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成金所著的《三千年来谁著史(明清时期的进退定律)》讲述的历史是一部“草根”励志书,探寻经典谋略背后隐藏的真实人生。正史出于统治者,信史出于旁观,而漫谈历史出于冷成金。审时度势,顺时应势,讲述治世与乱世的掌权之道。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三千年来谁著史(明清时期的进退定律)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
作者 | 冷成金 |
出版社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冷成金所著的《三千年来谁著史(明清时期的进退定律)》讲述的历史是一部“草根”励志书,探寻经典谋略背后隐藏的真实人生。正史出于统治者,信史出于旁观,而漫谈历史出于冷成金。审时度势,顺时应势,讲述治世与乱世的掌权之道。 内容推荐 冷成金所著的《三千年来谁著史(明清时期的进退定律)》内容简介:五千年的文明史孕育了无限丰富的智慧,那应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三千年来谁著史(明清时期的进退定律)》中那些历史的陈迹也许首先显现出了权术的一面,但实际上,传统智慧绝不仅仅是一种权术,它在本质上是一种至为深刻的文化。只有当我们用自己的生命来体味这种文化时,才能自然而然地达到一内谋谋圣、外谋谋智一的境界,才能成为圣智兼备的谋略家。 目录 政治是一种大智慧 第一编 开国与固权 开国易,固权难 开国皇后 政坛上的奇人逸士 做大事要有大决断 政治预言家 循序渐进的为臣之道 朝里有人好做官 官场无父子 明朝的特务统治 权监刘瑾 魏忠贤之谜 明朝最大的冤案 人性的弱点与以少胜多 裙带与权力 少年康熙 西太后政变上台 “学者与贤相的楷模” 假仁假义而登上皇位 权力与改革 第二编 大才与小才 您是什么样的才 中国军事史上的杰作 量才授官 抗倭英雄俞大猷 政治上的孤胆英雄 儒将 灯下黑 除奸要用辣手 逆境与不遇 庄严与滑稽 小人难成大事 和坤“贪之有道” 古人判案的物证 方士与方术 谥号“文正”的邪臣 仁人与君子 李莲英专宠之谜 第三编 政治是一种大智慧 古代的律师 以情决狱 文治 龙蛇之蛰,以存身也 性相近,习相远 古人的“攻心战” 中国古代的解梦术 海瑞罢官 刚柔之道 上医医未病 满街都是圣人 谏于无形 严父慈母与严母慈父 可变与不可变 不可过度信任 正义与谗毁 阴阳 知君与知国 游说的艺术 官场的逆向思维 避讳 会说话 王闾运的帝王之学 诸葛亮·刘备·曾国藩 后记 试读章节 开国易,固权难 【引言】 中国有一句俗话,叫做创业易,守成难。这是千百年来经验的总结。 自三皇五帝的传说开始,在三四千年的古代历史中,中华民族经历了三四十个朝代,其中为巩固权力而杀人最多的开国皇帝,恐怕非明太祖朱元璋莫属了。 俗语道:“一朝天子一朝臣。”其实这话极不可靠,一朝天子固然要换一朝臣,但这一朝臣可未必能做得稳。 “伴君如伴虎”这话倒是十分有道理。虎者,百兽之王也,将虎比君,实寓豺狼当道之意,始作此语者,可谓意寓深长,对中国历史有切身的体会了!开国皇帝何以比其他后继皇帝更需固权呢?其实道理很简单,一是开国时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各色人等都有混进开国队伍的可能,如不清理,将来会酿成大祸。其二是开国期间有许多人手握重兵而又威望很高,如不诛杀,很有可能造成功高震主、才大压主和权大欺主的情况,将来必成后患。至于第三点,则是作长远之计,为子孙谋划了。 【事典】 关于为子孙计,用朱元璋所做的一件小事情可以给出绝好的说明。在朱元璋要赐死开国功臣李善长时,太子朱标曾向朱元璋进谏说:“皇父诛杀的人太多太滥了,恐怕有伤于和气。”朱元璋听了,默无一语。第二天,他又把太子叫来,将一根长满刺的荆棍扔在地下,要太子捡起来,太子面有为难之色,朱元璋笑道:“我让你拿着棘杖,你认为棘杖上有刺,怕伤了你的手,若是把棘刺除去,就可以不必担忧了。我现在诛戮功臣,便是替你把刺去掉,你难道还不明白我的用意吗?” 谁知太子却是一位饱读圣贤之书的书生,听了父亲这话,大不以为然,反而叩头道:“上有尧舜之君,下有尧舜之民!”这话明摆着说朱元璋是一个昏暴的君主,朱元璋哪能不怒,当即提起身前的几案,就要投到太子的身上。太子见了,惊慌万分,连忙把怀里的一卷东西掏出扔在地上,拔腿就跑。朱元璋拾起这卷东西,展开一看,原是《负子图》,不觉大恸,才未追究太子的罪责。原来,当年朱元璋同陈友谅大战,以二十万大军对陈友谅的六十万大军,形势非常危急,马皇后背负太子作战,终于战胜了陈友谅。事后,朱元璋让人绘成《负子图》,以纪念这段艰难的历史。多亏这张《负子图》救了太子的性命。从这件事上,我们可以看到开国帝王要除功臣的深刻用意。 明朝初立之时,朱元璋确实是宵衣旰食,每天忙到深夜,早上又早早起床,接见大臣,批阅奏章,没有什么文化娱乐活动,衣食起居也十分俭朴。尽管如此,在战争中崛起的新的地主、官僚还是用各种方法营私舞弊、盘剥农民,一些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的功臣宿将也恃功自傲、恃权自专,或是徇私枉法、巧取豪夺,刚刚缓和的农民矛盾又趋尖锐。许多地方竟爆发了小股农民起义,再加上北方元朝的残余势力还在不断骚扰,东南沿海一带又有倭寇出没,使刚刚建立的明朝处于内忧外困之中。在这种情况下,朱元璋采取了一系列固权措施。 其一是改革官制,削弱了中书省和大都督府的权力,把这两个主管行政和军事的要害部门分成几块,又把亲王派往各地监军,这样,大权就集中到皇帝一人的手中了。 其二是建都察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施行严刑峻法。都察院的权力是纠察百官的得失,监察御史的官品虽然只有七品,但什么话都可以说,什么大官都可以告,凡是大臣奸邪、擅作威福,小人构陷、扰乱视听以及贪赃枉法,变乱祖制和学术风气等都在纠劾的范围之内。《明律》中的许多规定,在今天看来,确实是十分残酷的。例如:凡奸邪进谗言使未犯死罪而致死的人处斩;如有人犯了死罪,有人用巧言进谏使之免于死罪的,进言者也要被处斩;即使是掌管刑律的官员,如果听从了上司的主使,减轻或是加重了罪犯的刑罚,也要被处死,并将其妻子充作官奴,家产没入官府。对于贪污,朱元璋的认识十分深刻,认为其直接关系到政治风气乃至国家的生死存亡,他说:“吏治之弊,莫过于贪墨”,认为此弊不除,欲行善政,绝无可能。于是, 《明律》规定,官吏必须廉洁奉公,即使因公出差乘坐公车,也不能捎带私人财物,附载衣服等不得超过十斤,每超过五斤打十鞭,十斤加一等,直至笞至六十。凡贪污者,至轻之罪也要发配到北方边地,如果贪污数额折价超过六十两银子以上,处以枭首、剥皮和实草之刑。其具体的做法是把犯官先砍去头,然后再剥下皮,把头挂在杆子上,把皮包上草秸,放在衙门口旁边的土地庙外,或是摆在公座之旁,其用意是警告后来的官吏,不得再行贪污。朱元璋的这一招虽不太“人道”,但却十分有效,这种法令实行不久,吏治果然有所好转。P3-5 序言 政治是一种大智慧 对于传统政治,我们自古以来就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误会,好像搞政治就是搞阴谋,搞政治就是搞权术,总之,政治与官场差不多是同义词。实际上,政治并不仅仅是治人之术,更不是流氓手段,政治是一种大智慧。它需要将儒家、道家、法家、兵家、阴阳家、农家、墨家等各家的智慧融合起来,使这些智慧能够“雅俗共赏”,更要将治心与治事融合起来,真正做到“内外合一”。如果真能做到这样,那恐怕真的会有“圣王政治”了。当然,将政治搞成这样,自古以来就没有几个人,甚至连一个也没有。 这样的政治本来就是一种理想,不可能在现实中完全实现,但不能因为无法完全实现就抛弃这样的政治,这种理想政治的用义就在于为我们提供一个为之奋斗的目标。数千年的传统就是这样走过来的。 五千年的文明史孕育了我们无限丰富的智慧,那应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我们决不应该对其有任何亵渎的举动。对于我们来讲,那些历史的陈迹也许首先显现出了权术的一面,但实际上,传统智慧绝不仅仅是一种权术,它在本质上是一种至为深刻的文化,只有当我们用自己的生命来体味这种文化,整个身心都浸透了这种文化时,才能自然而然地达到内谋谋圣,外谋谋智的境界,才能成为圣智兼备的谋略家。 中国人生来似乎就是谋略家、政治家,时时用智,处处用智,似乎已成了中国人根深蒂固的传统,“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副对联,说透了中国的世事人生。但是,这副对联将因果关系颠倒了,绝非懂得人情世故就是懂得了学问文章,而恰恰是道德学问的深浅决定了处理人情世故水平的高低。纵观历代成功者,从无只靠权谋而成功的。没有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的人,玩弄权术只会玩火自焚;而只要达到了“内圣”的境界,就自然会取得“外王”的成功。当一个人灵根深种的时候,他的心灵就不会枯竭,智慧就会像源泉一样地汩汩流出。 中国的一切都似乎和政治有关,从家到国,从幼到老,从农到商,似乎都要运用政治智慧。然而,政治是一种大智慧,它的背后是无限深厚丰富的文化,只有深深地体味了这种文化,才能借助这种智慧走向成功! 后记 “闲”来爱读史,却非为了“学问”;手痒时爱涂鸦,亦非为了“发表”。 一部二十四史,想来也读了二十余年,再加野史杂编,费时就更不易计算。读书人读史不是为用,也无处可用,而又觉得不能用,于是就诉诸笔端,希望有朝一日能尽其用。 史有正反,史书有正反,读史亦有正反。上焉者取其上,下焉者取其下,不堪者则不堪闻问,自古如此,今亦如此。 孟子曰:“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鲁迅说,捣鬼有术也有效,然而有限。以仁眼观史,得天下之大智慧;以捣鬼之心态窥探历史,虽可得一城一地,终非正道,亦不成大器,甚至名裂而身亡。 据说这是一个颠覆历史的时代。其实,历史已被“颠覆”了无数次,但它还是不破,破的不过是朝代罢了。所以,历史的“规律”在今天照样有效。如果有谁愿意拿有限的生命和无限的历史较劲,那就是真正的“反潮流”的英雄了。 同道中人见我对历史有诸多的乱谈,就撺掇我整理出版。我想这些文字本无藏之名山的资格,本人也是世俗中人,于是就有了此书。 历史本是至高无上的大智慧,需要用生命来体味。至于体味的多少与高下,那是与人的努力与根器不可分的! 作者 记于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