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红皮笔记本/纪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宁波文艺原创精品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谢志强
出版社 宁波出版社有限公司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红皮笔记本/纪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宁波文艺原创精品丛书》以上海支边青年在上个世纪六十至八十年代进疆至返沪为时间轴线,以见证者“我”为视角,串珠为链式地串起上海青年的群像,落实在个体的命运上:个人与时代,个体与群体。采取当代世界长篇小说兴起的一种方法,即由一段段故事构成的长篇小说。是对生活形态以文学回应。作者用近两年的时间来创作,每一章侧重一个人物。一个人包涵了众多人,而群体里又显示出个体的形象“亮点”。从而组成“上海青年”命运交响曲。每一个都是命运交响曲中的一种变奏,但总体又在那个时代主旋律的氛围中。作者在意的是典型的“那一个”。新疆改变了“上海青年”,同时“上海青年”也改变了新疆。因为作者谢志强有上海情结,又与上海青年相处、交往,更在乎体现在生活细部的文化意义上的改变——地域文化的交融和差异,是外形,更是心灵。其实,那支交响曲当今仍在变奏。要是没有那场上海青年支边的热潮,沙漠和绿洲会缺失文明的一环(这就是深远的影响和价值)。那正是上海青年的第二故乡,火红年代青春的激情和灵魂永远留在了那片神奇的土地。它以文字定格了上海青年永恒的“红色”瞬间和记忆。
作者简介
谢志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作家协会全委员会委员、特约研究员。曾在新疆生活20余年。迄今已出版文学专著23部,其中文学评论3部,出版有长篇小说《塔克拉玛干小说》。90余次获奖,包括中国小小说金麻雀奖2次、中国微小说年度奖数次、中国小说学会年度排行榜2次,冰心儿童图书奖等奖项。500余篇入选各类选刊、选本,40余篇被10余个国家译介,并列入大学、中学、小学教材。
目录
报复
夜色中的秘密
病假条
老李家的自行车
家书
婚房发芽
哑巴
晚上还有什么事
看不见的小东西
游泳风波
一种习惯
闲人免进
石可贵的肚子
沙漠之夜
误会
一首没唱完的歌
一片朝霞
常没有
刘志坚的逻辑
哄肚子
甜菜是怎么种成的
占领
胡杨树上的信箱

1966年的淘汰母鸡
机动
哀乐
一双棉手套
黑子
夜班饭
启发
剥树皮
坚持
敬礼
觉醒
结婚证
再放一遍
爆炸
两个玉米棒子
姚喇叭

红灯记
覆盖着沙土的嫩叶
新疆民歌
人皮
一条懒虫

一记耳光
舌头
发现
跷脚
鸡蛋
突击拔草
红色笔记本
太阳升起的方向
1978年的家庭会议
表演生病
骡子
妈妈的火车站
后记
导语
谢志强著的《红皮笔记本/纪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宁波文艺原创精品丛书》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一群年轻人在新疆支援边疆建设,他们的身上有一个共同的标签——“上海青年”。在那场战天斗地的热潮中,上海青年在沙漠与绿洲里或笑或哭,或生或死,沿着自己的生命轨迹前行。然而在“我”的视角下,“上海青年”不再是一个单纯的集体化的符号,而是活生生的“那一个”。
“我”究竟看到了什么?
后记
每一个人都是很多人
我于1954年出生在上海石库门的一幢小洋房里。这决
定了我一生难舍的上海情结。1949年,父亲随王震将军进
疆。1958年,他接我和母亲落户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
的农场。1963年至1966年,上海青年分批分期支援边疆建
设。我时常当小翻译(农场大多数人称上海人说话为“上
海鸭子呱呱叫”)。我与上海青年有亲近感。我的小学、
初中老师是上海青年(高中有位数学老师,讲一口地道的
宁波话,别人认为那是上海话);我高中毕业下连队接受
再教育,也跟上海青年一起劳动;我1982年调返浙江老家
,仍跟返沪的步入老年的上海青年(这个称谓已成了符号
)交往。我生活的城市——宁波,也有一批支援边疆的人
(在新疆统称为上海青年)。西部与江南,两种质地不同
的文化在沙漠和绿洲那片神奇的土地上交融,新疆改变了
“上海青年”,同时,“上海青年”改变了新疆。我更在
意体现在日常生活细节的文化意义上的改变——地域文化
的交融与纠结。这种改变和塑造,是外形,更是心灵。
博尔赫斯演讲,起初怯场,他发明了一种形而上学给
自己壮胆:群众是一个虚构的实体,真正存在的是每一个
个体。而政客的眼中,善于利用简化了的符号化的群众,
那么,群体比个体更为简单了。博尔赫斯的心目中只有个
体。比如,面对三百个人演讲,他认为是和三百个人中的
每一个人对话,是在跟他们每一个人而不是跟总和说话。
我在《红皮笔记本》里,当切入具体的一个“上海青年”
,我先冠以复数的“上海青年”。那是一个“集体主义”
主导的时代。因为在沙漠边缘的准军事化农场,多种场合
,我听到:当指向具体的单数的上海青年时,人们却习惯
用复数的上海青年(省略了具体的人)。往往个体被全体
遮蔽或替代或忽视。所以,我在小说里,每一章开头的第
一句重复强调“上海青年某某某”,以此纠正生活中复数
的表达模式。就像上海青年有统一服装(绿军便装),统
一的帽子,但帽子下边是不一样的活生生的“上海青年”
。因此,最初我将此书定名为《有个上海青年》。在这个
意义上,“一个”也是“整体”。小说与现实相悖,尊重
的是“有个”。写了“很多人”,也是每一个。不同的是
细节,相同的是命运——总体故事。总体故事,其实是时
代变化,但是,我在乎的是“每一个个体”。每一个人都
是很多人。
《红皮笔记本》,红色是主调,那是一个火红的年代
,表象的红色下的日常生活,色调就不同了,有灰色。笔
记是方法,一部关于上海青年的记忆,由我或隐或显贯穿
其中。某种意义上,也是我的成长(隐含着成长小说),
还包括“上海青年”的成长(生存方式),因为许多“上
海青年”虚报了年龄参加支援边疆建设,最小的仅14岁。
双重的成长。
我把上海青年放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至八十年代末
这个时间容器里,进疆至返沪,展开传奇的故事,但尽量
降低传奇的色彩,因为,我接触的上海青年竟然跟经历过
炮火硝烟的父亲回忆过去的口吻相似:或不愿意提,或不
稀罕说。像平时生活那样“不稀罕”,这类似马尔克斯采
用祖母的口吻写“魔幻”小说。调低神奇的色调。所以,
我曾为一位“上海青年”大姐的回忆录写序时,套用了纳
博科夫《说吧,记忆》的书名:说出来吧,记忆。强调“
出来”,因为塔克拉玛干沙漠意为“进去出不来”,许多
经历沧桑的人,往往陷在记忆里。在《红皮笔记本》里,
我也只是说我心目中的上海青年“在那遥远的地方”的记
忆。一旦说,就“出来”了。
我按年份为轴线(进疆至返沪)写了一群“上海青年
”——落实在个体的上海青年,有普遍性,又有独特性,
以此包容共性与个性、群体与个人,似乎是一个上海青年
的命运。每一个人都是很多人。犹如一个人的不同变体。
小说探求的是可能性。当今世界长篇小说出现一个现象:
由一段段小故事组成一部长篇小说,仿佛对生活形态给予
文学的回应。起初,我试图将几十个人合并为一个人,上
帝般地掌控人物、故事,造就戏剧化的曲折和冲突。但是
,现实生活提醒我:那是一种虚假的概括和表达。于是,
我放低姿态,采取尊重现实的方式:碎片的集合。每一章
为一个碎片,由读者拼接一个个上海青年,形成“上海青
年”命运交响曲。
上海支边青年,简称为上海青年。这个题材,我陆陆
续续写了两百余篇。选取和整理出五十九篇,一篇为一章
,组成了长篇小说《红皮笔记本》。过后,我想到,其实
多年的阅读在潜意识中影响了我。例如,格拉斯的《我的
世纪》,墨西哥女作家玛斯特尔塔的《大眼睛的女人》,
匈牙利作家玛利亚什·贝拉的《垃圾日》,等等,均为长
篇小说(我将其当作系列小小说读),其特点为:单篇能
够独立成篇,系列能够成为整体。有弹性,有张力。纳博
科夫的写作方法是:一个一个卡片,实为一个一个碎片,
然后组成卡片(碎片)。当今世界这类长篇小说,已构成
一种强劲的谱系,它意味着长篇小说的新方法、新形态,
又与碎片化的现实相对应。我想起,20
精彩页
报复
上海青年王自强这么归纳自己的性格,上海和新疆两地,以报名到新疆为人生的界线,在上海的弄堂里,他好胜心强,报复心强,他伸出两个手指说。但是初到农场,一棵桑树改变了他的性格,或者说脾气。说得严密些,应该是一根树枝,桑树高处的一根枝杈。在我的眼里,他很平和。
1963年,王自强仅15岁。那年,我念小学,特别熟悉农场的环境。农场职工听不懂上海话,就说是上海鸭子呱呱叫。我父母是宁波人,我听得懂上海话。记得上海青年看见农场的什么都稀奇,我就以此为骄傲,认为他们没见过大世面。我以为农场这片小小的绿洲就是整个世界了。其实,多年后,我回浙江探亲,才感到农场之外还有一个“大世界”。
许多跟王自强年纪相仿的男青年,掏麻雀蛋,攀沙枣树。我不知他们中间有一个王自强。2010年,我参加返沪的上海青年聚会,结识了王自强,想不到他居然和我在同一个农场。
1964年夏天的一个中午,农场职工习惯性地在睡午觉,阳光照得地面发烫。王自强趁大家午睡的时候,单独行动,悄悄钻进了场部附近的桑园。
农场种植了大片大片的桑树。多年后,我知道桑树跟丝绸有关系。我们农场是古丝绸之路必经之地。那时,我没在乎养蚕,而是只顾嘴巴,桑葚甜蜜多汁。
桑园用密植的沙枣树作为围墙,但“墙”上有很多洞,是羊拱出的洞,沙枣刺上挂着羊毛,我们称为羊胡子。羊钻人桑园食草。王自强轻易穿过洞。2010年,他说起树上的桑葚,白的、红的、紫的,大拇指一般大,水汪汪,甜蜜蜜。
当时,王自强第一次爬树,好像跟树有天然的关系。阳光照耀着桑园,桑葚像是饱含甜汁,溢出,折射着玉一般的光亮。微风吹着叶片,如蝴蝶一样扇动着翅膀。静得能听见蜜蜂、苍蝇的叫声。
王自强灵敏得像猴子,高高枝头的桑葚特别惹眼,手够不着,非得攀上去。装了一肚子紫桑葚,估计嘴巴也像抹了胭脂那样。他听见狗吠——守园的窝棚随即出来一个人,跟狗说话。狗栓了链子,但冲着他这边的桑树狂吠。狗虽受链子的限制,却像喷泉一样跃起,黑色的狗。他蒙了。抓着的那根高高的枝权,如同一条胳膊,挣开他——反弹,很有力。
于是,王自强控制不了身体,垂直地穿过枝枝叶叶,沿途还带下来桑葚,染得衣服斑斑点点。接近地面时,一根桑枝折断,他已经重重地坠地,本能地抓树枝的手先着地——手腕骨折。
护园的职工背他上卫生院。半个月后,他出院,绑了绷带,打了石膏,手腕吊在胸前。他借口向护园人感谢并道歉,找到了那棵桑树。
他对我说:住院期间,我对那棵桑树一直耿耿于怀,不能报复整棵桑树,但不能放过那根弹开我的桑枝。
王自强发现桑树上有个鸟巢。他爬上树吃桑葚时没有看见鸟巢。人的视角有盲点,同一棵树上,关注一样东西,会忽视另一样东西。显然,之前已有鸟巢。那是斑鸠的巢,很简易,细细的枝条,加上麦草穗,还有几片羽毛,搭在他手握的那根桑枝旁的权口上,像个小平台,平台上有几枚麻麻点点的蛋。很可能,斑鸠在他住院期间产了蛋。
报复一根桑枝,不能连累了鸟蛋。蛋还温热,附近有两只斑鸠在上上下下,焦急地飞。不能坏了“这家子”的好事。他打算等雏鸟出壳,能飞了,再来惩罚那根高枝。
王自强因为骨折,被分配到了副业连。桑园属于副业连。连长照顾他,暂时管桑园。护园人说,这叫不打不成交。
王自强还是没放弃报复的行动。在上海里弄里,即使比他大比他壮的伙伴惹了他,他被对方打得鼻青脸肿,也执着地“继续战斗”,直到对方反过来讨饶。守护桑园的第一天,他琢磨那根桑枝是怎么弹开他的。来到那棵桑树下,他愣住了,不可能是桑树自残——投降。他看出桑枝留下的断痕,是锯子锯的痕迹。
守园的职工告诉他,桑树要整枝,这样,桑叶会茂盛。桑叶是蚕宝宝的主食。
P1-3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7:0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