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在国人心中即是一处出世桃源。从“师夷长技”到“德先生赛先生”,数百年里,我们总是祈求从“西方”世界获取某种解决现实困惑的力量。
陈曦编著的《寻找城市(一名建筑师的欧洲旅行笔记)》内容丰富,图文并茂,讲述了意大利——城市的灵、意大利·行迹、意大利·印象:城市的灵、罗马·笔记:建筑几何、威尼斯·笔记:陆上的威尼斯、威尼斯·印象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寻找城市(一名建筑师的欧洲旅行笔记) |
分类 |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
作者 | 陈曦 |
出版社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欧洲在国人心中即是一处出世桃源。从“师夷长技”到“德先生赛先生”,数百年里,我们总是祈求从“西方”世界获取某种解决现实困惑的力量。 陈曦编著的《寻找城市(一名建筑师的欧洲旅行笔记)》内容丰富,图文并茂,讲述了意大利——城市的灵、意大利·行迹、意大利·印象:城市的灵、罗马·笔记:建筑几何、威尼斯·笔记:陆上的威尼斯、威尼斯·印象等。 内容推荐 也许是一处风光,也许是一座城市,也许是一场梦境——“别处”往往象征着超越现实的存在,满足着人们对于美好的想象。 《寻找城市(一名建筑师的欧洲旅行笔记)》内容包括意大利——城市的灵、意大利·行迹、意大利·印象:城市的灵、罗马·笔记:建筑几何、威尼斯·笔记:陆上的威尼斯、威尼斯·印象:“最美的书店”、佛罗伦萨·印象:建筑的胜利、锡耶纳·笔记:戏剧性空间(一)、锡耶纳·笔记:戏剧性空间(二)、维罗纳·印象:歪街窄巷等。 《寻找城市(一名建筑师的欧洲旅行笔记)》由陈曦编著。 目录 自序 别处的城市 第一章 记忆中的城市 意大利——城市的灵 意大利·行迹 意大利·印象:城市的灵 罗马·笔记:建筑几何 威尼斯·笔记:陆上的威尼斯 威尼斯·印象:“最美的书店” 佛罗伦萨·印象:建筑的胜利 锡耶纳·笔记:戏剧性空间(一) 锡耶纳·笔记:戏剧性空间(二) 维罗纳·印象:歪街窄巷 蒂沃利·笔记:点点滴滴 蒂沃利·笔记:断章 捷克——我所看见的波希米亚 捷克·行迹 捷克·印象:我所看见的波希米亚 布拉格·笔记:极少主义布拉格 图根哈特·笔记:体验密斯与路斯 克鲁姆洛夫·印象:山水之间 葡萄牙——陆地之终,海洋之始 葡萄牙·行迹 里斯本·印象:陆地之终,海洋之始 里斯本·笔记:似曾相识的里斯本 里斯本·笔记:立体城市 里斯本·笔记:阿尔瓦罗·西扎的两种态度 西班牙——曲线属于上帝 西班牙·行迹 巴塞罗那·笔记:天才向左,疯子向右 马德里‘笔记:城市改造轶事三则 托莱多·笔记:机动化古城 波兰——静谧之国 波兰·行迹 克拉科夫·笔记:市场广场 华沙·笔记:肖邦的音乐遗产 第二章 重叠的城市 德国-废墟上的现代化 德国-行迹 柏林·印象:废墟上的现代化 柏林·笔记:波茨坦广场 柏林·笔记:建筑博物城(一) 柏林-笔记:建筑博物城(二) 柏林·笔记:水平的纪念碑 柏林·笔记:文明的刻度 柏林·笔记:火车站商场 科隆。笔记:瓦砾堆上的舞蹈——访圣科伦巴教堂 斯图加特·笔记:先锋之城 斯图加特-笔记:斯特林的“空”问 慕尼黑·笔记:汽车与建筑(一) 斯图加特‘笔记:汽车与建筑(二)非常博物馆 慕尼黑·笔记:设计,从地铁站做起 慕尼黑·笔记:五个院子 荩尼黑·笔记:耶稣之心 英国——英伦风度 英国·行迹 伦敦-笔记:英伦风格度 伦敦·笔记:连接时空的千年桥 伦敦·笔记:泰特的重生 伦敷·笔记:千年穹的过去与现在 伦敦·笔记:工业港的金融梦 伦敦·笔记:渴望之桥 巴斯·指南:罗马浴场之旅 第三章 想像中的城市 丹麦一童话的国度 丹麦·行迹 哥本哈根·笔记:童话之城 哥本哈根·笔记:远离汽车的城市 哥本哈根·笔记:我□哥本哈根 赫耳辛格·笔记:伍重,不止悉尼歌剧院(一)——被遗忘的住宅 哥本哈根·笔记:伍重,不止悉尼歌剧院(二)——光的教堂 哥本哈根·笔记:微城市——BIG山住宅 哥本哈根-笔记:乐高王国 哥本哈根·笔记:变废为宝——Frosilos 路易斯安娜-笔记:艺术的园林 瑞士——和谐的国度 瑞士·行迹 瑞士-印象:和谐的国度 苏黎世·笔记:瑞士制造 苏黎世·笔记:结构之美——卡拉特拉瓦作品两例 瓦尔斯·笔记:游瓦尔斯温泉浴场 洛桑·笔记:访洛桑联邦理工学习中心 巴塞尔·笔记:廷圭利博物馆 维特拉·笔记:访维特拉中心 维特拉·笔记:舞动的房子 维特拉·笔记:梦幻屋——访维特拉中心 维特拉·笔记:从草图到建筑——访维特拉消防站 维特拉·笔记:特立独行的安藤忠雄 贝林佐纳·笔记:世遗城堡的新生 试读章节 城市的灵 离开意大利三天了,我本想赶快把笔记整理出来,却又迟迟不愿动笔,或许是因为害怕描述不出那至今残留在脑海里的梦幻。这种情境,以往只会与家乡有关。 半月的旅行,从米兰到维罗纳到威尼斯到佛罗伦萨到锡耶纳到蒂沃利到罗马。脚步越来越缓慢,心情却越来越惶恐。仿佛每一座城都在某处掩藏着它的魂,让我不忍心走得太快,怕是亵渎.或是惊扰。 比如威尼斯的魅力,不在于每一座建筑有多么华贵或者雄伟.而在于那蛛网般幻化的路径。相比于游人如织的圣马可,我更惊异于那些谜一样网罗交织的水陆巷陌。那些相连的街道和房屋.穿梭的桥与水,不断牵引着你的脚步,直到你终有一刻迷失在尽头;当然,你也有可能遇见死巷,目光随着几步台阶优雅地浸入运河水中;或许.你的脚步会从一线窄巷中硬生生挤出一个宏伟的广场,到处是新鲜水果的颜色以及孩子们踢球的身影。 最初意识到城有灵,是在锡耶纳的Piazza del campo广场上。那天我就像广场上所有人一样,躺在起起伏伏的石板地上,简简单单地晒太阳。锡耶纳所有的街道都辐射状朝向广场,房屋和商店也都面向广场而建,据说这样一来居民们便不必停下手中的活或走出家门就可以听到广场上教堂的弥撒。很难相信这里曾经是数百年来王国执行死刑的场所——如今每年盛大的赛马节和戏剧节会用欢乐和汗水挤满每一寸土地,广场的一丝一发都牵动着锡耶纳人们的心。 威尼斯像一首曲,罗马则是一部古书。每一个字你都认得,却看不太清楚那章节句读,更不能通会其意蕴。这些城让人想起意大利人卡尔维诺的话,“这城不会泄露它的过去,只会把它像掌纹一样藏起来,写在街角、在窗格子里、在楼梯的扶手上、在避雷针的天线上……” 有一天在罗马郊外小山上寻找Tempietto,却在地图上应到的位置看到一个充斥众多游人的大教堂。我打听了很久才得知其坐落于十米外一个毫不起眼的小院门内。步入那简朴的院门,却似宾客满堂。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年轻人坐在院子里画速写,还有些老者相互搀扶着踱着步子。临离开时,我看到某室内乐三人乐团来拍他们的专辑封面。乐手们在这个不起眼的小房子前抖擞起礼服,端起提琴,以自己的作品来膜拜这古典中的古典。 在意大利,一路上所有的孩子都在踢球——回想在我印象中,中国的孩子们竟都是背着书包的。无论男女无论肤色,无论是在教堂门口还是运河旁边.无论是烈日下或是阴雨中,无处不在的足球成了这些城市年轻的影子,看得我心生嫉妒。 半个月的旅行中,我少有地迷了好几次路,而每次迷路的时候总会有惊喜。一次是在维罗纳,我意外地发现自己走在残破的古城墙废墟下,登上高处看到遗址上新修的引水渠里流水淙淙。一次是在锡耶纳,转到大教堂广场的背面,突见一座20米高的大台阶向下通向一个很微小的广场,往来游人坐在台阶上看书聊天吃冰淇淋——这一幕甚至比西班牙大台阶更突然更强烈更令人拍案叫绝。还有一次在罗马,转过奥古斯都的陵墓,抬头看见迈耶做的Ara Pacis博物馆.以前一直不以为然的白色构成的立面却在强烈阳光下显得异常纯粹和精确。最后一次是在找Tempieton。的路上,痛苦地爬上了一条错误的山路,转身却突然发现整座罗马城如地图般摊开在面前。 于是我相信,当我离开这些城市的时候其实我还不曾真正发现它们。当我自以为游览罗马的时候,当我追随着所谓“古典”的遗迹的时候,也许不过是在记录它用来复述或掩饰自己的名词罢了。 然而这些已经足够令人迷醉其中了。 建筑几何 罗马建筑给我留下的最深印象是它对于几何的探索与推崇,这也是贯穿古罗马建筑数千年的核心价值之一。在这样一座庞大恢宏的“建筑博物城”游走,无论是公元前27年建成的万神庙,还是20世纪中钢筋混凝土建构的小体育宫.都包含着对于基本几何形式与经典比例孜孜不倦的思考与探索。 比如万神庙的平面为正圆形,穹顶直径与高度都为433米,穹顶正上方设一直径89米的巨大开口。这样一个由纯球几何构成的集中式空间.在西方社会受到了长久的膜拜。 纯粹的几何式建筑究竟为什么受到罗马人特别的钟爱?这大概要从罗马文明的源头寻找答案。影响罗马文明至深的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探讨过数学与文化的问题。他认为“数学与伦理学中的‘善’在理想化方面是相同的,用笔画出来的点、线、面都是一种抽象,也是一种理想。”不少当代学者,诸如Morris Knne,也提出数学是塑造西方文化的重要力量。 秉承着希腊人对于数学特别是几何学的推崇,古罗马人认为完美几何既表达了人类对于未知世界的崇拜与礼敬,又体现着人类理性文明的进步。所以他们会致力于用建筑这一介于人与环境之间的媒介将完美几何推向一个又一个巅峰,同时也造就了千年来罗马文明的建筑胜最。 万神庙建成一千多年以后.建筑师伯拉孟特重拾古典精神,从万神庙的几何构成巾受到启发,将完美的半球几何用于坦比埃多的设计,并引起了轰动。坦比埃多作为唯一一例当时作品被阿尔伯蒂收入《建筑十书》,并影响了此后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的设计思想。这座小教堂默默地坐落在罗马郊外的一座山上,掩映在台阶与树丛巾。然而当我走进它朴素的院门,却发现宾客满堂——无数学生在院落的各个位置或坐或站,或素描或写生;还有一个古典乐团的乐手们带着提琴、长笛在院中拍摄自己专辑的封面。毫无疑问,这座建筑的比例与几何关系已经成为今日西方人眼中古典精神的完美诠释。 罗马建筑上的每一笔线条似乎都不是简单随机而成的。即使到了装饰繁复的巴洛克时期.波洛米尼等建筑师打破标准几何,大胆启用椭圆、弧线、多边形等不稳定要素,也同样遵循着严格的几何关系。例如圣卡罗教堂的设计中,波洛米尼信手拈来的各种几何图形在天花上重重叠加,创造出看似随机实则缜密的穹顶,成为巴洛克建筑打破古典范式垄断的经典代表。然而若仔细观察其中的结构就会发现,数不清的对称与比例关系和谐地统领着这一复杂的建筑作品,尽管律动不停,却仍有一种安静的美。这就好比从小就熟稔写实技法的画家如毕加索开始抽象创作.貌似无形却有风骨;或是已故的中国画家张大干,用西洋画的技法也可以自由地表现中国画的意境与格调。 走进奈尔维为1960年奥运会设计的小体育宫,便看到令人震撼的天花结构。简单的壳体网架采用肋与拱代替立柱来支撑大跨度的空间,营造出仿若万神庙等古典遗迹的几何秩序之美。结构工程师出身的奈尔维曾经说,几何应当与直觉在建筑中得到同样程度的’运用,特别是在壳体结构中。他抱着这样一种“几何”的态度,操着一口现代建筑语言游走于古典的几何世界里,用纯净的建筑作品征服了梵蒂冈,最终赢得了设计梵蒂冈会堂的特殊委托。 罗马人在对几何的探索中展示出对于他们理性与科学的推崇,与之对应,我们是否可以认为中国建筑传统更多地用于体现民俗文化以及伦理秩序,且这种民俗文化所产生的象形建筑文化使国人更容易体察象征性与直觉的美?于是在中国,我们不难听到这样的疑问,“这个房子长得像什么?”P12-20 序言 从古至今,人们都在寻找某个“别处”。 也许是一处风光,也许是一座城市,也许是一场梦境——“别处”往往象征着超越现实的存在,满足着人们对于美好的想象。 长久以来,欧洲在国人心中即是一处出世桃源。从“师夷长技”到“德先生赛先生”,数百年里,我们总是祈求从“西方”世界获取某种解决现实困惑的力量。 时至21世纪初,一位西方作家却在自己的亚洲见闻中惊呼,“世界是平的”——日趋激烈的全球化使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趋于同步,甚至同一。眼见东方古国与西洋列国愈发地形似,“别处”仿佛已经成为了一个传说。 更令人担忧的是,对照令国人欣羡的“别处”,我们汲取的似乎不只是精华。 国人发明的“东方巴黎”、“东方威尼斯”、“东方日内瓦”等称谓,承载着“西天取经”式的梦想,却一步步逼近无可逃避的复制噩梦。 国人欢呼的“现代城市”一“特大城市”一“世界级城市”,披覆着普世价值与经济法则,却一天天生长为连续而单一的都市图景。 于是我们发现,当地标取代了街巷生活,当建筑换算成了经济指标,如今中国城市坐拥全世界最宽的马路、最大的广场、最贵的世博会、最快的摩天楼,却尚未以这“宽”、“大”、“贵”、“快”构筑起优美的环境、高效的街道、宜人的生活。 过去的两年里,我有幸在一家欧洲建筑事务所工作,用业余时间走访了许多欧洲城市与设计案例,获得了一些意想不到的解读: 论宽马路,公认最宜居城市的哥本哈根,在过去四十年里不断缩减机动车道,将城市中心改造回纯步行街区。 论大广场,享誉世界的威尼斯圣马可广场,被称为“欧洲最恢宏的画室”,方圆却只有天安门广场1/44大。 论贵建筑,1998年被誉为“最成功”的里斯本世界博览会,将工业荒地与垃圾场巧妙置换为新兴商业区,总耗资20亿欧元(仅相当于上海世博会的1/20)。 论快建设,巴塞罗那人心中的圣殿圣家族教堂.开工至今已过百年,工程只完成了不到一半。 旅行中,我目睹了许多城市片段与建筑场所,它们超越了都市与生活、现代与传统之间的二元对立,建立起公共与私有、人造与天然之间的和谐共存。点点滴滴的观察与反思汇成了这本小册子,希望从一个建筑师的视角,以随笔、摄影与速写相结合的形式,阐述来自“别处”的启发;也期望它能为关注欧洲城市与建筑发展、热衷旅行的朋友们提供一些素材。 “在不完美的世界中寻找美好的人与事,辨别他们,并赋予他们存在下去的空间。”这是一部小说为那些不可生活的城市写下的寄语。而“别处”的城市多少提醒着我们,城市理想始终存在于每个人的身边,只是等待被拾起。 陈曦 2011年1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