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1.1 研究动因与意义
1.2 理论框架
1.2.1 研究现象范围
1.2.2 特定理论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文献综述
1.3.2 国内研究文献
1.4 研究内容
1.5 本研究的创新点与难点
1.5.1 本研究的创新
1.5.2 本研究的难点
2 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变迁与党报传播市场演化
2.1 逻辑起点:媒介的经济特质和受众的基本含义
2.1.1 媒介经济的特质:两种资源的发掘与利用
2.1.2 受众
2.1.3 党报的受众市场
2.1.4 逻辑起点对本研究的意义
2.2 改革前的中国社会结构和党报的传播市场
2.2.1 理论工具:社会结构与社会结构变迁
2.2.2 赶超战略内生计划经济体制和总体性社会
2.2.3 注意力资源单一同质:改革前党报的传播市场
2.3 改革后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和党报传播市场的演化
2.3.1 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动力机制
2.3.2 当前中国社会的十大阶层
2.3.3 社会阶层变迁的媒介经济学意义
2.4 党报的挑战:社会阶层结构与媒介结构的错位
2.4.1 党报销售、利润的双重下滑曲线:
2.4.2 社会结构与媒介结构的错位:党报发行、广告下滑的合理解释
3 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与党报市场结构的演变
3.1 经济持续增长对媒介的影响
3.2 职业结构高级化和受众结构优质化
3.2.1 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与就业结构高级化
3.2.2 读者构成的优质化趋势
3.3 制度变迁和传媒市场结构的演化
3.3.1 政治体制改革对党报的影响
3.3.2 文化体制改革对党报的影响
3.3.3 传媒市场结构的演化
3.4 简单的回顾与结论
4 党报战略转型目标:做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主流报纸
4.1 主流、主流媒体的内涵
4.1.1 主流媒体:概念的重新梳理
4.1.2 我国“主流媒体”:概念与实践的探索
4.1.3 传统党报、传统主流媒体、新兴主流媒体与党报转型
4.2 党报转型的理由
4.2.1 媒介市场演变:报业结构升级的压力
4.2.2 马克思主义认为:党报模式是动态发展的
4.2.3 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胡锦涛的党报观
4.2.4 党报的优势与优势再造
4.3 转型的基本路径
5 新闻专业主义:党报改革转型的理念前提之一
5.1 专业、专业主义的内涵
5.2 媒介产品的个性特征与专业主义
5.2.1 媒介和媒介产品的特殊性
5.2.2 “王”者境界:专业主义的道德标准
5.3 凤凰卫视评论:展示专业主义力量的案例
5.4 传媒竞争:高度专业化阶段
5.5 党报的“短板”:专业主义缺失
5.6 专业主义:党报需要培育的核心竞争要素
6 市场主体意识:党报改革转型的理念前提之二
6.1 党报的体制变迁和商业化诉求
6.1.1 改革前的党报和体制
6.1.2 改革后的党报和体制
6.1.3 传媒市场对党报的冲击
6.1.4 困局的呼唤:重塑市场主体
6.2 受众营销——本位的转换
6.2.1 营销的意义
6.2.2 受众:营销的结果
6.2.3 营销工具:两个模型的运用
6.2.4 最后一根稻草——订阅制度会不会失灵
6.3 商业模式:“好新闻带来好生意”
6.3.1 《纽约时报》的生意经
6.3.2 个性化运作
6.3.3 价值服务
7 坚持做“硬新闻”:党报改革转型的路径之一
7.1 “硬新闻”在中国的兴起
7.2 “硬新闻”的需求市场
7.2.1 中产阶层与大众传媒的交互影响
7.2.2 中产阶层的阅读偏好
7.3 校正对“硬新闻”的误读
7.3.1 对“硬新闻”误读的校正
7.3.2 一个反证:主流媒体“硬新闻”的减弱
7.4怎样做“硬新闻”:以《纽约时报》为例的回答
7.4.1 《纽约时报》:美国主流传媒的范本
7.4.2 一个补遗:“硬新闻”中的“软新闻”现象
8 开发“钱夹子新闻”:党报改革转型的路径之二
8.1 “钱夹子新闻”的基本内涵和媒体经验
8.2 商业阶层的快速成长与“钱夹子新闻”的需求市场
8.2.1 报业市场的非均衡增长
8.2.2 商业阶层的快速增长
8.2.3 中产阶层媒介行为中的经济类消费偏好
8.3 开发“钱夹子新闻”的媒介经济学意义
8.3.1 报纸的传播优势
8.3.2 教育或促进经济增长的功能以及培育忠诚读者
8.3.3 对广告的意义
8.3.4 对发行的意义
8.4 开发“钱夹子新闻”的路径
8.4.1 世界三大财经报纸的模块结构
8.4.2 锁定核心消费人群
9 争夺话语权的产品——评论:党报改革转型的路径之三
9.1 评论的价值:消费弹性与高端市场
9.1.1 评论是思想的物化产品和耐读的新闻产品
9.1.2 评论是新闻产品的高端形式
9.2 评论与媒介竞争力
9.2.1 企业竞争的三个层次
9.2.2 独家评论
9.2.3 媒体分工与报纸对评论的倚重
9.3 中西评论发展的路径差异与当前中国评论的缺陷
9.3.1 新闻体裁的演进:中西方的路径差异
9.3.2 中国新闻评论的缺陷
9.4 评论的历史机遇与评论的创造性发展
9.4.1 社会转型与阶层分化提供的“意见市场”
9.4.2 新闻评论的发展走向:需求多元、供给多元、功能多元
9.5 评论的市场化操作——以康拉德芬克对《亚特兰大日报》的研究为例
9.5.1 确定评论议题
9.5.2 最优先要考虑的:了解你的受众
9.5.3 评论员需要走出办公室
9.5.4 媒体划分市场的三种方式
9.5.5 案例:三种市场划分和媒体的评论议题
9.5.6 精心选择评论议题
9.5.7 密切关注核心议题
9.6 结论性评论
10 分众营销与版面重组:党报改革转型的路径之四
10.1 受众分化与受众细分
10.1.1 受众分化与细分市场
10.1.2 分众营销的媒介经济学意义
10.2 厚报化——对薄报论的质疑
10.3 客户层的集中焦点战略——党报的“加厚竞争”
10.3.1 客户分层:版面结构系列化重组
11 供应链再造:党报改革转型路径之五
11.1 理论工具:供应链管理的基本内涵
11.2 传媒的垂直供应链
11.3 党报的供应链重构
11.3.1 传统党报的生产环节
11.3.2 牛鞭效应:从新闻源到新闻产品
11.3.3 编辑:内部企业家
11.3.4 媒介的销售
11.3.5 广告——媒介货币收入的源泉
11.4 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
11.4.1 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
11.4.2 影响力
11.5 总结性评论:重塑报业市场主体
参考文献
1 新闻传播学类
1.1 国内文献
1.2 国际文献
2 传媒经济学
2.1 国内文献
2.2 国际文献
3 经济学类
3.1 国内文献
3.2 国际文献
4 社会学、政治学类
4.1 国内文献
4.2 国际文献
5 工商管理学类
5.1 国际文献
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