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海丝·陶瓷国际论坛暨饶宗颐教授百岁华诞庆典论文集
分类
作者 林伦伦 陈丽文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目录

海丝文化\\陈  耕 002
“一带一路”:文化走出去的途径探究\\陈  平 006
甲辰漂流船与海洋东亚世界像\\陈文寿 025
明代中后期闽广的海寇经略\\陈贤波 037
国家认同与文化认同的双重强化:马来西亚华人社会新常态\\陈海忠 049
侨批投递:独特的“海上丝绸之路”\\陈汉初 056
海外侨团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陈  雍 066
浅谈海陆丝绸之路联合考察研究的必要性\\冯玉雷 074
地域文化影响经济发展的内生机制研究\\胡朝举 李迎旭 083
海上丝绸之路与华侨华人\\黄晓坚 088
归难侨、过路客与国家公民\\姜振逵 098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广东经济发展新思考\\李迎旭 105
近当代潮州与新马泰潮人瓷业的互联互通\\李炳炎 113
论海丝茶叶重镇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的新思考\\林宇南 119
新丝路视野下的泰国潮团研究\\林  瑜 123
“海上丝绸之路”概念的历史考察\\时  平 130
“海丝文化”对潮州陶瓷业的影响研究\\石中坚 136
日本出土的宋代潮州窑产品与相关问题\\田中克子 144
马礼逊与中英早期官方交往\\伍玉西 148
海上丝绸之路:清代潮人的海上贸易\\吴二持 156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潮州窑瓷文化在海外的传播\\叶文程 165
海外潮人在潮州市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的作用\\张应龙 171
侨乡与侨乡研究:基本问题的探讨与思考\\张秀明 175
把握“海丝”机遇 海峡两岸携手助力潮州陶瓷业成长\\詹  华 181
澄海玩具业发展疏论\\曾志文 184
饶学与华学
以禅通艺,道通为一\\蔡典娉 林伦伦 190
据理力争 义正词严\\陈贤武 196
饶钝庵先生学术述评\\陈  哲 204
饶宗颐教授与韩师的因缘\\陈  伟 210
论《崇文总目》的唐人文集著录\\樊  昕 220
略谈选堂先生在学术上对我的启迪\\郭伟川 235饶宗颐《文心雕龙》研究述略\\郭景华 245韩愈《贬官潮州出关作》异文校考\\郭殿忱 250
浅谈《方志》专刊及其史料价值\\黄继澍 黄楚芬 254
《詹安泰全集》集外文辑考\\黄晓丹 陈嘉顺 259一方神灵护佑一方人\\贺璋瑢 264
饶宗颐先生《谈李芸甫的家世》一文补正\\孔令彬 274
饶宗颐与许伟余、许心影父女交游考略\\刘文菊 李坚诚 278
饶宗颐《古村词》乡国情怀探析\\罗朝蓉 284
饶宗颐先生“奇古”书风之演变\\林旭升 289
超以象外 得其环中\\李启彬 299
饶锷诗学观念的近代性品格\\闵定庆 308
禽兽之性与臝虫之相\\邵小龙 320
清末潮、汕两地同创岭东同文学堂补证\\吴榕青 330
漫论选堂诗的文人气\\杨子怡 339郑午楼先生心目中的饶宗颐教授\\杨锡铭 347
饶宗颐教授和韵写作研究\\殷学国 354
饶宗颐先生在海外传播中华文化的贡献\\周少川 365
韩愈的信仰观\\张  勇 371

试读章节

海丝文化
——概念与范畴初探
陈  耕
(厦门市闽南文化研究会)
一、问题的提出
“一带一路”正在成为学界热议的焦点,经济日报社原总编辑冯并的专著《“一带一路”全球发展的中国逻辑》已经提出“丝路学”。中央关于“一带一路”的愿景与行动文件中,福建被定为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构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成为福建、广东、浙江、江苏、广西、山东等沿海地区学界的重要话题。“海丝学”正呼之欲出。
今年4月份厦门举办了“世界闽南文化论坛”,共收到57篇论文,其中有将近30篇都在讲海上丝绸之路,讨论海丝文化。5月在泉州参加了“国际青年学者海丝文化论坛”,发表的论文将近100篇,都是讨论海丝文化。6月马来西亚马六甲举行“马六甲海丝文化论坛”,当然就是讨论海丝文化。9月福建省召开“海峡两岸文化发展论坛”,包括台湾中华文化总会秘书长杨渡等台湾朋友的许多论文都是论述海丝文化。可见,大家都意识到“一带一路”不仅是经济的重要话题,也是文化的重要议题。海上丝绸之路不局限于经济合作,文明的互相借鉴和观念上的互相交流,同样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海丝文化不仅仅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海丝文化不仅仅是各美其美,更是美美与共。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当然要借鉴历史上海丝的经验教训,但海丝文化绝不会局限于历史学。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今的海上丝绸之路所涉的国家与古代大不相同,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宗教、不同的制度与不同的文明,我们要借助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这一宏大愿景的历史机遇,加快中华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融合的进程。
海上丝绸之路的包容性,要求我们具备新的视角和思维方式。我们应该意识到,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无论规划还是设计,都不是一个国家所能独立完成的,应当是各国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而研究和弘扬海丝文化“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普世价值观,就是推进这一系统工程建设最有效的抓手。同时,海丝文化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本身就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包容的,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
总之,海丝文化博大精深,对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意义深远,而尽快确定海丝文化的内涵和范畴已经成为这门学科研究的当务之急。
这个议题不仅是中国的议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学者都在关注中国提出的这个议题,有许多也已经开始参与到这一议题之中。丝路学、海丝学,正在广阔的国际空间和悠远的历史背景之中迅速地酝酿,甚至可能成为21世纪的一门显学。学者应当有学科意识,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提供理论准备、理论探索、理论基础。尤其是我们应当意识到,迄今为止,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理论准备是相当不充分的。
不过,在笔者参加的几次会议中都没有人讲到海丝文化的概念、定义。这是研究海丝文化首先应当思考的问题。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的灵魂,是被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人民所认同的海丝文化。我们今天讲的海丝文化就是历史的吗?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特定的概念和术语,这些概念和术语有的是被系统地阐释过,有的则是长期以来相沿成习、约定俗成的,它们都具有稳定的内涵和明确的指代。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门学问能否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所涉及的一些基本概念是否稳定明确,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社会科学的历史,就是概念与范畴发展的历史。比如说闽南文化,最早闽南文化就是闽南地区的人民创造出来的,后来随着闽南人过台湾、下南洋、走四方,闽南文化带到了台湾、带到了南洋,并且在那些地方扎根开花结果,然后跟当地的文化交融结合,创造出新的闽南文化;同时,又把南洋、台湾的文化带回闽南,又融合出新的闽南文化,使闽南文化的范畴逐步延展到台湾、南洋等地,也就是“六个闽南”的概念。
一是本土闽南,即厦漳泉地区,包括龙岩的新罗和漳平。本土闽南有1600万人;二是对岸闽南,即台湾,在台湾四个人之中就有三个人的祖籍是闽南,现有1700多万人,已经超过了本土闽南的人数;三是南洋闽南,即东南亚地区,按照1962年厦门大学南洋研究所的资料,当时统计有1800万人的祖籍是闽南,现在这个数字还在增长;四是港澳闽南,即香港和澳门地区,现在有120多万闽南人;五是欧美闽南,这是在最近四五十年内迅速庞大起来的,从台湾、香港、大陆移居到欧洲、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地居住祖籍为闽南的华人,估计人口不下300万人;六是外地闽南,就是分布在祖国大陆各地的闽南人。闽南商人在大陆有相当大的势力,闽南“文革”以前的高考升学率全国第一,很多闽南人都在外地学习,毕业后就留在了外地。现在虽然他们的后代已经不会说闽南话,可是他们认同闽南文化,眷恋闽南文化。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文化即人,人即文化。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人的活动范围的延伸与发展,文化的边界也在延伸和拓展,文化的概念也会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不断丰富。
要探寻海丝文化的概念,就需要研究海丝文化的范畴。研究的边界在哪里?这是讨论海丝文化的前提,也是确定海丝文化的必需条件。研究海丝文化应该紧紧围绕这个学科的内涵和范畴进行。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5: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