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国家负荷--国家电网科技创新实录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徐剑
出版社 中国电力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一股卷起中国腾飞的大风,一艘驱动中国制造的巨轮,一家领跑中国创新的公司,一个饮誉中国精英的群体。

阴阳燧火,正负两极,东西南北中,五方联网,智慧源于太极八卦的古老哲学,动力出于金木水火土古今连接当中国电力成为全球最关注的前沿与高地,且看一代国家电网人创造出来的中国高度。

《国家负荷——国家电网科技创新实录》是著名军旅作家徐剑继《冰冷血热》之后,又一部非虚构力作,讲述院士与凡人的平凡故事。

内容推荐

《国家负荷——国家电网科技创新实录》分为阴篇和阳篇,阴篇又用五行之金、木、水、火、土来做卷,每卷或两章或三章,全书脉络清晰,视觉独特新颖。《国家负荷——国家电网科技创新实录》向我们所展现的,是电网人经历的悲欢与离合,是建设者付出的牺牲和代价,是在宏大事件背景下,个体生命深深的情感涌动。虽然他们成就了历史,但很少被关注,他们的故事更很少被传颂。作者徐剑走南闯北,采访数百人,反映了那些不断研究科技创新的电网科技精英们,那些持续探索技术革新的普通工人们,他们从来都只把饱满的激情投入到火热的工作中,他们不谈功,只说业。

目录

阴篇

 金陵叹“雪”(薛) 电网的维度超过“两弹一星”

金卷

第一章 青藏在下

 十字路口上的长安城

 西北望,三十载“750”路云与月

 接掌令牌为了回家

 艽野官亭

 天妒英才——黄立民

 庆功之酒,尽在不言中

 兰州东惊现一道令中国人自豪的风景

第二章 国家高度

 总书记走进厦门电网

 一个国家的高度和坚强智能电网

 谁在驱动中国制造

第三章 坚强智能电网

 西方电力大国前倨后恭

 世界上第一个智能电网部

 智能电网示范小区落户京畿

木卷

第四章 寂寞之舞

 未到凤鸣九天时

 寂寞之舞

 谁坚持到最后谁笑得最美

 临危受命

第五章 英雄无语

 高电压专家失踪5小时

 一年出差320天

 另一种创新

 无语笑东风

水卷

第六章 柔性巨潮

 铁马秋风陇上行

 错失平果,心中却无遗憾

 光荣与梦想的背后

 谁立西北唱大风

第七章 国网如磐

 周氏仿真

 薛氏维度

 CC2000的故事

 挥笔划江南

 重载列车与太原卫星发射中心

 丰年好大雪,一个被外国侵权的中国院士

火卷

第八章 中国原创

 特高压直流试验基地横空京畿

 海拔2000米以上,中国标准就是世界标准

 壮士陆家榆

第九章 后天东北版

 2007·3·4暴风雪

 军中有大将

 大刘坐镇锦州

 大连孤网运行3小时

第十章 冰雪过后

 大年初一定下一批科研项目

 看天神人——预测了2008年和2009年大冰雪

 冰雪过后看楚天

土卷

第十一章 凡人非凡

 一生只做一件事情

 发明大王张文会

 闽南三杰

 鲁娃——电力机器人

第十二章 前沿地带

 大江东去海上花

 电磁环保专家杨新村

 舟山大跨越

 天下才俊尽收囊中

 对标接轨世界

阳篇

 跋

 剑舞哈达画桃符

负荷民族腾飞的脊梁——《国家负荷》编后感

试读章节

天妒英才——黄立民

可惜,黄立民没有看到这个特高压时代的降临。

那天上午,天降冷雨,西安城郭烟雨迷茫,似乎还在为一位英才的早逝而泪涕涟涟。黄立民的夫人朱亚清和儿子黄丹橙坐在我们的对面。

想从亲人口中掏出黄立民的故事,虽然我问得委婉,尽量不去触碰朱亚清已经愈合的伤口,尽量回避英年早逝的话题,但是只要一提到丈夫的名字,朱亚清刹那间便眼眶潮红,溢满了泪水,泣不成声。而他13岁的儿子则表情漠然地坐在一旁,一言不发。岁月如风,只是3载,爸爸的身影被艽野的寒风吹散了,吹到了遥远的青藏高原,遥远的连亲人站在长安城的城垛上,都无法呼唤和拥抱的地方。

妈妈如诉如泣。

少年沉默相望。

如此的场景,雨下的泪水,将我们几个心肠坚硬的男人浸泡了。我一看刘克兴的眼眶红润了,坐在一旁的葛俊处长似乎也无法坚强住男儿的心肠,先后站起身来,步出会议室,独留下我直面这对母子,是我一再提出要见黄立民遗孀的,理应由我承受这黄钟大吕般的情感撞击。

情感的大潮从青藏淌来,从天上黄河奔涌而下。命中注定,黄立民人生的最后一搏和最后一瞥,都投向了青藏高原,投向了“750工程”建设工地。

已经在青藏高原上呆了3个月了,高原的太阳和漠风将黄立民镀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黑金刚”。自从“750工程”立项后,学机电出身的黄立民被任命为工程处副处长,辅佐俄罗斯电力学院博士衣立东,一正一副,相得益彰。从黄河公伯峡发电站到拉西瓦升到750千伏的50公里,60个塔基的线路走廊是最艰难的任务,尤其是在黄河大跨越的虎跳峡地带,寒山一片,绝壁千仞,满目苍凉,不长一根草,系湿性黄土构造。开车进来,不能轰大油门,不敢鸣笛,甚至连人都不能大声喧哗,如若分贝一高,响动太大,山坡上的黄土碎石就会被震下,朝着车子砸过来,让人不寒而栗。纵使是如此,黄“金刚”每天都驱车上来,走过羊肠小道,巡遍线路走廊,跨越青藏苍茫。可是最近一些日子,他在不停地闹肚子,给野外施工带来诸多不便,本来就瘦削的他,越发瘦骨嶙峋了。同事们劝他回西安去看看,他说只是一点肝气肿,痛的时候,找个木棍撑一撑、顶一顶,也就过去了,再说工作实在离不开啊。

到了6月中旬,黄立民拉肚子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吃什么药都禁不住。正好有个机会回西安,他想趁机查查身体,并对处长衣立东和办公室主任吕世荣说,7月份放暑假的时候,想请10天假,陪夫人和儿子到外地旅游转几天,答应太太和孩子好几年了,一直没有兑现。

衣立东立即答道,立民,你早该下来查查了,劝过你多少遍了,你就是不听。

黄立民一笑,工地的事情忙得实在脱不开身啊。

凝视着黄立民的身影消失在办公楼道上,衣立东的眼睛有点湿润。他与黄立民、吕世荣、修建通过考试录用到“。750工程”办公室里,黄立民学的是机电专业,对变压器、开关非常熟悉,一个人承担了200多万字国外资料收集、检索和翻译的任务。两人同在一个办公室,几乎是天天以办公室为家,最终为“750工程”的立项,为国产大型变压器、开关的预研、制造和生产,提供了科学翔实的数据和标准。

有一天,师母王莉英在走廊上遇见黄立民,见他数日足不出户,身心疲惫,便大声呵斥,黄立民,你不要命了,再这样拼下去,工程未成……

师母最后几个字没有说出口。

黄立民憨然一笑,说,师母,人管我叫东北汉子,汉子的身子骨都是铁打的,没事。

师母摇了摇头,说再铁打的汉子,也经不住这样熬啊。立民,你可要注意身体啊。

谢谢师母,我会注意的。

然而,师母之语终究一语成谶。

黄立民那天是独自打车去西安第四军医大学附属医院检查的。

CT扫描的结果很快出来了。医生拿着片子站在门口,呼唤黄立民过来时,说话口气很冷静,燠热夏曰里的一股寒意袭来:你先回去吧,叫你的家属来医院,我们有要事相谈。

黄立民心里咯噔一下,知道自己的片子情况有些不妙。未有片刻的犹豫,便答道,我没有家属,请直接与我说。

那最好叫单位的领导来,一起谈。

不必了,领导太忙!黄立民心里一阵收紧,脸上却故意显得轻松,大夫,但说无妨,请坦率告诉我,是不是我的检查结果情况很糟糕。

不仅仅是糟糕。

直说吧,什么病?

肝癌中晚期。肝上的肿瘤恶性病变比较严重,须马上住院。

黄立民顿时愕然,仿佛初夏的晴空一个惊雷乍响,地颤天裂,身体晃了晃,最终还是镇定住了神色,步履沉重地走出第四军医大学附属医院,跨进出租车,往西北电网公司驶去。车窗两边,车水马龙,人行道上,熙来攘往,淌成一条生命的河流。

太阳从晌午的苍穹上落下,透过法国菩提,斑斑驳驳,落在长安大衢上,落在苍生的身上,生活多么美好。凝视着林荫道上一家两口带着孩子悠闲地走过,黄立民既羡慕,心里又不免掠过一丝的感伤。感伤自己时日无多,暑期答应夫人和孩子一起外出旅游的承诺,看来要付于钟楼上的悠然钟声了。这些年,特别是加入“750工程”办公室后,自己欠夫人和孩子的情与爱实在太多、太多。

黄立民与夫人朱亚清是哈尔滨电工学院的同班同学,那时机电专业一班26名学生,女生只有4位,堪称众星捧月、彩云追月。而朱亚清出身西安电力工程师之家,人长得清纯,书又读得好,面对众多的追求者,她独钟情于黑龙江木兰县长大的黄立民,觉得他说话幽默,做什么事情都有一股认真劲儿,如果发生天塌地陷的事情,必然是他挺身而出替你撑着、挡着。大学毕业时,朱亚清考上了母校的研究生,而黄立民则分到哈尔滨第二电机厂当技术员,但这仍然挡不住他们的爱情。朱亚清毕业分回西安后,黄立民也考入了哈尔滨电工学院读研究生,拿到硕士学位后,他毅然追逐着爱情,来到了陕西省电力科学研究院。

P43-46

后记

负荷民族腾飞的脊梁

——《国家负荷》编后感

时值初冬,还来不及享受京畿秋日金色的成熟,寒意便猝不及防地向北国大地袭来。据说,今年冬天将遭遇一次“千年极寒”,朔风起兮,暖气未放,躯体阵阵发凉,可是当我伏案阅读《国家负荷》的书稿时,内心却暖意正浓。历经四年,由北往南,走遍神州,踏遍天涯,《国家负荷》一书最终成稿。一页页地翻动着这些书稿,当年采访时的情景历历在目,清晰如昨。度过了春夏,捱过了秋冬,四个年头后,终于走到了今天,走到了书稿完成即将付梓的一刻。作为本书策划者和责任编辑,摸着这一沓厚厚的样稿,如同看到沉甸甸的秋天果实一般欣慰。

很难说清对这本书是怀着怎样的感情,只因它承载着太多的生命与泪水、热血与奇迹、岁月与豪情……《国家负荷》是一部怎样的书啊?这是一部宏大的叙事,带着史诗的感觉,如大风般扑面而来,这又是一部豪情与柔情同在的个人史诗,它讲述了什么?是大西北的“750工程”?是特高压创新工程的艰辛?还是坚强智能电网的辉煌?都不是,又都是。《国家负荷》的灵魂,是国家电网建设大时期中,每一个电网人所经历的悲欢离合,每一个建设者所付出的牺牲代价;是在宏大的事件背景下,个体生命在其中的情感涌动——大概每一段伟大的历史都是如此铸就的。然而,纵然他们成就了历史,却鲜有被关注,他们的故事,也甚少被传颂,他们如此崇高,又如此低调,他们就是这样一群国家电网人。

《国家负荷》要展现的就是这群人,将个体故事推到历史的前端,把他们的经历谱写成一段传说。因此,每当我捧起这部书稿,都能感受到许许多多热血生命在躯壳奔突、跳动,这其中的分量太深太重。

你可能不知道“750工程”是怎样一个伟大而不被世人瞩目的工程,但是你却会实实在在地为黄立民的英年早逝而扼腕叹息。这位优秀的电力工程师为他所热爱的事业,为国家建设的荣誉献出了生命;万启发,他默默为特高压事业呕心沥血,最后却在辉煌将至时感然抽身而去,甘做一位无名英雄;还有九死一生的郭剑波、临危受命的陈维江……他们的故事把许许多多电网人的心,泡在泪里,泡至酸疼,但疼过之后,勇士们义无反顾,决然前行。  是的,他们是勇士,缄默不言的勇士,百折不摧的勇士,义薄云天的勇士。

读着这些勇士的故事,我的思绪随着书稿的旋律,回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当时中国的电力工业并不发达,无论是技术还是经验都远远落后于西方电力工业,在国家实施的重大工程项目中,常常受限于西方的科学技术,民族企业很难与国外先进公司一较高低。但这样的劣势局面并没有持续多久,当先进的西方国家发生美加大停电、东京大停电、俄罗斯大停电等,造成数以亿计的经济损失时,你会骤然发现,中国的电力系统近年来一直运行稳定良好,从未出现过如此大规模的停电事件。电,作为国家建设的动力之源,像血液一样流淌在每一寸正在建设的热土之上,它是如此至关重要、举足轻重,可是,又正因为它长足的进步与发展,人们几乎意识不到它的存在,甚至渐渐地忽略它的重要性。人们只有在一场大规模的停电事件之后才会意识到电的重要性,意识到国家运行、人民生活都离不开电……

可是,国家电网人,他们并不希望这样的事故发生,他们宁愿被遗忘,宁愿这样毫无存在感地默默工作、默默奉献,因为他们深知,一旦自己的存在感强了,那一定是国家、人民的用电出问题了。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国家电网人实现了一个又一个奇迹,突破了一个又一个难关,特高压工程傲然于全世界,电网科技创新能力终于可以不逊色于任何发达国家,为祖国的建设事业稳健地输送能量,这是属于国家电网人的骄傲。他们是负荷国家建设、民族腾飞的脊梁!

在陪同著名军旅作家徐剑采访的过程中,我常常惊叹,惊叹作家脚踏大地,对这片热土的挚爱,他怀着那样炽热的激情和高科技素养,对国家电网人进行了采访,见证了作家挖掘了许多动人故事,倾听到了许多感人的诉说。可是,采访仍然遇到了一些困难。令作家遗憾的是,大多数实诚憨厚的国家电网人并不擅长讲述故事,尤其是讲他们自己的故事。所有曾经经历过的惊心动魄,在时过境迁之后,变得云淡风轻,在旁人看来足以称得上伟大的贡献,他们本人却木讷地不置一词,抑或是轻描淡写地带过。他们是如此之“钝”,言语上的花哨,远远比不上他们业务上的精湛。看到这样的情况,我不由悲喜交加,我为此而叹息,也为此而自豪。他们付出了青春,付出了汗水,在面对自己建立的丰功伟业时,竟不谈功,只说业,下意识地隐去了自己为此做出的牺牲,眼里心里都只有国家的利益,一片赤诚,令人动容。但我也深知,真的勇士,从来都是把激情投入到行动之中的,脚踏实地地去行走、去战斗,面对赞赏和荣耀浑然不觉,这样的钝感力,是一种大智慧、大风范。有这样一群电网人,是国家之幸,民族之幸。

著名作家徐剑是引领我走进文学这片厚土的一位老师,他经历丰富,知识广博,文学底蕴丰厚,写过“两弹一星”、“青藏铁路”、“98抗洪”、“5·12汶川大地震”等国家重点工程和大灾难,采访过航天部、水利部、铁道部等几大部委,他几乎采访遍了中国最具创造力的科技前沿,然而,他坦言,走进国家电网,仍然带给他太多的惊叹、惊喜和惊奇,国家电网的科技创新、国家电网人的奉献精神都让他赞赏不已。在采访薛禹胜院士时,他了解了20世纪60年代美国阿波罗登月后许多科学家都进入了大电网行业,只因为大电网结构的复杂性远胜于登月;刘振亚总经理访美,在特高压国际会议上的发言掷地有声,令国际专家刮目相看……这一切都是作为一个普通用电公民的徐剑无心留意,也无法想象的……

我陪同徐剑,在走进国家电网的日子里,见证了很多电网科技精英的科技创新和普通工人的技术革新,他们无私的奉献感动着我、激励着我。然而因为个性差异,因为认识问题的角度不同,我们和谐的相处中,也经历了采访过程中的曲折与艰难,甚至不乏分歧与争吵,却无碍于彼此的情感,彼此的尊重。为了这部中国电力科技创新之作,我们南来北往数十省、行程万里,尽管徐剑才情横溢,特立独行,豪情大气,但进入创作过程后,仍然会理性地听取意见,对文稿作出调整和修改,我为他谦逊的态度而感动,并钦佩他不凡的气度。

又一个成果收入囊中,夜深人静,抚着这部飘着墨香的书稿,所有曾经经历过的艰难、喜悦和欢欣,乃至荣誉,皆变成过眼云烟。看着夜空深邃,风轻云淡,我知道这套中国作家走进国家电网系列报告文学即将划下一个句号。这样一部讲述国家电网科技工作者故事的书,这样一部凝结、饱含了作者和责编日夜挂念四年之久的作品,即将要奉献给全社会之时,作为责编,内心既期待,又不免忐忑,但愿它能成为一部雕刻着国家电网人、电网事的著作跟随时间一同永恒,国家电网的科技创新精神也会像一面旗帜一样激励着后来人前进……

刘克兴

2010年12月10日深夜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13: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