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章 春秋战国 伍子胥之死 避祸出昭关 阖闾称霸 力谏吴王灭越 因谏丧生 吴起疑案 少年轻狂,杀妻求将 弃鲁奔魏,功成名就 力主变法,客死他乡 商鞅之死 力主变法,富国强兵 南门立木,取信于民 变法有功,身遭车裂 孙膑受害案 出山助魏,惨遭陷害 装疯助齐 围魏救赵 马陵之战 信陵君之死 礼贤下士,名声远扬 仗义有信,窃符救赵 报魏无门,身死国灭 白起之死 身经百战,功绩显赫 长平之战,大败赵军 杀人恶魔,统一功臣 抗命罢战,蒙冤损身 荆轲刺秦王 田光荐荆轲 樊於期献首级 荆轲刺秦王 第二章 汉朝 韩信之死 功高盖世 汗马功劳 胜利中沉沦 晁错之死 力主削藩固政权 七国之乱,直指晁错 削藩功成,晁错冤死 窦婴命案 田蚧婚宴,灌夫骂座 东朝廷变,窦婴入狱 遗诏事件,命丧黄泉 司马迁冤案 李陵投降叛国 正义陈言,身受宫刑 不惧权贵,积怨遇害 巫蛊之乱 巫蛊案的缘起 矛盾激化,京城动乱 平反与清洗 第三章 唐朝 玄武门之变 争权夺利,兄弟反目 父皇中立,坐享其成 觊觎皇位,准备夺权 玄武夺权,喋血推刃 苏无名智捕盗贼案 神探狄仁杰 智破黄金案 狄公夜审两案 谁调换了宝剑 除夕夜的奇案 一只青蛙引出凶手 刘崇龟查刀破案 杨贵妃之生死 美人受宠,荣显家门 杨安争宠,祸及贵妃 马嵬兵变,贵妃殒命 贵妃身后,疑团难释 第四章 宋朝 包拯断奇案 铡美案 智斩鲁斋郎 智断淫僧案 陈州粜米 苏轼的“乌台诗案 岳飞之死 北伐传捷报,诏书命班师 千古罪名“莫须有 第五章 明朝 朱元璋惩贪三大案 空印案 郭桓贪污案 欧阳伦走私案 胡惟庸案 胡惟庸其人 独断擅权,骄横跋扈 一人之罪,三万连诛 加强皇权,诛杀丞相 太监刘瑾谋反案 杨继盛上疏之冤 明末三大“无头案 梃击案 红丸案 移宫案 宦官魏忠贤案 倾家贿赂,终成太监 投机钻营,效忠熹宗 权倾朝野,玩火自焚 第六章 清朝 孝庄下嫁 端庄秀美,力佐三世 多情亲王,倾慕庄妃 孝庄下嫁,并非戏言 施愚山断“绣花鞋”案 老汉惨死 两秀才之冤 施愚山断案 顺治皇帝之死因 重情皇帝,厚葬亡妃 爱妃早逝,顺治意冷 顺治出家,难成定论 血洗庄氏《明史》案 康熙钦定鳌拜案 鳌拜其人 鳌拜作恶,大开杀戒 智擒鳌拜,罪有应得 雍正年问的年、隆案 雍正重臣,倍加恩宠 骄横引来杀身祸 贪污被判终身监禁 雍正朝曾静、吕留良投书谋反案 曾静义党,皇恩宽仁 吕留良无罪蒙冤 子翻父案,一案两朝 麻城涂如松杀妻案 兰鼎元断“盗尸诈控”案 两淮走私盐特大案 贪案是怎样被发现的 对高恒贪污案的审理与判决 疯子告京状奇案 御赐红宝石奇案 尹嘉铨请谥冤案 大清开国冒赈案 钱沣智破库银亏空案 窦光鼐誓死除贪 亏空案的帷幕 不畏权势,冒死上疏 案情真相大白 浙江巡抚福嵩贪污案 私挪官库银两被发现 审明福嵩的罪行 和坤巨贪案 少年坎坷,发愤图强 君臣际遇,步步高升 钻营奇才,深得圣心 疯狂敛财,不知进退 嘉庆亲政,和坤死期 嘉庆帝遇刺案 途中遇刺,救驾及时 严刑审问,一无所获 皇帝无奈,下旨结案 张日最断“案中案 咸丰帝戊午场子舞弊案 金榜引发舞弊案 正揆席命赴黄泉 林则徐遭贬案 振兴中华,禁烟运动 为国除害,虎门销烟 蒙冤受贬,一心报国 杨乃武与小白菜 葛喻氏挟嫌涉讼 县官衔恨报私怨 上报刑部,案情大白 “杨乃武与小白菜案件”琐议 许小欧断奇案 胡州官判失踪案
精彩页 吴起因为破齐有功,被鲁国君重加擢拔和任用。可是吴起的得势也意味着一些人要失势,所以鲁国君对吴起的重用引起了鲁国众臣的非议,他们纷纷向鲁国君进献谗言.说了不少吴起以前的劣迹。其中最打动鲁国君的是一些大臣认为:鲁国是个小国,一旦有了战胜的名声,就会引起各国的疑忌,都来图谋鲁国。而且鲁国和卫国是兄弟国家,鲁国用吴起,就是抛弃了卫国。当然,这时也少不了齐国的离间活动。鲁国君毕竟不是一个有为之君,轻信谗言,逐渐对吴起产生了疑虑,最终还是辞退了吴起。 在鲁国遭到排挤后,吴起并没有打消继续追求功名的信念,不过这也使他看到鲁国国君不是一个可以帮助他成大事的人,他必须选择一个志向远大、善用贤才的国君。此时的吴起已经在各诸侯国中威名远扬,可以说退齐一战是吴起军事上的第一桶金。经过斟酌,最后他选择了在各国中声望较高的魏文侯。魏文侯得知吴起投奔了魏国,对这位智退强齐的将才也十分重视,可是他又对吴起不甚了解,于是问计于他的智囊李悝:“吴起为人如何?”李悝说:“吴起贪名利而好色,但是他用兵司马穰苴也不能超过他。”其实魏文侯早就心存开疆拓土、开创一代伟业之念,只是缺乏良将,吴起于他就是久盼之甘霖。在弱肉强食的时代,道德往往就被放在一边了,只要能克敌制胜,没什么人是不可以用的。鉴于此,文侯对吴起破格任用,等他一到魏国,寸功未立就被任命为将军。吴起自然是非常欣慰,自己终于有了一展身手的机会。结果吴起牛刀小试,刚领兵就率军攻打秦国,攻克五座城邑,声名大振,魏文侯对其更加信任。 由于吴起善于用兵,廉洁而公平,能得到士卒的拥护,所以他很快就在魏国站稳了脚。不久他被任命为军事要塞西河(今陕西东部黄河两岸地区)的守将,抗拒秦国和韩国。周威烈l王十七年(公元前409年),吴起率魏军攻取秦河西地区的临晋(今陕西大荔东)、元里(今澄城南),并增修此二城。次年,攻秦至郑(今华县),筑洛阴(今大荔南)、合阳(今合阳东南),尽占秦之河西地,置西河郡,任西河郡守。这一时期他曾与诸侯大战七十六次,六十四次取得全胜.辟土四面,拓地千里。尤为后人称道的是周安王十三年(公元前389年)的阴晋之战,吴起以五万魏军,击败了十倍于己的秦军.成为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也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能够号令天下的强大诸侯国。 吴起做将军时,统兵征战确有过人之处。他强调兵不在多而在“治”,首创考选士卒之法:凡能身着全副甲胄,执十二石之弩(十二石指弩的拉力,一石约今三十公斤),背负矢五十个,荷戈带剑.携三日口粮,在半日内跑完百里者,即可入选为“武卒”,免除其全家的徭赋和田宅租税,并对“武卒”严格训练,使之成为魏国的精劲之师.均可以以一当十。此外,吴起还主张严刑明赏、教戒为先,认为若法令不明.赏罚不信,虽有百万之军亦无益。为了严肃军纪,他曾斩了一名未奉上级命令就进攻敌军的将领以明军法。不同于其他武将,吴起虽说人品不太好,可是他能做到爱兵如子。在攻战期间,他经常和最下层的士卒同衣同食。睡觉时不铺席子,行军时不骑马坐车,亲自背干粮,和士卒共担劳苦。士卒中有人生疮,吴起就用嘴为他吸脓。这个七卒的母亲知道这事后大哭起来。别人诧异地说:“你儿子是个士卒,而将军亲自为他吸取疮上的脓,你为什么还要哭呢?”没想到这位母亲说:“不是你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往年吴将军为他父亲吸过疮上的脓,他父亲作战时就一往无前地拼命,所以就战死了。现在他又为我儿子吸疮上的脓,我不知他又将死到哪里了,所以才哭。”老妇的这些话也反映出吴起确实领兵有道。 从吴起治军中可以看出,吴起是一个典型的功利主义者。对自己有用的人就极力去维护他。要想打好仗,就必须有为自己拼命的士兵。 P11-12 导语 王志新主编的《中国历代奇案(精)/中华国学经典》涵盖了各种类型的奇案,帝王君主悬案、后宫嫔妃秘案、文臣武将要案、红颜美人悲案、官宦乱政诡案、官场浮沉险案、酷吏贪官黑案、黎民百姓冤案、谋杀行刺惊案等,应有尽有。这些曲折离奇的悬案,迷雾重重的疑案,案中有案的奇案,一桩桩、一件件,有的在能人的探究中已经被还原了真相,有的至今还笼罩在没有尽头的黑暗之中。这些奇案像磁石一样吸引着人们猎奇的目光.引发着人们的思考.引导着人们不断去探究、去追寻。 序言 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长河 中涌现出了许多令人匪夷所思的奇案。何谓奇案?就 是指那些难以被人们看到真相。难以被认清本质的 案件。这些奇案往往勾连缠绕、扑朔迷离,细细探 究,背后也往往大有文章,隐藏着惊天的秘密,通 过剥茧抽丝,找到源头,又往往会使人大惊乃至大 悟。通过奇案去揭示本质,往往会给我们带来很多 思考。 本书涵盖了各种类型的奇案,帝王君主悬案、 后宫嫔妃秘案、文臣武将要案、红颜美人悲案、官 宦乱政诡案、官场浮沉险案、酷吏贪官黑案、黎民 百姓冤案、谋杀行刺惊案等,应有尽有。这些曲折 离奇的悬案,迷雾重重的疑案,案中有案的奇案, 一桩桩、一件件,有的在能人的探究中已经被还原 了真相,有的至今还笼罩在没有尽头的黑暗之中。 这些奇案像磁石一样吸引着人们猎奇的目光.引发 着人们的思考.引导着人们不断去探究、去追寻。 历史是一面无情的镜子,它除了反映着千百万 清官能吏给人民伸张正义,保民间安宁的事迹外, 当然也还记录着不少昏官、庸才制造的冤案、错案 ,这给百姓带来了数不清的疾苦和辛酸。为了从正 面引导读者.编者在编选时经过了认真的筛选,选 取的都是那些最终得到公正结论,且具有较大的历 史和现实意义的案例。本书广集历代奇案之精华, 以朝代为纲,从多种朝野典籍和公案专书中甄选出 了各种类型的代表性奇绝案例,以史实为依据,侧 重科学性和真实性,披露鲜为人知的奇闻逸事、诉 说帝王之家的权力争斗、演绎后宫之间的爱恨情仇 、考证文化艺术的真伪虚实……本书多角度、全方 位地逐层透析这些案件背后的各个疑点,客观、科 学地分析其成凶、特点及其破译进展情况,让我们 在感受玄妙历史的同时,从历史中借鉴经验,从谜 案中找寻真谛。 一桩桩扑朔迷离的案件.一个个扣人心弦的故 事,一段段震撼心灵的史实.有的可能已为大家所 熟知,有的人们则少有所闻,但不论熟与不熟,作 者对此都有自己独特的分析,相信这些扑朔迷离的 案件和引人入胜的分析,一定能够带给我们深思。
内容推荐 王志新主编的《中国历代奇案(精)/中华国学经典》精选了中国历代大量经典奇案,阐释了案件的侦破过程和断案技艺,展示了封建社会的司法制度以及古人刚正不阿、疾恶如仇、明辨是非、公正廉洁、依法断案等传统美德,具有思想性、知识性和可参考性,可供关心法制建设的青少年以至广大读者阅读、鉴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