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爱关系(跨文化视角)》这本书讲述人就,共性与差异:中国爱尔兰研究与爱尔兰中国研究的比较;中爱政治经济关系的文化解读;中爱文学关系研究(一):从王尔德到希尼等……
其中有为什么中国人会在山上写字?对于西方人来说,这是很怪诞的举动,与涂鸦无异,比如,你能否想象,《本·布尔本山下》的诗文真的就是刻在本·布尔本山上的?对于我们这些西方人来说,这无疑是一种破坏公物的行为,是对山本身纯粹“野性”的一种毁损。
《中爱关系(跨文化视角)》(作者王展鹏)包括20余位作者撰写的既相互独立,又有内在联系的文章,按中国爱尔兰研究与爱尔兰中国研究的比较、中爱政治经济关系的文化解读、中爱文化交流、中爱文学关系的案例研究等内容编为六章。《中爱关系(跨文化视角)》对想进一步了解爱尔兰情况等的读者有一定帮助。
导论 跨文化研究视野下的中爱关系:一项研究议程 王展鹏
第一章 共性与差异:中国爱尔兰研究与爱尔兰中国研究的比较
第一节 爱尔兰研究在中国 爱尔兰研究中心
第二节 爱尔兰的中国研究(1979-2009) 王展鹏 孙冲 刘茵雅
第二章 中爱政治经济关系的文化解读
第一节 文化与软力量:简析爱尔兰对华政策 高咏梅
第二节 爱尔兰与中国的关系:爱尔兰视角 孔智慕
第三节 中爱关系——基于政治话语的分析 王磊
第四节 中爱经贸关系:历史与观念 孙冲
第五节 爱尔兰经济发民展的经验与教训及对中国的启示 王雅梅
第三章 中爱文化交流
第一节 以中国眼光审视爱尔兰 杰鲁莎 麦科马克
第二节 戏剧中的跨文化对话:我在中国实践项目的体验 莎拉 筒 思凯芙
第三节 开启通往都柏林的丝绸之路 德克兰 海登
第四节 包柏德的中国之旅 包柏德
第四章 中爱文学关系研究(一):从王尔德到希尼
第一节 爱尔兰文学在中国——世纪回眸 陈恕
第二节 从莎乐美之吻到母亲的泪水——爱尔兰戏剧中的女性形象在现代中国文学中的映射 步凡
第三节 贝克特在中国的译介 曹波 姚忠
第四节 希尼在中国大陆的传播 李成坚
第五章 中爱文学关系研究(二):《尤利西斯》在中国的译介
第一节 《尤利西斯》在中国 文洁若
第三节 《尤利西斯》翻译研究在中国(1941-2010):现状与展望 马会娟
第六章 中爱文学关系研究(三):叶芝与中国
第一节 中国叶芝译介与研究百年:回顾与展望 胡则远
第二节 叶芝在中国以及我在中国-爱尔兰文化交流中的个人经验 傅浩
第三节 山上的诗:对叶芝《青金石》的中国式解读 杰鲁莎 麦科马克
后记
道家认为其声音与自然之声,如鸟语或风、雨、水声最为相似。不像第一节中提到的高度边缘化的“提琴弓”,古琴这件乐器在中国文化中是处于中心地位的。在要求演奏“悲伤的曲调”时,这两位中国圣者所追求的无非就是想与塑造广阔宇宙的无形力量合为一体。伴着这样“尊贵的”音乐而冥思,听者即是在与短暂易逝的世界互动,在这个世界上“万物皆倾覆,而后乃得重建……” 这样的冥思可以让视野向内延伸,而不是向外:这些中国人在“凝视”。远远地在他们视野的下方,“悲剧的场景”不只是被简单地看到了,而是成为了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将那种冥思式、能够最终带来智慧的活动变成一种范例。道家的圣人尤其会采用这种方式,他们明白,随年岁而增长的超然可以使寿命与不朽合为一体。 这些圣人在叶芝的青金石假山中还以另一种方式存在,但是迄今人们都未注意到这一点。在这块石头的背面刻有一首诗,它描述了两位灵魂高尚的圣者的会面。这首刻写的诗作表现的是中国的传统山石雕刻文字或绘画。在今天,这些刻写的文字随处可见,最著名的应该位于山东省的泰山(这座山与孔子很有关联),还有安徽省的黄山。 为什么中国人会在山上写字?对于西方人来说,这是很怪诞的举动,与涂鸦无异,比如,你能否想象,《本·布尔本山下》的诗文真的就是刻在本·布尔本山上的?对于我们这些西方人来说,这无疑是一种破坏公物的行为,是对山本身纯粹“野性”的一种毁损。 很显然,在中国并非如此,而在山上写字的过程似乎就是让山变得中国化的正确方式。事实上(如一位专家所述),“将记忆和观念以文本形式镌刻在土地的表面这一做法在中国文化中有很深的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