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黄蕙兰女士(已故著名职业外交家顾维钧前夫人)于20世纪70年代,近80岁的高龄,在美国女作家伊莎蓓拉·泰弗斯协助下用英文写成的一部自述。
《没有不散的筵席(顾维钧夫人回忆录)》共24章,前9章描述黄氏家族的发迹和富豪生活。第10章以后主要记述她与顾氏婚后在英国(顾任公使)、在北京(顾任北洋政府外交总长和內阁总理)、在巴黎和伦敦(顾任驻英、驻法大使),直到20世纪50年代在华盛顿(顾任国民党政权驻关大使)这30多年的生活。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没有不散的筵席(顾维钧夫人回忆录)/文史资料百部经典文库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黄蕙兰 |
出版社 | 中国文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是黄蕙兰女士(已故著名职业外交家顾维钧前夫人)于20世纪70年代,近80岁的高龄,在美国女作家伊莎蓓拉·泰弗斯协助下用英文写成的一部自述。 《没有不散的筵席(顾维钧夫人回忆录)》共24章,前9章描述黄氏家族的发迹和富豪生活。第10章以后主要记述她与顾氏婚后在英国(顾任公使)、在北京(顾任北洋政府外交总长和內阁总理)、在巴黎和伦敦(顾任驻英、驻法大使),直到20世纪50年代在华盛顿(顾任国民党政权驻关大使)这30多年的生活。 内容推荐 《没有不散的筵席(顾维钧夫人回忆录)》共24章,前9章描述黄氏家族的发迹和富豪生活,黄蕙兰祖父(黄志信)及父亲的生平及家庭中的矛盾(据说她父亲娶过18个姨太太),也触及了生活于荷属东印度殖民地的华人所受到的歧视。虽为首富,也难尽免(黄仲涵晚年不得不逊居新加坡)。第10章以后主要记述她与顾氏婚后在英国(顾任公使)、在北京(顾任北洋政府外交总长和內阁总理)、在巴黎和伦敦(顾任驻英、驻法大使),直到20世纪50年代在华盛顿(顾任国民党政权驻关大使)这30多年的生活。她以类似意识流的跳跃笔法,写出了军阀官僚和外交界土层社会人士的骄奢生活、杂事秘辛;写出了她对顾维钧外交事业的支持和帮助;写出了她的家人近戚的离合悲欢;以及她和顾维钧夫妻间感情的和谐与隔阂,波折与破裂。文笔细腻、坦率,富于感情色彩。《没有不散的筵席(顾维钧夫人回忆录)》最后描绘了黄蕙兰老年独居的情景和她的人生哲学,从绚烂归于恬淡。 目录 一、我的闺名是蕙兰 二、我的祖父 三、父亲的姬妾 四、父亲的住宅 五、我的母亲 六、妈妈从不轻装出游 七、初 恋 八、我信鬼神 九、我通宵跳舞 十、我成了顾维钧夫人 十一、我的新婚夫婿 十二、玛丽王后跳舞 十三、北京生活之始 十四、出生和死亡 十五、实际上是中国的第一夫人 十六、再谈灵异 十七、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巴黎 十八、几番风雨 十九、第二次世界大战:巴黎和维希 二十、战时的伦敦 二十一、英国志异 二十二、华盛顿的使馆生活 二十三、筵席将散 二十四、回首往事 试读章节 我的丈夫是新一代的外交家。他是一位有理想的知识分子,终生为保持中国的完整而奋斗。他才华横溢,在哥伦比亚大学求学七年中取得三个不同的学位,加上耶鲁大学的法律学位。他并以一位能处理最复杂处境的聪明耐心的斡旋家——真正的外交家——著称。而我也有我的角色,我那奇怪的、或许是沾有欧化的生活使我能充分适应这个角色。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不久,在巴黎一次宴会上,我的舞伴,一位法国外交家,轻佻地对我说:“我认为中国人是可爱的——个子矮小,弯着腰趿拉着脚走路,而妇女则用缠过的小脚蹒跚而行。” 我转向他:“我丈夫像苦力一样趿拉着脚走路吗?我是不是一个缠足的小玩偶?” 他说:“哦不,你与顾维钧和我们完全一样。” 当然,我们确实与众不同。 我们什么地方都去。我浑身珠光宝气,穿着名师设计的衣服,外披雪貂或紫貂长大衣。维钧的大礼服是英国裁缝缝制的。我们的汽车是由司机驾驶的罗尔斯一罗伊斯牌,是妈妈送的结婚礼物。由于妈妈的培养,我深谙欧洲社交的习俗,使我能够进入没有几个中国妇女能进入的社交圈子。我爱跳舞,开高速汽车,下大赌注,而且爸爸支持,从他那里源源而来的金钱就像我们参加的华贵舞会和招待会上的香槟酒一样绵绵不绝。外交家和重要人物为我作诗,试图与我调情。我记得在我们新婚后的一次欢迎会上我大声向我丈夫叫道:“维钧,那个老头想知道中国话怎样说‘我爱你’。” 但是渐渐地,我眼看着我们神话般的世界消失了。爸爸去世,日本人没收了我们在爪哇的财产;他们剩下的则由苏加诺占有了。我妈妈给我的那所在巴黎的房子先被德国人占据,后来又被法国人接管了。我在北京的豪华公馆和在印国的其他九所房子现在红色中国人手中。最后的一次打击是我的价值25万美元未保险的珠宝在纽约被盗。其余的,我的皮货和金银器皿(那是妈妈给我们的另一份结婚礼物,共36件的餐具)都在伦敦和纽约的银行保险库里,现在我不再需要它们;我不再过那种生活了,它们将传给我的儿孙们。 我的孩子们见过一些我以前的生活,但我觉得他们对过去有些厌烦。我的孙儿女与他们的同代人,对过去更一无所知。因此,就是所有记得我的世界的人都去世以前,就在那个世界完全消失以前,我尽可能准确地将我的生平写下来。历史将判断我写的某些人的重要性;我只能告诉你们,他们作为普通人是什么样子的。 我从我的童年写起,我是怎样在爪哇出生,以及对我父母和祖父母的回忆。我不是佛教徒;我没有正式的宗教信仰。我仅相信我们大家有一个共同的上帝。虽然如此,我却能理解我们家中人崇敬祖先的理由,因为当我回顾我的一生时,我认识到正是我的祖先们造就和培育了我。 我还理解到人们对我的看法是怎样地不同。有一个从未见过我,而且据我所知她从未到过华盛顿大使馆的中国妇女,竟然告诉一位我们都认识的朋友说,我有着一种由两个中国女孩托着我的长裙、大摇大摆地进入招待场所的习惯。凡是认识我的人都知道,这完全不符合我的作风。我不知道能从哪里去弄来这样的中国女孩;即使有,我也会笑得前仰后合,使这个办法行不通。我憎恨虚假,我恨今天年轻人所称的“做作”。 我还听到一种传说,到大使馆的客人必须携带重金,因为顾夫人酷嗜豪赔。我喜欢赌倒是真的,而且有时用斗纸牌作为我对我不幸婚姻的逃避;但是我只在公开的赌场和不相识的人或者和那些把钱不当一回事的,钱多得惊人的军阀们赌。赢客人们的钱,对我来说是不可想象的;在我父亲家里,如果客人赌输了,作为可敬的中国东道主,有责任补偿他们的损失。 当我刚离开我丈夫时,我在纽约租了一所带小花园的公寓。隔壁住了两个讨人欢喜的年轻人。我告诉他们如果他们愿意可以使用我的花园进行烧烤餐。一个晚上,他们向他们的朋友提及我的名字时,他们的朋友的反应显得极度憎恶。“不要和那个女人交往”,他们警告说,“她是第二个慈禧太后,当她的情人们使她厌倦时,就砍掉他们的头”。 对于一个非常注意在各方面都成为一个谨慎的妻子,避免任何最微小的不守妇道的迹象的中国女人,竟被怀疑有情人,真是令人哭笑不得,更说不上砍情人的头了。因为我常在社会上露面,我倍加小心以免受到人们的私下议论。我也十分警惕,不参加任何小集团,以避免使自己处于说朋友闲话的嫌疑地位。 在我一生中,我形成了这种哲理,要使自己问心无愧,就必须努力去理解别人,尽量容忍各自的信仰和习惯,并且试图停止可怕的权力斗争和那种我曾亲历目睹的不仅毁灭国家,而且毁灭家庭的可怕的妒忌。有一个希腊词叫做“hubris”,意思是傲慢、妄自尊大或自以为是。我亲眼见到hubris在起作用,而且也看到了它对中国和对我自己家庭的影响。 我生活舞台上的大多数主要角色都已逝去,包括我母亲、父亲、姐姐和我最喜爱的两个异母兄弟。还有当大使夫人年代里所交的一些亲密女友中很多人也都死了。还有我父亲的姨太太们,包括他一生中最后的一个。她因为爸爸爱我而极端妒忌,致使我总认为她毒死了爸爸。 而我却还活着。每一天都是一次恩赐,太珍贵了,不能浪费在争吵和仇恨上。不知我生活的下一步会发生什么,但我也不能浪费时间为明天担忧。共产党中国曾邀请我回去住。我在香港时得知这一邀请。少帅(就是扣留蒋介石的那位)的弟弟和他妻子来看我,告诉我有一列挂了窗帘的火车在澳门(原文如此,疑系深圳之误。——译者)等着我,如果我愿意,也可以乘一架专机。他们夫妇都穿得很好,并且对我说,他们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永久公民,生活过得很好。事实上,他们就住在维钧天津的那所旧房子里。那位丈夫说:“你看得出我和从前一样胖。” 我不感兴趣。我很想有一天再看到我的旧居,但我不喜欢他们穿的单调的棉布衣服,不许用化妆品和香水。我仍然喜欢享受女人喜爱的东西。我也不可能住在台湾,由于我以前的地位,我会觉得太受约束。那个阶段对我已经结束了。P5-7 序言 本书是黄蕙兰女士(已故著名职业外交家顾维钧前夫人)于20世纪70年代,近80岁的高龄,在美国女作家伊莎蓓拉·泰弗斯协助下用英文写成的一部自述。黄女士是爪哇华侨首富“糖王”黄仲涵(奕柱)嫡室所生的爱女。其母中年与黄氏分居,常隹欧洲,晚年旅美。蕙兰幼年生长在爪哇,曾随父母到过上海、北京,青少年时期随其母、姊住在欧洲。她一直过着富室豪门掌上明珠的生活,接受其家庭和社会教养,娴习多种语言,形成了独自的性格。1920年,她在巴黎与当时已崭露头角的青年外交家顾维钧相识。顾氏适在新鳏,两人一见钟情,不久就在欧洲结婚。黄蕙兰自此成为贵夫人,挟慈父之多金,依贵婿之显要,生活豪纵,非同一般。 正如作者在第一章中所说:“我嫁给顾维钧,在他当驻法、驻英、驻美大使期间,我过着令人兴奋的日子,和各种有趣的人们生活在一起。不过这不是一本谈论政治的书,这是一个女人身世的故事。” 本书共24章,前9章描述黄氏家族的发迹和富豪生活,其祖父(黄志信)及父亲的生平及家庭中的矛盾(据说她父亲娶过18个姨太太),也触及了生活于荷属东印度殖民地的华人所受到的歧视,虽为首富,也难尽免(黄仲涵晚年不得不逊居新加坡)。第10章以后主要记述她与顾氏婚后在英国(顾任公使)、在北京(顾任北洋政府外交总长和内阁总理)、在巴黎和伦敦(顾任驻英、驻法大使),直到20世纪50年代在华盛顿(顾任国民党政权驻关大使)这30多年的生活。她以类似意识流的跳跃笔法,写出了军阀官僚和外交界上层社会人士的骄奢生活、杂事秘辛;写出了她对顾维钧外交事业的支持和帮助:写出了她的家人近戚的离合悲欢;以及她和顾维钧夫妻间感情的和谐与隔阂,波折与破裂。文笔细腻、坦率,富于感情色彩。最后描绘了她老年独居的情景和她的人生哲学,从绚烂归于恬淡。. 作者虽说不谈政治,文字自有她鲜明的立场,她又自称相信鬼神灵异,书中有不少记述她“亲见”或听到的一些她认为是神奇的事情,娓娓而谈,事涉荒诞,有如前人志异笔记。译者姑译之,但并不以为然,读者幸留意为是。 本书已绝版,承顾菊珍女士贻以原著,并对关系加以指点,至为感谢。译文部分章节并承何林荣、王俊文,刘钟兰诸同志读校,并此致谢。原作中对某些重要事件偶有误记,译者就所知间作译注。唯是才识疏陋,错误难免,尚祈读者禾吝指正。 天津编译中心 1988年5月 书评(媒体评论) 我嫁给顾维钧,在他当驻法、驻英、驻美大使期间,我过着令人兴奋的日子,和各种有趣的人们生话在一起。不过这不是一本谈论政治的书,这是一个女人身世的故事。 ——黄蕙兰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