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通史》正式被列为山东省“七五”规划重点科研项目、国家“八·五”规划重点图书。
《山东通史》上起远古,下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按照历史发展阶段,共分为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近代、现代各卷。该书不囿于目前通行的教科书章节体裁,参照古今史书各种体裁的优点,采用一种新的综合体裁,分为综述、典志、列传、图表四个部分。综述是依照时间顺序,以纪事本末体的形式分析和论述山东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以体现山东历史的发展过程、特点及其规律。典志是关于经济、政治、军事、法典、科技、教育、礼俗、宗教、文献等方面的专题撰述,以配合综述和列传两个部分论述所不便容纳的史实。列传主要是属于山东籍而又对山东历史有一定影响的各方面代表人物的传记。
《山东通史 当代卷 上册》
前言
通纪
一 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1949年10月-l956年12月)
(一)建国初期山东的社会政治经济形势
(二)巩固和建立人民民主政权
(三)社会改革与新民主主义建设
(四)国民经济恢复工作的胜利完成
(五)山东省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六)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及主要历史经验
(七)全省基层普选与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八)山东省政协成立与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发展
(九)反所谓“分散主义”与开展对向明的错误批判
(一○)中共山东省委的建立与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
二 在探索中曲折发展(1957-1966)
(一)整风运动及反右派斗争扩大化
(二)“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三)初步纠正“左”的错误及中断
(四)纠正“五风”问题与国民经济的初步调整
(五)国民经济的全面调整和恢复
(六)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三 十年“文化大革命”(1966-1976)
(一)“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全省大动乱
(二)全面夺权,“反逆流”和“反复辟”
(三)落实中央批示和“十条”,混乱政局暂时转机
(四)经济上的“大会战”与暂时稳定时期的社会状况
(五)“批林揭袁”运动,经济社会严重破坏
(六)1975年的全面整顿,山东形势明显好转
(七)“反击右倾翻案风”对山东工、经济社会的影响
四 徘徊前进与历史转折(1976-1984)
(一)揭批“四人帮”与清查、摧毁山东帮派体系
(二)调整各级领导班子与恢复人大职能
(三)开展工农业生产“大办”与“大会战”
(四)山东进行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补课
(五)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宣传与贯彻
(六)农村改革的兴起
(七)实行国民经济调整工作
(八)全面开展平反冤假错案工作
(九)第六个五年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一○)中共山东省第四次代表大会召开
五 全面改革开放与治理整顿(1984-1991)
(一)农村的第二步改革与城市综合经济体制改革
(二)对外开放战略的制定与实施
(三)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与政府体制改革
(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活动
(五)中共山东省第五次代表大会召开
(六)治理整顿目标、原则的制定与实施
(七)实施推进相互配套的综合改革
(八)加强党的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
(九)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逐步完善
(一○)第七个五年计划完成和第八个五年计划制定
(一一)“海上山东”战略的提出与实施
六 思想大解放与现代化建设新局面(1992—1999)
(一)黄河三角洲开发战略的提出与实施
(二)省领导考察南方、北方与中共山东省第六次代表大会召开
(三)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与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四)农村发展新思路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初步探索
(五)县乡市地和省级机构改革与基层政权建设新进展
(六)“八五”计划完成与“九五”计划及2010年远景目标制定
(七)对外开放带动战略的确定与实施
(八)开展学习孔繁森等先进典型的活动
(九)全省县级以上领导班子、领导干部“三讲”教育
(一○)山东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与中共山东省第七次代表大会召开
七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1999~2007)
(一)第九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与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制定
(二)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
(三)农村税制改革与社会救助体系初步形成
(四)中共山东省第八次代表大会召开
(五)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六)构建“和谐山东”基本思路与实施
(七)外经外贸、高新技术、民营经济三大亮点
(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大举措
(九)“十五”计划完成与“十一五”高起点开局
(一○)中共山东省第九次代表大会召开
典志
《山东通史 当代卷 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