朵不好,没听见。”不料又是一记耳光,那人骂道:“没听见就该打。快杀鸡,做四个人的饭。”老头儿道:“我们人都快饿死啦,哪有什么鸡?”只听蓬的一声,似乎老头儿给推倒在地,老婆婆哭叫起来。
又听另一个声音道:“老王,算了吧,今日跑了整整一天,只收到三两七钱税银,大家心里不痛快,你拿他出气也没用。”那老王道:“这种人,你不用强还行?这几两银子,不是我打断那乡下佬的狗腿,这些土老儿们肯乖乖拿出来吗?”另一个嘶哑的声音道:“这些乡下佬也真足的,穷得米缸里数来数去也只得十几粒米,再逼实在也逼不出什么来啦,只是大老爷又得骂咱们兄弟没用……”
正说话间,忽然张朝唐的马嘶叫起来。几名公差一惊,出门查看,见到两匹马,议论起来,说乘马之人定在屋中借宿,看来倒有笔油水,当即兴兴头头的进屋来寻。
张朝唐大惊,一扯张康的手,悄悄从后门溜出。两人一脚高一脚低,在山里乱走,见无人追来,才放了心,幸喜所带的银两张康都背在背上。
两人在树丛中躲了一宵,等天色大亮,才慢慢摸上大道。主仆两人行出十多里,商量到前面市镇再买代步脚力。张康不住痛骂公差害人。正骂得痛快,忽然斜刺小路里走来四名公差,手中拿着链条铁尺,后面两人各牵一匹马,正是他们的坐骑。
张朝唐和张康面面相觑,这时要避开已然不及,只得装作若无其事,继续走路。
那四名公差不住向他们打量,一名满脸横肉的公差斜眼问道:“喂,朋友,干什么的?”张朝唐一听口音,正是昨晚打人的那个老王。张康走上一步,道:“那是我们公子爷,要上广州去读书。”
老王一把揪住,夹手夺过他背上包裹,打了开来,见累累的尽是黄金白银,不由得惊喜交集,喝道:“什么公子爷?瞧你两个不是好东西!这些金银哪里来的?定是偷来骗来的,好,现今拿到贼赃啦,跟我见大老爷去。”他见这两人年幼好欺,想把他们吓跑。哪知张康道:“我们公子爷是外国大官,知府大人见了他也必定客客气气。见你们大老爷去,那再好也没有啦!”抢过包裹,忙负在背上。
一名中年公差听了这话,眉头一皱,心想这事只怕还有后患,一不做二不休,索性杀了这两个雏儿,发笔横财再说,突然抽刀向张康劈去。张康大骇,急忙缩头,那刀从头顶掠过。他挺身挡住公差,叫道:“公子快逃。”张朝唐转身就奔。
那公差反手又是一刀,这次张康有了防备,侧身闪过,仍然没给砍中。主仆两人没命价奔逃。四名公差手持兵刃,吆喝着追来。
张朝唐平时养尊处优,加上心中一吓,哪里还跑得快,眼见就要给公差追上,忽然迎面一骑马奔驰而来。那中年公差见有人来,高声叫道:“反了,反了,大胆盗贼,竟敢拒捕?”另外几名公差也大叫:“捉强盗,捉强盗。”他们诬陷张朝唐主仆是盗匪,心想杀了人谁敢前来过问。
迎面那乘马渐渐奔近。马上乘客眼见前面两人奔逃,后面四名公差大呼追逐,只道真是捉拿强人,催马驰来,奔到张朝唐主仆之前,俯身伸臂,一手一个,拉住两人后领,提了起来。四名公差也已气喘吁吁的赶到。
P9-10
《碧血剑》是我的第二部小说,作于一九五六年。书末所附的《袁崇焕评传》,写作时间稍迟。
《碧血剑》以前曾作过两次颇大修改,增加了四分之一左右的篇幅,这一次修订,改动及增删的地方仍很多。修订的心力,在这部书卜付出最多。初版与目前的三版,简直是面目全非。
小说中写李白成于大胜后杀曹操罗汝才、李岩,排挤张献忠、“左革五营”及其他同伴,正史中有载,亦有参考野史、杂书者。王春瑜先生关于李自成的作风,有文多作指教,我的看法虽颇不同,对他的评论仍表感谢。对复旦章培恒教授及北大严家炎教授两位的指教与鼓励,特别心有铭感。
第三次改写,除了设法改动原来小说中若干过分不自然的处所(如五毒教、玉真子的部分)外,还加重了袁承志对阿九的矛盾心理,这是人生中一个永恒的常见主题:“爱情可能因其中一方变心而受到损害。”中国的传统小说一般多写爱情的坚贞,除唐人传奇(如崔莺莺、霍小玉)、明人小说(如杜十娘、珍珠衫)外,少写“爱情中的变心”。这次试写了“伦理道德”与“无可奈何的变心”之间的矛盾这个人生题目,企图在《碧血剑》全书强烈的政治气氛中加入一些平常人的生命与感情。
内地有一篇评论《碧血剑》的文章十分强调的说,《碧血剑》受了英国女小说家杜·玛丽安(Du Mauder)小说《蝴蝶梦》(m6eccⅡ)的重大影响。文学作品受到过去中外文学名著的影响,那是不可避免的。但《蝴蝶梦》这部小说并没有太大价值,我并不觉得很好,只因希治阁据此拍过一部好看的奇情电影,凶电影在中国流行而为许多中国观众所知(单以杜·玛丽安的小说而论,我更喜欢她的另一部小说My Cousin RaChel,但此书未拍电影,无中文译本,故较少人知)。文学评沦如不以改编后的流行电影为依据(正如根据电影“罗生门”而评《雪山飞狐》一样),而根据原作,则格调较高。杜·玛丽安作为一位作家,《蝴蝶梦》作为一部小说,在英国文学中都没有什么极重要地位。如想谈论英国女小说家在作品中以次要人物述说一个露面极少的人物作为报仇主角而展开惊心动魄的故事,不如引述爱米莱·勃朗黛(Emily Bronte)的《咆哮山庄》(Wuthering Heights),这才是英国女小说家中的第一流人物,小说也是第一流的优秀作品,只有谈论这部小说,研究英斟文学者方人人皆知,不去引述只流行一时的惊险电影。(虽然,《咆哮山庄》也拍成了一部很好的电影,但在中国较少为人知。)
《袁崇焕评传》是我一个新的尝试,目标是在正文中不直接引述别人的话而写历史,文字风格比较统一,希望较易阅读,同时自己并不完全站在冷眼旁观的地位。这篇《评传》的主要创见,是认为崇祯所以杀袁崇焕,根本原因并不是由于中了反问计,而是在于这两个人性格的冲突,以及崇祯的不正常心理。这一点前人从未指出过(对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是小说作者通常的重视点,历史家则更重视时代背景、物质因素、制度、文化等等)。另一原因,是专制独裁制度的祸害。
这篇文字并无多大学术上的价值,所参考的书籍都是我手头所有的,客居香港,数量十分有限。出自《太宗实录》、《崇祯长编》等书的若干资料都是间接引述,未能核对原来的出处,或许会有谬误。这篇文字如果有什么意义,或许是在于它的“可读性”。我以相当重大的努力,避免了一般历史文字中的艰深晦涩。现在的面目,比之在《明报》上所发表的初稿《广东英雄袁蛮子》,文字上要顺畅了些。此文可说是我正式修习历史的起点与习作。
小说是写给人看的。小说的内容是人。
小说写一个人、几个人、一群人,或成千成万人的性格和感情。他们的性格和感情从横面的环境中反映出来,从纵面的遭遇中反映出来,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关系中反映出来。长篇小说中似乎只有《鲁滨逊飘流记》,才只写一个人,写他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但写到后来,终于也出现了一个仆人“星期五”。只写一个人的短篇小说多些,尤其是近代与现代的新小说,写一个人在与环境的接触中表现他外在的世界、内心的世界,尤其是内心世界。有些小说写动物、神仙、鬼怪、妖魔,但也把他们当作人来写。
西洋传统的小说理论分别从环境、人物、情节三个方面去分析一篇作品。由于小说作者不同的个性与才能,往往有不同的偏重。
基本上,武侠小说与别的小说一样,也是写人,只不过环境是占代的,主要人物是有武功的,情节偏重于激烈的斗争。任何小说都有它所特别侧重的一面。爱情小说写男女之间与性有关的感情和行动,写实小说描绘一个特定时代的环境与人物,《三国演义》与《水浒》一类小说叙述大群人物的斗争经历,现代小说的重点往往放在人物的心理过程上。
小说是艺术的一种,艺术的基本内容是人的感情和生命,主要形式是美,广义的、美学上的美。在小说,那是语言文笔之美、安排结构之美,关键在于怎样将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某种形式而表现出来。什么形式都可以,或者是作者主观的剖析,或者是客观的叙述故事,从人物的行动和言语中客观的表达。
读者阅读一部小说,是将小说的内容与自己的心理状态结合起来。同样一部小说,有的人感到强烈的震动,有的人却觉得无聊厌倦。读者的个性与感情,与小说中所表现的个性与感情相接触,产生了“化学反应”。
武侠小说只是表现人情的一种特定形式。作曲家或演奏家要表现一种情绪,用钢琴、小提琴、交响乐或歌唱的形式都可以,画家可以选择油画、水彩、水墨或版画的形式。问题不在采取什么形式,而是表现的手法好不好,能不能和读者、听者、观赏者的心灵相沟通,能不能使他的心产生共鸣。小说是艺术形式之一,有好的艺术,也有不好的艺术。
好或者不好,在艺术上是属于美的范畴,不属于真或善的范畴。判断美的标准是美,是感情,不是科学上的真或不真(武功在生理上或科学上是否可能),道德上的善或不善,也不足经济上的值钱不值钱,政治上对统治者的有利或有害。当然,任何艺术作品都会发生社会影响,自也可以用社会影响的价值去估量,不过那是另一种评价。
在中世纪的欧洲,基督教的势力及于一切,所以我们到欧美的博物院去参观,见到所有中世纪的绘画都以圣经故事为题材,表现女性的人体之美,也必须通过圣母的形象。直到文艺复兴之后,凡人的形象才大量在绘画和文学中表现出来,所谓文艺复兴,是在文艺上复兴希腊、罗马时代对“人”的描写,而不再集中于描写天使与圣人。
中国人的文艺观,长期以来是“文以载道”,那和中世纪欧洲黑暗时代的文艺思想是一致的,用“善或不善”的标准来衡量文艺。《诗经》中的情歌,要牵强附会地解释为讽刺君主或歌颂后妃。
金庸编著的《碧血剑(上下新修版)》讲述了一代抗清名将袁崇焕因皇太极的反间计而遭崇祯皇帝冤杀。一心为父报仇的袁承志年纪轻轻被推举为武林盟主。欲报杀父之仇,又遭亡国之危,少侠毅然选择以拯救天下苍生为己任,树义旗、助闯王、力抗满清铁骑。一身绝世武功的他历尽千难万苦,却未能救黎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满腔悲愤的他不得不远赴海外。
《碧血剑(上下新修版)》一书作者以悲天悯人的笔触描写明末乱世的人间惨状,处处充满对黎民百姓的深切同情。
明末年间朝政腐败,民不聊生,袁崇焕屡破清兵,但却为不辨忠奸的昏君崇祯所杀。焕之子袁承志为忠臣所救,长大后被送上华山习武,期间无意中发现金蛇郎君之秘笈,武功大进,志学成下山,结识了李岩,时闯王率兵起义,两人合之助之。金庸编著的《碧血剑(上下新修版)》描写明末乱世的人间惨状,处处充满对黎民百姓的深切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