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芯编著的《思想实验》是国内第一本正式书写“思想实验”这一概念的科普读物。
精选史上最具智慧的十大思维命题,内容涉及自然、社会和人文三大学科领域。
“思想实验”是人类对自身和世界最大胆的假想。现在,这些思想实验已经成为世界顶级名校最受欢迎的课程,风靡全球的最经典思维命题。
比起思想实验,《黑客帝国》与《盗梦空间》所玩的那些概念不过是九牛一毛。
它是脑力震荡与思维开发的经典教本,是数据、信息、知识、智慧与行动的高度整合力训练;带领你涉足思想盲区,摆脱思维陷阱,练就独特思维。
牛顿、达尔文、爱因斯坦、霍金、亚当·斯密、弗洛伊德、福柯、比尔·盖茨、乔布斯、Intel、Facebook……都是“思想实验”的追随者。
知识的更新、智慧的革命和世界的改变,往往酝酿于大胆的狂想与高妙的假设中。
苏芯编著的《思想实验》精选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十个“思想实验”,对它们的来龙去脉、知识原理、科学内涵、智慧应用以及对人类进程的影响进行深入浅出地解读,带你进入数据、信息、知识、智慧与行动高度整合的思维激荡中,来一次胆量与智识的对抗,看看自己究竟有多少思想的伽锁需要解放。
世界顶级名校里,最受欢迎的课程无不以“思想实验”作为引子或主题,因为它是开拓脑力疆域的秘密武器、引领智力创新的有效保证。一起来翻阅《思想实验》吧!
特修斯之船、谷堆悖论和秃头悖论都向我们传达出同一条信息:要回答一种事物变化到什么程度的时候,它就成了另外一种事物,也就是该如何判定事物的同一性,这是极为困难的。那么,保持自身同一性的东西到底是什么?我们或许只能试着用两种方法来解决:第一种是引人模糊界限,第二种是认识到必定有这样一个我们还未完全发现的临界点的存在。
如果你是个喜欢抬头仰望天空的人,你就会发现,在清晨的东方和傍晚的西方,天空中都会早早地出现一颗极为明亮的星,这两颗星的出现方式、亮度和运动轨迹等都如此相似,这引起你的遐思。于是你去查阅资料,然后惊奇地发现,这两颗星其实是同一颗,它就是离地球最近的行星——金星。在古代,我们的祖先把早晨的金星叫做启明星,把傍晚的金星叫做长庚星,他们也和最初的你一样,把它误认为是两颗星。
在哲学上,启明星与长庚星是否是同一颗星,牵涉到一个单独概念的内部关系。所谓单独概念,就是反映一个特定对象的概念,它的外延指向一个独_无二的事物,而不能指向多个事物。如“太阳”“非洲”“安徽省”都是独一无二的,说到什么,就只能指向什么。而普遍概念的外延则可以同时指向多个事物,例如“人”,说到人的时候,指向的是地球上所有的人,而不是独一无二的谁。很多学者都把单独概念看做不可拆分的整体,但是这种观点却无法解释金星与启明星、长庚星,月亮与上弦月、下弦月,鲁迅与青年鲁迅、中年鲁迅、老年鲁迅这类概念内部之间的关系。
我们知道,概念是客观事物在思维中的反映。也就是说,当我们提到金星的时候,我们脑袋里会出现这样一些关于它的感性信息:它是一颗行星,它自东向西地围绕太阳公转,它和地球一样拥有大气层,等等,这些感性认识共同形成一个感性概念。然而,世界万物的本质是:在一个时空点上呈现的感性概念与另一时空点上呈现的感性概念比较起来,它们既包含了相同的信息,也包含了不同的信息。
譬如启明星以清晨出现在东方的天空为特征,长庚星以黄昏出现在西方的天空为特征,两个特征分别概括了两个时空点的感性信息。人的思维通过比较,略掉其不同的部分,抽象出相同的部分,才得以概括成单独概念。也就是说,一个处于永恒变动中的、不同时空点的单独事物,之所以能够被人们认识到“它们实则为同一事物”并形成一个单独概念,既取决于它本身包含的相同信息,也取决于人类舍异求同的概括思维,我们将启明星与长庚星概括为金星的事实就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一点。
按照这种观念来看,特修斯之船毫无疑问是一个单独概念,即使有新船、旧船、半新半旧之分,我们仍能称它为“特修斯之船”。
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人们会对特修斯之船、谷堆和数字的性质提出如此令人费解的疑问,人们每天茶余饭后干嘛要想这些奇怪的问题?那是因为在人的思维中,“推理”是占据主要位置且可以自动启动的一种思维方式。一旦遇到特修斯之船这样的事情,推理思维就被迅速打开,继而产生一连串的思考,问出一连串匪夷所思的问题。P6-8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但人类一狂想,上帝就觉得不妙。天才的狂想往往能在上帝的眼皮底下铸造人类的奇迹。
在人类的智慧史中,有这样一类狂想,它们基于科学的事实和根据,用已有的原理和知识设计出一个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难题,引起众人跨越成百上千年的思考和讨论。最终,这些难题或许还是未能破解,但它们的出现却推动了人类对宇宙万物的探索和理解,成为“智慧”的最好象征。这类狂想,就是我们要在本书里为你充分展示的“思想实验”(Thought Experiment)。
“思想实验”的特点在于它并不是真正的实验,而是科学家们在头脑中设计和构造出的一套纯粹理想化的实验程序,实验中的仪器设备、实验对象、操作步骤等都可能是在现实的基础上虚构出来的。因此,“思想实验”又叫做“抽象实验”“假想思想”“理想实验”等。
纵观人类知识的建立和发展,“思想实验”无一不是扮演了人类智慧史上最具革命性的开拓者角色。例如爱因斯坦的宏大物理体系,就建立于他从16岁起开始构造的一个思想实验之上:如果有人跟着光跑,当他的速度达到光速时,他将看到什么?
人类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实验成千上万,如果我们要从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这三个知识领域中精选出十个意义非凡、趣味与深度并重的思想实验供大家了解和思考,那本书无疑是最完美的一次搜集与解读。从公元1世纪追问“物质变化和同一性”的“特修斯之船”实验,到20世纪上半叶争辩“绝境吃人求生惨案该如何判决”的“洞穴奇案”实验,再到1984年探讨“机器人能否拥有真正媲美人脑智能”的“中文房间”实验,本书将带领你沿着时间的长河,开启一段奇妙、宏大的科普之旅。
在这样一场旅行中,随着探索的深入,你将从众多思想实验中领略到伟大天才的独特智慧,概览全人类共同经历和正在面临的思维陷阱与科学谜题。可以说,理解这些“思想实验”的过程,就是磨砺智慧锋芒、促进智力创想的过程。世界各大顶级名校都深谙这一秘诀,它们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无不以“思想实验”作为引子或者讲授主题,学生就是在思想实验所带来的头脑风暴中做出顶尖的科学研究,创立顶尖的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