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帝国的蜕变史
1869年,高盛初创。高盛集团起初从一个创建于地下室、只有一个雇员的公司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成为坐落在全球金融中心华尔街、有着3.2万名雇员、在全球开展业务、年净收入130多亿美元的跨国公司。
马库斯·戈德门1869年在曼哈顿南部创建了马库斯·戈德门公司,从事商业票据交易,当时公司只有一个员工与一个兼职记账员。每天早上,马库斯就从珠宝商手中收购商业票据,然后转卖给附近的银行,赚取差价。1885年,高盛采用现在的名称:高盛公司。
马库斯退休之后,他的儿子亨利掌管公司。凭着高盛几十年来积聚的声誉,高盛有能力赢得客户,而亨利的好友雷曼兄弟公司创始人之子菲利普·雷曼有的是钱,于是亨利与菲利普很快联手,共同包销股票的发行,取得的利润对半分成。
在20世纪初的近30年中,高盛和雷曼兄弟的合作让它们占据了IPO(首次公开募股)市场的绝大部分。20世纪20年代末,两家公司关系恶化,因为高盛觉得自己带来了客户,理应得到更高的声誉和超过50%的利润。后来,两家公司公开决裂。此后,虽然表面上相互尊重,但两家公司之间的敌对关系一直持续到雷曼兄弟的破产。
1929年,声名扫地。一战结束后,美国经济进入繁荣时期,股市也不断攀升。在威迪尔·卡钦斯的主持下,高盛于1928年12月,成立了投资信托公司,被命名为“高盛交易公司”。由于高盛交易公司是由享有盛誉的“高盛公司”发起、运营,而且高盛公司还是高盛交易公司的公开持股者,因此高盛交易公司受到投资者狂热的追捧。
在威迪尔·卡钦斯的推动下,高盛以每日成立一家信托投资公司的速度,进入并迅速扩张类似今天互助基金的业务,股票发行量短期膨胀1亿美元。公司一度发展地非常快,股票由每股几美元,快速涨到100多美元,最后甚至涨到了200多美元。但好景不长,1929年10月24日,美国股市突然崩溃。高盛交易公司的股票价格狂跌到1.75美元一股,使公司损失了92%的原始投资。作为20世纪最大的投资失败案例之一,高盛交易公司的失败对高盛灾难性的打击。它使高盛声誉扫地,在随后的5年中,高盛没有能够作为主承销商获得一起证券包销业务,直到1935年才停止亏损。
重建声誉。1930年,高盛选择了沃尔特·萨克斯与悉尼·温伯格作为公司的接班人,领导处于破产边缘的高盛公司走出困境。悉尼·温伯格不仅重建了高盛的声誉,还带领高盛走出了经济大萧条的阴影。1956年,悉尼·温伯格完成了福特公司6.5亿美元的IPO,这成为当时规模最大的股票发行,而主承销商就是高盛,高盛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高盛公司因此挽回了之前被败坏的名声,恢复了以前诚信、保守的习惯。
1969年,悉尼·温伯格去世,格斯·李维成为高盛的继承人。选择格斯·李维继任是一个关键性的决策,更重要的是,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决策。当时,高盛的竞争对手的高级合伙人都是银行专业人员,而李维却是交易员,以证券交易成名的他继任之后积极促进高盛在证券交易的发展,从而让高盛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证券交易浪潮中抢得了先机。
李维对高盛的贡献还在于它让高盛重新确立了对待风险的态度,他主张利用合伙人的资本进行有节制的冒险,让高盛获得更多的利润。他把交易风险带到了高盛,让高盛对此后各种风险业务有了心理上的准备。另外他还为高盛立下了“长远上的贪婪”这一格言:只要公司长远来说能够盈利,短期内的交易损失不用担心。
20世纪90年代初的繁荣。高盛以强劲的发展势头跑步进入了20世纪90年代。1991年税前利润为11.5亿美元,而1993年,公司的税前利润更是达到了27亿美元。英国《卫报》更是在头版头条提出了一个这样的问题:在坦桑尼亚和高盛之间有着怎样的区别?答案就是,一个非洲国家,每年的国民生产总值是22亿美元,用于2500万人的消费。另一个是盈利27亿美元的投资银行,盈利的绝大部分在161个人之间进行分配。
1994年,遭遇挫折。为了抑制通货膨胀,美联储于1994年2月4日开始提高短期利率,利率的提高导致债券市场出现了雪崩式的下跌。对于债券市场上的这一变化,高盛也没有做好准备。在1993年12月,也就是高盛1994年会计年度的第一个月,高盛在一个月中创造了3.75亿美元利润的历史记录,这是高盛1993年普通月份利润的1.5倍。就在高盛认为自己的盈利势头不可阻挡时,在1994年以后的11个月中,高盛盈利只达到1.33亿美元,这使高盛1994年的业绩成为公司近十年来最差的。
20世纪90年代初的高盛在全球的快速扩张、经营方式向高风险经营的转变以及1994年业绩下跌造成的后果就是大量优秀雇员的离去和大量合伙人选择退休。合伙人的离去表明,高盛面临的不仅仅是业绩问题,更是人们信心的丧失和团体精神的动摇。
P7-9