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特·本雅明编著的《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讨论了“艺术”及其产物在历史的脉络中如何因为艺术生产工具的发明而产生质变与量变,这种变化又如何渗透到文化的场域中,使文化场域中的权力重新被界定。经由作者犀利思想的引介,读者们可一窥各类艺术在近代演变的来龙去脉,及其与科技结合后隐晦不显的一面。
瓦尔特·本雅明(Waiter Benjamin 1892—1940)文学家和哲学家;现被视为20世纪前半期德国最重要的文学评论家。出身犹太望族。早年研读哲学;1920年定居柏林,从事文学评论及翻译工作。在博士论文《德国悲剧的起源》被法兰克福大学拒绝后,他终止了对学院生涯的追求。1933年纳粹上台,本雅明离开德国,定居巴黎;继续为文学期刊撰写文章和评论。1940年,法国沦陷;本雅明南逃,在法西边境自杀。他的大量著作于身后出版,为他赢得越来越高的声誉。
《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辑录本雅明论艺散文四篇:《摄影小史》、《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绘画与摄影》、《法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画展》。
《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